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records concern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Chu San Zang Ji Ji) 出三藏記集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十釋僧祐撰
* 道地經序第一 道安法師
* 沙彌十慧章句序第二 嚴佛調作
* 十法句義經序第三 道安法師
* 三十七品序第四 曇無蘭作
* 舍利弗阿毘曇序第五 道摽法師
* 僧伽羅剎經序第六 未詳作者
* 僧伽羅剎集經後記第七 未詳作者
* 婆須蜜經序第八 未詳作者
* 阿毘曇序第九 道安法師
* 阿毘曇心序第十 未詳作者
* 阿毘曇心序第十一 慧遠法師
* 三法度記第十二 慧遠法師
* 三法度記第十三 出經後記
* 八揵度阿毘曇根揵度後別記第十四未詳作者
* 十四卷鞞婆沙序第十五 道安法師
* 六十卷毘婆沙序第十六 道挻法師
* 雜阿毘曇心序第十七 未詳作者
* 後出雜心序第十八 焦鏡法師
* 大智釋論序第十九 叡法師作
* 大智論記第二十 出論後記
* 大智論抄序第二十一 慧遠法師
道地經序第一
釋道安
[0069a28]夫道地者。應真之玄堂。升仙之奧室也。無本之城杳然難陵矣。無為之牆邈然難踰矣。微門妙闥少[門@視]
其庭者也。蓋為器也。猶海與行者。日酌之而不竭。返精者無數而不滿。其為像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辯之者
幾矣。恍惚無行。求矣漭乎其難測。聖人有以見因華可以成實。覩末可以達本。乃為布不言之教。陳無轍之軌。闡止啟觀式成定諦髦彥六雙率由斯路歸精谷神於乎
羨矣。夫地也者。苞潤施毓稼穡以成。鏐鐐瓊琛罔弗以載。有喻止觀莫近於此。故曰道地也。昔在眾祜三達遐鑒。八音四辯共奕敷化。識病而
療聲典難算。至如來善逝而大訓絕。五百無著遷而靈教乖。於是有三藏沙門。厥名眾護。仰惟諸行布在群籍。俯愍發進不能悉洽。
祖述眾經撰要約行。目其次序以為一部二十七章。其於行也。要猶人首與可終身載。不可須臾下。猶氣息與可終身通。不可須臾
閉。息閉則命殞。首下則身殪。若行者暫去斯法姦宄之匿入矣。有開士世高者。安息王元子也。禪國高讓納萬乘位。剋明畯德改容
修道。越境流化爰適此邦。其所傳訓淵微優邃。又折護所集者七章譯為漢文。音近雅質敦兮若撲。或變質從文。或因質不飾。皇矣
世高審得厥旨。夫絕愛原滅榮冀息馳騁。莫先於止。了癡惑達九道見身幻。莫首於觀。大聖以是達五根登無漏。揚美化易頑俗。莫先
於正。靡不由茲也。真可謂盛德大業。至矣哉。行自五陰盡于成壞。則是苦諦漏盡之迹也。神足章者。則是禪思五通之要也。五十五
觀者。則是四非常度三結之本也。人之處世曚昧未祛。熙熙甘色如饗大牢。由處穢海幽厄九月。既生迍邅羅遘百凶。尋旋老死
嬰苦萬端。漂溺五流莫能自返。聖人深見以為苦證遊神八路長陟永安。專精稽古則逸樂若此。開情縱欲則酸毒若彼。二道顯著宜
順所從。石以淬碎剝堅截剛。素質精深五色炳燦。由是論之。可不勉哉。予生不辰值皇綱紐絕。玁狁猾夏山左蕩沒。避難濩澤師殞
友折。周爰諮謀顧靡所詢。時雁門沙門支曇講鄴都沙門竺僧輔。此二仁者。聰明有融。信而好古。冒嶮遠至得與酬酢。尋章察句造此
訓傳。怖權與進者暫可微寤。蚊蚋奮翼以助隨嵐。蟻壟增封嵩岳之頂。豈其能益於高猛哉。探頤奧邈惟八輩難之。況末學小子
庶幾茲哉。然天竺聖邦道岨遼遠。幽見硯儒少來周化。先哲既逝來聖未至。進退狼跋咨嗟涕洟。故作章句申己丹赤。冀諸神通照我喁喁。必枉靈趾燭謬正闕也。
沙彌十慧章句序第二
嚴阿祇梨浮調所造
[0069c21]昔在佛世經法未記。言出尊口弟子誦習。辭約而義博記鮮而妙深。佛既泥曰微言永絕。猶穀水消竭日月隕墜。於是眾賢共使阿
難演其所聞。凡所著出十二部經。其後高明各為注說。章句解故或以十數。有菩薩者。出自安息。字世高。韜弘稽古靡經不綜。愍俗童
矇示以橋梁。於是漢邦敷宣佛法。凡厥所出數百萬言或以口解。或以文傳。唯沙彌十慧未聞深說。夫十者數之終。慧者道之本也。物
非數不定。行非道不度。其文郁郁其用亹亹。廣彌三界近觀諸身。調以不敏得充賢次。學未浹聞行未中四。夙羅凶咎遘和上憂。長
無過庭善誘之教。悲窮自潛無所繫心。於是發憤忘食因閑歷思。遂作十慧章句。不敢自專事喻眾經。上以達道德下以慰己志。創奧
博尚之賢不足留意。未升堂室者。可以啟矇焉。
十法句義經序第三
道安法師
[0070a10]夫有欲之激百轉千化搖蕩成教。亦何得一端乎。是故正覺因心所遷。即名為經。邪止名正。亂止名定。方圓隨器合散從俗。隨器故因
質而立名。從俗故緣對而授藥。立名無常。名則神道矣。授藥無常。藥則感而通故矣。即已不器又通其故。則諸行氾然因法而結也。二
三至十存乎其人。病有眾寡以人為目耳。譬藥分劑有單有複。診脈視色投藥緣疾。法參相成。不其然乎。自佛即幽。阿難所傳分為三
藏。纂乎前緒部別諸經。小乘則為阿含。四行中阿含者數之藏府也。阿毘曇者數之苑藪也。其在赤澤碩儒通人。不學阿毘曇者。蓋闕
如也。夫造舟而濟者。其體也安。粹數而立者。其業也美。是故般若啟卷必數了諸法平數以成經。斯乃眾經之喉衿。為道之樞極也。可
不務乎。可不務乎。於戲前徒不忘玄數者。秋露子也。于茲繼武有自來矣。篤斯業者或不成也。爰晉土者。世高其俊也。偉哉數學淵
源流清。抱德惠和播馨此域。安雖希高迹末由也已。然旋焉周焉滅焉修焉。未墜地也。并一不惑以成積習。移志蹈遠。移質緣以高
尚。欲疲不能也。人亦有言。曰聖人也者人情之積也。聖由積靡爐錘之間。惡可已乎。經之大例皆異說同行。異說者明夫一行之歸
致。同行者其要不可相無則行必俱行。全其歸致則同處而不新。不新故頓至而不惑。俱行故。叢萃而不迷也。所謂知異知同。是乃大
通。既同既異。是謂大備也。以此察之。義焉廋哉。義焉廋哉。夫玄覽莫美乎同異。而得其門者或寡矣。明白莫過乎辯數。而入其室
者鮮矣。昔嚴調撰十慧章句。康僧會集六度要目每尋其迹欣有寤焉。然猶有闕久行未錄者。今抄而第之。名曰十法句義。若其常行
之注解。若昔未集之貽後。同我之倫儻可察焉。
三十七品經序第四
沙門竺曇無蘭撰
[0070b17]三十七品者。三世諸佛之舟輿。聲聞古佛亦皆乘之而得度。三界眾生靡不載之。故經曰。大乘道之輿。一切度天人。然則三十七品。
或離或合。在一增四法。有四意止四神足無四意斷。五法則有五根五力。七法無七覺意。八法而有八等。則為五經也。依如此比當應
為七經。如此則離也。而諸經多合唯一增爾耳。中阿鋡身意止有安般出入息事。將是行四意止時。有亂意起者。執對行藥也。又諸經
三十七品文辭不同。余因閑戲尋省諸經。撮採事備辭巧便者。差次條貫伏其位。使經體不毀。而事有異同者得顯于義。又以三昧連
之乎末。以具泥洹四十品五根中。云四禪四諦有目無文。故復屬之於後。令始涉者攬之易悟。不亦佳乎。又以諸經之異者注于句末。
[0070c04]小安般三十七品後。則次止觀律法義。次三十七品後。次四諦小十二門後。次三向爾為泥洹四十品。止觀四諦成道之行不可以相
無也。是故集止觀三三昧四禪四諦。繫之於三十七品後。欲令行者覽之易見而其行也。序二百六十五字。本二千六百八十五字。子
二千九百七十字。凡五千九百二字。除後六行八十字不在計中。晉泰元二十一年歲在丙申六月沙門竺曇無蘭在楊州謝鎮西寺撰。
舍利弗阿毘曇序第五
釋道摽
[0070c14]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八音。亞聖所述。作之雖簡成命曲備重微曠濟神要莫比。真祇洹之微風。反流之宏趣。然佛後闇昧競執異
津。或有我有法。或無我有法。乖忤純風虧矇聖道。有舍利弗。玄哲高悟神貫翼從。德備左面智參照來。其人以為。是非之越。大猷
將隱。既曰像法。任之益滯。是以敢於佛前所聞經法。親承即集先巡堤防。謙抑邪流助宣法化故其為經也。先立章以崇本。後廣演以
明義之體四焉。問分也。非問分也。攝相應分也。厚分也。問者。寄言扣擊明夫應會。非問分者。假韻默通惟宣法相。攝相應分者。總
括自他釋非相無。厚分者。遠述因緣以彰性空。性空彰則反迷至矣。非相無則相與用矣。法相宣則邪觀息矣。應會明則極無遺矣。
四體圓足二諦義備。故稱無比法也。此經於先出阿毘曇。雖文言融通而旨格各異。又載自空以明宗極。故能取貴於當時。而垂軌於
千載。明典振於遠維。四眾率爾同仰。是使殉有者祛妄見之惑。向化者起即隆之動苕苕焉。故冥宗之貴緒也。亹亹焉。故歸輪
之所契也。此經標明曩代靈液西畛。純教彌於閬風。玄問扇於東嶺。惟秦天王冲資叡聖。冥根樹於既往。實相結於皇極。王德應
符闡揚三寶。聞茲典誥夢想思攬。雖曰悠邈感之愈勤。會天竺沙門曇摩崛多曇摩耶舍等。義學來遊。秦王既契宿心相與辯明
經理。起清言於名教之域。散眾微於自無之境。超超然誠韻外之致。愔愔然覆美稱之實。於是詔令傳譯。然承華天哲道嗣聖躬。玄味
遠流妙度淵極。特體明旨遂讚其事。經師本雖闇誦誠宜謹備。以秦弘始九年命書梵文。至十年尋應令出。但以經趣微遠。非徒關
言所契。苟彼此不相悟直委之譯人者。恐津梁之要未盡於善。停至十六年。經師漸閑秦語。令自宣譯。皇儲親管理味言意兼了復所
向盡。然後筆受。即復內逆止討其煩重領其指歸。故令文之者修飾。義之者掇潤。并挍至十七年訖。若乃文外之功勝契之妙。誠非
所階未之能詳。並求之眾經。考之諸論。新異之美自宣之於文。惟法住之實如有表裏。然原其大體有無兼用。微文淵富義旨顯灼。
斯誠有部之永塗。大乘之靡趣。先達之所宗。後進之可仰。標以近質綜不及遠。情未能已猥參斯典。悕感之誠脫復微序。謶望賢哲以知其鄙。
僧伽羅剎經序第六(秦言眾護)
未詳作者
[0071b03]僧伽羅剎者。須賴國人也。佛去世後七百年生此國。出家學道遊教諸邦。至揵陀越土甄陀。罽賓王師焉。高明絕世多所述作。此土
修行經大道地經。其所集也。又著此經憲章。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淪虛。行無巨細必因事而演。遊化夏坐莫不曲備。雖普燿本行度世
諸經載佛起居。至諸為密。今攬斯經。所寤復多矣。傳其將終。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誠不虛者。立斯樹下手授其葉而棄此身。使那
羅延力大象之勢無能移余如毛髮也。正使就耶惟者當不燋此葉。言然之後便即立終。罽戒王自臨而不能動。遂以巨絙象挽未
始能搖。即就耶惟炎葉不傷。尋升兜術與彌勒大士高談。彼宮將補佛處賢劫第八。以建元二十年。罽賓沙門僧伽跋澄。齎此經本來
詣長安。武威太守趙文業請令出焉。佛念為譯。慧嵩筆受。正值慕容作難於近郊。然譯出不襄。余與法和對檢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乃
了也。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六卷。伐鼓擊析之中而出斯百五卷。窮通不改其恬詎非先師之故迹乎。
僧伽羅剎集經後記第七
未詳作者
[0071b25]大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罽賓比丘僧伽跋澄。於長安石羊寺口誦此經。及毘婆沙佛圖羅剎翻譯。秦言未精。沙門釋道安朝
賢趙文業。研覈理趣每存妙盡。遂至留連。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訖。且婆須蜜經及曇摩難提口誦增一阿含并幻網經。使佛念為
譯人。念迺學通內外才辯多奇。常疑西域言繁質謂此土好華。每存瑩飾文句滅其繁長安公趙郎之所深疾。窮挍考定務在典骨。
既方俗不同。許其五失胡本。出此以外毫不可差。五失如安公大品序所載。余既預眾末。聊記卷後。使知釋趙為法之至。
婆須蜜集序第八
未詳作者
[0071c09]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名師子如來也。從釋迦文降生鞞提國。為大婆羅門梵摩瑜子。厥名欝多羅。父命觀佛。尋侍四月。
具覩相表威變容止。還白所見。父得不還。已出家學道改字須蜜。佛般涅槃後。遊教周妬國槃奈國。高才蓋世奔逸絕塵。集斯經焉。
於七品為一犍度。盡十三揵度。其所集也後四品一揵度訓釋佛偈也。凡十一品十四揵度也。該羅深廣與阿毘曇並興。外國傍
通大乘特明盡漏。博涉十法。百行之能事畢矣。尋之漭然。猶滄海之無涯。可不謂之廣乎陟之瞠爾。猶崑岳之無頂。可不謂之高乎。寶
渚極目。猶夜光之珍。巖岫舉睫。猶天智之玉。磬乎富也。何過此經。外國升高座者未墜於地也。集斯經已入三昧定。如彈指頃。
神升兜術彌妬路。彌妬路刀利及僧伽羅剎適彼天宮。斯二三君子皆次補處人也。彌妬路刀利者。光炎如來也。僧伽羅剎者。柔仁
佛也。茲四大士集乎一堂。對揚權智賢聖默然。洋洋盈耳。不亦樂乎罽賓沙門僧伽跋澄。以秦建元二十年。轉此經一部來詣長安。武
威太守趙政文業者。學不厭士也。求令出之。佛念譯傳。跋澄難陀揥婆三人執胡本。慧嵩筆受。以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乃訖。
胡本十二千首盧也。余與法和對挍修飾武威少多潤色。此經說三乘為九品。特善修行。以止觀逕十六最悉。每尋上人之高韻。未甞不忘臭味也。恨[門@視]
數仞之門。晚懼失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也。
阿毘曇序第九
釋道安
[0072a10]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祜有以見道果之至賾。擬性形容執乎真像。謂之大也。有以道慧之至齊。觀如司南察乎一相。謂之法。故
曰大法也。中阿含世尊責優陀耶曰。汝致詰阿毘曇乎。夫然。佛以身子五法為大阿毘曇也(戒定慧名無漏也)佛般涅槃後。迦旃延(義第一也)
以十二部經浩博難究。撰其大法為一部八揵度四十四品也。其為經也。富莫上焉。邃莫加焉。要道無行而不由。可不謂之富乎。至德無妙而不
出。可不謂之邃乎。富邃洽備故。故能微顯闡幽也。其說智也周。其說根也密。其說禪也悉。其說道也具。周則二八用各適時。密則
二十迭為賓主。悉則昧淨遍遊其門。具則利鈍各別其所以。故為高座者所咨嗟。三藏者所鼓舞也。其身毒來諸沙門。莫不祖述此經
憲章鞞婆沙詠歌有餘味者也。然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