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Yuan Zhu Lin 法苑珠林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一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 福田篇第十
* 歸信篇第十一
* 士女篇第 十二
福田篇 (此有三部)
* 述意部
* 優劣部
* 平等部
述意部第一
[0436c25] 自大覺泥洹福歸眾聖。開士應真弘揚末教。 並飛化眾剎隨緣攝誘。感殊則同室天隔。應 合則異境對顏。是以隨敬一僧則五眼開淨。
隨施一毫則六度無盡也。
優劣部第二
[0437a01] 如優婆塞戒經云。佛言。世間福田凡有三種。 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 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暖法乃至
阿耨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世 尊是二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 眾僧是三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
窮田。以是因緣已受戒者。應當至心供養三 寶。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福德 等無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勝者得果報勝。
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 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 者得果不如。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 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
[0437a14] 又僧伽吒經云。佛告一切勇菩薩言。若三千 大千世界滿中胡麻。以此數轉輪聖王。若有 人布施如是輪王。不如布施一須陀洹。若施
三千世界諸須陀洹所得功德。不如施一斯 陀含。若施三千世界諸斯陀含。不如施一阿 那含。若施三千世界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
羅漢。若施三千世界諸阿羅漢。不如施一辟 支佛。若施三千世界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 薩。若施三千世界諸菩薩。不如施一如來所
起清淨心。若於三千世界諸如來所生清淨 心。不如凡夫聞此法門功德勝彼。何況書寫 讀誦受持。爾時一切大眾白佛言。世尊。一佛
福德有幾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塵如恒河 沙等眾生悉作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 薩所有功德。不如一佛福德之力。
[0437a29] 又阿毘曇甘露味經云。田好有三種。一大德 田。二貧苦田。三大德貧苦田。云何大德田。謂 佛辟支四沙門果等。云何貧苦田。謂畜生老
病等。云何大德貧苦田。謂聖人老病等。若施 大德田恭敬心得大報。若施貧苦田憐愍心 得大報。若施大德貧苦田恭敬憐愍心得大
報。是為福田好。云何物好。不殺偷奪欺誑得 物。隨有淨物多少布施。是為物好。若布施佛 即時一切得福。若布施眾僧。受用得一切
福。未受用不得一切福。若供養法故得大報。 若學人聰明大智慧以法故供養。是謂供養 法。布施得富。受施竟得樂力壽等。功德殊
勝得大果報。若施畜生受百世報。若施不善 人受千世報。若施善人受千萬世報。若施離 欲凡夫受千萬億世報。若施得道人得無數
世報。若施佛得至涅槃。又布施有六難。一憍 慢施。二求名施。三為力施。四強與施。五因緣 施。六求報施。
[0437b18] 又佛說華聚陀羅尼經云。佛言。若復有人持 以七寶如須彌山等。於一劫中布施聲聞辟 支佛。不如有出家在家人能持一錢以用布
施初發菩提心人得福德多。比前功德。百分 千分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 及。寶梁經云。佛言。善男子。我今說世有二
人應受信施。何等為二。一勤行精進。二得 解脫。令此施主得大利益有三種施。一常施 食。二僧房舍。三行慈心。此三福中慈心最 勝。
[0437b28] 又菩薩本行經云。須達居家貧窮。無有財產。 至信道德。佛教布施。須達白佛。多施耶。少施 耶。佛告須達。所施雖多而獲報少。布施雖少
而獲報多。如施雖多而無至心貢高自大信 邪倒見不得快士。所施雖多而獲報少。猶如 田薄下種雖多收實甚少。何謂施少而獲大
福者。如施雖少歡喜恭敬與不望報施佛及 辟支四沙門等。所施雖少獲報弘大。猶如良 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
[0437c08] 又智度論云。以大悲心施物雖同福德多少 隨心優劣。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即 迴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
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義。佛施狗 福多。佛田第一不如施狗。以是故知。大福 從心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
心。所以者何。心為內主。田是外事故。或時布 施之福在於福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 施於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德力
得阿羅漢。又如阿輸迦王。為少兒時以土施 佛。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施物至 賤。小兒心薄。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
大福從良田生。若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 福田皆妙。如佛以好華散十方佛時。問曰。此 布施福云何增長。答曰。應時施故得福增長。
如經說。飢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 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 施得增廣。又增一阿含經云。施畜生食者獲
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 食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千萬倍。 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成須陀洹
乎。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乃至那含羅 漢辟支如來等。其福功德不可稱計。又智度 論云。如大月氏弗迦羅城中。有一畫師。名
曰千那。到東方多剎施羅國客。畫十二年得 三十兩金。持還本國。於弗迦羅城中聞打鼓 作大會聲。往見眾僧。信心清淨即問維那。此
眾中用幾許物得作一日食。維那答曰。用三 十兩金足得一日食。即以所有三十兩金付 維那。為我作一日食。我明日當來空手而歸。
其婦問曰。十二年作得何物。答曰。我得三 十兩金。即問。金在何所。答言。已作福田中種 子。婦言。何等福田。答言。施與眾僧。婦便縛其
夫送官治罪。斷事大官問。以何事故。婦言。 我夫狂癡。十二年作得金三十兩。不憐愍婦 兒盡以與他。依如官制取縛將來。大官問其
夫。汝何以不供給婦兒乃以與他。答言。我 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貧窮受諸辛苦。今世遭 遇福田。若不種福後世復貧。貧貧相續無得
脫時。我今欲頓捨貧窮。以是故盡以金施眾 僧。大官是優婆塞信佛清淨。聞是語已讚 言。是為甚難。勤苦得此少物。盡以施僧。汝是
善人。即脫身瓔珞。及所乘馬并一聚落以施 貧人。而語之言。汝始施眾僧眾僧未食。是為 穀子未種芽已得生。大果方在後耳。以是故
言。難得之物盡用布施。其福最多。
平等部第三
[0438a26] 依大莊嚴論云。夫取福田當取其德。不應揀 擇少壯老弊。佛言。我昔曾聞。有檀越遣知識 道人詣僧伽藍請諸眾僧。但求老大不用年
少。後知識道人請諸眾僧次到沙彌。然其不 用。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答言。檀越不 用。非是我也。勸化道人即說偈言。
耆年有宿德 髮白而面皺
秀眉齒缺落 背膢支節緩
檀越樂如是 不喜見幼小
[0438b06] 時寺中有諸沙彌。盡是羅漢。皆作是語。彼 之檀越愚無智慧。不樂有德唯貪耆老。即說 偈言。
所謂長老者 不必在髮白
面皺牙齒落 愚癡無智慧
所貴能修福 除滅去諸惡
淨修梵行者 是名為長老
我破於毀譽 不生增減心
但令彼檀越 獲得於罪過
又於僧福田 誹謗生增減
我等應速往 起發彼檀越
莫令墮惡趣 彼諸沙彌等
尋以神通力 化作老人像
髮白而面皺 秀眉牙齒落
膢脊而柱杖 詣彼檀越家
檀越既見已 心生大歡慶
燒香散名華 速請令就坐
既至須臾頃 還服沙彌形
檀越生驚愕 變化乃如是
為飲天甘露 容色忽解變
[0438b26] 爾時沙彌即作是言。我非夜叉亦非羅剎。先 見檀越選擇耆老於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 根。故作是化令汝改悔。即說偈言。
譬如蚊子嘴 欲盡大海底
世間無能測 眾僧功德者
一切皆無能 籌量僧功德
況汝獨一已 而欲測量彼
[0438c04] 汝寧不聞如來所說四不可輕。王子蛇火沙 彌等。如菴羅菓。內生外熟。外生內熟。莫妄稱 量前人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於僧福田
莫生分別。即說偈言。
眾僧功德海 無能測量者
佛尚生欣敬 自以百偈讚
況餘一切人 而當不稱歎
廣大良福田 種少獲大利
是故於眾僧 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養 不應生分別
[0438c14]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為竪。五體投地求 哀懺悔。
[0438c16] 頌曰。
通達四果 善會六情 探玄啟寤
證理懷禎 老少和穆 普敬祇誠
隨緣赴供 攝誘幽冥
歸信篇第十一 (此有三部)
* 述意部
* 少誠部
* 大誠部
述意部第一
[0438c23] 夫信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脫之基。 無信不可以登輕舟。無智不可以斷微惑。斯 道顯然昇沈目覩。數見愚夫不信業因能生
報果。謂貧富自然苦樂天性。好醜不由忍恚。 貴賤非關恭惰。眾生自感。譬同草木好惡自 然。豈由因得。今依佛經不同外道。夫論貧富
皆由業緣。貴賤非關運命。愚智不可易慮。 妍醜弗可換身。故經云。果報好醜定之於業。 書云。命相吉凶懸之於天。以此言之。軍民業
貧者。與之而弗得。必其相富者。任置而常 豐。故漢文帝以夢而寵鄧通。相者占通貧而 餓死。帝曰。能富在我。何謂貧乎。與之銅山
任其冶鑄。後遭事逃避餓死人家。又寧稟 離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貴而當王。王曰。 非我之胤。便欲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
娠。及子之產。王謂不祥。捐圈則猪噓。棄欄則 馬乳。而得不死。卒為夫餘之王。故知業緣命 運定於冥兆。終然不改弗可與奪也。故知作
善得福為惡受殃。業果不謬斯理皎然。如何 封愚抱迷不寤。又昔武丁之時。亳有桑穀 共生于朝。太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
丁恐懼側身修善。桑穀枯死。商道中興。豈 非為善而有福也。又帝辛之時。有雀生烏在 城之遇。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國家必昌。帝辛
驕暴不修善政。商國遂亡。豈非為惡之有殃 也。如是史籍具引非一。如何頑固頓乖經史。 世人共覩。春時下種冬則收藏。如施有來報 感胎 [疊*毛]
之與掌錢。德必現酬致銜珠之與負 鹿。又昔人一瓢以濟餒夫。尚得扶輪相報。 今供一齋以施大眾。寧無福祿相酬矣。
小誠部第二
[0439a25] 如涅槃經佛言。眾生有二。一者有信。一者 無信。有信之人則名可治。定得涅槃。瘡疣無 故。無信之人。名一闡提。名不可治。又雜阿含
經。世尊為婆羅門說耕田偈云。
信心為種子 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時軛 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 是則善御者
保藏身口業 知食處內藏
真實為直乘 樂住為懈息
精進為廢荒 安隱為速進
直往不轉還 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還受諸有
[0439b09] 爾時婆羅門聞已發心出家得阿羅漢道。又 寶性論云。為六種人故說三寶。一調御師。二 調御師法。三調御師弟子。何等為六種人。一
大乘。二中乘。三小乘。四信佛。五信法。六信 僧。又僧伽吒經云。時有一切勇菩提薩埵白 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此會眾生得發菩提。佛
言。一切勇。乃往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世 尊。號曰寶德。我時作摩納之子。此會眾生住 佛智慧者。往昔之時悉在鹿中。我時發願。如
是諸鹿我皆令住佛智慧中。時鹿聞已尋皆 發願得如是。一切勇。此會大眾因彼善根當 得阿耨菩提。
[0439b21]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修善。以清淨心歸 佛法僧。十拍手頃不生餘心。命終生白摩尼 天。五欲恣情心意悅樂。三歸功德乃至報盡。
於未來世得至涅槃。又無上處經云。佛告比 丘。有三無上處。一佛無上處。二法無上處。三 僧無上處。若諸眾生兩足四足無足多足。若
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中 說無上處。若有眾生。於無上處起信向心者。 於天人中得無上果報。
大誠部第三
[0439c02] 如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迦葉婆羅門白佛 言。世尊。發菩提心者。應攝幾許福聚。爾時世 尊以說偈言。
若此佛剎諸眾生 令住信心及持戒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此佛剎諸眾生 令住信心於法行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諸佛剎比河沙 皆悉造寺求福故
復造諸塔如須彌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有佛剎如河沙 皆悉遍施諸七寶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鐵圍山高廣大 造塔無量為諸佛
如是求福眾生等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諸眾生具滿劫 若頭若膊常擔戴
如彼最勝福德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是人等得勝法 若求菩提利眾生
彼等眾生最勝者 此無比類況有上
是故得聞此諸法 智者常生樂法心
當得無邊大福聚 速得證於無上道
[0439c21] 又涅槃經云。佛讚迦葉。若有眾生於熙連河 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惡世受持如 是經典不生誹謗。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恒河
沙等諸佛世尊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 世中。不謗是經愛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別廣 說。若有眾生於二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 持讀誦。亦不能為他人廣說。若有眾生於三 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
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雖為他說 未解深義。若有眾生於四恒河沙等佛所發 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
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 義。雖復演說亦不具足。若有眾生於五恒河 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
謗是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十六分中八分 之義。若有於六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 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為他
廣說。十六分中十二分義。若有於七恒河 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 謗是法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四
分義。若有於八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 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亦勸 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復勸他人令得聽
受。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於諸佛 所一發信心。如是善根終不敗亡。況復諸餘 善根。譬如有人析破一毛以為百分。取一分
毛沾一滴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我以此 水寄付瞿曇。莫令此水而有增減。亦莫令風 日飄暴乾竭此水。不令鳥獸飲之令盡。勿使
異水而有和雜。以器盛持莫置在地。如來爾 時即受彼寄。置恒河中不令入洄。亦復不令 餘物揩突。如是水滴在大河中。隨流而去使
不入洄復無遮礙。諸鳥獸等亦不飲盡。如 是水滴不增不減。一等如故。共大水聚漸入 大海。若是水滴毘嵐風起壞世界時。假使是
人住世一劫。我亦如是得住一劫。彼人爾時 至劫盡時而來我所作如是言。瞿曇。我本寄 水今有無耶。如來爾時知彼水滴在大海中。
見知住處。不與餘水共相和雜。不增不減平 等如故持還彼人。阿難。如是如來應正遍知。 有大神通無量知見明了無障。於受寄人中
最尊最勝。若於佛所寄付如是微細水滴。經 於久遠而不虧損。此義應知。阿難。其細毛端 者。喻心意識。恒河者。喻生死流。一滴水者。
喻一發心微少善根。大海者。喻佛如來應正 遍知。所寄人者。喻彼清信婆羅門長者居士 等。住一劫者。喻如來受彼寄水終不虧損。亦
如彼人寄彼水滴經於久遠不虧一毫。如是 阿難。若於佛所一發信心善根不失。何況諸 餘勝妙善根。我說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
雖餘不善墮在三塗。以本善根佛知是已從 彼拔出置無畏岸。令彼憶識所種善根。息一 切苦得一切樂。
[0440b17] 又佛說無畏女經云。爾時阿闍世王有女名 無畏德。端正無比成就最勝殊妙功德。年始 十二其父王堂閣之上。著金寶屐。彼處而坐。
時無畏德女見諸聲聞。不起不迎。默然而住。 不共問答。不迎不禮。不讓床坐。阿闍世王見 無畏德默然而住。即告之言。汝豈不知。此
等皆是釋迦如來上足弟子成就大法耶。世 間福田耶。以為愍念諸眾生故而行乞食。汝 今既見。何故不起。不馳不禮。不共相問。復
不讓坐。汝今覩見何事故而不起迎。爾時無 畏白父王言。不審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 見諸小王而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頗見
頗聞師子獸王見野干時為起迎不。王言不 也。復言。頗見頗聞帝釋天王迎餘天不。王言 不也。頗見頗聞大海之神禮敬江河池神不。
王言不也。女言。大王。如是菩薩發心趣向阿 耨菩提。轉輪聖王。以大慈悲初發心已。云 何禮敬離大慈悲小王聲聞。大王。頗有已求
無上正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