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 of Buddhist Teachings Compiled During the Kaiyuan Era 開元釋教錄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開元釋教錄卷第八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錄上之八
大唐李氏都長安
[0552c09] 自高祖神堯皇帝武德元 年歲次戊寅。至開元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 庚午之歲。兼天后代凡經一百一十三載。傳
譯緇素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錄 等。總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 (於中二百八十一部二千一百 四十三卷見在一十部二十七卷訪本未獲) 。
* (大唐) 沙門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三部三十八 卷經論
* 沙門釋法琳一部一十卷集論
* 沙門釋玄奘七十六部 (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經律論記傳)
* 沙門釋道宣八部 (八十一卷譜錄傳集)
* 沙門釋玄應一部二十五卷經音義
* 沙門釋靖邁一部四卷圖記
* 沙門釋智通四部五卷經
* 沙門伽梵達摩一部一卷經
* 沙門阿地瞿多一部一十二卷經
* 沙門釋玄惲一部二十卷經集
* 沙門釋彥悰一部六卷集議
* 沙門那提三部三卷經
* 沙門若那跋陀羅一部二卷經
* 沙門地婆訶羅一十八部三十四卷經論
* 清信士杜行顗一部一卷經
* 沙門釋復禮一部二卷集論
* 沙門釋慧立一部一十一卷集傳
* 沙門釋懷素四部八卷戒本羯磨
* 沙門佛陀多羅一部一卷經
* 沙門佛陀波利一部一卷經
* 沙門提雲般若六部七卷經論
* 沙門釋慧智一部一卷讚頌
* 沙門釋明佺一部一十五卷目錄
* 沙門實叉難陀一十九部一百七卷經
* 婆羅門李無諂一部一卷經
* 沙門彌陀山一部一卷經
* 沙門釋玄嶷一部三卷集論
* 沙門阿儞真那七部九卷經
* 沙門釋義淨六十一部 (二百三十九卷經律論傳)
* 沙門菩提流志五十三部 (一百一十一卷經論)
* 沙門釋愛同一部一卷羯磨
* 沙門釋慧苑一部二卷經音義
* 沙門釋智嚴四部六卷經集
* 沙門跋日羅菩提四部七卷經
* 沙門釋懷迪一部一十卷經
* 沙門輸波迦羅四部一十四卷經
* 沙門釋智昇五部二十五卷經錄懺儀等
* 寶星陀羅尼經十卷 (或八卷見內典錄貞觀三年三月於興善寺出四年四月訖沙門法 琳製序佛於大集會中重說此經即大集寶幢分是非重譯也)
* 般若燈論釋十五卷 (龍樹菩薩本分別明菩薩釋見內典錄貞觀四年六月於勝光寺出 至六年十月十七日畢沙門慧賾製序)
*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 (或十五卷無著菩薩造見內典錄貞觀四年夏於勝光寺 與般若燈論同時出至七年春訖勅太子右庶子李百藥為序)
[0553b02] 右三部三十八卷其本並在。
[0553b03] 沙門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言作明知識。略 云朋友。或一云波頗。唐言光智。中印度人 也。本剎利王種。姓剎帝利。十歲出家隨師習
學。誦一洛叉大乘經可十萬偈。受具已後便 學律藏。既通戒網心樂禪思。又隨勝德修習 定業。因循不捨經十二年。末復南遊摩伽陀
國那蘭陀寺。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因 復聽採。以此論中兼明小教。又誦一洛叉偈 小乘諸論。波頗識度通敏器宇沖邃。博通內
外研精大小。傳燈教授同侶所推。承化門人 般若因陀羅跋摩等。學功樹勣深達義綱。相 繼領徒本國匡化。為彼王臣之所欽重。但以
出家釋子不滯一方。六月一移任緣靡定。承 北狄貪勇未識義方。法藉人弘敢欲傳化。乃 與道俗十人展轉北行。達西面可汗葉護衙
所。以法訓勗。曾未浹旬。特為戎主。深所信 伏。日給二十人料旦夕祗奉。同侶道俗咸被 珍遇。生福增敬日倍於前。武德九年高平王
出使入蕃因與相見。承此風化將事東歸。而 葉護君臣留戀不許。王即奏聞下勅徵入。乃 與高平同來謁帝。以貞觀元年歲次丁亥十
一月二十日達京勅住興善。釋門英達莫不 修造。自古教傳詞旨有所未喻者。皆委其宗 緒括其同異。內計外執指掌釋然。徵問相詶
披解無滯。乃上簡聞蒙引內見。躬傳法理無 爽對揚。賜綵四十段并宮禁新納一領。所將 五僧加料供給。重頻慰問勞接殊倫。至三年
三月上以諸有非樂物我皆空。睠言真要無 過釋典。流通之極豈尚翻傳。下詔所司搜 敡 碩德兼閑三教備舉十科者一十九人。於大
興善創開傳譯。沙門玄謨僧伽等譯語。及三 藏同學崛多律師證譯。沙門法琳惠明慧賾 慧淨等執筆。承旨慇懃詳覆。審定名義具意
成文。沙門慧乘法常慧朗曇藏智解智首僧 辯僧珍道岳靈佳文順等證義。又勅上柱國 尚書左僕射刑國公房玄齡散騎常侍太子 詹事杜正倫禮部尚書趙郡王李孝恭等參助
詮定。右光祿大夫太府卿蘭陵男蕭璟總知監 護。百司供送四事豐華。至四年四月譯寶星 經訖。後移勝光又譯般若燈論大莊嚴經論。
至七年春勘閱既周繕寫云畢。所司詳讀乃 上聞奏。下勅各寫十部散流海內。仍賜頗物 百段。餘承譯僧有差束帛。波頗意在傳法餘
無挂懷。而時輩不詢。或生異議云。頗僥倖時 譽取馳於後。故聚名達廢講經論。斯未是弘 通者。時有沙門靈佳。卓犖拔群妙通機會。對
監護使具述事理云。頗遠投東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載聲振上古。昔符姚兩代翻經 學士乃有三千。今大唐譯人不過二十。意在
明德同證信非徒說。後代昭奉無疑於今耳。 識者僉議攸同後遂不行。時為太子染患眾 治無効。下勅延頗入內一百餘日。親問承對
不虧帝旨。疾既漸降辭出本寺。賜綾帛等六 十段并及時服十具。頗誓傳法化不憚艱危。 遠度 [葸-十+夕] 河來歸震旦。經途所亘四萬有餘。躬
齎梵文望並翻盡。不言英彥有墜綸言。大志 頹然雅懷莫訴。因而遘疾自知不救。分散衣 資造諸淨業。端坐觀佛遺表施身。下勅特聽。
尋爾而卒於勝光寺。春秋六十有九。東宮下 令給二十人。輿屍坐送至于山所。闍維既了。 沙門玄謨收拾餘骸為之起塔於勝光寺。在
乘法師塔東。即貞觀七年四月六日也。有識 同嗟。法輪輟軫。群生無導。良可悲夫 (內典錄云于斯時也
大集梵文將事廣傳陶津後代而恨語由唐化弘匠不行致使梵寶無由分布故十載之譯三部獻功可悲深矣今
考覈序中譯時年月三年三月創譯七年春獻功畢續高僧傳云六年訖傳錄俱是宣修年月自矛盾也) 。
* 破邪論二卷 (或一卷見內典錄)
* 辯正論八卷 (見內典錄)
[0554a12] 右二部十卷其本見在。
[0554a13] 沙門釋法琳。姓陳氏。頴川人。遠祖隨官寓居 襄陽。少而出家遊獵儒釋博綜詞義。金陵楚 郢從道問津。自文苑才林靡不尋造。而意存
綱梗不營浮綺。野栖木食於青溪等山。晝則 承誨佛經。夜則吟覽俗典。故於內外詞旨經 緯遺文。精會所歸咸肆其抱。而風韻閑雅韜 德潛形。氣揚 采
飛方陳神略。隋季承亂入關 觀化。流離八水顧步三秦。每以槐里仙宗互 陳名實。昔在荊楚梗槩其文。而祕法奇章猶 未探括。自非同其形服塵其本情。方可體彼
宗師靜茲紛結。乃權捨法服長髮多年。外統 儒門內希聃術。遂以義寧初歲。假被巾褐從 其居館。琳素通莊老談吐清奇。道侶服其精
華膜拜而從遊處。情契莫二共敘金蘭。故彼 所禁文詞竝用諮琳取定。致令李宗奉釋之 典包舉具舒。張偽葛妄之言銓題品錄。武德
初運還莅釋宗。擁帙延光栖遑問道。以帝壞 同歸名教。是則鼓言鄭衛易可箴規。乃住京 師濟法寺。至武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先是
黃巾深忌佛法。上廢佛法事十有一條云。釋 經誕妄言妖事隱。損國破家未聞益世。請胡 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放歸桑梓。則家
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武皇容其小辯。朝輔 未能抗也。時謂遵其邪徑通廢宏衢莫不懼 焉。乃下詔問曰。棄父母之鬚髮。去君臣之
章服。利在何間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損益二 宜請動妙適。琳憤激傅詞側聽明勅。承有 斯問郎陳對曰。琳聞。至道絕言。豈九流能
辯。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詮。但四趣茫茫漂 淪欲海。三界蠢蠢顛墜邪山。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大聖為之興世。至人所以降
靈。遂開解脫之門。示以安隱之路。於是中天 王種。辭恩愛而出家。東夏貴遊。厭榮華而入 道。誓出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
報四恩。立德以資三有。此其利益也。毀形以 成其志。故棄鬚髮美容。變俗以會其道。故去 君臣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懷其孝。禮乖事
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福沾 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故為益。下 凡之類。虧聖教故為損。懲惡則濫者自新。進
善則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傅氏所奏。在 司猶未施行。奕乃多寫表狀。遠近公然流布。 京室閭里。咸傳禿丁之誚。劇談酒席。昌言胡
鬼之謠。佛日翳而不明。僧尼阻而無勢。于 時達量道俗動毫成論者非一。各踈佛理具 引梵文。委示業緣曲垂邪正。但竝是奕之所
廢。豈有引廢證成。雖曰破邪終歸邪破。琳情 性玄機獨覺千載。器局天授博悟生知。覩作 者之無功。信乘權之有據。乃著破邪論二卷。
用擬傅詞文。有三十餘紙。自琳之綴釆貫絕 群篇。野無遁賢朝無遺士。家藏一本咸誦在 心。竝流略之菁華。文章之冠冕。茂譽於是乎
騰廣。昏情由之而開尚矣。琳又以論卷初出 意在弘通。自非廣露其情。則皂隷不塵其道 乃上啟儲后諸王及公卿侯伯等。竝文理弘
被庶績咸嘉其博詣焉。故奕奏狀因之致寢。 遂得釋門重敞。琳寔其功。東宮庶子虞世南。 詳琳著論。乃為之序胤。而傅氏不愜其情。重 施密 譖
。構扇黃巾用為黨類。道士李仲卿上 十異九迷論。道士劉進喜上顯正論。皆貶量 佛聖塵點釋宗。昏冒生靈衒曜朝野。薰蕕既 雜時所疑焉。武德九年春下詔京置三寺惟
立千僧。餘竝放還桑梓。嚴勅既下莫敢致詞。 五眾哀號於槀街。四民顧歎於城市。于時道 俗蒙然投骸無措。賴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
素襲啟聞薄究宗領。登即大赦還返神居。 故佛日重朗於唐世。又由琳矣。琳頻逢黜陟 誓結維持。道挫世情良資寡學。乃探索典籍
隱括玄奧。撰辯正論八卷。頴川陳子良注之 并製序。良文學雄伯群儒仰戴。誘勸成則其 從如雲。貞觀初。文帝捨終南山大和舊宮。
置龍田寺。琳性欣幽靜就而住之。眾所推美 舉知寺任。從容山服詠歌林野。三年勅波頗 三藏翻寶星經及般若燈等論。召琳令執筆
承旨兼詳覆名義。至十三年冬有黃巾秦世 英者。挾方術以要榮。遂程器於儲貳。素嫉釋 種陰陳琳論謗訕皇宗罪當誷上。帝勃然下
勅沙汰僧尼。見有眾侶宜依遺教。仍訪琳 身據法推勘。琳扼椀奮發不待追徵。獨詣公 庭輕生徇理。乃縶以縲紲。下詔問曰。周之宗
盟異姓為後。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為追逐 其短首尾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 喻。圮毀我祖禰。謗讟我先人。如此要君罪
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聖周公大賢。追遠慎 終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於神明。雖有宗周 義不爭長。何者。皇天無親竟由輔德。古人黨
理而不黨親。不自我先不自我後。雖親有罪 必罰。雖疎有功必賞。賞罰理當故天下和平。 老子習訓道宗德教加於百姓。恕己謙光仁
風刑于四海。又云。吾師名佛。佛者覺一切 人也。乾竺古皇西昇逝矣。討尋老教始末可 追。日授中經示誨子弟言。吾師者善入泥洹
綿綿常存吾今逝矣。今劉李所述謗滅老氏 之師世莫能知。著茲辯正論有八卷。略對道 士六十餘條。竝陳史籍前言實非。謗毀家國。
自後辯對二十餘列。並據琳詞具狀聞奏。 勅曰。所著辯正論信毀交報篇曰。有念觀 音者臨刃不傷。且赦七日令爾自念。試及刑
決能無傷不。琳外纏桎梏內迫刑期。水火交 懷訴仰無路。乃緣生來所聞經教及三聖尊 名銘誦心府擬為顯應。至于限滿忽神思彯 勇橫逸胸懷。歡慶相尋頓忘死畏立待對
問。須臾勅至云。今赦期已滿當至臨刑。有何 所念。念有靈不。琳援筆答曰。自隋季擾攘四 海沸騰。伇毒流行干戈競起。興師相伐各擅
兵威。臣佞君荒不為正治。遏絕王路固執一 隅。自皇王弔伐載清陸海。斯寔觀音之力。咸 資勢至之恩。比德連蹤道齊上聖。救橫死於
帝庭。免淫刑於都市。琳於七日已來不念觀 音惟念陛下。勅治書侍御韋琮問琳。有詔令 念觀音。何因不念乃云惟念陛下。琳答。伏承
觀音聖鑒塵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師範。然 大唐光宅四海九夷奉職。八表刑清君聖臣 賢不為枉濫。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經即是觀
音。既其靈鑒相符。所以惟念陛下。且琳所著 辯正論爰與書史倫同。一句參差任從斧鉞。 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陛下若刑
濫無辜。琳則有伏屍之痛。具以事聞。遂不加 罪。有勅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關菩提寺。 因疾而卒。時年六十九。沙門慧序經理所苦
情結斷金。曉夕同衾慰撫承接。及命將盡在 序膝上。序慟哭崩摧淚如駛雨。乃召諸關旁 道俗。葬於東山之頂。高樹白塔勒銘誌之。行
路望者知便下淚。琳所著詩賦啟頌碑表章 誄大乘教法并諸論記傳合三十餘卷。並金 石擊其風韻。縟錦繢其文思流靡雅便騰焰 彌穆。又善應機說導即事騁詞言會宮商義
符玄籍。其秦英竟以狂慝被誅公私怪其死。 晚劉李傅氏相從化往。故其遺文往行。可為 萬代錧轄矣。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 (見翻經圖佛於四處十六會說顯慶五年正月 一日於玉華宮寺玉華殿譯至龍朔三年十月二十日畢沙門大乘光大乘欽嘉尚等筆受)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四出與姚秦 羅什等出者同本貞觀二十二年十月一日於坊州宜君縣玉華宮弘法臺譯直中書杜行顗筆受)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摩訶般若大明呪經等同本貞 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於終南山翠微宮譯沙門知仁筆受)
* 大菩薩藏經二十卷 (見內典錄今編入寶積當第十二會貞觀十九年五月二日於西京 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九月二日畢沙門智證筆受道宣證文)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 (見內典錄是大集第十三分與舊方廣十輪同 本永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於西京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六月二十九日畢沙門大乘光等筆受)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是華嚴經壽量品異譯永徽五年九月二 十八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雲筆受)
* 說無垢稱經六卷 (見內典錄第七譯與羅什維摩經等同本永徽元年二月八日於大慈恩 寺翻經院譯至八月一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
* 解深密經五卷 (見內典錄全本第二譯與深密解脫解節相續解脫等並同本貞觀二十 一年五月十八日於弘福寺譯至七月十三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
*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隋笈多緣生經同本永徽 元年二月三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八日畢沙門大乘詢筆受)
*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隋 笈多等出者同本永徽元年五月五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慧立筆受)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三出與羅什阿彌陀經等同本永徽元 年正月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 甚希有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三出與未曾有經等同本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於終南 山翠微宮譯沙門大乘欽筆受)
* 最無比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隋譯希有校量功德經同本貞觀二十三年七月十九日 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 稱讚大乘功德經一卷 (見內典錄初出與決定業障經同本永徽五年六月五日 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 (見內典錄第二出與諫王經等同本貞觀二十三年 二月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