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records concern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Chu San Zang Ji Ji) 出三藏記集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七釋僧祐撰
* 道行經序第一 釋道安作
* 道行經後記第二 未詳作者
* 放光經記第三 未詳作者
* 合放光光讚略解第四 道安法師
* 須真天子經記第五 未詳作者
* 普曜經記第六 未詳作者
* 賢劫經記第七 未詳作者
* 般舟三昧經記第八 未詳作者
* 首楞嚴三昧經注序第九 未詳作者
* 合首楞嚴經記第十 支敏度作
* 首楞嚴經後記第十一 未詳作者
* 新出首楞嚴經序第十二 弘充法師
* 法句經序第十三 未詳作者
* 阿維越致遮經記第十四 出經後記
* 魔逆經記第十五 出經後記
* 慧印三昧及濟方等學二經序讚第十六 王僧孺撰
* 聖法印經記第十七 出經後記
* 文殊師利淨律經記第十八 出經後記
*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序第十九 佛念法師
* 合微密持陀以尼總持三本第二十 支恭明作
道行經序第一
釋道安作
[0047a13]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也。地含日照 無法不周。不恃不處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 病無形。兩忘玄漠塊然無主。此智之紀也。
夫永壽莫美乎上乾。而齊之殤子。神偉莫美 於陵虛。而同之 [仁-二+肙] 滯。至德莫大乎真人。而 比之朽種。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夢。由
此論之。亮為眾聖宗矣。何者。執道御有卑高 有差。此有為之域耳。非據真如遊法性冥然 無名也。據真如遊法性冥然無名者。智度之
奧室也。名教遠想者。智度之蘧廬也。然存乎 證者。莫不契其無生而惶眩。存乎迹者。莫 不忿其蕩冥而誕誹。道動必反優劣致殊眩
誹。不其宜乎。不其宜乎要斯法也。與進度齊 軫。逍遙俱遊。千行萬宜莫不以成眾行。得 字而智進令名諸法參相成者。求之此列也。
且其經也。進咨第一義以為語端。追述權便 以為談首行無細而不歷。數無微而不極。言 似煩而各有宗。義似重而各有主。瑣見者慶
其邇教而悅寤。宏哲者望其遠標而絕息。 陟者彌高而不能階。涉者彌深而不能測。謀 者慮不能規。尋者度不能暨。窈冥矣。真可
謂大業淵藪。妙矣者哉。然凡諭之者。考文以 徵其理者。昏其趣者也。察句以驗其義者。迷 其旨者也。何則。考文則異同每為辭。尋句則
觸類每為旨。為辭則喪其平成之致。為旨則 忽其始擬之義矣。若率初以要其終。或忘文 以全其質者。則大智玄通居可知也。從始發
意逮一切智。曲成決著八地無深。謂之智 也。故曰。遠離也。三脫照空四非明有。統鑑諸 法因後成用。藥病雙亡。謂之觀也。明此二行。
於三十萬言。其如視諸掌乎。顛沛造次無起 無此也。佛泥曰後。外國高士抄九十章為道 行品。桓靈之世朔佛齎詣京師。譯為漢文。因
本順旨。轉音如已敬順聖言了不加飾也。然 經既抄撮合成章指。音殊俗異。譯人口傳。 自非三達胡能一一得本緣故乎。由是道行
頗有首尾隱者。古賢論之。往往有滯。仕行恥 此。尋求其本。到于闐乃得。送詣倉垣。出為放 光品。斥重省刪務令婉便。若其悉文將過三
倍。善出無生論空特巧。傳譯如是。難為繼 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煥爾闡幽。支讖全本 其亦應然。何者。抄經刪削。所害必多。委本從
聖。乃佛之至戒也。安不量未學。庶幾斯心 載詠載玩。未墜于地。撿其所出事本終始。猶 令析傷玷缺厭然無際。假無放光何由解
斯經乎。永謝先哲所蒙多矣。今集所見為解 句下。始況現首終隱現尾。出經見異。銓其得 否。舉本證抄敢增損也。幸我同好飾其瑕謫 也。
道行經後記第二
未詳作者
[0047c05]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陽孟元士口授。 天竺菩薩竺朔佛時傳言者譯。月支菩薩支 讖時侍者南陽張少安南海子碧。勸助者孫
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日洛陽城西 菩薩寺中沙門佛大寫之。
放光經記第三 (二十卷者)
[0047c11] 惟昔大魏頴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學 道為沙門。出塞西至于闐國。寫得正品梵書。 胡本九十章。六十萬餘言。以太康三年。遣
弟子弗如檀晉字法饒送經胡本至洛陽。住 三年。復至許昌二年。後至陳留界倉垣水南 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眾賢者皆集
議。晉書正寫。時執胡本者于闐沙門無叉羅 優婆塞竺叔蘭口傳。祝太玄周玄明共筆受。 正書九十章。凡二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一言。
時倉垣諸賢者等。大小皆勸助供養。至其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寫都訖。經義深奧。又前後 寫者。參挍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
五日沙門竺法寂來至倉垣水北寺。求經本 寫時撿取現品五部并胡本。與竺叔蘭更共 考挍書寫。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訖。於前後所
寫撿最為差定。其前所寫可更取挍。晉胡音 訓暢義難通。諸開士大學文生書寫供養諷 誦讀者。願留三思。恕其不逮也。
合放光光讚略解序第四
釋道安作
[0048a01] 放光光讚。同本異譯耳。其本俱出于闐國持 來。其年相去無幾。光讚于闐沙門祇多羅以 泰康七年齎來。護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
日出之。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闐為師 送至洛陽。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先 光讚來四年後光讚出九年也。放光于闐沙 門無叉羅執胡竺。叔蘭為譯言。少事約
[利-禾+(口/又)] 削復重事。事顯炳煥然易觀也而從約必有 所遺。於天竺辭及騰每本蘭焉。光讚護公執 胡本。聶承遠筆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飾。悉
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每至事首輒多不 使。諸反覆相明又不顯灼。考其所出。事 事周密耳。互相補益所悟實多。恨其寢逸
涼。土九十一年。幾至泯滅。乃達此邦也。斯經 既殘不具。並放光尋出。大行華京。息心居士 翕然傳。焉中山支和上遣人於倉垣。斷絹寫
之。持還中山。中山王及眾僧。城南四十里幢 幡迎經。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讚人無知者。昔 在趙魏迸得其第一品。知有茲經而求之不
得。至此會慧常進行慧辯等持如天竺。路經 涼州。寫而困焉。展轉秦雍。以晉泰元元年 五月二十四日乃達襄陽。尋之玩之。欣有所
益。輒記其所長為略解如左。般若波羅蜜 者。無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 也。等道有三義焉。法身也。知也。真際也。
故其為經也。以如為始。以法身為宗也。如 者爾也。本末等爾。無能令不爾也。佛之興滅。 綿綿常存。悠然無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
常淨也。有無均淨未始有名。故於戒則無戒 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處智則無智無愚。泯 爾都忘二三盡息。皎然不緇。故曰淨也。常道
也。真際者。無所著也。泊然不動湛爾玄齊。無 為也無不為也。萬法有為而此法淵默。故 曰。無所有者是法之真也。由是其經萬行兩
廢。觸章輒無也。何者。癡則無往而非徼。終日 言盡物也。故為八萬四千塵垢門也。慧則無 往而非妙。終日言盡道也。故為八萬四千度
無極也。所謂執大淨而萬行正。正而不害妙 乎大也。凡論般若推諸病之疆服者。理徹者 也。尋眾藥之封域者。斷迹者也。高談其徹
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者。若假 號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貢高。是其涉百辟 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徹迹。又思存其所
指。則始可與言智已矣。何者。諸五陰至薩云 若。則是菩薩來往所現法慧可道之道也。諸 一相無相。則是菩薩來往所現真慧明乎常
道也。可道故後章或曰世俗。或曰說己也。常 道則或曰無為。或曰復說也。此兩者同謂之 智。而不可相無也。斯乃轉法輪之目要。般若 波羅蜜之常例也。
須真天子經記第五
未詳作者
[0048b23] 須真天子經。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於長安 青門內白馬寺中。天竺菩薩曇摩羅察口授 出之。時傳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聶
承遠張玄泊孫休。達十二月三十日未時訖。
普曜經記第六
未詳作者
[0048b28] 普曜經。永嘉二年太歲在戊辰五月本齋。菩 薩沙門法護。在天水寺。手執胡本口宣晉 言。時筆受者。沙門康殊帛法巨。
出賢劫經記第七
未詳作者
[0048c03] 賢劫經。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薩 竺法護。從罽賓沙門得是賢劫三昧。手執口 宣。時竺法友從洛寄來。筆者趙文龍。使其
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離於罪蓋。其是經 者。次見千佛。稽受道化受菩薩決。致無生 忍至一切法。十方亦爾。
般舟三昧經記第八
未詳作者
[0048c10] 般舟三昧經。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薩 竺朔佛。於洛陽出。菩薩法護。時傳言者。月 支菩薩支讖授與。河南洛陽孟福字元士。隨
侍菩薩。張蓮字少安筆受。令後普著在。建 安十三年。於佛寺中挍定悉具足。後有寫者。 皆得南無佛。又言。建安三年歲在戊子八月 八日於許昌寺挍定。
首楞嚴三昧經注序第九
未詳作者
[0048c18] 首楞嚴三昧者。晉曰勇猛伏定意也。謂十住 之人忘當而功顯。不為而務成。蓋勇伏之名 生於希尚者耳。雖功高天下。豈係其名哉。直
以忘宗而稱立遺稱。故名貴訓三千數典 誥群生瞻之而弗及。鑽之而莫喻。自非奇致 超玄胡可以應乎。聖錄所謂勇猛者。誠哉難
階也。定意者。謂迹絕仁智有無兼忘。雖復寂 以應感。惠澤倉生何甞不通。以仁智照以 玄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云。悉
遍諸國亦無所分。而於法身不壞也。謂雖從 感若流身充宇宙。豈有為之者哉。謂化者以 不化為宗。作者以不作為主。為主其自忘焉。
像可分哉。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極也。可分 則有虧。斯成則有散。所謂為法身者。絕成虧 遺合散。靈鑒與玄風齊蹤。員神與太陽俱暢。
其明不分萬類殊觀。法身全濟非亦宜乎。故 曰不分無所壞也。首楞嚴者。冲風冠乎知喪。 洪緒在於忘言。微旨盡於七位。外迹顯乎三
權。洞重玄之極奧。耀八特之化谷。插高木 之玄標。建十准以伺能。翫妙旨以調習。既習 釋而知玄。遺慈故慈洽。棄照而照弘也。故有
陶化育物紹以經綸。自非領略玄宗深致奇 趣。豈云究之哉。沙門支道林者。道心冥乎上 世。神悟發於天然。俊朗明澈玄映色空。啟
于往數位敘三乘。余時復疇諮豫聞其一。敢 以不敏係于句末。想望來賢助刪定焉 (安公經錄云中
平二年十二月八日支讖所出其經首略如是我聞唯稱佛在王舍城靈鳥頂山中) 。
合首楞嚴經記第十 (胡文同晉音勇伏定意)
支慜度 (三經謝敷合注共四卷)
[0049a18] 此經本有記云。支讖所譯出。讖月支人也。漢 桓靈之世。來在中國。其博學淵妙才思測微。 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今
之小品阿闍貰屯真般舟。悉讖所出也。又 有支越字恭明。亦月支人也。其父亦漢靈帝 之世。來獻中國。越在漢生。似不及見讖也。又
支亮字紀明。資學於讖。故越得受業於亮焉。 越才學深徹內外備通。以季世尚文時好簡 略。故其出經頗從文麗。然其屬辭析理。文而
不越。約而義顯真可謂深入者也。以漢末沸 亂南度奔吳。從黃武至建興中。所出諸經凡 數十卷。自有別傳記錄。亦云。出此經。今不
見。復有異本也。然此首楞嚴自有小不同。辭 有豐約。文有晉胡。較而尋之。要不足以為 異人別出也。恐是越嫌讖所譯者辭質多胡
音。異者刪而定之。其所同者述而不改。二 家各有記錄耳。此一本於諸本中辭最省便。 又少胡音。偏行於世。即越所定者也。至大
晉之初。有沙門支法護白衣竺叔蘭。並更譯 此經。求之於義互相發明。拔尋三部勞而難 兼。欲令學者即得其對。今以越所定者。為母
護所出。為子蘭所譯者繫之。其所無者輒於 其位記而別之或有文義皆同。或有義同而 文有小小增減。不足重書者。亦混以為同。雖 無益於大趣。分部章句差見可耳。
[0049b15] 勇伏定記曰。元康元年四月九日。燉煌菩薩 支法護。手執胡經口出首楞嚴三昧。聶承遠 筆受。願令四輩攬綜奉宣觀異同意。
首楞嚴後記第十一
未詳作者
[0049b19] 咸和三年歲在癸酉。涼州刺史張天錫。在州 出此首楞嚴經。于時有月支優婆塞支施崙。 手執胡本。支博綜眾經。於方等三昧特善。
其志業大乘學也。出首楞嚴須賴上金光首 如幻三昧。時在涼州。州內正聽堂湛露軒下 集。時譯者歸慈王世子帛延善晉胡音。延
博解群籍內外兼綜。受者常侍。西海趙潚會 水令馬奕內侍來恭政。此三人皆是俊德。有 心道德時在坐沙門釋慧常釋進行。涼州自
屬辭。辭旨如本不加文飾。飾近俗質近道。文 質兼唯聖有之耳。
新出首楞嚴經序第十二
釋弘充作
[0049c02] 首楞嚴三昧者。蓋神道之龍津。聖德之淵府 也。妙物希微。非器像所表。幽玄冥湛。豈情言 所議。冠九位以虛昇。果萬行而圓就。量種智
以窮賢。絕殆庶而靜統。用能靈臺十地扃鐍 法雲。罔象環中神圖自外。然心雖澄一應無 不周。定必凝泊在感斯至。故明宗本則三達
同寂。論善救則六度彌綸。辯威効則強魔慴 縛。語眾變則百億星繁。至乃微號龍上晦 跡塵光。像告諸乘有盡無滅。斯皆參定之冥
功。成能之顯事。權濟之樞綱。勇伏之宏要矣。 羅什法師。弱齡言道思通法門。昔紆步關右 譯出此經。自雲布以來競辰而衍。中興啟運
世道載昌。宣轉之盛日月彌懋。太宰江夏 王。該綜群籍討論淵敏。每覽茲卷特深遠情。 充以管昧嘗廁玄肆。預遭先匠啟訓音軌。參
聽儒緯髣髴文意。以皇宋大明二年歲次奄 茂。於法言精舍略為注解。庶勉不習之傳。敢 慕我聞之義。如必紕繆以俟君子。
法句經序第十三
未詳作者
[0049c21] 曇鉢偈者。眾經之要義。曇之言法。鉢者句也。 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 五百偈。偈者結語。猶詩頌也。是佛見事而
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在眾經。佛一切 智。厥性大仁愍傷天下。出興于世開現道義。 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經總括其要。別有四部
阿鋡。至去世後。阿難所傳。卷無大小皆稱 聞如是處佛所究暢其說。是後五部沙門各 自鈔 采 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
為品。於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 法句。夫諸經為法言。法句者猶法言也。近世 葛氏傳七百偈。偈義致深。譯人出之。頗使其
渾漫。惟佛難值。其文難聞。又諸佛興皆在 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云其書為天書。語 為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