Jing Lu Yi Xiang 經律異相
Scroll 4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經律異相卷第四十七 (雜獸畜生部上)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 師子一 (七事)
* 象二 (四事)
* 馬三 (一事)
* 牛 四 (四事)
* 驢五 (二事)
* 狗六 (四事)
* 鹿七 (二 事)
* 銘陀八 (一事)
* 狐九 (一事)
* 狼十 (一事)
* 獼猴十一 (六事)
* 兔十二 (一事)
* 猫狸十三 (二事)
* 鼠十四 (一事)
師子第一
* 師子王為獼猴欲捨命一
* 師子王有十一 勝事二
* 師子食象哽死木雀為拔得蘇後 遂忘恩三
* 師子有二子為獵者所殺同生 長者家得道四
* 師子王墮井為野干所救 五
* 師子虎為善友野干兩舌分身喪命六
* 師子等十二獸更次教化七
師子王為獼猴欲捨命一
[0244b20] 過去世有一師子王。在深山窟。常作是念。我 是一切獸中之王。力能視護一切諸獸。山中 有二獼猴。共生二子。時二獼猴問師子王。王
若能護一切獸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 餘行求覓飲食。時師子王即便許之。獼猴留 寄二子即捨而行。是時山中有一鷲鳥王。厥
名利見。師子王睡。即便摶取獼猴二子處嶮 而住。師子王即寤。即白鷲言。
我今固請 見為放之 莫令失信
生我慚愧
[0244c01] 鷲王答曰。
我能飛行空 無畏過汝界
若欲護二子 為我應捨身
[0244c04] 師子又曰。
我今護二子 捨身如枯草
護身而妄語 云何得稱行
[0244c07] 說是偈已。即至高處欲捨其身。鷲王復曰。
為他能捨身 則受無上樂
施汝獼猴子 願王莫自害 (出大集經第三卷)
師子王有十一勝事二
[0244c11] 師子王生住深。山大谷。方頰巨骨身肉肥滿。 頭大眼長眉高而廣。口鼻淵方齒齊而利。吐 赤白舌雙耳高上。脩脊細腰其腹不現。六牙
長尾髦髮光潤。自知氣力牙爪鋒芒。四足 據地安住巖穴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 相者。當知真師子王。晨朝出穴嚬申欠呿。
四向顧視發聲震吼。為十一事。一壞實非師 子詐作師子。二自試身力。三令住處淨。四使 子知處。五群輩無怖心。六睡者得覺。七諸
獸不敢放逸。八諸獸得來依附。九調大香象。 十告諸子息。十一莊嚴眷屬。凡聞師子吼。水 住深潛。陸行藏穴。高飛墮落。厩中香象振
鎖斷絕失糞怖走。猶如野干。雖學師子至百 千年。終不能作師子之吼。若師子子生始三 歲則能哮吼。香山徑有師子。飛鳥走獸絕跡 不闚。一切畜生。師子為最
(出涅槃經第二十五卷又大智論) 。
師子食象哽死木雀為拔得蘇後忘恩 三
[0244c29] 佛告目連。勇智菩薩。昔光明佛時作師子王。 吾為梵志修於淨行。時師子王晨朝跱立八 處不動。奮迅身體便大雷吼。走獸伏住飛者
墮落。然後乃起。曠野山澤案行屬界求覓群 獸。逢一象王殺而食之。脾骨哽咽死而復蘇 時告木雀。與吾挽骨。後若得食當相報恩。
木雀聞之入口盡力拔骨乃得去之。時師子 王後日求食大殺群獸。木雀在側少多求恩 師子不報。佛告目連。時師子王。以此偈報木 雀曰。
吾為師子王 以殺為家業
噉肉飲其血 以此為常饍
汝既不自量 脫吾牙出難
還得出吾口 此恩何可忘
[0245a14] 爾時木雀。復以此偈。報師子曰。
我雖是小鳥 識恩不惜死
但王不念恩 自負言誓重
若能小寬弘 少多見惠者
沒命終不恨 不敢有譏論
[0245a19] 時師子王竟不報恩。捨之而去。木雀自念。吾 恩極重反見輕賤。今當追逐要伺子便。不報 恩者終不行世。在在處處終不相離。時師子
王復殺群獸恣意食之。飽便睡眠無所畏懼。 時彼木雀飛趣師子。當立額上盡其力勢喙 一眼壞。師子驚起左右顧視不見餘獸。唯見
木雀獨在樹上。時師子王語木雀曰。汝今何 為乃壞吾目。時彼木雀以偈報之。
重恩不知報 乃復生害心
今留汝一目 此恩何可忘
汝雖獸中王 所行無反復
從是各自休 莫復作緣對
[0245b02] 師子王者今勇智菩薩是。時木雀者今目揵 連是 (出菩薩瓔珞經第九卷) 。
師子有二子為獵者所殺同生長者家得道 四
[0245b06] 昔者山中有兩比丘。閑居行道逮得神通。去 之不遠有一師子。產生二子養之稍大。欲行 所索。持子寄二道人。窟邊求食。或五日一還
見。與道人相近附。遂復捨行。日月轉久。後日 道人各行不在。獵師遇之意欲射之。狩迸入 林。獵師意念。此數與道人相依附。吾作道人
被服。爾乃得之。巖窟中有留袈裟法衣。獵師 著往師子所。師子謂是道人。喜共赴之。獵師 打殺剝取其皮作裘賣之。道人行還不見師
子子求之不得。定意觀之知為獵客所殺。便 以神足追而奪之。以為坐褥恒摩娑呪願欲 令解脫。未久復坐禪。觀知趣何道。而為中國
大長者家作雙生子。始入胞胎其母未覺。道 人問。長者何所渴乏。曰吾家大富唯乏兒 子。道人語之。吾能使有兒。長者大喜爾為蒙
恩。道人語曰。若必得子何以報恩。曰長大便 當給道人為弟子。道人呪願而去。從是遂覺 有身。後生二男相似如一。年轉八歲復來到
其家。兒有宿緣自然愛敬。道人語長者。識昔 約不。長者以本誓不得已。便以二兒各施道 人。道人將作沙彌。精進未久亦皆得道。亦恒
自坐皮上試共坐禪。觀此皮神所生。便知是 己身故皮。展轉相照便共至師前。禮足謝曰。 實蒙大恩 (出譬喻經第五卷) 。
師子王墮井為野干所救五
[0245c02] 過去世近雪山下。有師子獸王。作五百師子 主。是師子王後時老病瘦眼闇。在諸師子前 行墮空井中。五百師子皆捨離去。爾時有一
野干見師子王。作是念言。我所以得此林住 安樂飽滿肉者由師子王。今墮急處云何當 報。時此井邊有渠水流。野干即曰。以脚通
水。水入滿井師子浮出。時此林神而說。偈言。
身雖自雄健 應以弱為友
小野干能救 師子王井難
[0245c11] 佛言師子王者我身是。五百師子者諸比丘 是。野干者阿難是 (出十誦律雜誦卷第一) 。
師子虎為善友野干兩舌分身喪命六
[0245c14] 過去世雪山下有二獸。一名好毛師子。二名 好牙虎。共為善知識閉目相舐。是二獸恒得 濡好肉噉。去是不遠有兩舌野干。作是念。
我至二獸邊言。我與汝作第三伴。汝聽我入。 師子虎言。隨意兩舌野干噉二獸殘肉身體 肥大。作是念。是好毛師子好牙虎。共為善
知識更相親愛。閉目相舐恒噉好肉。或時不 得必當噉我。我先方便令心別離。語師子言。 虎有惡心於汝師子。食噉皆是我力。師子言。
云何得知。兩舌野干答言。虎明日見汝時閉 目舐汝毛者當知惡相。往語虎言。師子於汝 有惡心言。有所食噉皆是我力。虎言。云何得
知。答言。明日見汝時閉目舐汝毛者當知惡 相。是二知識中。虎生畏想。是故先往師子所 言。汝於我生惡心耶。師子言。誰作是語。答
言。兩舌野干。好毛復問言。汝於我亦生惡心 耶。虎言不也。虎語師子言。汝若有是惡語者 不得共作善知識。好毛言。是兩舌野干有如
此言。云何不喜共我住耶。即說偈言。
若信是惡人 則速別離去
當懷其愁憂 瞋恨不離心
凡為善知識 不以他語難
不信欲除者 若信他別離
則為其所食 不信兩舌者
還共作和合 所懷相向說
心淨言柔濡 應作善知識
和合如水乳 今此弊小蟲
生來性自惡 一頭而兩舌
[0246a13] 虎與師子驗事實已。共捉野干破作二分 (出十誦律 二誦第三分又出四第九分文同又出彌沙塞律第六卷又出野干兩舌經略同) 。
師子等十二獸更次教化七
[0246a16] 閻浮提外東方海中。有琉璃山名之為潮。高 二十由旬具種種寶。其山有窟名種種色。是 昔菩薩所住之處。縱廣一由旬高六由旬。有
一毒蛇在中而住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 無死。高廣亦爾。是昔菩薩所住之處。中有一 馬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善住。高廣亦爾。
昔菩薩處中。有一羊修聲聞慈。其山樹神名 曰無勝。有羅剎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屬 圍繞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三獸。
[0246a25] 閻浮提外南方海中。有頗梨山高二十由旬。 有窟名曰上色。縱廣高下亦復如是。亦是菩 薩昔所住處。有一獼猴修聲聞慈。復有窟名
口誓願。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鷄修聲 聞慈。復有一窟名曰法林。高廣亦爾。昔菩 薩處中。有一犬修聲聞慈。中有火神。有羅剎
女名曰眼見。各有五百眷屬圍遶。是二女人 常共供養是三鳥獸。
[0246b04] 閻浮提外西方海中。有一銀山名菩提月。高 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曰金剛。高廣亦爾。昔 菩薩處中。有一猪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香
功德。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一鼠修聲聞 慈。復有一窟名高功德。高廣亦爾。昔菩薩處 中。有一牛修聲聞慈。山有風神名曰動風。有
羅剎女名曰無護。各有五百眷屬圍遶。是二 女人常共供養如是三獸。
[0246b12] 閻浮提外北方海中。有一金山名功德相。高 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為明星。廣一由旬。高 六由旬。昔菩薩處中。有一師子修聲聞慈。復
有一窟名曰淨道。高廣亦爾。昔菩薩處中。有 一兔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喜樂。高廣亦 爾。昔菩薩處中。有一龍修聲聞慈。山有水神
名曰水天。有羅剎女名修慚愧。各有五百眷 屬。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三獸。是十二獸 晝夜常行閻浮提內。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
於諸佛發深重願。一日一夜常令一獸遊行 教化。餘十一獸安住修慈。周而復始。七月一 日鼠初遊行。以聲聞乘教化一切鼠身眾生。
令離惡業勸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 復還行。乃至盡十二月至十二歲亦復如是。 故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獸亦能教化。是故
他方菩薩。常應恭敬此佛世界。若有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得覩見是十二獸。欲 得大智大定大神通力。欲受一切所有典籍。
欲增善法。是人當以白土作山。縱廣七尺高 十二尺。種種香塗金薄。薄之四邊周匝二十 尺。所散瞻婆華當以銅器盛。諸種種非時之
漿置之四面。清淨持戒日三洗浴。敬信三寶。 離山三丈正東而立。誦如是呪住十五日。當 於山上見初月像。爾時則知見十二獸。見已
所願隨意即得。若能修行苦行即得。眼見是 十二獸諸菩薩等。或作天像或作鬼像鳥獸 之像。遊閻浮提教化如是種種眾生。若為人
天調伏眾生。是不為難。若為畜生調伏眾生 乃是為難 (出大集經第二十四卷) 。
象第二
* 象王供養佛一
* 善住象王為轉輪王寶 二
* 象子生而失母為仙人所養三
* 象獼 猴鵽相敬四
象王供養佛一
[0246c17] 佛獨遊行欲求靜寂。到憍薩羅國波利羅耶 娑羅林寶樹下住。時五百群象。象行王恒在 後。常得濁水殘草。厭其群眾獨來樹下。遙
見佛。以鼻拔草蹈地令平。以鼻盛水灑塵草 鋪為座。屈膝請佛令坐。三月供養。佛知象意。 即受其請。而說頌曰。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樂戒學行
奚用伴為
[0246c25] 時象王。取好藕根淨洗。授與世尊。如是三月 (出僧祇律第十一卷) 。
善住象王為轉輪王寶二
[0246c28] 有一象王名曰善住。身體純白七處平住。力 能飛行。赤首身毛雜色。六牙纖 傭 。與八千象 王以為眷屬。住香山娑羅樹下。娑羅樹王有
八千浴池。縱廣五十由旬。其水清涼以七寶 為塹。五色雜華集間池內。象王念欲入池八 千象應念而至。有持蓋扇者。有唱讚前導者。
或有象王洗尾背髀足者。有拔華根與王食 者。有採華散王上者。八千象亦復洗浴共相 娛樂。大小便利。諸夜叉鬼。移山林外 (十誦律云
阿耨達池有善住象王宮殿。增一阿含云。香積山側有八萬四千白象) 釋提桓因所乘最 下象。轉輪聖王乘之名曰象寶。金壁山中
有八萬巖窟。八萬象止憩其中。身色純白。 頭有雜色。口有大牙。齒間金填 (出長阿含經第十八卷又出增 一阿含樓炭經) 。
象子生而失母為仙人所養三
[0247a14] 往古世時。有閑居一象。生一子。墮地未久。 其母終亡。去彼不遠仙人所處。有威神。功 德具足志懷大哀。遙見象子。其母命終纔能
舉足。東西遊洋不能自活。即時扶還所止。 飲食之以水果。彼時象子。仁和賢善功德姝 妙。樂于義理。既得安隱無有憂患。於時仙
人臥起同處。身形轉長衣毛鮮澤。則以水漿 供養仙人其好果苽。然後自食。仙人愍哀 觀其德行愛念如子視之無厭。時天帝釋即
時發念。今此仙人志在象子倚念無厭。今我 寧可別令愁感。時帝釋示現試之化使象子 忽然死地而血流離。仙人見象子死愁憂涕
泣。餘仙人聞來諫曉之。不能除憂。時天帝釋 住在虛空。為仙人說偈。時天帝釋令象子活。 仙人大喜。仙人者和尚身是。象子死者弟子 是也。天帝釋者則我身也
(出佛說弟子過命經) 。
象獼猴鵽共為親友四
[0247b02] 過去世時有三親友。象獼猴鵽鳥 (僧祇律第二十七今云巔 多鳥) 依一尼拘律樹止。共相謂言。既同依此木
宜相恭敬。獼猴鵽鳥共問象言。汝憶事近遠。 象言。我憶小時行此樹齊畫我腹。象與鵽問 獼猴。獼猴答言。我憶小時此樹舉手及頭 (僧祇 律云尿此樹上)
象語獼猴。汝生年多我。象與獼猴共問 鵽。鵽言。我憶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樹。我食 果子來此便轉即生此樹。共相謂言。鵽生年
多。象以獼猴置其頭上獼猴。以鵽置其肩上。 共遊人間。從村至村。從邑至邑。常說偈言。
若人能懷法 必敬諸長老
現世有名譽 將來生善道
[0247b14] 時鵽說如是法。人皆隨從法訓流布。汝等於 我法中出家。應更相恭敬。如是佛法流布。自 今已去聽隨長幼恭敬禮拜迎逆問訊。時諸
比丘聞佛教。諸比丘長幼相次恭敬禮拜 (出四分律 四分第三卷又出十誦律七法第六卷) 。
馬第三
婆羅醯馬王為轉輪王寶一
[0247b21] 馬王名婆羅醯。宮殿住在大海洲內明月山。 有八千馬以為眷屬。若轉輪聖王出世。取最 小者以為馬寶。給王乘御 (出增一阿含經) 。
牛第四
* 大牛被賣走趣如來佛說往緣死得生 天一
* 水牛王忍獼猴辱二
* 二牛捔力牽載三
* 迦羅越牛自說前 身負一千錢三反作牛不了四
大牛被賣走趣如來佛說往緣死得生天一
[0247c01] 有遠方民。將一大牛。肥盛有力。賣與舍衛 城人。城人買欲以殺之。在城門中與佛相 遇。牛遙覩佛。心中悲喜。絕鎖馳走人不能制。
直趣如來屈前兩脚。悲鳴淚出口自說言。大 聖難遭億世時有。唯垂弘慈一見濟拔。佛言 甚可。久遠世時有轉輪王。王四天下千子七
寶。治以正法人民安寧。又有四德。視民如子 民奉猶父。沙門梵志長者人民身未曾病。四 域宣德徹于十方。王出遊四方還欲向宮。逢
見親舊為債主所拘云。負五十兩金繫縛著 樹。王七寶侍從停住不進。怪之所以。報云。解 之令去當倍卿百兩。即解還家。其人數數詣
王宮門求金不得。債主已避不知處所。遂在 生死。周旋往來無數之劫。不償所負至于今 生。墮此牛中。債主所賣數千兩金。時轉輪王
則我身是。其債主者此牛是也。佛為聖王保 之為償。竟不與之故來求救。佛告牛主。佛為 卿分衛倍償牛直。牛主不肯還欲得牛。佛復
重告。吾稱牛身斤兩輕重與若干金。故不肯 與矣。時釋梵天悉俱來下。白佛。萬千億兩吾 等致之。將牛到祇洹中。七日命盡忽生天上。
尋自憶識念佛功德。來還人間散華供養報 佛恩德。佛為說經。即得立不退地無生法忍。 乃還天上 (出生經第四卷) 。
水牛王忍獼猴辱二
[0247c26] 過去世有異曠野。水牛王頓止其中。遊行食 草而飲泉水。時水牛王與眾眷屬。有所至湊 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