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cord of the Buddhist Religion as Practised in India and in the Malay Archipelago 南海寄歸內法傳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一 (并序)翻經三藏沙門義淨撰
[0204c06] 原夫三千肇建,爰彰興立之端;百億已成, 尚無人物之序。既空洞於世界,則日月未 流;實閴寂於慘舒,則陰陽莫辯。暨乎淨
天下降,身光自隨,因飡地肥遂生貪著,林 藤香稻轉次食之,身光漸滅日月方現,夫婦 農作之事興、君臣父子之道立。然而上觀青
象則妙高色而浮光,下察黃輿乃風蕩水 而成結。而云二儀分判人生其中,感清濁 氣自然而有,陰陽陶鑄譬之以鴻爐、品物 財成方之於埏埴者,蓋寡聽曲談之謂也。
於是岳峙星分、含靈蔓莚,遂使道殊九十 六種、諦分二十五門。僧佉乃從一而萬物始 生,薛世則因六條而五道方起,或露膊拔 髮將為出要、或灰身椎髻執作昇天、或
生乃自然、或死當識滅;或云幽幽冥冥莫 識其精、眇眇忽忽罔知所出;或云人常得 人道、或說死便為鬼靈,或談不知蝶為我 己、不知我為蝶形。既群迷於蜾蠡,復聚
惑於螟蛉,比渾沌於雞子,方晦昧於孩 嬰。斯皆未了由愛故生、藉業而有,輪廻 苦海往復迷津者乎!
[0204c26] 然則親指平途、躬宣 妙理,說十二緣起,獲三六獨法,號天人師、 稱一切智,引四生於火宅、拔三有於昏城,
出煩惱流登涅槃岸者,粤我大師釋迦世 尊矣。創成正覺,龍河九有興出塵之望;後 移馳光,鹿苑六道盛歸依之心。初轉法輪 則五人受化,次談戒躅則千生伏首,於是
闡梵響於王舍,獲果者無窮;酬恩惠於父 城,發心者莫算。始自了教,會初願以摽 誠;終乎妙賢,契後期於結念。住持八紀、
弘濟九居,教無幽而不陳、機無微而不納。 若泛為俗侶,但略言其五禁;局提法眾,遂 廣彰乎七篇。以為宅有者大非,戒興則非滅;
存生者小過,律顯則過亡。且如恚損輕枝 現生龍戶、慈濟微命交昇帝居,善惡之報 固其明矣。於是經論兼施、定慧俱設,攝生
之紐唯斯三藏乎。既而親對大師,教唯一 說;隨機拯物,理亡他議。及乎薛舍初辭,魔 王惑歡喜之志;熙連後唱,無滅顯亡疑之
理。可謂化緣斯盡、能事畢功。遂乃跡滅兩 河,人天掩望;影淪雙樹,龍鬼摧心。致使娑 羅林側淚下成泥,哭者身邊血如花樹。
[0205a18] 大師 唱寂世界空虛,次有弘法應人結集,有五 七之異;持律大將部分,為十八之殊。隨所 見聞三藏各別,著下裙則裙有偏正、披上
服則葉存狹廣;同宿乃異室繩圍兩俱無 過、受食以手執畫地二並亡愆。各有師承, 事無和雜
(有部則正,餘三並偏。有部則要須別室,正量以繩圍床。有部手請,僧祇畫地也) 。 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國相承大綱唯四
(一、阿離耶莫訶僧祇尼迦耶,唐云聖大眾部,分出七部,三藏各有十萬頌,唐譯可成千卷;二、阿離耶悉他陛
攞尼迦耶,唐云聖上座部,分出三部,三藏多少同前;三、阿離耶慕攞薩婆悉底婆拖尼迦耶,唐云聖根本說一
切有部,分出四部,三藏多少同前;四、阿離耶三蜜栗底尼迦耶,唐云聖正量部,分出四部,三藏三十萬
頌。然而部執所傳多有同異,且依現事言其十八。分為五部,不聞於西國耳) 。其間離分 出沒、部別名字,事非一致,如餘所論,此不
繁述。故五天之地及南海諸洲,皆云四種尼 迦耶,然其所欽處有多少。摩揭陀則四部通 習,有部最盛。羅荼信度 (西印度國名) 則少兼三部,
乃正量尤多。北方皆全有部,時逢大眾。南 面則咸遵上座,餘部少存。東裔諸國雜行四 部
(從那爛陀東行五百驛皆名東裔,乃至盡窮有大黑山,計當土蕃南畔。傳云:是蜀川西南,行可
一月餘便達斯嶺。次此南畔逼近海涯有室利察呾羅國,次東南有郎迦戍國,次東有社和鉢底國,次
東極至臨邑國,並悉極遵三寶,多有持戒之人,乞食杜多是其國法。西方見有,實異常倫) 。師子 洲並皆上座,而大眾斥焉。然南海諸洲有
十餘國,純唯根本有部,正量時欽,近日已來 少兼餘二 (從西數之,有婆魯師洲、末羅遊州,即今尸利佛逝國是。莫訶信洲、訶陵洲、呾呾
洲、盆盆洲、婆里洲、掘倫洲、佛逝補羅洲、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錄) ,斯乃 咸遵佛法,多是小乘;唯末羅遊少有大乘
耳。諸國周圍,或可百里、或數百里、或可百 驛;大海雖難計里,商舶串者准知,良為掘 倫。初至交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唯此崑
崙,頭捲體黑——自餘諸國,與神州不殊——赤脚 敢曼,總是其式,廣如《南海錄》中具述。驩州正 南步行可餘半月,若乘船纔五六朝,即到
匕景。南至占波,即是臨邑。此國多是正量, 少兼有部。西南一月至跋南國,舊云扶南, 先是裸國,人多事天,後乃佛法盛流;惡王今
並除滅,逈無僧眾,外道雜居。斯即贍部南 隅,非海洲也。
[0205b26] 然東夏大綱多行法護,關中 諸處僧祇舊兼,江南嶺表有部先盛,而云十 誦、四分者,多是取其經夾以為題目。詳觀
四部之差律儀殊異,重輕懸隔、開制迢然,出 家之侶各依部執。無宜取他輕事替己重 條、用自開文見嫌餘制,若爾則部別之義
不著、許遮之理莫分,豈得以其一身遍行 於四?裂裳金杖之喻,乃表證滅不殊,行法 之徒須依自部 (頻毘娑羅王夢見一疊裂為十八片,一金杖斬為十八段。怖
而問佛。佛言:「我滅度後一百餘年,有阿輸迦王,威加贍部。時諸苾芻教分十八,趣解脫門其致一也。此 即先兆,王勿見憂耳。」) 。
[0205c08] 其四部之中,大乘小乘區分不定。 北天南海之郡純是小乘,神州赤縣之鄉意 存大教,自餘諸處大小雜行。考其致也,則
律撿不殊,齊制五篇通修四諦,若禮菩薩、 讀大乘經,名之為大;不行斯事,號之為 小。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
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 內有事皆唯識;斯並咸遵聖教,孰是孰非?同 契涅槃,何真何偽?意在斷除煩惑拔濟
眾生,豈欲廣致紛紜重增沈結?依行則俱 昇彼岸,棄背則並溺生津。西國雙行理無 乖競,既無慧目誰鑒是非?任久習而修 之,幸無勞於自割。
[0205c20] 且神州持律,諸部互牽, 而講說撰錄之家遂乃章鈔繁雜,五篇七聚 易處更難,方便犯持顯而還隱,遂使覆一
簣而情息、聽一席而心退,上流之伍蒼髭 乃成、中下之徒白首寧就。律本自然落漠,讀 疏遂至終身,師弟相承用為成則,論章段
則科而更科,述結罪則句而還句。考其功 也,實致為山之勞;覈其益焉,時有海珠之 潤。
[0205c29] 又凡是製作之家,意在令人易解,豈得故 為密語而更作解謿?譬乎水溢平川決入 深井,有懷飲息濟命無由。准驗律文則
不如此,論斷輕重但用數行,說罪方便無 煩半日,此則西方南海法徒之大歸矣。至 如神州之地,禮教盛行,敬事君親、尊讓耆
長、廉素謙順、義而後取、孝子忠臣、謹身節 用。
[0206a08] 皇上則恩育兆庶,納隍軫慮於明發;群臣 則莫不拱手,履薄呈志於通宵。或時大啟 三乘廣開百座,布制底於八澤,有識者咸
悉歸心;散伽藍於九宇,迷途者並皆迴向。 皇皇焉農歌畎畆之中,濟濟焉商詠舟車之 上,遂使雞貴象尊之國頓顙丹墀,金隣玉
嶺之鄉投誠碧砌,為無為事無事,斯固無以 加也 (雞貴者,西方名高麗國,為俱俱吒 [醫-酉+言] 說羅。俱俱吒是雞, [醫-酉+言]
說羅是貴。西方傳云:彼國 敬雞,神而取尊,故戴翎羽而表飾矣。言象尊者,西國君王以象為最,五天並悉同然) 。其出 家法侶講說軌儀,徒眾儼然欽誠極旨,自
有屏居幽谷脫屣樊籠,漱巖流以遐想、 坐林薄而棲志,六時行道能報淨信之恩, 兩期入定合受人天之重。此則善符經律, 何有過焉!然由傳受訛謬、軌則參差、積習
生常,有乖綱致者,謹依聖教及現行要 法,總有四十章,分為四卷,名「南海寄歸內 法傳」。又《大唐西域高僧傳》一卷,并雜經
論等並錄附歸。願諸大德興弘法心,無懷 彼我,善可量度順佛教行,勿以輕人便非 重法。然古今所傳經論理致善通禪門, 定瀲之微此難懸囑,且復粗陳行法符律
相以先呈,備舉條章考師宗於實錄。縱使 命淪夕景,希成一簣之功;焰絕朝光,庶 有百燈之續。閱此則不勞尺步,可踐五天
於短階;未徙寸陰,實鏡千齡之迷躅。幸願 撿尋三藏,鼓法海而揚四波,皎鏡五篇, 泛慧舟而提六象。雖復親承匠旨、備 撿玄宗,然非 濬
發於巧心,終恐受嗤於慧 目云爾。
* 一破夏非小
* 二對尊之儀
* 三食坐小床
* 四飡分淨觸
* 五食罷去穢
* 六水有二瓶
* 七晨旦觀蟲
* 八朝嚼齒木
* 九受齋赴請
* 十衣食所須
* 十一著衣法式
* 十二尼衣喪制
* 十三結淨地法
* 十四五眾安居
* 十五隨意成規
* 十六匙筯合不
* 十七知時而禮
* 十八便利之事
* 十九受戒軌則
* 二十洗浴隨時
* 二十一坐具襯身
* 二十二臥息方法
* 二十三經行少病
* 二十四禮不相扶
* 二十五師資之道
* 二十六客舊相遇
* 二十七先體病源
* 二十八進藥方法
* 二十九除其弊藥
* 三十旋右觀時
* 三十一灌沐尊儀
* 三十二讚詠之禮
* 三十三尊敬乖式
* 三十四西方學儀
* 三十五長髮有無
* 三十六亡則僧現
* 三十七受用僧衣
* 三十八燒身不合
* 三十九傍人獲罪
* 四十古德不為
[0206b28] 凡此所論,皆依根本說一切有部,不可 將餘部事見糅於斯。此與《十誦》大歸相 似。有部所分,三部之別:一法護、二化地、
三迦攝卑。此並不行五天,唯烏長那國 及龜茲、于闐雜有行者。然《十誦律》亦不是 根本有部也。
一破夏非小
[0206c06] 凡諸破夏苾芻,但不獲其十利;然是本位,理 無成小。豈容昔時受敬、今翻禮卑?習以成 俗本無憑據,依夏受請盜過容生,故應詳審。
理無疎略,宜取受戒之日以論大小,縱令 失夏不退下行。尋撿聖教無文,誰昔遣行 斯事?
二對尊之儀
[0206c13] 准依佛教,若對形像及近尊師,除病則徒 跣是儀,無容輒著鞋履。偏露右肩、衣掩左 髆、首無巾帊,自是恒途餘處遊行。在開非
過,若是寒國聽著短靴,諸餘履屣隨處應 用。既而殊方異域寒燠不同,准如聖教多 有違處,理可隆冬之月權著養身、春夏之
時須依律制。履屣不旋佛塔,教已先明;富 羅勿進香臺,頒之自久。然有故違之類, 即是強慢金言。
三食坐小床
[0206c23] 西方僧眾將食之時,必須人人淨洗手足, 各各別踞小床,高可七寸、方纔一尺,藤繩 織內脚圓且輕;卑幼之流小拈隨事。雙足蹋
地,前置盤盂,地以牛糞淨塗、鮮葉布上, 座云一肘互不相觸,未曾見有於大床上 跏坐食者。且如聖制,床量長佛八指,以 三倍之長中人二十四指,當笏尺尺半。東
夏諸寺床高二尺已上,此則元不合坐,坐 有高床之過。時眾同此,欲如之何?護罪之 流須觀尺樣。然靈巖四禪床高一尺,古德 所製誠有來由。即如連坐跏趺排膝而
食,斯非本法,幸可知之。聞夫佛法初來,僧 食悉皆踞坐,至于晉代此事方訛,自茲已 後跏坐而食。然聖教東流年垂七百,時經十
代代有其人,梵僧既繼踵來儀,漢德乃排 肩受業,亦有親行西國目擊是非,雖還 告言,誰能見用?又經云「食已洗足」,明非床
上坐,菜食棄足邊故,知垂脚而坐是。佛弟 子宜應學佛,縱不能依勿生輕笑。良以 敷巾方坐難為護淨,殘宿惡觸無由得免。 又復歛眾殘食深是非儀,收去反觸僧
槃、家人還捉淨器,此則空傳護淨,未見 其功。幸熟察之,須觀得失也。
四飡分淨觸
[0207a18] 凡西方道俗噉食之法,淨觸事殊,既飡一口 即皆成觸。所受之器無宜重將,置在傍邊 待了同棄。所有殘食與應食者食之,若更
重收斯定不可,無問貴賤法皆同爾,此乃 天儀非獨人事。故諸論云「不嚼楊枝、便利 不洗、食無淨觸,將以為鄙」,豈有器已成觸
還將益送、所有殘食却收入厨、餘餅即覆 瀉瓮中、長臛乃反歸鐺內、羹菜明朝更食、 餅果後日仍飡?持律者頗識分彊,流漫者
雷同一概。又凡受齋供及餘飲噉,既其入 口方即成觸,要將淨水漱口之後,方得 觸著餘人及餘淨食。若未澡漱觸他,並成 不淨,其被觸人皆須淨漱。若觸著狗犬亦
須澡漱。其甞食人應在一邊,甞訖洗手漱 口并洗甞器,方觸鐺釜。若不爾者,所作 祈請及為禁術並無効驗,縱陳饗祭神祇 不受。以此言之,所造供設欲獻三寶并
奉靈祇及尋常飲食,皆須清潔。若身未淨 澡漱及大小便利不洗淨者,皆不合作食。 俗亦有云「清齋方釋奠,剪爪宜侵肌,捨塵 惑孔顏」如斯等類亦是事須清潔,不以
殘食而歆饗也。凡設齋供及僧常食,須人 撿校,若待齋了恐時過者,無論道俗雖 未薦奉取分先食,斯是佛教許無罪咎。比 見僧尼助撿校者,食多過午因福獲罪,事
未可也。然五天之地云與諸國有別異者, 以此淨觸為初基耳。昔有北方胡地使人 行至西國,人多見笑,良以便利不洗餘食內 盆,食時叢坐互相掁觸,不避猪犬不嚼
齒木,遂招譏議。故行法者極須存意,勿以 為輕。然東夏食無淨觸其來久矣,雖聞此 說多未體儀,自非面言方能解悟。
五食罷去穢
[0207b22] 食罷之時,或以器承,或在屏處、或向渠竇、 或可臨階,或自持瓶、或令人授水,手必淨 洗、口嚼齒木疏牙刮舌,務令清潔,餘津若
在即不成齋。然後以其豆屑、或時將土水 撚成泥,拭其脣吻令無膩氣。次取淨瓶之 水,盛以螺盃、或用鮮葉、或以手承。其器及 手必須三屑淨揩
(豆屑、土、乾牛糞) 洗令去膩。或於 屏隱淨瓶注口,若居顯處律有遮文,略漱 兩三方乃成淨。自此之前口津無宜輒咽, 既破威儀咽咽得罪。乃至未將淨水重漱
已來,涎唾必須外棄,若日過午更犯非時。 斯則人罕識知,縱知護亦非易。以此言之, 豆麵灰水誠難免過,良為牙中食在、舌上
膩存。智者觀斯理應存意,豈容正食已了 談話過時,不畜淨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