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Jing Yao Ji 諸經要集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諸經要集卷第十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六度部第十八 (六度即為六篇)
布施第一 (施別七緣)
* 述意緣
* 慳偽緣
* 財施緣
* 法施緣
* 擇施緣
* 福田緣
* 相對緣
述意緣第一
[0088a27] 夫布施之業。乃是眾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 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食。散黃金而不 悋。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
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飢羸之命。尸毘 割股。以代鷹鸇之飡。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 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尚云。解衣推
食。摩頭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 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 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家諍奪。何
有智人。而當寶翫。比見凡愚。悋惜家財。靡 有捨心。而喪軀命。但為貪生。恒憂不活。遂使 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
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妨慈悲 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損惱之情。如是之 愆。寔由慳貪為本也。
慳偽緣第二
[0088b14] 如菩薩處胎經。佛說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慳不布施
積財千萬億 稱言是我有
臨欲壽終時 眼見惡鬼神
刀風解其體 無復出入息
貪識隨善惡 受報甚苦辛
將至受罪處 變悔乞何及
[0088b21] 又薩遮尼揵子經偈云。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捨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惜財不布施 藏舉恐人知
捨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苦
飢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知者不積聚 為破慳貪故
[0088c01] 又分別業報經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力龍
[0088c04] 又菩薩本行經云。若見乞者面目嚬蹙。當知 是人開餓鬼門。
[0088c06] 又大集經云。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 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 苦施心。復有四法。一為欲而施。二為瞋而施。
三為癡而施。四為怖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 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菩薩布施遠離四惡。
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悋。復離五法。 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三 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
惡口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 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 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復有八事。施已不得
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 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讚歎。五說 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
二倍。八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 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 施於彼者。是名淨施。
[0088c24] 若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 報時。不樂惠施。
[0088c26]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 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
[0088c28]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 常病苦。
[0089a01]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 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 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
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0089a05] 又優婆塞戒經云。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 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 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
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 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 麨 施於蟻子。亦得 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 麨
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無衣服者。若有衣 服。豈無一線一針施人繫瘡。一指許財作燈 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貧窮無其身者。
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役掃灑。亦 得福報。故成實論云。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 一手掌佛地。
[0089a17] 又四分律。及彌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時。跋提 城內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饒財珍富有大 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中有孔大如車
軸。穀米自出。婦以八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 四方來者。食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 兵及四方乞者。隨意施猶不盡。兒婦以一裏
香。塗四部兵并四方來乞者。隨意令足。香故 不盡。奴以一犁田耕七壠出米滋多。其奴 以八升穀。與四部兵人馬。食之不盡。家內
良賤共諍。各是我福力。琝荼詣佛請問。是 誰力耶。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織師。 織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一婢。
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舍乞食。各欲當分 捨與。辟支佛言。各減少許。於汝不少在我得 足。即共從之。辟支食已。於虛空中現諸神
變方去。織師眷屬捨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 化。展轉七反。餘福此生果報齊等。又淨業 障經云。若菩薩觀慳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毀
戒不作二相。瞋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禪定。 愚癡智慧不作二相。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財施緣第三
[0089b09] 如大寶積經云。財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信 心施。三隨時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0089b11] 又菩薩地持論云。一切施者。略說有二種。一 內物。二外物。菩薩捨身是名內施。若為食吐 眾生食已吐施。是名內外施。除上所說是名
外施。菩薩內地有二種。一隨所欲作他力自 在捨身布施。譬如有人為衣食故。繫屬於人 為他僕使。如是菩薩不為利養。但為無上菩
提。為安樂眾生。為滿足檀波羅蜜。隨所欲作 他力。自在捨身布施。二隨他所須。支節等 一切施與。菩薩外施復有二種。一隨其所求。
受用樂具歡喜施與。二奉事彼故。一切捨心 一切施與。菩薩內外物非無差別。等施一切。 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於眾生樂而不安。不
樂不安則不施與。若於眾生安而不樂。亦安 亦樂是則盡施。
[0089b25] 又大集經云。菩薩有四種施。具足智慧。何等 為四。一以紙筆墨與法師。令書寫經。二種種 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三以諸所須供養
之具。奉上法師。四無諂曲心讚歎法師。
[0089b29]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 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 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
[0089c03] 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 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為惡。
[0089c05] 若為自身。造作衣服莊嚴之具種種器物。作 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 意樹。
[0089c08]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 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 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上。是人
亦得名上施主。
[0089c12]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 來則得無量福德。若復觀田倉中。多有鼠雀 犯暴穀米。恒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
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 無量。又大菩薩藏經云。菩薩為得阿耨菩提 故。行陀那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又得十
種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以 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 脫解脫知見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以上妙
戲樂器施故。獲得清淨遊戲法樂。無不具足。 三者菩薩以具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具足。 趣菩提座無不具足。四者菩薩以手施故。感
得圓滿清淨法手。拯濟眾生無不具足。五者 菩薩以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 具足。六者菩薩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無染
威嚴佛身。無不具足。七者菩薩以目施故。獲 得觀視一切眾生清淨法眼。無有障礙無不 具足。八者菩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
攝持長養一切眾生貞實善權無不具足。九 者菩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 金剛身。無不具足。十者菩薩以頭施故。證得
圓滿超過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 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行如 是施。攝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讚利益上
妙功德。皆為滿足陀那波羅蜜多故。爾時世 尊。而說頌曰。
行施不求妙色財 亦不願感天人趣
我求無上勝菩提 施微便感無量福
法施緣第四
[0090a12] 述曰。此明財法相對校量優劣。故智度論云。 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 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三界報。財施不能
斷漏。法施清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 施通感三乘果。財施愚智俱閑。法施唯局智 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財
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 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增貪病。法施能除三 毒。故大集經云。施寶雖多。不如至心誦持一 偈。法施最妙勝過飲食。
[0090a22] 又未曾有經云。天帝問野干曰。施食施法有 何功德。唯願說之。野干答曰。布施飲食。濟一 日之命。施珍寶財物。濟一世之乏增益繫
縛。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 道。
[0090a27] 又大丈夫論云。財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 悲中有。財施者除眾生身苦。法施者除眾生 心苦。財施愛多者施與。財寶愚癡多者施與。
其法財施者。為其作無盡錢財。法施者為得 無盡智。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 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為世間所敬。財
施者為愚人所愛。法施者為智者所愛。財施 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如 偈曰。
佛智處虛空 大悲為密雲
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池
四攝為方便 安樂解脫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0090b11]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行於法 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棄捨惡事。二能 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淨佛國土。五趣詣道
場。六捨所愛事。七降伏煩惱。八於諸眾生施 福德分。九於諸眾生修習慈心。十見法得於 喜樂。
[0090b17] 又菩薩地持論云。菩薩知彼邪見求法智者。 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財賣經卷者。亦 不施與法。若得經卷隱藏不現。亦不施與法。
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若是彼所知 義。於此經卷已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樂與。 若未知義自須修學。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經。
示語其處。若更書與。菩薩當自觀心。少有法 慳者當持經與。為法施故。我寧以法施現世 癡瘂。為除煩惱猶尚應施。況作將來智慧方
便。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聞智慧。若 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
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天 上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 是因緣。未來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
不殺。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 法不盜他財寶。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多饒財 寶。眾生聞法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未來世中
身得大力。眾生聞法離諸放逸。以是因緣。未 來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除瞋癡心。以是 因緣。未來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信心無
礙。以是因緣。未來世中信心明了。戒施聞慧 亦復如是。故知法施殊勝過於財施。問既知 法施勝過財施。今時眾生。但學法施不行財
施。未知得不。答為不解財施迷心而施。苟求 色聲人天樂報。恐墜三塗不成出世。所以聖 人慇懃歎法。令其悟解三事體空。而行財
施。速成菩提涅槃勝果。自餘戒忍六度萬 行。皆藉智慧開導成勝。
[0090c17] 又智度論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 同有目。若不得般若開導。前五便墮惡道。不 成出世。若聞法施過於捨財。愚人不解。即便
祕財。唯樂讀經。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捨 施一錢。勝過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以如來 設教意存解行。若唯解無行。解則便虛。若唯
行無解。行則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若唯 解無行。如人有目無足不能遠涉。若唯行無 解。如人有足無目不能見道。又唯解無行。譬
同狂華不結子實。若唯行無解譬同子實 不依華發。是故要須解行雙行方成佛果也。
量施緣第五
[0090c29] 述曰。謂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 觀前人。有益便施。無益不施。故優婆塞戒經 云。若見貧窮者先語言。汝能歸依三寶受齋
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齋戒。後則與施 物。若言不能。復語言。能隨我語。念一切法無 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
其無財。教餘有財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貪著 財物不知無常。人物屬他戀著慳惜。菩薩見 此無益之物。即令急施。廢修道業故。大莊嚴
論云。若物能令起惱則不應畜。縱令寶翫要 必有離。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財寶亦如是。 又所施之財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縱將布施
得福尠少。如法之財得福弘多。如大寶積經 云。所不應施復有五事。一非理求財不以施 人。物不淨故。二酒及毒藥不以施人。亂眾生
故。三罝羅機網不以施人。惱眾生故。四刀杖 弓箭不以施人。害眾生故。五音樂女色不以 施人。壞淨心故。
[0091a18] 又地持論云。菩薩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謂 施出家人餘殘飲食。便利涕唾膿血污食。不 語不知。飯及麥飯。不如法和應棄者。謂不葱
食雜污。不肉食。不酒飲雜污。如是和合不 如法者。不以施人及畜。
[0091a23] 又智度論云。若人鞭打拷掠閉繫法。得財而 作布施。生象馬牛中。雖受畜生形。負重鞭策 羇靽乘騎。而得好屋好食。為人所重。以人供
給。又如惡人。多懷瞋恚心曲不端。而行布 施。當墮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又如憍 人多慢。瞋心布施。墮金翅鳥中常得自在。有
如意寶珠以為瓔珞。種種所須皆得自恣。無 不如意。變化萬端無事不辦。又如宰官之人。 抂濫人民不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
鬼神中作鳩槃荼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娛。 又如多瞋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 地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又如
有人剛懮強梁。而能布施車馬代步。墮虛空 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又如有人妬心 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布施故。
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 若惱前人。強求人物而營福者。反招其罪。不 如靜心修治內心得利轉勝。
[0091b12] 又地持論云。若菩薩布施令他受苦。若彼逼 迫。若彼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隨所 欲。為眾生故。寧自棄捨身命不隨彼欲。令
致逼迫則不施與。非是菩薩行淨施時。菩薩 外不施者。若有眾生。求女火刀酒媒行作戲 等。一切非法。來求乞者菩薩不施。若施與者
而多起惡。墮於惡道不到彼岸。若他來索我 之身分。即須施與。不須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0091b20] 又優婆塞經云。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 來雖得大報。身當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 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
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 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求不集。不能出 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證強役人物。營修福者
反招苦報。何名出益。今時末世道俗訛替。競 興齋講。強抑求財營修塔寺。依經不合。反 招前罪。不如靜坐內修實行。出離中勝無過
於此。若有淨心為人說法。前人敬誠求法捨 施。即須為說令成福智。不得見有前判雷同 總撥。妄生譏謗抑遏前福。又無性攝論釋云。
謂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 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 受。何用施為。如有頌曰。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為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被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諸苦器
[0091c10] 又增壹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 之施有五事益。云何為五。一者施遠來人。二 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施。五者
若初得新果蓏。若穀食等。先與持戒精進人。 然後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當念隨時施。若 應時淨施者。還得應時果報。謂隨時所宜淨
心而施。若寒時施溫室氈被薪火暖食等。若 熱時施涼室輕衣水扇給物等。渴時與漿。 飢時給食。風雨時供送。天和請僧。如是隨時 應情令悅。未來獲福還受順報。
福田緣第六
[0091c21] 如優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