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Meanings and Terms in Translation (Fanyi Mingyi Ji) 翻譯名義集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翻譯名義集六姑蘇景德寺普潤大師法雲編
* 唐梵字體篇第五十五
* 煩惱惑業篇第五十六
* 心意識法篇第五十七
* 陰界入法篇第五十八
唐梵字體篇第五十五
[1146c29] 西域五竺。經尚天書。東夏九州。字法鳥跡。自 古罕覿。因譯方傳。琅函具存。此集略辨。
[1147a02] 卍。熏聞曰。志諴纂要云。梵云室利靺瑳。此 云吉祥海雲。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 [歹*(〦/(ㄙ*ㄙ))] 字
名吉祥海雲。華嚴音義云。案卍字。本非是字。 大周長壽二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 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經中上下據
漢本總一十七字。同呼為萬。依梵文有二十 八相 (云云) 。
[1147a09] [歹*(〦/(ㄙ*ㄙ))] 。苑師云。此是西域萬字。佛胸前吉祥相也 [ㄙ/(刃*工*刃)/一/(、*、*、)/口]
。音萬。是吉祥勝德之相。由髮右旋而生。 似 [ㄙ/(刃*工*刃)/一/(、*、*、)/口] 字。梵云塞縛悉底迦。此云有樂。有此 相者。必有安樂。若卍
[乏-之+九] 萬萬字。是此方字。 宋高僧傳。明翻譯四例。一翻字不翻音。諸 經呪詞是也。二翻音不翻字。如華嚴中 [乏-之+九]
字是也。以此方萬字翻之。而字體猶是梵書。 三音字俱翻。經文是也。四音字俱不翻。西來 梵夾是也。
[1147a18] ![T54p1147_01.gif](/cb_tripitaka_web/figures/T/T54p1147_01.gif)
。章安疏云。言伊字者。外國有新舊兩伊。 舊伊橫竪斷絕相離。借此況彼。橫如烈火竪 如點水。各不相續。不橫不同烈火。不竪不同
點水。應如此方草下字相細畫相連。是新伊 相。舊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 入無餘已方是解脫無復身智。如竪點水縱
而相離。又約身約智分得有餘解脫。橫一時 有三法各異。如橫烈火各不相關。新伊者譬 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為三。三
無別體。故不是橫。非前非後。故是非縱。一即 三。如大點。三即一如細畫。而三而一而一而 三。不可一三說。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
議不可思議者即非三非一。名祕密藏。如世 伊字。谷響云。西方字有新舊。亦猶此土之篆 隷也。莫不以篆為舊以隷為新。
[1147b04] 附明修性離合之法
[1147b05] 殺三摩娑。此云離合。欲顯三點非縱橫相。 當示修性有離合法。三道至迷。理性之法法 圓具。二因開悟。修習之事事融通。開則各離
為三。對乃共合成一。論此三點試開十門。
* 初本文
* 二消名
* 三釋義
* 四定體
* 五示相
* 六究意
* 七判教
* 八定位
* 九決疑
* 十指訛
[1147b12] 初本文者。大經云。一切諸法。本性自空。亦用 菩薩修習空故。見諸法空。起信論云。以知法 性體無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天台別行
玄云。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德緣了也。此之 性德。本自有之。非適今也。又云。以此二種方 便修習。漸漸增長起於毫末。得成修德合抱
大樹。荊溪不二門云。性德祇是界如一念。 此內界如三法具足。性雖本爾。藉智起修。此 皆修性之明文。大經云。解脫之法亦非涅槃。
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章 安涅槃玄釋。文云法身亦非。那可單作三身 釋大。文云。解脫亦非。那可單作三脫釋滅。文
云般若亦非。那可單作三智釋度。故知單釋。 非今經意。三德中各各求皆不可得。三法合 求亦不可得。智者妙玄云。此之妙行與前境
智一而論三。三而論一。荊溪云。又了順修對 性有離有合。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 永嘉云。偏中三應須簡。一有般若無解脫法
身。二有解脫無法身般若。三有法身無解脫 般若。有一無二故不圓。不圓故非性。又偏中 三應須揀。一有般若解脫無法身。二有解脫
法身無般若。三有法身般若無解脫。有二無 一故不圓。不圓故非性。圓中三應須具。一法 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 即法身 (二三例爾)
此皆離合之本文。二消名者。修謂 立行進趣起正助之二因。性謂本自體性。即 界如之一念。凡夫迷故從真起妄。猶鏡塵翳。
緣了之明性自存故。具理性之德。行人悟故。 背塵合覺。似鑑揩磨妍醜之影像遂現。故有 修成之德。三釋義者。離合之法。南屏法師。嘗
立三義以伸明之。一離是各也。離謂修性各 三。合是共也。合謂修二性一。二離乃開也。約 性恒開。合乃對也。對修方合。三離即與義。與
而言之。一性本具於二修。二修常即乎一性。 合即奪義。理即雖具緣了。奪而言之。由不發 心未曾加行。彼性緣了祇名正因。二修雖具
法身。因智照故。但名了因。由起行故。合名緣 因。四定體者。欲示離合教相。須核修性法 體。良以若性若修皆以三千總相以為其體。
故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 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心雖本真。不覺起 妄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
中。無不從心造。由此無明為緣成眾生法。維 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 若此。由悟斯理故有佛法。法華云。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而此三法既互具於三 千。亦各攝乎百界。體其本寂。乃名理具。照於 起心。則名事造。修性雖二。三千體一。故妙樂
云祇緣理一。是故修性相對離合。五示相。 孤山顯性錄示離相曰。一家修性正義即約玄 文前三妙也。境即性三。智即智三。行即行三。
行之所階即有諸位。若至初住。名隨分果。則 分證三法也。若就合說即合性為一。合修為 二。合理性三為一正因法身德也。合智三為
一了因般若德也。合行三為一緣因解脫德 也。故開雖具九。九只是三。三九雖殊。其理常 一。今詳此說。文會義便。以釋離義。文會釋籤
境即理性三德。智即三德之解。行即三德之 觀。洎明合義。文會釋籤一謂涅槃。三謂三德。 言義便者。離合既是迷悟與奪。當在住前。若
至初住。修性一合無復分張。奚論與奪之別 歟。二四明指要鈔云。如光明玄十種三法。 采 取經論修性法相故具離合兩說。如三德三
寶雖是修德之極。義必該性。三身三智文雖 約悟理必通迷。三識三道既指事即理必全 性起修。此六豈非修性各三。三因既以一性
對智行二修。三菩提三大乘三涅槃並以一 性對證理起用二修。此四豈非修二性一。今 謂修性一門。本依智行二妙。對境妙在迷之
理。相對與奪而論離合十種三法。乃顯果人 所證三德。並屬于悟。棄親本文遠取他部。此 迷文矣。又山家離合大有二義。一約修性相
成。在性則全修成性。性自有三。起修則全性 成修。修自具三。二約修性相對。離謂修性各 三。合謂修二性一。今用修性各三。而解修六
性三。此混相成相對之門。復亂六法九法之 數。斯背義焉。三淨覺雜編云。予嘗有文心 解。具引玄籤注之。大意與孤山不異 (說離同也) 但
取境智行三。圓對三德 (此說合異) 故雜編云。如三身 中法身可解。報即般若。應即解脫。三般若中。 實相即法身。觀照即般若。文字即解脫。三解
脫中。性淨即法身。圓淨即般若。方便淨即解 脫。此似合掌合矣。亦如川字合焉。若以性德 緣了。歸修報應。修中法身。合性正因。此失與
奪之義。又違金錍故性緣了同名正因。四南 屏斷於離合。大有四種。一者三一。釋籤云。一 謂涅槃。三謂三德。二者三六。金錍本有三種
三理元遍達性成修。修三亦遍。離雖有六。合 則但三。三者三九。離謂修性各三 (此成九法) 合謂修 二性一 (此成三法)
四者性九修十八。如光明夢見金 鼓之文。今謂三一三九是離合之正義。修三 性三屬全性以起修。非對辨於離合。五先稟 清辨老師嘗分二義。一修性各論離合。二修
性對論離合。且各論者。如金錍云。本有三種 三理元遍。此乃在性則全修成性。性自離九 自合成三。達性成修。修三亦遍。此乃起修則
全性成修。修亦離九亦合成三。斯約橫論兩 重離合。若對論者。如釋籤云。離謂修性各三。 性無所移。修常宛爾。故有九法。合謂修二性
一。此約功力與奪相對論。合性中緣了無功 斥為一性。修德法身受熏奪名二修。茲約竪 論一番離合。六究意者。今宗示此離合之法。
為顯法體不思議故。何哉。雖論合三為一。一 不定一。一自常三。雖示離一為三。三不定三。 三自常一。故章安曰。橫之彌高。竪之彌廣。會
之常分。派之常合。七判教者。如金錍云。論生 兩教似等明具。別教不詮種具等義。非此可 述。故別佛性滅九方見。圓人則達九界三道。
即見圓伊三德體遍。別教不談乎種具。遂說 修性之縱橫。圓宗由示於體遍。故演修性之 離合。此顯共而不雜。復彰離亦不分。八定位
者。教既唯圓。位須簡濫。初局住前。二通初 後。三示極果。初局住前者。不二門云。如鏡本 來具三。依理生解。故名為智。智解導行。行解
契理。初住既三法相符。與奪離合局住前也。 二通初後者。顯性錄云。一家緣了之位深淺 與奪非止一途。若法華壽量疏文則住前通
是緣因。初住真正顯了乃是了因。以約聲聞 聞經得記即入初住。此約真似分緣了。若藥 草喻疏。至于究竟名為智三。中間四即悉為
行三。以順經文究竟至於一切智故。此以分 極分緣了。若法師品疏。道前真如即是正因。 道中真如。即為緣因。亦名了因。道終真如。即
是圓果。記云。此以修德對彼正因。正中緣了 同成正因。修中正因。同成緣了。又云。此以博 地為道前。發心已後為道中位分之為二。住
前為緣。登住已去為了。此之三因該通一教。 三示極果者。涅槃玄釋大滅度文云法身亦 非。那可單作三身釋大。文云解脫亦非。那
可單作三脫釋滅。文云般若亦非那可單作 三智釋度。先達乃謂大滅度三既各開九。乃 成離為二十七法。今謂章安玄云。雖一而三。
雖三而一。雖復三一。而非三一。雖非三一。而 三而一。不可思議攝一切法。祖師為顯三德 圓融異乎縱橫並別。後裔分析為二十七法。
去道遠矣。九決疑者。或人問曰。性中三法若 起二修乃顯祇有一法安言合三為一耶。南 屏釋云。祇一三德。說有開合。若從迷論則。
合三為一。若就悟言則起修為二。如身與臂 縛則合為一身。解則開成三處。先師解曰。終 日隨緣。雖起二修。何妨性中。終日不變所謂
性無所移。修常宛爾。十指訛者。光明懺悔品 夢中見聞有二。一夢見金鼓。二夢擊鼓聲。見 鼓又三。一正見鼓 (鼓體覩法身) 二見鼓光 (光智覩報身)
三見 光中佛 (佛即應身) 二夢見擊鼓。文為三。一見擊鼓。 二出大音聲。三聲所詮辨 (鼓是法身。桴鼓合是報身。擊出是應身) 舊
謂夢見金鼓三身各三。是性中九法。夢見擊 鼓是修中九法。遂說三九二十七法。新記斥 曰。前文見鼓是法身之三即境三也。鼓光之
三即智三也。見佛之三即用三也。今文但明 能擊之人用智擊鼓。何曾論於修性二十七 法耶。又如四明記曰。上鼓表三。光三佛。三
祇是一三。今對信相機智所觀合三為一。但 名法身。此乃修性融即之明鑑。學斯宗者。當 了世伊三點。天主三目。異別教之縱橫。建圓
宗之離合。顯修性之一致。會生佛以同原絕 思議之門。非數量之法。故淨名詞喪於毘耶。 釋迦言罄於摩竭。故名不思議之法矣。
煩惱惑業篇第五十六
[1149a26] 煩惱菩提體元一矣。涅槃生死。見有二焉。若 知如實性。了幻化相。以施慈慧。治貪嗔癡。故 大集云。遠離一切諸煩惱。清淨無垢猶真
實。其心則作大光明。是名寶炬陀羅尼。
[1149b01] 阿梨耶。起信云。以依阿梨耶識故。說有無 明。不覺而起 (一業識相) 能見 (二轉識相) 能現 (三現識相) 能取境界
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明無明為緣生三細。 號無明惑。境界為緣。生六麁 (一智相二相續相三執取相四計名 字相五起業相六業繫苦相)
名見思惑。無明是根本惑。障中 道理。當修中觀破此別惑。見思是枝末惑。障 真諦理。當修空觀。破此通惑。通別之惑如亡。 真中之理自顯。
[1149b09] 薩迦耶。竦疏具云。薩迦耶達利瑟致。此云 身見。百法疏云。謂於五蘊執我我所一切見 趣所依為業。
[1149b12] 達梨舍那。此云見見有五種。一身見 (執我我所為身 見) 二邊見 (邊見隨身計斷常) 三見取 (見取執劣以為勝) 四戒取
(戒取於非因計因) 五邪見 (邪見撥無因果法) 具此五種名曰見惑。 止觀云。見則見理。見實非惑。見理之時。能斷
此惑。從解得名。名為見惑。復次見惑。非但隨 解得名。亦當體受名。稱之為假。假者虛妄顛 倒。名之假耳。當知見惑乃有三種。一俱生見。
二推理見。三發得見。一俱生見者。止觀云。五 鈍何必是貪嗔。如諸蠕動實不推理而舉 [虫*敖] 張鬐怒目自大。底下凡夫。何嘗執見。行住坐
臥。恒起我心。故知五鈍非無利也 (記云。鈍中有利。如蟲 獸凡夫。亦能起我。我即是利。雖利屬鈍。又云。底下之人。雖起於利。此利屬鈍。從於鈍使背上而起)
二推 理見。止觀云。今約位分之。令不相濫。未發禪 來雖有世智推理辯聰。見想猶弱。所有十使。 同屬於鈍
(記云。未得禪來縱起宿習所有煩惱。及因見陰起於我見仍屬鈍使。初果所斷凡夫共有 冥伏在身。障真無漏。若見諦理此惑自除。故名此惑以之為見。故不同於禪後所起)
。三發得見。 止觀云。從因定發見。見心猛盛。所有十使。從 彊受名。皆屬於利 (記曰。若諸外道。由未見諦得禪定已雖斷鈍使。仍未曾斷一毫見惑。
見惑現前故不同於未發禪來所有見惑及冥伏者。是故不以八十八使中見惑為例。故八十八使義屬陰境攝) 。 略言三結。廣說八十八使
(今述頌曰苦具十使。集滅七。身邊戒取三使無。 道諦但去身邊二。上不嗔成八十八) 。
[1149c04] 略言三結者。一身見。二戒取。三疑使。更加貪 嗔名五下分。如妙樂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