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 Yuan Era Catalog of Newly Authorized Buddhist Teachings (Zhen Yuan Xin Ding Shijiao Mulu)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七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錄上之七
[0820a19] 宋劉氏都建業
[0820a20] 自初帝永初元年庚申。至順帝昇明三年 己未。凡八主六十年。緇素共有二十二 人。所出經論等并新集失譯諸經。總四
百六十五部七百一十七卷 (於中九十三部二百四十三卷見在三百 七十三部四百七十四卷闕本) 。
[0820a25] 宋沙門佛陀什 (三部三十二卷律戒羯磨)
[0820a26] 沙門畺良耶舍 (二部二卷經)
[0820a27] 沙門曇摩蜜多 (一十二部一十七卷)
[0820a28] 沙門釋智嚴 (一十部三十一卷經)
[0820a29] 沙門釋寶雲 (四部一十七卷經)
[0820b01] 沙門伊業波羅 (一部一十三卷論)
[0820b02] 沙門求那跋摩 (一十部一十八卷律集)
[0820b03] 沙門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四卷律論集)
[0820b04] 沙門求那跋陀羅 (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經論集)
[0820b05] 沙門釋曇無竭 (一部一卷經)
[0820b06] 居士沮渠京聲 (二十八部二十八卷經律)
[0820b07] 沙門釋慧簡 (一十部一十卷經集)
[0820b08] 沙門功德直 (二部七卷經)
[0820b09] 沙門釋僧璩 (一部一卷羯磨)
[0820b10] 沙門釋法頴 (一部一卷尼戒)
[0820b11] 沙門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經)
[0820b12] 沙門釋翔公 (一部二卷經)
[0820b13] 沙門釋道嚴 (二部三卷經律)
[0820b14] 沙門釋勇公 (三部三卷經)
[0820b15] 沙門釋法海 (二部二卷經律)
[0820b16] 沙門釋先公 (一部一卷經)
[0820b17] 沙門僧伽跋彌 (一部一卷律抄)
[0820b18] 新集失譯諸經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
* 五分律三十卷 (亦云彌沙塞律戒三十四卷別錄云二十四卷恐誤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 錄)
* 五分比丘戒本一卷 (亦云彌沙塞戒本見竺道祖錄及僧祐錄)
* 彌沙塞羯磨一卷 (見竺道祖錄及僧祐錄)
[0820b23] 右三部三十二卷 (律戒見在羯磨本闕) 。
[0820b24] 沙門佛陀什。宋言覺壽。罽賓國人。少受業於 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達禪要。以廢帝義符 景平元年癸亥七月屆於楊都。先沙門法顯
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末及翻譯而顯 遷化。建業諸僧聞什既善此學。於是請令出 焉。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龍光寺譯。稱為五
分律。付執梵文。于填沙門智勝傳語。龍光沙 門竺道生東安沙門釋慧嚴共執筆參正。宋 侍中瑯瑘王練為檀越。至來年十二月方訖。
仍出戒心及羯磨文等。並行於世。後不知所 終。
*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亦云無量壽觀經初出見道慧錄及高僧傳)
*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第二出見宋齊錄及高僧傳)
[0820c10] 右二部二卷其本見在。
[0820c11] 沙門畺良耶舍。宋云持稱。西域人。性剛直寡 嗜欲。善誦阿毘曇博涉律部。其餘諸經多所 該綜。雖三藏兼明而以禪門專業。每一遊觀
或七日不起。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以元 嘉元年甲子遠冒沙河萃于建業。文帝義隆 深加歎異。
[0820c17] 勅止鍾山道林精舍。沙門寶誌崇其禪法。沙 門僧含請譯觀無量壽及藥王藥上。觀含即 筆受。以此二經是淨土之洪因轉鄣之祕術。
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國。平昌孟顗承風欽敬 資給豐厚。顗出守會稽固請不去。後移憩江 陵。元嘉十九年西遊岷蜀。處處弘道禪學成 群。後還卒於江陵。春秋六十矣。
*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一卷 (第三出與姚秦耶舍虛空藏及隋崛多虛空孕經等 同本見李廓魏世錄)
* 觀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亦名虛空藏觀經亦直云虛空藏菩薩經見道惠宋齊錄 及僧祐錄)
* 象腋經一卷 (第四出與無所希望經等同本見李廓錄)
* 諸法勇王經一卷 (第二出與一切法高王經等同本見李廓錄)
* 轉女身經一卷 (第四出與無垢賢女經等同本見李廓錄)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 (下注云出深功德經中或無行法字亦云普賢觀經 第三出見僧祐錄)
*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第二出與安高出者同本見僧祐錄及寶唱錄)
* 新無量壽經二卷 (第十出與世高無量壽經及寶積無量壽會等同本見真寂寺錄)
* 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 (第六出與安法鏡經及寶積郁伽長者會等同本見李 廓錄)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一卷 (第三出與法護佛昇忉利天經等 同本見李廓錄)
*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第二出與畺良耶舍出者同本見寶唱錄)
* 禪祕要經五卷 (或無經字一名禪法要元嘉十八年於祇洹寺或三卷見僧祐錄第三出 有今禪祕要經五卷文極交錯不可流行如刪繁錄中述)
[0821a14] 右一十二部一十七卷 (五門禪經上七部七卷見在無量壽經下五部十卷 闕本) 。
[0821a16] 沙門曇摩蜜多。宋言法秀。罽賓人也。年六七 歲神明澄正每見法事。輒自然欣躍。其親愛 而異之遂令出家。罽賓多出聖達。屢值明師。
博好群經持深禪法。所得之要極其微奧。 為人沈邃有慧解儀軌詳整。生而連眉故世 稱連眉禪師焉。少好遊方誓志宣化。周歷諸
國遂適龜茲。未至一日王夢。神告曰。有大福 德人明當入國汝應供養。明旦即勅外司。若 有異人入境必馳聞奏。俄而蜜多果至。王自
出郊迎延請入宮。遂從稟戒盡四事之供。蜜 多安而能遷不滯利養。居數年蜜有去志。神 又降夢曰。福德人捨王去矣。王惕然驚覺。既
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遂度流沙進到燉煌。 於曠野之地建立精舍。植 㮈 千株開園百畝。 房閣池林極為嚴淨。頃之復適涼州。仍於公
府舊寺更營堂宇。學徒濟濟禪業甚盛。常以 江左多民志欲傳法。以元嘉元年展轉至蜀。 俄而出峽停止荊州。於長沙寺造立禪舘。翹
誠懇惻祈請舍利。旬有餘日遂感一枚。衝器 出聲放光滿室。門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 百其心。居頃之 沿 流東下至于建業。初止中
興寺晚憩祇洹。其道聲素著傾都禮謁。自宋 文袁皇后及王子公主。莫不設齋桂宮請戒 椒掖。參候之使旬日相屬。蜜從元嘉元年甲
子至十八年辛巳。譯虛空藏神呪等經一十 二部。常以禪道教授學徒。凡所歸投不遠千 里。四輩遠近皆號大禪師焉。會稽太守孟
顗深信真諦。以三寶為己任。素好禪味敬心 慇重。及臨浙河請與同遊。乃以鄮縣之山建 立塔寺。東境舊俗多趣巫祝。及妙化所移比
屋歸正。自西徂東無思不服。後還建業憩定 林下寺。禪師天性凝靜雅愛山水。以為鐘山 鎮岳將美嵩華。常嘆下寺基搆未窮形勝。於
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勢。斬石刊木營建上寺。 殿房禪室肅然深遠。實依俙鷲巖髣髴祇樹 矣。於是息心之眾萬里來集。諷誦肅邕望風
成化。爰自西域至于南土。凡所遊履靡不興 造檀會敷陳教法。初禪師之發罽賓也。有迦 毘羅神衛送。遂至龜茲於中路欲返。乃現形
告辭。禪師曰。汝神力通變自在。遊處將不相 隨共往南方。語畢即收影不見。遂遠從至于 楊都。故仍於上寺圖像著壁。迄至于今猶有
聲影之驗。潔誠祈福莫不享願。以元嘉十九 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春秋八十有七。道俗 四部行哭相趨。仍葬于鍾山宋熙寺前。
*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 (初題云大集經中無盡意所說不可盡義品第三十二亦直云無盡 意經亦名阿差末經第四出與法護阿差末等同本見李廓錄)
* 法華三昧經一卷 (法華支派見長房錄)
*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四卷 (第三出或六卷或直云廣博嚴淨經亦直云不 退轉法輪經與法護阿惟越致遮經等本元嘉四年出見宋齊錄及僧祐錄)
* 四天王經一卷 (見僧祐錄及高僧傳)
* 普曜經八卷 (第三出或六卷或四卷與蜀普曜竺法護普曜及唐錄方廣等並同本見宋齊錄及 僧祐錄高僧傳等)
* 淨度三昧經一卷 (初出見長房錄)
*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第二出見房錄)
* 生經五卷 (第二出與法護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善德優婆塞經一卷 (見長房錄)
* 阿那含經二卷 (見長房錄)
[0821c19] 右一十部三十一卷 (四天王經上四部一十二卷見在普曜經下六部一十九 卷闕本) 。
[0821c21] 沙門釋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 著稱。納衣宴坐蔬食永年。每欲博事名師廣 求經論。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摩天陀羅
精舍從佛馱先比丘諮受禪法。漸染三年功 踰十載。佛馱先見其禪思有緒持深器異。彼 諸道俗聞而嘆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始
不輕秦類敬接遠人。時有佛馱跋陀羅比丘。 亦是彼國禪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中土。 跋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踰越歲時達于
關內。恒相依附共止長安。頃之跋陀橫為秦 僧所擯。嚴與西來徒眾並分散。出關仍憩 山東精舍坐禪誦經力精修學。晉義熙十三
年宋武西代姚泓。剋捷旋旆塗出山東。時始 興公王恢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 志三僧各坐繩床禪思湛然。恢乃彈指三人
開目。俄而還閉不與交言。恢心敬其奇訪諸 耆老皆云。隱居積歲未甞輕出。恢即啟宋武 延請還都莫肯行者。屢請既至三人推嚴
隨行。恢道懷素舊禮事甚備。還都即住始興 寺。嚴性虛靜志避囂塵。恢乃於東郊之際更 起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前還於西域所得梵
本眾經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丁卯。乃共沙 門寶雲譯出無盡意等經十部。嚴在寺不受 別請分衛自資。道化所被幽顯咸服。嚴清
素寡欲隨受隨施。少而遊方無所滯著。稟性 冲邈不自陳敘。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傳。 嚴昔未出家時甞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
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為懼。積年禪觀而 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諮諸明達。值 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敢判決。乃為嚴
入定往兜率宮諮啟彌勒。彌勒答云。得戒。嚴 大喜躍。於是步歸行至罽賓。無疾而卒。時年 七十八。彼國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高明
而實行未辦。始移尸向凡僧墓地而尸重不 起。改向聖墓則飄然自輕。嚴弟子智羽智遠 故從西來。報此徵瑞俱還外國。以此推嚴信
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間若深淺耳。
* 調伏眾生業經 (出大集經)
* 一音顯正法經 (或云一音演正法出悲華經)
* 善德婆羅門問提婆達多經 (出大雲經)
* 毘羅三昧經二卷 (祐等諸錄皆注為疑大周錄中刊之為正今尋文言淺鄙義理疎遺故入 疑科用除稗穢)
[0822b08] 調伏眾生等四部五卷。長房等錄皆云嚴 譯。今以前三別生後一疑偽。今為實錄故 並刪之。
* 佛本行經七卷 (或云佛本行讚傳於六合山寺出或云五卷見僧祐寶唱內典等錄高傳云佛 本行讚經)
* 新無量壽經二卷 (永初二年於道場寺出一錄云於六合山寺出第九譯與寶積無量壽會 等同本見道惠僧祐等錄)
* 淨度三昧經二卷 (第二出見竺道祖雜錄)
* 付法藏經六卷 (初出見李廓錄)
[0822b17] 右四部一十七卷 (前一部七卷見在後三部十卷闕本) 。
[0822b18] 沙門釋寶雲。涼州人也。弱年出家精勤有學 行。志韻剛潔不偶於世。故少以直方純業為 名。而求法懇惻忘身徇道。誓欲躬覩靈跡廣
尋經教。以晉隆安之初遠適西域。與法顯智 嚴先後相隨。涉履流沙登輸雪嶺。勤苦艱至 不以為難。遂歷于填天竺諸國備覩靈異。乃
經羅剎之野聞天鼓之音。釋迦影跡多所瞻 禮。雲在外域遍學梵書。天竺諸國音字詁訓 悉皆貫練。後還長安隨禪師佛陀跋陀受業。
修學禪門孜孜不怠。及禪師橫為秦僧所擯 雲亦奔亡。會廬山遠公解其擯事。共歸楊都 安止道場寺。僧眾以雲志力堅猛弘道絕域。
莫不披衿諮問敬而愛焉。初共智嚴同出諸 經。嚴既遷化雲獨宣譯。以元嘉年中譯佛本 行經等四部。雲手執梵本口自宣譯。華戎兼
通音訓元正。雲之所定眾咸信服。初關中沙 門竺佛念善於宣譯。於符姚二代翻出眾經。 江左莫踰於雲。故於晉宋之際弘通法藏。沙
門慧觀等咸友而善之。雲性好幽居以保閑 寂。遂適六合山寺。山多荒民俗好草竊。雲說 法教誘多有改惡。禮事供養十室而九。頃之
道場慧觀臨卒請雲還都總理寺任。雲不得 已而還居道場。遂許復還六合。以元嘉二十 六年終於山寺。春秋七十有四。其遊履外國 別有記傳。
*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 (第三出見高僧傳及僧祐錄或十四卷)
[0822c17] 右一部一十三卷闕本。
[0822c18] 沙門伊葉波羅。宋云自在西域人。妙通三藏 明解四含。以元嘉三年景寅遊於彭城。為北 徐州刺史太原王仲德譯雜阿毘曇心。譯至
擇品緣礙未竟。遂輟但成十卷。刺史親自筆 受。至八年辛未更請求那跋摩續譯。都成十 三卷。
* 菩薩善戒經九卷 (一名菩薩地或十卷於祇洹寺出見竺道祖僧祐二錄及高僧傳長房等 錄並云善戒經二十卷又云弟子更出二品成二十卷並非也)
* 菩薩善戒經一卷 (優波離問菩薩戒法見寶唱錄若唯祐記將此為初卷兼前九卷共 成十卷然北地經本雜之已久不可合之且依舊定)
* 菩薩內戒經一卷 (見寶上錄)
* 優婆塞五戒儀經一卷 (見寶唱錄)
* 沙彌威儀一卷 (或云沙彌威儀經見長房錄)
*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祐云曇無德羯磨亦云雜羯磨元嘉八年於祇洹寺 出見僧祐寶唱二錄及高僧傳等亦直云四分羯磨)
* 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 (一名優婆塞五戒略論元嘉八年於祇洹寺出第一譯見 僧祐寶唱二錄及高僧傳)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一卷 (見唐舊錄)
*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 (亦云離欲優婆夷具行二十二戒文亦云優婆塞戒祐云三歸 及優婆塞三十二戒或云優婆塞戒見高僧傳及僧祐錄)
* 經律分異記一卷 (見長房錄)
[0823a11] 右一十部一十八卷 (龍樹說法要偈上八部一十六卷見在善信二十二戒下 二部二卷闕本) 。
[0823a13] 沙門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鎧。本剎利種。累世 為王治在罽賓國。祖父呵利跋陀 (此云師子賢) 以剛 直徙。從父僧伽阿難
(此云眾嘉) 因潛隱山澤。跋摩 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有遠度。仁愛汎博崇 德務善。其母甞須野肉令跋摩辦之跋摩啟 曰。有命之類莫不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母怒曰。設令得罪吾當代汝。跋摩他日煮沺 誤澆其指。因謂母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 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況
三塗耶。母乃悔悟終身斷殺。至年十八相士 見而謂曰。君年三十當撫臨大國南面稱尊。 若不樂世榮當獲聖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曉四含。誦經百餘萬言。深達 律品妙入禪要。時號曰三藏法師。至年三十 罽賓王薨絕無紹嗣。眾咸議曰。跋摩帝室之
胤。又才明德重。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群臣 數百再三固請跋摩不納。乃辭師違眾林栖 谷飲。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後到師子國觀風
弘教。識真之眾咸謂已得初果。儀形感物見 者發心。後至闍婆國。初未至一日。闍婆王母 夢見一道士飛舶入國。明旦果是跋摩來至。
王母敬以聖禮從受五戒。母因勸王曰。宿世 因緣得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後生 之因永絕今果。王迫以母勅即奉命受戒。染
習既久專精漸篤。頃之隣兵犯境。王謂跋摩 曰。外賊恃力欲見侵侮。若與鬪戰傷殺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將至今唯歸命師尊不知何
計。跋摩曰。暴寇相攻宜須禦捍。但當起慈 悲心勿興害念耳。王自領兵擬之。旗鼓始交 賊便退散。王遇流矢傷脚。跋摩為呪水洗之
信宿平復。王恭信稍慇。乃欲出家修道。因告 群臣曰。吾欲躬栖法門卿等更擇明主。群臣 皆拜伏勸請曰。王若捨國則子民無依。且敵
國凶強恃險相對。如失恩覆則黔首奚處。大 王天慈寧不愍命。王不忍固違乃就群臣請 三願。若許者當留治國。一願凡所王境同奉
和上。二願盡所治內一切斷殺。三願所有儲 財賑給貧病。群臣歡喜僉然敬諾。於是一國 皆從受戒。王後為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村傷
王脚指。跋摩又為呪治有頃平復。道化之聲 播於遐邇。隣國聞風皆遣使要請。時楊都名 德沙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飡稟。以
元嘉元年九月。面啟文帝求迎請跋摩。帝即 勅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觀等。又遣沙門法 長道冲道俊等往彼祈請。并致書於跋摩及
闍婆王婆多伽等。必希顧臨宋境流行道教。 跋摩以聖化宜廣不憚遊方。先已隨商人竺 難提舶欲向一小國。會值便風遂至廣州。故
其遺文云。業行風所吹遂之於宋境。此之謂 也。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於是復勅州郡令 資發至都。路由始興經停歲許。始興有虎匝
山。山形聳峭峯嶺高絕。跋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