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Samkhya Karika (Jin Qi Shi Lun) 金七十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七十論卷下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1257a21]翻喜成就故者。翻九分喜及八種成就。翻此十七。名為智害。是十一根壞。及十七智害。是名二十八。云何喜九分。以偈釋曰。
依內有四喜 自性取時感
依外喜有五 離塵故合九
[1257a26]依內有四喜自性取時感者。依內者。依覺慢心生四種喜。一由自性喜。二由求取喜。三由時節喜。四由感得喜。為現四喜作如是譬。譬
諸婆羅門捨俗出家。有人問言。汝何所解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知自性是三世間真實因。故我出家。是人唯知自性是因。不知常無
常有智無智有德無德是遍非遍。但知有及因。故生歡喜。是人無解脫。是喜由自性生。次問第二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是人
答言。我已識自性是世間因。我已知取是解脫因。雖有自性是實因。若無取者解脫不得成。故我攝持取。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
四種。謂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吉祥有五。一灰囊。二天目珠。三三縷纓身。四諸呪術章句。五以一長草安頂髻上謂吉祥草。此五並
是學道之具。能去不淨。故曰吉祥。就前三種合八具也。從此得解脫。我由此出家。是故第二喜名取。因此喜故不得解脫。但知自性
因。不能知餘。復問第三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及四取。何所能作。我知不受便得解脫故求出家。此第三人無
有解脫。何以故。不知二十五句義故。是第三喜者名時節喜。次問第四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取時節何所能
作。若離感得我已知由感得故。故得解脫。故我出家。是第四人亦無解脫。無有智故。是第四喜者名感得喜。此四喜依內得成。依外
喜有五離塵故合九者。外喜有五種。遠離五塵故。譬如一人見五婆羅門出家次第往問。初問第一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
言。世間中有五塵。為得此塵諸事難作。或作田或養獸或事王或商估。離此四事或便作偷賊。是求塵事。決難可作。逼惱自他故。我
見此事故求出家。是第五人無有解脫。無真實智故。又問第二人言。汝知何法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知五塵求覓可得。如前方便作
田等。得諸塵已守護難作。何以故。五家具諍故。由護此塵應逼自他。我見守護苦故離塵出家。此第六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次
問第三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令未得求令得。已得守護令不失。此五塵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若失時即生
大苦。由見此失塵過失故求出家。是人亦不得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四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得已
能護。失已亦能更覓。若爾何以出家。五根無厭足。展轉求勝故。我見此根過故求出家。是第八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五
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令得。得已守護令不失。用已更能覓。若求最勝我亦能得。若爾何故出家。由塵四
事故應殺害他。若不害者是事不成。若作田者則應斬草伐樹。若鬪戰時則應殺人。或劫他財則損減他。或說其口妄語乃至一切世
間過失。並由塵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是第九人亦無解脫。由外厭故不修實智。故說前四依內後五依外故合九喜。此九種喜。仙人
立九名。能清淨塵污故說九喜名為水。一潤濕水。二深淺水。三流水。四湖水。五善入水。六善渡水。七善出水。八光明水。九
勝清淨水。翻此九喜名九無能。謂非潤濕乃至非勝清淨水。外曰。此三法與成相違。何法名為成。以偈答曰。
思量聞讀誦 離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鉤
[1258a04]思量聞讀誦乃至因施成就八者。此八種能六行得成。如一婆羅門出家學道作是思惟。何事為勝何物真實何物最後究竟。何所作
為智慧得成顯。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自性異覺異慢異五唯異十一根異五大異真我異。二十五真實義中起智慧。由此智慧起六
種觀。一觀五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五大。名思量位。二觀十一根過失。見失生厭。即離十一根。此名持位。三用此智慧觀五唯過失。
見失生厭。即離五唯。名入如位。四觀慢過失及八自在見失生厭。即離慢等。名為至位。五觀覺過失。見失生厭。即得離覺名縮位。六觀
自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自性。是位名獨存。此婆羅門因是思量故得解脫。此成由思量得故名思量成。思量成已說。次說聞成義。
如一婆羅門聞他讀誦聲。謂自性異覺異乃至真我異。聞此讀誦聲。已覺知二十五義。即入思量位離五大。入能位離十一根。入如位
離五唯。入至位離慢等。入縮位離於覺。入獨存位離自性。是名解脫。聞成義已說。次說讀誦義。有八智慧分得成。如一婆羅門往至師
家。一欲樂聽聞。二專心諦聽。三攝受。四憶持。五知句義。六思量。七簡擇。八如實令入。是名八智分。由此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得
解脫離苦三成者。一離內苦。如一婆羅門為內苦所逼謂頭痛等。往詣醫所得治病已。由此內苦起於欲知。為欲求知滅此苦因。往就
師家生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此成由內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二離外苦。如一婆羅門為外苦所逼。謂人獸翅乃
至木石等之所困苦而不能忍。生求欲知滅苦之因。往詣師家修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此成由外苦得。三依天苦。
如一婆羅門為天苦所逼。謂寒熱雨等。其不能忍。詣師求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七善友得者。不由八智分得。但從
善友得智慧。至智慧究竟則得解脫。八因施成者。如一婆羅門人所憎惡。知他憎己是故出家。既出家已師及同友。亦生憎惡不與智
慧。自知薄福往邊村住。自謂此處無婆羅門可安居住。既往住已多得施食。其所餘者還施親友。乃至女人牧人。於是村人並皆愛念。
安居欲竟。一切人眾並皆嚫施三杖澡灌諸衣物等。近帝釋會。時語諸人言。誰能與我還本大國看於此會。若欲去者人人齎物為我
將往。往彼到師家已。選擇勝物以供養師。餘物次第分與同學。師友眾人並生愛念。師即施其智慧。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脫。此由
施得成。此八成者。昔日仙人又立別名。一自度成。二善度成。三全度成。四喜度成。五重喜度成。六滿喜度成。七愛成。八遍
愛成。若翻此八成。則名八無能。謂非度無能乃。至非遍愛無能。如是十一根墮無能。及十七智害無能。為二十八無能。是疑無能喜
成轉為五十義已說。前三成就鉤者。譬如醉象以鉤制伏不得隨意自在。是五疑二十八無能。九喜所制伏。世間不得真實智。若離
實智則無八成故。說前三是成就鉤故。次捨疑無能喜勤修八種成。外曰。諸有所熏習體相故輪轉生死。前已說。體相有二種。一微細
體相。在初生。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共相應八有所熏習故輪轉生死。此中有疑。何者先生。體相為先。諸有為先。以偈答曰。
離有無別相 離細相無有
相名及有名 故生有二種
[1258c11]離有無別相者。若離諸有體相不成。譬如離熱火不得成。離細相無有者。若離細相諸有不成。譬如離火熱不得成。是兩法相依如火
與熱。此法俱起如牛兩角。相名及有名故生有二種者。自性變異有二名。一生相名。二生有名。初生生死即具二種。外曰。此生唯有二
種。更有別名。答曰。昔仙立別名者一自度者。此人最利自思惟得波若成解脫。不由他教故云自度成也。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
即波若。波若能免此至彼。故稱為度至之時。則名解脫。解脫即名成。因名為度果名為成。此度成由自思得故云自度成也。後七度
成義無異也。但別名不同耳。二善度成者。由自由他故得波若成解脫也。此人神根小劣薄由他教。自義多而能得度脫。故稱善度成
也。三全度成者。一向由他教得。故稱為全。神根復劣也。四喜度成者。此人為內苦所逼。謂頭痛等。詣師求治。得暫脫內苦。此為一喜。
思惟此脫非是永脫。知獨存時乃是永脫。故詣僧佉師學波若求成解脫得復歡喜。從此兩喜為名。名喜度成也。五重喜度成者。此人
為內外兩苦所逼。詣師請治二苦。二苦既暫息。即是兩喜。知此非永脫。故求師學度成。得故歡喜受重喜名。六滿喜者。此人具為三苦
所逼。一內苦。頭痛等。二外苦。刀杖等。三天苦。風雨寒熱等。詣師請治。治之既差。稱為遍喜。知非永脫。就師修學故得度成。從此為名。名
遍喜度成也。七愛度成者。為師憐愛教彼度成。從師受此名也。八遍愛成者。此人為一切所憎。而得財布施。遂為一切所愛。一切並欲
使其得脫。故云遍愛度成也。是根壞無能有十一。智害無能有十七。合二十八無能。就五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說竟也。前三成就鉤
者。五疑二十八無能及九喜。是後八喜成就家之鉤也。八種應得成解脫而由三故不得。如醉象應自在由鉤故不得自在隨意。八成
亦如是。必由真實智故得八成。為三所鉤故不得實智。必須捨前三勤修後八種。外曰。下次問先牒前義。後問先後。諸有所熏習體
相故輪轉生死者。上來已說也。諸有即是八有。謂四法四非法。四法者。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八名為有。前
四法所熏習。能令得天道。後四非法所熏習。能令得人獸二道也。所熏是體相。體相有二種。自性覺慢五唯名微細體相。從五唯所
生與十一根相應起者名麁體相。是八種有及所熏習二體相誰為先生。八有在先二體在先耶。答二解釋明八有與體相無有先後。
必相應俱生。如火與熱不得相離。如牛兩角必也俱起。八有與體相亦爾。有自性覺慢五唯細體相時必有八。有中四種。若非四法即
有四。法非法決不得相離。是父母所生。麁身亦如是。體相亦如是。與八有決不得相離也。四有第三生名含識生。如偈所說。
天道有八分 獸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含識生
[1259b09]天道有八分者。一梵王生。二世主生。三天帝生。四乾闥婆生。五阿修羅生。六夜叉生。七羅剎生。八沙神生。獸道有五分者。一由足生。
二飛行生。三胸行生。四傍形生。五不行生。人道唯一生者。人道唯一類故。說含識有三種。謂天獸人三及相有為三。外曰。三世間中何物得何處增多。以偈答曰。
向上喜樂多 根生多癡闇
中生多憂苦 梵初柱為後
[1259b18]向上喜樂多者。梵生處等喜樂最為多。此亦有憂闇。為喜樂伏逼故。梵等諸天多受歡樂。根生多癡暗者。謂獸翅乃至柱等不行生。
此中暗癡為多。此亦有憂樂。為暗癡伏逼故。獸等多暗癡。根生者三生。其最下故說根。中生多憂苦者。人生中憂苦為多。亦有喜
暗癡。以憂多故。伏逼喜闇故。人中多憂苦。人道名中者。三道居中故。最後生者。云何說名柱。謂草木山石等。三世間由此荷持故說
名柱。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識生已具說此三生是自。性所作故。自性事已滿。謂生世間及得解脫。外曰。三世間中人天及狩誰受苦
樂。為自性受。為覺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為是人我受。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說是苦
[1259c05]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三世間中有苦。是老所作。皮皺髮白脫落氣[口*束]扶杖親友所
輕。如是等苦並由老故。死苦者。有人得八自在。或得五微塵。或得麁塵。是人臨死。為閻羅所錄。此中受苦名為死苦。復有中間時三苦。
智人能受此三苦。自性及麁身。無智故不能受。故說人苦非自性等苦。外曰。幾時人受此苦。答曰。體相未離時。故略說是苦。大等相及
細身苦未相離。是麁身於世間中輪轉未相離。如是時中人我受苦。若細麁相離時。人我即解脫。若解脫時如是等苦畢竟不受。若未
離細麁相。則不得解脫苦。故略說細相麁相名為苦。外曰。自性事唯此為更有耶。以偈答曰。
自性事如此 覺等及五大
為脫三處人 為他如自事
[1259c21]自性事如此覺等及五大者。此偈說何義。謂七十偈義。其相已成滿。云何如此。自性兩種事已顯現故。一者次第起生死。令我與三世
間塵相應。得次第起。初起覺從覺起慢從慢起五唯。從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此二十三事。身覺為初。以五大為後。二者為脫三處人
為他如自事者。為解脫天道中人我及人獸道中人我。次第作八成。今見自性我中間。此兩但為他不為自。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
自事。如是自性但作他事無自為事。外曰。汝說自性作人我事已則得離我。此自性無知。唯人我有知。云何作意令他與塵相應。輪轉
三世間。後令得解脫。若有是意非謂無知。答曰。已見無知如物有合有離。如偈說言。
為增長犢子 無知轉為乳
為解脫人我 無知性亦爾
[1260a08]為增長犢子無知轉為乳者。如世間中無知水草牛所噉食。應長養犢子。如作如此計於。一年內能轉作乳。犢子既長。能噉草已。牛復
食水草。則不變為乳。為解脫人我無知性亦爾者。如是無知自性為我作事令得解脫。或合或離。離竟不更合。復次偈言。
為離不安定 如世間作事
為令我解脫 不了事亦爾
[1260a16]為離不安定如世間作事者。如世間人心不安定。往還彼此為離不安定故。為令我解脫不了事亦爾者。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為
我應作事。一取聲等塵二取三德。我中間除不安定已。最後得相離。不了者是自性別名。已過根故。故亦稱為冥。云何知。有如前說
有五因緣知自性是有。如前偈說。別類有量故。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