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Meanings and Terms in Translation (Fanyi Mingyi Ji) 翻譯名義集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翻譯名義集五姑蘇景德寺法潤大師法雲編
* 三德祕藏篇第四十九
* 法寶眾名篇第五十
* 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
* 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
* 增數譬喻篇第五十三
* 半滿書籍篇第五十四
三德祕藏篇第四十九
[1127c21] 光明玄云。法身般若解脫是為三。常樂我淨 是為德。無二生死為常。不受二邊為樂。具八 自在為我。三業清淨為淨。章安疏云。法身之
身。非色非無色。非色故。不可以形相見。非無 色故。不可以心想知。雖非色而色充滿十方。 雖非非色。亦可尋求。即法身德。般若德者。非
知非字。亦非不知。非不字 (云云) 解脫德者。非 縛非脫。非縛而縛。非脫而脫 (云云) 。哀歎品曰。 云何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
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 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脫 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
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 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章安釋云。若 約昔教。隱故名祕。覆故名藏。謂無常等覆於
常等。令常等隱。名祕密藏。今經開敝。如月 處空。清淨顯露。不如昔教。但以正法微妙不 可思議絕名離相。眾生不解。名為祕密。法界
包含攝一切法。用不可盡。名之為藏。今釋祕 密藏文為三。一譬三點。二譬三目。三合以三 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從事入理。三點是 文字。此約言教
(見字體篇) 三目是天眼。此約修行 (見譬 喻篇) 三德是佛師。此即約理。又是佛印。印於教 行。凡有言說。與此相應。即祕密教。修習相
應。是祕密行證得相應是祕密理。從我今安 住下。是第四結祕密藏。安住三法是結三德。 入大涅槃。結祕密藏。占察經云。復次彼心名
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 清淨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 無礙自在不滅。勝鬘經明二如來藏。一空如
來藏。謂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二不空 如來藏。謂具過河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 南岳止觀云。一空如來藏以此心體平等。妙
絕染淨之相。非直心體自性平等。所起染淨 等法。亦復自性非有。二不空如來藏所謂具 有染淨二法以明不空。淨法中復有二種。一
具足無漏性功德法。二具足出障淨法。染法 亦二種。一具足染性。二具足染事。淨覺說題 云。應知二種約在纏出纏二義分之。故彼經
云。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 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也。居式圓 覺疏云。空如來藏。即無住本。不空如來藏。即
所立法。此二釋違南岳止觀。又起信云。一者 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賢首釋云。此以如 實之中空無妄染。非謂如實自空。此則如實
之空。以妄空故。遂能顯示真理。故云顯實。二 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賢首釋云。此有二義。一異妄無體故。二異恒
沙有流煩惱故。故佛性論偈云。由客塵空故。 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圭山 略疏。三義釋藏。一隱覆名藏。二含攝名藏。三
出生名藏。又略鈔明五種。一如來藏。在纏含 果法故。二自性清淨藏。在纏不染故。此二就 凡位說。三法身藏。果位為功德所依故。四出
世間上上藏。出纏超過二乘菩薩故。此二就 聖位說。五法界藏。謂通因果。外持一切染淨 有為。故名法界。內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名為
藏。僧遁注金剛三昧云。如來藏者。住自性 真如也。諸佛智地名如來藏。能攝一切有情。 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有情惑染煩惱無明
所覆名有情境。若無明惑染境空。諸識不起。 境如故。名如來智。智如故即如來藏。長水釋 楞嚴云。如來藏四義喻海。一永絕百非。如海
甚深。二包含萬有。如海廣大。三無德不備。如 海珍寶。四無法不現。如海現影。又尼犍經云。 王名嚴熾。有大薩遮。來入其國。王出遠迎。乃
為王說。大王當知。依煩惱身。觀如來身。何以 故。此身即是如來藏故。一切煩惱。諸垢藏中。 佛性滿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
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 雲中日。是故我言。煩惱之中。有如來藏。涅槃 論云。身外有佛。亦不密。身內有佛。亦不密。
非有非無。亦不密。眾生是佛故微密。涅槃云。 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其人所以藏 積此寶為未來故。所謂穀貴。賊來侵國。值遇 惡王。為用贖命
(準四念處。乃是贖於藏通之命則圓自有常住之命。故非所論) 財難 得時。乃當出用。諸佛祕藏亦復如是。為未來 世。諸惡比丘。畜不淨物。為四眾說。如來畢
竟。入於涅槃。讀誦外典。不教佛經。如是等 惡。出現世時。為滅諸惡為說是經。是經若滅。 佛法則滅
(神智云。文有單複。所言複者。謂乘及戒。若言不許畜八不淨。此是戒門事門。若說如來
畢竟涅槃。及遮外典。此是乘門理門。由無乘戒。失常住命。若單說者。唯約戒門。扶律贖命) 。欲令學 者通達異名識自祕藏。故詳敘焉。
[1128c17] 摩訶般涅槃那。此云大滅度。大即法身。滅 即解脫。度即般若。大經云。涅言不生。槃言不 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楞伽云。我所說者。
妄想識滅。名為涅槃。肇師涅槃論曰。秦言無 為。亦名滅度。無為者。取其虛無寂寞。妙絕於 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蓋
鏡像之所歸。絕稱謂之幽宅也。法華。金剛皆 云滅度。奘三藏翻為圓寂。賢首云。德無不備 稱圓。障無不盡稱寂。圭山正名寂滅。準肇
公云。泥洹盡諦者。豈直結盡而已。則生死永 寂滅。故謂之盡矣。或翻安樂。凡聖大小。皆有 涅槃。或名彼岸。肇師云。彼岸涅槃岸也。彼涅
槃岸。豈崖岸之有。以我異於彼故。借我謂之 耳。智論云。槃名為趣。涅名為出。永出諸趣。 故名涅槃。或名泥曰。如嚴佛調云。佛既泥
曰。微言永絕。新云梵本正名波利昵縛喃。此 云滅度。二教論云。涅槃者。常恒清涼。無復生 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莫知其所
以名。強謂之寂。其為至也。亦以極哉。縱其雙 林息照而靈智常存。體示闍維。而法身恒在。 然涅槃法。若辨其義。應分有餘無餘之殊。
當揀少分究竟之異。言有餘無餘者。光明玄 云。若三界煩惱盡。證有餘涅槃。焚身灰智入 無餘涅槃。言少分者勝鬘經云。知有餘苦。斷
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得少分涅 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究竟涅槃者。 大法鼓經云。乃至得一切種功德。一切種智
大乘涅槃。然後究竟。法華云。不令有人獨 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初發大心。 當期究竟。故輔行云。菩薩初心常觀涅槃。自
行初修也。亦令眾生常觀涅槃。化他初修也。 安置諸子祕密藏中。化他後入也。我亦不久。 自住其中。自行後入也。故知自他初心。無不
皆修。自他後心。無不皆入。若欲修入。當依四 法。故涅槃云。有四法。為涅槃近因。一近善知 識。二聽聞正法。三思惟其義。四如說修行。若
言勤修苦行。是涅槃近因緣者。無有是處。一 近善知識者。止觀釋曰。大品云。佛菩薩羅漢 是善知識。六波羅密。三十七品。是善知識。法
性實際是善知識。佛菩薩等。威光覆育。即外 護也。六度道品入道之門即同行也。法性實 際諸佛所師即教授也。二聽聞正法等三句
即三慧也。華嚴云。我或為眾生。說聞慧法。或 為眾生。說思慧法。或為眾生。說修慧法。故楞 嚴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真諦云。散心名覆
器。無聞慧故。忘心名漏器。雖得而失。無思慧 故。倒心名穢器。非而謂是。無修慧故。淨名疏 云。聞若不聽。無受潤因。聽而不思無深旨趣。
思而不修。終無證理。三慧若備。入道不疑。荊 溪釋云。念前聞思所依之境。當如聞思而修 行之。應知三慧有橫有竪。橫則名字已上。位
位有之。竪則名字為聞。觀行為思。相似為修。 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名入祕藏。
法寶眾名篇第五十
[1129b13] 光明玄云。至理可尊。名曰法寶。論曰。般若 是一法。佛說種種名。為諸眾生類。隨緣立異 字。如金體一似器用殊。鐶釧順人之好別。
缾盆隨時之應殊。雖千化以暫分。而一性以 不變。故曰泥洹真法寶。眾生從種種門入也。
[1129b18] 達摩。此翻為法。唐明 濬 云。契之於心。然後 以之為法。在心為法。形言為教。法有自相共
相。教乃遮詮表詮。天台明法。廣有八種。一教。 二理。三智。四斷。五行。六位。七因。八果。略言 三義。謂教行理。如闡義云以約修行始終三
義收盡。謂依教修行。行成契理。若以位分。約 教屬名字位。人稟教生解故。約行屬觀行相 似。依解修行故。約理在初住。分證本理故。然
於約行復須從容。若論造修。猶居名字。的取 行成方名觀行。凡當辨位須知此旨。若約能 詮所詮。但明教理。二教論曰。教者何也。詮理
之謂也。理者何也。教之所詮。教若果異。理豈 得同。理若必同。教寧得異。筌不期魚。蹄不為 兔。將謂名乎。妙樂云。教有二種。詮理之教無
二。表行之教自分。詮理之教者。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眾生。表行之教者。祇由忘智親疎。致 使迷成厚薄。青龍疏云。有教行證。名為正法。
有教有行無證名像法。像者似也。但有於教。 而無行證。名為末法。行事鈔云。顯理之教。大 分為二。一謂化教。此則通於道俗。二謂行教。 (亦名制教)
雖局於內眾。大乘入楞伽云。教由理故 成。理由教故顯。當依此教理。勿更餘分別。
[1129c11] 達磨馱都。此云法界。妙樂云。所詮無外。故 名法界。賢首云。依生聖法。故云法界。清涼 云。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起信云。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 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 妄 念。而有差 別。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天台釋云。
若迷無住。則三界六道紛然而有。則立世間 一切諸法。若解無住即是無始無明。反本還 源。發真成聖。故有四種出世聖法。普門玄云。
世者為三。一五陰。二眾生。三國土 (云云) 。世是 隔別。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種五陰。乃至依 報。隔別不同也。間是間差。三十種世間差別。
不相謬亂。故名為間。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 名為法。各各有界畔分齊。故名為界。今就一 法界。各有十法。所謂如是性相等。十界即有
百法。十界互相有則有千法。如是等法。皆因 緣生法。六道是惑因緣生法。四聖是解因緣 法 (云云) 。是諸因緣法。即是三諦。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清涼。 新經疏云。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 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
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 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 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
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
[1130a07]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肇論曰。秦言無上正 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 正遍知也。苑師云。阿此云無。耨多羅翻上。三
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孤山疏云。 極果超因故云無上。正則正觀中道。等則雙 照二邊。蓋果上三智也。發軫云。無上是理。正
等覺是智。正謂正中。即一切種智寂滅相也。 等謂平等。即行類相貌如實知也。裴相國云。 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是眾生所迷根本妙
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發此菩提心故。今 得人身。起慶幸意。當須秉心對佛像前燒香 散華。三業供養。立四弘誓發成佛心。故華嚴
云。菩提心者。名為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發此心者。須識其體。體有二種。一曰當體。二 曰所依體。其當體者。所謂悲心智心願心。此
三種心。乃是當體。所依體者。自性清淨。圓明 妙心。為所依體。性自具足號如來藏。惑不能 染。智無所淨。虛寂澄湛真覺靈明。能生萬法。
號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性。唯認攀緣六 塵影像。乍起乍滅。虛妄之念。以為自心。一迷 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
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之心體。 如肇師云。微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勤不 可為無。度一切諸佛境界經文殊言。菩提者。
無形相無為。云何無形相。不可以六識識故。 云何無為。無生住滅故。裴相國云。性含萬德。 體絕百非。如淨月輪圓滿無缺。惑雲所覆不
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淨。性含萬德。故在 聖不為得。體絕百非。故居凡不為失。然欲發 此心者。當運慈悲而為宗要。故華嚴海雲比
丘。告善財言。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 救一切眾生故。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 一切群彙本無生死。妄風飄鼓。 汩 沒苦海。今
發大願。黑暗崖下。誓作明燈。生死波中永為 船筏。此起悲心。拔眾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 足性淨功德。今迷寶藏貧窮孤露。今啟洪願
誓與群萌無上佛果究竟之樂。如一眾生未 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願舉脩途之初步。宜 運成山之始簣。崇德廣業。不倦終之 (昔住大覺有王
仁林垂訪問曰。佛道覺云易成。經云。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云難成。安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余
即答曰。了性則見本是佛。依自圓修乃易。昧性則欲求作佛。依他別修乃難。慕圓宗者。起信樂心纔舉念時。已作 如來真子。如回向際。便成無上菩提) 。
[1130b20] 菩提。肇師云。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 以譯之。後代諸師皆譯為道。以大論翻為佛 道故。今問。如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此
則儒宗仁義為道。莊子曰。虛靜恬淡。寂寞無 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此則道家以虛 無為道。今釋氏宗以何為道。答曰。般舟經云。
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 潔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是知吾教以心 為道。心乃自性清淨心也。其體湛寂。其性靈
照。無名無相。絕有絕無。心不能思。口不能 議。褒美稱為第一義諦。或者問曰。如淨名云。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今安以心
而為道耶。答究乎菩提非身心者。如肇師云。 無為之道。豈可以身心而得乎。故度一切佛 境界經云。菩提者。不可以身覺。不可以心覺。
何以故。身是無知如草木故。心者虛誑不真 實故。是故菩提非身心也。然淨名中却云諸 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者。天台釋云。今
觀眾生心行。入本性清淨智。窮眾生心源者。 即顯諸佛解脫之果。如勤求水不得離氷。寒 雖結水成氷。暖則釋氷為水。故華嚴云。若能
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凡夫由昧心 源。故隨妄念。能於妄念深照性空。名解大道。 故華嚴云。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此心智發能
為佛母。號曰智度。是故智度亦名大道。故大 論云。智度大道佛善來。如用此智修習萬行。 其所修法。亦名大道。故法華云。為滅諦故。修
行於道。由道是心。其性虛通遍一切法無非 是道。如金色女問文殊云。何謂為道。答曰。汝 則為道。又喜根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
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今問婬事穢污。佛 道清淨。安指穢事名為淨道。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