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 of Buddhist Teachings Compiled During the Kaiyuan Era 開元釋教錄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開元釋教錄卷第三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錄上之三
[0502c09] 東晉司馬氏都建康 (亦云南晉)
[0502c10] 從元帝建武元年丁丑。至恭帝元熙二年庚 申。凡一十一帝一百四年。緇素十六人。所 譯經律論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一百六十
八部四百六十八卷 (八十五部三百三十六卷見在八十三部一百三十二卷闕本) 。
[0502c14] (東晉) 沙門帛尸梨蜜多羅 (三部一十四卷經)
* 沙門支道根 (二部七卷經)
* 沙門竺曇無蘭 (六十一部六十三卷經戒集)
* 沙門瞿曇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八卷經論教授法)
* 沙門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賢聖集)
* 沙門康道和 (一部三卷經)
* 沙門佛陀跋陀羅 (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經律論集)
* 沙門曇摩 (一部二卷律要)
* 沙門卑摩羅叉 (二部五卷律雜事)
* 沙門釋法顯 (七部二十六卷經戒論集)
* 沙門祇多蜜 (三十三部四十五卷經)
* 居士竺難提 (二部五卷經)
* 沙門竺法力 (一部一卷經)
* 沙門釋嵩公 (三部三卷經集)
* 沙門釋退公 (一部一卷經)
* 沙門釋法勇 (一部一卷經)
* [0503a01] 新舊諸失譯經 (四十部四十八卷二部三卷舊集三十八部四十五卷新附)
* 大灌頂經十二卷 (或無大字錄云九卷未詳房云見雜錄)
* 大孔雀王神呪經一卷 (見竺道祖錄及僧祐錄初出)
* 孔雀王雜神呪經一卷 (見竺道祖錄及僧祐錄第二出)
[0503a05] 右三部一十四卷 (初一部十二卷見在後二部二卷闕本) 。
[0503a06] 沙門帛尸梨蜜多。羅晉言吉。友西域人國王 之子。當承繼世而以國讓弟。闇軌太伯。既而 悟心天啟遂為沙門。蜜天姿高朗風神超邁。
直爾對之便卓出於物。況其聰辯言悟者乎。 西晉永嘉中始到此土。仍過江左止建初寺。 丞相王導一見而奇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
名顯。太尉庾元規。光祿周伯仁。太常謝幼 璵。廷尉桓茂倫。皆一代名士。見之終日累歎。 披襟致契。導嘗詣蜜。蜜解帶偃伏悟言神解。
時尚書令卞望之亦與蜜致善須臾望之至。 蜜乃斂襟飾容端坐對之。有問其故。蜜曰。王 公風道期人。卞令軌度格物。故其然耳。諸公
於是歎其精神灑屬皆得其所。桓廷尉嘗。欲 為蜜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梨蜜可謂卓 朗。於是桓乃咨嗟絕歎以為標題之極。大將
軍王處冲。時在南夏。聞王周諸公皆器重蜜。 疑以為失鑒。及自見蜜乃欣振奔至。一面盡 虔。王公嘗謂蜜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耳。蜜
笑而答曰。若使我如諸君今日豈得在此。當 時以為佳對。蜜性高簡不學晉語。每與諸公 言論。雖因傳譯。而神領意解盡其傳致。以為
自然縱拔非常情所測也。蜜善持呪術。所向 皆驗。時人呼為高座法師。於元帝代譯灌頂 等經三部。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唄。傳響迄
今。年八十餘。咸康中卒諸公聞之痛惜流涕。 蜜常在石子崗東行頭陀。既卒因葬于此。成 帝懷其風。為樹剎塚所。後有關右沙門。來遊
建康。廼於塚處起寺。陳郡謝琨贊成其業。 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 阿閦佛剎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 (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漢支讖譯 者大同小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方等法華經五卷 (咸康元年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第四出與法護正法華等同本)
[0503b10] 右二部七卷其本並闕。
[0503b11] 沙門支道根。履味遊方懷道利物。以成帝咸 康元年乙未譯阿閦佛剎等經二部 (長房等錄並云阿閦佛經
太康年譯其太康年在西晉武帝代與咸康相去向六十年同是一人兩朝出經者恐時太懸也此應傳寫差誤多是咸 康耳) 。
* 採蓮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華經一卷 (亦直云採蓮違王經第二 出與阿闍世王受決經同本)
* 陀隣尼鉢經一卷 (亦云陀鄰鉢呪經第二出與持句神呪經等同本房錄陀鄰鉢經外更存 持句神呪經者非也)
* 摩尼羅亶經一卷 (亦云摩尼羅亶神呪經)
* 玄師颰陀所說神呪經一卷 (錄云幻師無所說字或作跛字亦云波陀古錄 云幻王颰陀經)
* 寂志果經一卷 (出長阿含第十七卷異譯)
* 鐵城泥梨經一卷 (出中阿含第十二卷與五天使經同本)
* 阿耨風經一卷 (與言依次出中阿含第二十七卷異譯)
* 梵志頞羅延問種尊經一卷 (亦云頞波羅延出中阿含第三十七卷異譯)
* 泥犁經一卷 (或云中阿含泥犂經出中阿含第五十三卷異譯)
* 戒德香經一卷 (或云戒德經出增一阿含第十三卷異譯)
* 四泥黎經一卷 (或云四大泥犂房云別錄載祐云失譯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八卷異譯)
* 國王不犁先尼十夢經一卷 (或作先泥出增一阿含第五十一卷異譯)
* 水沫所漂經一卷 (一名河中大聚沫經一名聚沫譬經與五陰譬喻經同本出雜阿含經第 十卷異譯)
* 玉耶經一卷 (一名長者詣佛說子婦無敬經或云玉耶女經第二出與阿遬達經等同本)
* 五苦章句經一卷 (初出一名諸天五苦經一名五道章句經一名浮除罪蓋娛樂佛法經)
* 自愛經一卷 (或云自愛不自愛經房云見舊錄)
* 中心經一卷 (或云中心正行經舊錄云大中心經亦云小中心經房錄云出六度集今檢無)
* 見正經一卷 (一名生死變識經)
* 大魚事經一卷
* 阿難七夢經一卷 (或直云七夢經)
* 呵鵰阿那含經一卷 (一名荷鵰或作苛字)
* 新歲經一卷
* 比丘聽施經一卷 (一名聽施比丘經)
* 佛般泥洹摩訶迦葉赴佛經一卷 (亦云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0503c16] 上見存已下闕。
* 犢牛經一卷 (一云犢子經第三出與乳光經等同本)
* 孔雀王呪經一卷 (第三出與吉友所譯者同本)
*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經一卷 (祐失譯錄重載兩本一云異本)
* 大神母結誓呪經一卷
* 伊洹法願神呪經一卷
* 解日厄神呪經一卷
* 六神名神呪經一卷
* 檀持羅麻油述神呪經一卷
* 麻油述呪經一卷
* 摩尼羅亶神呪按摩經一卷
* 醫王惟樓延神呪經一卷 (或云阿難所問醫王惟樓延神呪經)
* 龍王呪水浴經一卷
* 十八龍王神呪經一卷
* 請雨呪經一卷
* 止雨呪經一卷
* 嚫水經一卷
* 幻師阿夷鄒神呪經一卷
* 呪水經一卷
* 藥呪經一卷
* 呪毒經一卷
* 呪時氣病經一卷
* 呪小兒經一卷
* 呪齒經一卷 (祐失譯錄更載一本名與此同題云異本一云蟲齒二云齲齒)
* 呪牙痛經一卷 (祐云失譯錄更載一本名與此同題云異本或作齒痛)
* 呪眼痛經一卷
* 五眼文經一卷 (今疑是聶道真所出求五眼法異名)
* 離欲優婆塞優婆夷戒文一卷 (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 罪業報應經一卷 (與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同本第二出)
* 八師經一卷 (第二出)
* 蓱沙王五願經一卷 (一名弗沙迦王經第二出)
* 義足經二卷 (房云見吳錄亦云異出第二出)
* 十善十惡經一卷 (第二譯吳錄云異出安公云出阿毘曇)
* 治禪法經一卷
* 梵天策數經一卷 (舊錄云諸天事經)
* 諸天地經一卷
*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太元六年合僧純曇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為此一卷見寶唱錄 當第二出)
* 三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二卷 (序加大比丘字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於 謝鎮西寺合僧詳重校見舊錄及寶唱錄)
[0504b02] 右六十一部六十三卷 (佛般泥洹上二十四部二十四卷見在犢牛經下三 十七部三十九卷闕本) 。
[0504b04] 沙門竺曇無蘭。晉云法正。西域人也。以孝武 帝太元六年辛巳至太元二十年乙未。於楊 都謝鎮西寺譯採蓮違王等經六十一部。見
長房錄。又長房等錄更有四十八經。亦云法 正所譯。今以並是別生抄經。或是疑偽。故並 刪之。如後所述。
* 救護身命經 (亦云救護身命濟人病苦厄經周錄編入正經舊錄云偽今依舊編)
* 諸天問如來警戒不可思議經
* 見水世界經 (已上二經並出大集)
* 龍王結願五龍神呪經
* 大將軍神呪經 (上二經出灌頂)
* 無吾我經 (出普超經)
* 彌蘭經 (或作彌蓮亦云彌蓮)
* 摩天國王經
* 阿難念彌經 (彌蘭等三經並出六度集)
* 賢劫千佛名經 (出賢劫經序云賢劫經說二千一百諸度無極以拘樓孫佛為首此千佛名有 別譯本拘那提佛以為初首)
* 三十七品經 (安公云出律經僧祐錄云晉太元二十一年歲在丙申六月在謝鎮西寺撰出)
* 三十三天園觀經
*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獄經
* 學人亂意經 (上三經出增一阿含)
* 佛為比丘說大熱地獄經
* 釋提桓因詣目連放光經
* 目連見大身眾生燃鐵纏身經
* 見一眾生舉體糞穢塗身經
* 眾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經
* 羅婆鳥為鷹所捉經
* 十法成就惡業入地獄經
* 蛇行法經
*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經
* 天於修羅欲鬪戰經
* 天帝釋受戒經
* 比丘問佛釋提桓因因緣經
* 四天王按行世間經
* 佛見梵天頂經
* 帝釋慈心戰勝經
* 天神禁寶經
* 阿育王供養道場樹經
* 勸行有證經
* 戒相應法經
* 禪思滿足經 (佛為比丘說下二十經並出雜阿含)
* 野鷄經
* 鼈獼猴經
* 蠱狐烏經 (或作鳥字)
* 弟子命過經
* 驢駝經
* 拘薩羅國烏王經 (或無羅字)
* 孔雀經
* 夫婦經 (野鷄等八經並出生經中)
* 群牛千頭經
* 集修行士經
* 暴象經 (群牛等三經並出出曜經)
* 地獄眾生相害經 (出修行道地經)
* 赤 [口*(隹/乃)] 烏喻經
* 阿難多洹羅云母經 (赤嘴烏等二經雜譬喻抄)
* 中阿含經六十卷 (第二出或五十八卷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出二年六月二十 五日訖與曇摩難提出者同本沙門道慈筆受見道祖錄)
* 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 (第二出隆安元年正月出與難提本小異竺道祖筆受或 四十二或三十三無定亦有六十卷成者見道祖及寶唱錄)
* 阿毘曇心論四卷 (或云阿毘曇心無論字尊者法勝造太元十六年在廬山為慧遠法師 譯出道慈筆受見僧祐錄)
* 三法度論二卷 (太元十六年在廬山為遠法師出第二譯與難提出者大同小異或三卷別錄 云一卷或直云三法度無論字或云經論見僧祐錄)
*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 (房云見別錄亦云在廬山出)
[0505a11] 右五部一百一十八卷 (前四部一百一十七卷本在後一部一卷本闕) 。
[0505a12] 沙門瞿曇僧伽提婆。晉言眾天。或云提和。音 訛故也。罽賓國人。入道修學遠訪明師。學通 三藏多所誦持。尤善阿毘曇心洞其纖旨。常
誦三法度晝夜嗟味。以為道之府也。為人俊 朗有深鑒。儀止溫恭。務在誨人恂恂不怠。符 秦建元中來入長安宣流法化。譯論二部。備
於秦錄。後以晉孝武帝世太元十六年辛卯 遊化江左。先是廬山慧遠法師。翹勤妙典廣 集經藏。虛心側席延望遠賓。聞其至止即請
入廬岳。即以其年請出阿毘曇心及三法度 等。提婆乃於般若臺。手執梵文。口宣晉語。 去華存實務盡義本。今之所傳蓋其文也。至
安帝隆安元年丁酉。來遊建康。晉朝王公及 風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時尚書令衛軍東 亭侯琅瑘王珣
(准高僧傳僧祐錄長房錄等竝云王珣中含經序乃云王元琳元琳多是珣之 字也) 雅有信慧荷持正法。建立精舍廣招學眾。 提婆既至。珣即延請。仍於其舍講阿毘曇。名
僧畢集。提婆宗致既精詞旨明析振發義奧。 眾咸悅悟。其冬珣集義學沙門釋慧持等四 十餘人。更請提婆。於其寺譯中增二阿含。
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梵本。提婆翻為晉言。 至來夏方訖。豫州沙門道慈筆受。吳國李寶 唐化共書。提婆於廬山建康二處。共出五部
一百一十八卷。提婆歷遊華戎備悉風俗。從 容機警。善於談笑。其道化聲譽莫不聞焉。後 不知所終。
* 十二遊經一卷 (第二出與畺梁譯者少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寶唱錄)
[0505b12]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0505b13] 沙門迦留陀伽。晉言時水。西域人。弘喻有方 懷道遊國。以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譯十 二遊經一部。
* 益意經三卷 (第二出見竺道祖晉世雜錄朱士行漢錄云二卷不顯譯人)
[0505b17] 右一部三卷本闕。
[0505b18] 沙門康道和。戒德有儀。軌範群物。以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景申。譯益意經一部。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初出元五十卷後人分為六十沙門支法領從于 闐得梵本來義熙十四年三月十日於道場寺出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訖法業筆受見祖祐二錄)
*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 (或云新微密持經於廬山譯第五出與支經無量門微密 持經等同本見祖祐二錄祐房等錄別存新微密持經誤也)
*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 (或直云如來藏經第三出元熙二年於道場寺譯見竺道 祖晉世雜錄及僧祐錄)
* 觀佛三昧海經十卷 (或云觀佛三昧經或八卷見竺道祖晉世錄亦見僧祐錄亦出宋 世)
*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 (或云三十卷梵本是法顯於摩竭提國將來義熙十二年十一月於 鬪場寺共法顯出見竺道祖錄祐在顯錄據共譯故耳)
*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 (亦云摩訶僧祇戒本第二出於道場寺譯見寶唱錄祐在法顯錄中 祐與覺賢共出互載皆得)
* 達摩多羅禪經二卷 (一名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於廬山出一名不淨觀經亦名 修行方便禪經祐云禪經修行方便凡十七品見僧祐錄)
*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 (或加偈字元熙二年於鬪場寺出見僧祐寶唱二錄經後 記云外國四部眾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
* 新無量壽經二卷 (宋永初二年於道場寺出見僧祐寶唱二錄第八譯與世高支讖支謙僧 鎧等所出同本)
* 菩薩本業經一卷 (亦直云本業經是華嚴淨行品見僧祐長房二錄大周入藏有今闕且 復存之)
* 淨六波羅蜜經一卷 (見僧祐長房二錄)
* 方便心論一卷 (共法業出見高僧傳初出)
* 過去因果經四卷 (房云見別錄第五譯)
[0505c15] 右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 (文殊發願上八部一百一十六卷見在新 無量壽下五部九卷闕本) 。
[0505c17] 沙門佛陀跋陀羅。晉言覺賢。本姓釋氏。迦維 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祖父達摩提 婆 (此云法天)
嘗商旅於北天竺。因而居焉。父達摩 修利耶 (此云法日) 少亡。賢三歲孤。與母居五年 復喪母。為外氏所養。從祖鳩摩利。聞其聰敏。
兼悼其孤露。乃迎還度為沙彌。至年十七。與 同學數人俱以習誦為業。眾皆一月。賢一日 誦畢。其師歎曰。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受具
戒修行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少以禪律 馳名。甞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同處積 載達多雖服其才明。而未測其人也。後於密
室閉戶坐禪。忽見賢至驚問何來。答云。暫至 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知是聖人。未 測深淺。後屢見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知得
不還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秦僧 智嚴。西至罽賓。覩法眾清僧。乃慨然東顧 曰。我之同輩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莫
由。即諮訊國眾孰能流化東土。僉云。有佛 陀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梨城。族姓相承 世遵道學。其童齓出家。已通解經論。少受業
於大禪師佛大先。先時亦在罽賓。乃謂嚴曰。 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禪法者。佛陀跋陀其人 也。嚴既要請苦至。賢遂愍而許焉。於是捨
眾辭師裹糧東逝。涉驟三載綿歷寒暑。既度 葱嶺路經六國。國主矜其遠化。並傾懷資 俸。至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
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 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餘里。忽風轉吹舶 還向島下。眾人方悟其神。咸師事之聽其進
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 止。既而有先發者一時覆敗。後於闇夜之中 忽令眾舶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唯一
舶獨發。俄爾賊至。留者悉被抄害。頃之至青 州東萊郡。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 大欣悅共論法相。振發玄微多所悟益。因謂
什曰。君所釋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 吾年老故耳。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 共諮決。時秦主姚興專志經法。供養三千餘
僧。並往來宮闕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眾 同。後語弟子云。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既 而弟子傳告外人。關中舊僧咸以為顯異惑
眾。又賢在長安大弘禪業。四方樂靜者並聞 風而至。但染學有淺深。得法有濃淡。澆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