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lternative Translation of the Saṃyukta Āgama (Saṁyukatāgamasūtra) 別譯雜阿含經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六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一〇七)
[0412a05] 如是我聞:
[0412a05]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二天,一名小勝善閉梵,二名小勝光梵,欲來詣佛。時,婆迦梵見此二梵,即問之曰:「欲何所至?」二梵答言:「我等欲往詣世尊所,問訊禮敬」。時,婆迦梵即說偈言:
「四梵字鸛雀, 三梵名為金,
七十二五百, 名曰為餘毘。
汝觀我金色, 赫然而明盛,
所有威光明, 暉光蔽梵天,
云何不觀我, 乃欲詣佛所?」
[0412a15] 爾時,二梵以偈答言:
「汝今有少光, 映蔽于梵天,
當知此光色, 皆有諸過患,
明智得解脫, 不樂斯光色。」
[0412a19] 爾時,二梵說是偈已,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二梵白佛言:「世尊!我等欲來見佛。時,婆迦梵因問我言:『欲何所至?』我等答言:『欲詣佛所。』時,婆迦梵說此偈言:
「『四梵名鸛雀, 三梵名為金,
七十二五百, 名曰為餘毘。
汝觀我金色, 赫然大熾盛,
所有身光明, 暉光蔽梵天,
云何不觀我, 乃欲詣佛所?』
[0412a28] 「我等即便說偈答言:
「『汝今有少光, 映蔽於梵天,
當知此光色, 皆有諸過患,
智者得解脫, 不樂斯光色。』」
[0412b03] 佛言:「梵天!實爾,實爾。彼梵雖復少有光色,映蔽梵天,當知光色皆有過患,智者解了,不應樂此。」
[0412b05] 佛為二梵種種說法,示教利喜。二梵聞法,歡喜頂禮,還於天宮。
(一〇八)
[0412b07] 如是我聞:
[0412b07]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婆迦梵生於邪見言:「此處常堅實不壞,不復往來於其生死,若有過此不往來者,無有是處。」
[0412b10] 爾時,世尊知婆迦梵心之所念,如來爾時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尋即往彼婆迦梵宮。時,婆迦梵語佛言:「大仙!此處是常堅實不壞,都無往來。若有過此無往來者,無有是處。」
[0412b14] 佛語梵言:「此處無常,汝今云何橫生常想?此處敗壞,而復橫生不敗壞想。此處不定,橫生定想。此處往來,汝今橫生不往來想。更有勝處,都無往來,汝便橫生更無勝想。」時,婆迦梵即說偈言:
「七十二梵作勝福, 悉皆於此而終沒,
一切諸梵皆知我, 唯我在此不退沒。」
[0412b21]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汝謂為長壽, 其實壽短促,
我知汝壽命, 百千尼羅浮。」
[0412b24] 時,婆迦梵說偈答曰:
「婆伽婆世尊! 汝智實無盡,
過於生老憂, 為具眼者說。
我先造何業, 修何等戒行,
在此梵天上, 壽命得延長?」
[0412b29]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往昔有群賊, 劫掠壞聚落,
剝脫繫縛人, 大取於財物。
汝當於爾時, 甚有大勇力,
救解於諸人, 然復不加害。
尋共彼諸人, 一劫中修善,
慈仁好惠施, 復能持戒行。
汝於睡及寤, 宜憶本所行。
又有人乘船, 於彼恒河中,
惡龍提船人, 盡欲加毒害,
汝時為神仙, 救濟於彼命。
此汝昔日時, 修戒之所致。」
[0412c12] 時,婆迦梵即說偈言:
「汝實能知我, 壽命之脩短,
更有諸餘事, 汝亦悉知之。
汝光甚熾盛, 能蔽於諸梵,
靡所不了達, 故名婆伽婆。」
[0412c17] 爾時,世尊為婆迦梵說種種法,示教利喜,尋復於彼沒,還祇洹。
(一〇九)
[0412c19] 如是我聞:
[0412c19]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梵起大邪見,而作是言:「我此處常不見有能生於我宮,況復有能過於我上者?」
[0412c22] 爾時,世尊入於三昧,從閻浮提沒,現於梵頂虛空中坐。尊者憍陳如以淨天眼觀於世尊為至何處?即知如來在梵頂上虛空中坐。時,憍陳如亦入是定,於此而沒,現梵頂上,處如來下,在於東面。
[0412c27] 時,尊者摩訶迦葉以淨天眼觀於如來為至何處?尋知世尊在梵頂上,復入此定,於此處沒,在如來下,現梵頂上,在於南面。
[0413a01] 尊者目連以淨天眼,觀於如來為至何處?尋知世尊在梵頂上,即入是定,於此處沒,現梵頂上,處如來下,現於西面。
[0413a04] 時,尊者阿那律復以淨天眼觀察如來為至何處?尋知世尊在梵頂上,亦入是定,於此處沒,現梵頂上,處如來下,在於北面。
[0413a07] 爾時,世尊告梵天言:「汝本所見,為捨已不?」復告梵天:「汝本心念:『我不見有能生我宮者,況能出過?』汝今試觀此等天身,容貌光明,勝汝已不?」時,梵白佛:「唯然!已見。而今見之,斯等光明,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斯等光明,真為殊勝。自今已後,更不敢言此處常恒無有變易。」
[0413a13] 佛告梵天:「此處無常,空不自在。」佛為彼梵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入如是三昧,從彼梵沒,還於祇洹。尊者憍陳如、摩訶迦葉、阿那律等,亦為彼梵種種說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從彼處沒,還於祇洹;唯尊者大目犍連在彼而坐。
[0413a18] 爾時,彼梵問目連言:「世尊弟子頗有如汝有大威德、神足者不?」目連答言:「諸餘聲聞亦有如是威德、神足。」尊者目連即說偈言:
「牟尼弟子大羅漢, 有大威德具三明,
得盡諸漏知他心, 能現神變化群生,
如是聲聞甚眾多, 是故汝今宜恭敬。」
[0413a25] 時,尊者目連說是偈已,種種說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從彼梵沒,還於祇洹。
(一一〇)
[0413a27] 如是我聞:
[0413a27] 一時,佛在拘尸那竭力士生地,娑羅林中。爾時,如來涅盤時到,告阿難曰:「汝可為我於雙樹間,北首敷座。」於時,阿難受佛勅已,於雙樹間,北首敷座。既敷座已,還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雙樹間,北首敷座,所作已竟。」
[0413b03] 爾時,世尊即從坐起,往趣雙樹敷上,北首右脇而臥,足足相累,繫心在明,起於念覺,先作涅盤想。爾時,拘尸那竭國有一梵志名須跋陀羅,先住彼國,其年朽邁,一百二十。時,彼國中諸力士輩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阿羅漢。時,須跋陀羅傳聞人說婆伽婆於今日夜當入涅盤,作是念言:「我於法中,有所疑惑,唯有瞿曇,必能解釋,決我所疑。」作是念已,即出拘尸那竭,往詣娑羅林。
[0413b12] 尊者阿難在外經行,時,須跋陀見阿難已,即詣其所,白阿難言:「我聞他說,沙門瞿曇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盤,吾今須見,諮決所疑。」阿難答言:「梵志!佛身疲惓,汝今擾惱。」須跋陀羅白阿難言:「我聞如來今日中夜入無餘涅盤,我昔曾聞宿舊仙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如優曇鉢花,難可值遇。』我有少疑,思得諮決,願聽我見。」如是三請,阿難答言:「莫擾惱佛!」
[0413b22]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遙聞阿難遮須跋陀,不聽前進。佛告阿難:「莫遮彼人,聽其前進,隨意問難。」時,須跋陀羅聞佛慈矜,聽令前進,踊躍歡喜,即至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聽我問不?」佛言:「恣汝所問。」須跋陀羅既蒙聽許,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種種異見,富蘭那迦葉、未迦梨俱賒梨子、阿闍耶毘羅坻子、阿闍多翅舍婆羅、迦尼陀迦旃延、尼乾陀闍提子,斯等六師各各自稱已為世尊竟,為實得一切智不?」
[0413c02]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十一出家, 爾來過五十,
推求諸善法, 戒定行明達。
一切諸世間, 不知實方所,
況知實法者? 若修八正道,
能獲於初果, 乃至第四果;
若不修八正, 初果不可知,
況復第四果? 我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如此正法外,
亦無有沙門, 及與婆羅門。」
[0413c13] 佛說是時,須跋陀羅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須跋陀羅整欝多羅僧,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過三惡道。」時,須跋陀羅白阿難言:「善哉!阿難!汝獲大利,為佛弟子,給侍第一。我於今者,亦得善利,於佛法中,願得出家。」阿難合掌白佛言:「須跋陀羅於佛法中,願樂出家。」爾時,世尊即告須跋陀羅:「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著身。」即得具戒,得具戒已,即成羅漢。
[0413c21] 須跋陀羅即作是念:「我今不忍見於世尊入般涅盤,我當先入。」須跋陀羅即時先入涅盤,如來於後亦入涅盤。爾時,眾中有一比丘。而說偈言:
「雙樹入涅盤, 枝條四遍布,
上下而雨花, 繽紛散佛上。
所以雨花者, 世尊入涅盤。」
[0413c28] 釋提桓因復說偈言: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乃名涅盤。」
[0414a02] 時,梵主天復說偈言:
「世間有生類, 捨身歸終滅,
今者大聖尊, 具足於十力,
世尊無等倫, 今入於涅盤。」
[0414a06] 時,尊者阿那律復說偈言:
「法主意止住, 出入息已斷,
如來所成就, 行力悉滿足。
今入於涅盤, 其心無怖畏,
都捨於諸受, 如油盡燈滅,
滅有入涅盤, 心意得解脫。」
[0414a12] 時,眾覩已,身毛皆竪。佛入涅盤始經七日,爾時,阿難闍維如來右遶說偈:
「大悲梵世尊! 體同真淨寶,
有大神通力, 火出自然身,
千[疊*毛]用纏身, 內外二不燒。」
二誦第一
(一一一)
[0414a18]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當勤修善行,漸漸增長,如月初生。」時,有比丘初始受戒,漸修慚愧,善持威儀,往返人間,柔和恭順,不為佷戾,能制身心,如明眼人避深空井,及山峻岸。比丘亦爾,如月初生,漸漸增長,善行日新。佛復告諸比丘:「今此會中,迦葉比丘勤修善行,如月初生,漸漸增長,漸修慚愧,往返人間,能制身心,柔和恭順,終不佷戾,如明眼人能避深井,遠離峻谷,迦葉比丘亦復如是。」
[0414a27] 佛告比丘:「何等比丘與法相應,堪至諸家?」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來則是諸法根本,諸法之導,法所依憑。善哉!世尊!願為我等敷演斯義,我等聞已,至心受持。」
[0414b02] 佛復告諸比丘:「諦聽!諦聽!至心憶念。若有比丘,無所染著,不愛縛家,不生增減,心無嫌恨,亦不嫉妬。見他利養,心生歡喜。見他施彼,亦不忿恨。於修福者,咸皆隨喜。又不自讚己有德行,諸所言說,恒為一切。見餘比丘,同至他家,終不譏毀,於自他所,心無高下。若諸比丘能修善心,如向所說,乃名隨順,如法周旋,往返人間。」
[0414b09] 爾時,世尊於虛空中而自運手,告諸比丘:「今我此手,不著於空,不縛於空,無有嫌隙,亦無瞋恚,此手寧有縛著、增減已不?」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此空中手無縛無著,無有增減。」
[0414b13]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若有比丘心無縛著,如空運手,乃可出入,往返諸家,不生增減,不生懊惱,亦不嫉妬。見他利養,心生歡喜。見他布施,不與於己,亦不忿恨。見修福者,普皆隨喜,乃至心無高下。」佛告比丘:「迦葉比丘亦復如是,往返人間,心無縛著,乃至心無高下。」
[0414b19] 佛復空中第二運手,告諸比丘:「如上所說,乃至迦葉比丘亦復如是。」
[0414b21] 佛告比丘:「云何比丘出入諸家,為人說法?云何得名清淨說法?云何名為不清淨說?」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來則是諸法根本,法之所導,法所依憑。善哉!世尊!願為敷演,我等聞已,至心受持。」
[0414b25] 佛告諸比丘:「諦聽!諦聽!至心憶念。若有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我為彼人而說於法,當令彼人信敬於我,能多與我飲食、衣服、病瘦醫藥。』若作是說者,是名不淨。若有比丘為人說法,欲令聽者證解佛法,除現在苦,離諸熱惱,不擇時節,導示善趣,為其顯現,乃至能令知者自知,不從他教,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能令聽者聞其所說,如法修行。為令聽者於長夜中,得法、得義、得利、得安,如是說者,名為清淨慈悲之說。憐愍利益,欲使正法得久住故,如是說法名為清淨。是故比丘應作是念,為人說法,當作是學。第三亦如上所說,迦葉比丘能如是說,為令聽者證解佛法,乃至欲令正法得久住故,憐愍利益,作如是說,是名清淨,稱可佛法。」
[0414c11]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
[0414c12] 如是我聞:
[0414c12]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若有比丘將欲往詣於檀越家,先作是念:『若有所施,當速與我,勿令遲晚,至心施我,莫不至誠,願使多得,勿令寡少。惠我精細,勿得麁澁。』若作是念,決定意者,往檀越家。檀越雖與,不至心施,不恭敬與,雖施飲食,不令豐足,與其麁澁,不與精細,設有施與,遲緩不速。而此比丘,不稱意故,羞恥愁憂,生損減心。而此比丘應作是念:『至檀越舍,彼非己家,云何而得稱遂其心?何故生念,欲令檀越速施不遲,乃至精細,不用麁澁?』若作是念,設無所得,心不悔恨,離於增減,無有怨嫌。設彼檀越少有所施,不至心與,遲晚不速,乃至與麁,不與精細,如是比丘心不嫌恨,亦不愧恥,心無增減。迦葉比丘作如是心,至檀越所,斯非己家,云何而得自稱其意,望彼至心,速施不遲,乃至精細,莫得麁澁?迦葉比丘作如是念,至檀越家,雖不得施,都無慚恥,心不損減。是故比丘,應作是心,至於他家。不應生念,速施於我,乃至精細。是故汝等當作是學,如迦葉比丘往檀越家。」
[0415a04]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
[0415a05] 如是我聞:
[0415a05]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在彼舍衛舊園林中毘舍佉講堂。時,尊者摩訶迦葉即於其夜,從定而起,從定起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迦葉:「汝當教授諸比丘等,指導教照禪定之法,為說法要。何以故?我恒教授是比丘等,汝亦應爾。我常為諸比丘說於法要,汝亦應爾。」
[0415a12] 迦葉白佛:「是諸比丘不能受語,難可教授。」
[0415a13] 佛告迦葉:「汝於今者,以何因緣,不為說法?」
[0415a14] 迦葉復白佛言:「今二比丘:一是阿難共行弟子,名曰難荼。二是目連弟子,名阿毘浮。是二弟子互諍勝負,各自稱言:『我知見勝,我所說勝。』互共相引,欲決知見,及以言說:『為我說妙,為汝說妙?為我句義具足,為汝句義具足?』」
[0415a19] 爾時,阿難侍於世尊,以扇扇佛。爾時,阿難語迦葉言:「止!止!尊者!聽我懺悔,如此比丘,新入佛法,愚無智慧,未有所解。」
[0415a21] 尊者迦葉語阿難言:「爾止!阿難!汝莫僧中作偏黨語。」
[0415a23]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可往喚彼二比丘。」時,彼比丘奉教往喚語二比丘言:「世尊喚汝。」時,二比丘承佛勅命,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爾時,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實作是語:『我讀誦多,我所知多,我所說言句偈不闕,欲決勝負。』為有是不?」時,二比丘白佛言:「實爾,世尊。」
[0415a29] 佛復告言:「汝若解我所說修多羅、祇夜、授記、說偈、優他那、尼他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毘佛略、未曾有、優波提舍、本事是十二部,汝若讀誦,令通利者,是等經中,為有勝負以不?」
[0415b04] 時,二比丘白佛言:「世尊!是十二部實無是說。」
[0415b05] 佛復告二比丘言:「說十二部經,為欲除滅諍訟勝負。汝今云何作如是說?汝等愚人,作如是解,我豈可有如是說耶?若生諍訟,此非佛法,又復不應出家之法。我佛法中,終不如是我勝汝負,乃至我所說法句義具足,汝之所說句義不足。如是諍訟,實非我說。汝二比丘!如斯之事,汝應作不?」
[0415b11] 時,二比丘即禮佛足,白佛言:「我等聞佛所說,自知有過。實如孾愚,無所知解。作不應作,所作不善,乃共相決種種勝負,實有是過。唯願世尊憐愍我故,聽許懺悔。」
[0415b15] 佛言:「知汝誠心慇重懺悔,汝實孾愚,無所知解,所作不善,不如佛教,非出家法,乃諍勝負,各云多知,乃至我所言說句義具足,汝不具足。如是勝負,實不應作。吾今受汝誠心懺悔,使汝善法增長,無有退失。何以故?若能至心,實知有罪,然後懺悔,後莫復作。如是懺者,善法增長,無有退失。」
[0415b21]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一一四)
[0415b23] 如是我聞:
[0415b23]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舊園林毘舍佉講堂中。時,尊者迦葉於日沒時,從禪定起,往至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佛告迦葉:「汝可教授諸比丘等,當為說法。所以者何?我恒教授,汝亦應爾。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汝亦應爾。」
[0415b29] 迦葉白佛:「是諸比丘,難可教授,不能受語。」
[0415b30] 佛告迦葉:「汝於今者,見何因緣,而不為說?」
[0415c01] 迦葉對曰:「若不信者,退失善法,便生懈怠,無有慚愧,愚癡無智,貪著他物,有恚害心,睡蓋所覆,掉動不停,於法疑惑,深著我見,具於煩惱垢污之心,喜瞋失念,無暫定,有如是等種種不善惡法,決定具有。如斯等人,尚無少善,況復增進善法,無有退失?若復有人,具於信心,不退善法,精進不倦,能修慚愧,有智之人,具行善法,無有貪想,遠離瞋嫌,除睡眠蓋,心不掉動,無有疑惑,不著身見,心淨無染,不喜瞋恚,能住心念,具於禪定,善法不退,若有具上種種善法,我尚不說彼人善法停住,況不增長?如斯等人,於日夜中,善法增長。」
[0415c13]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不信者,退失善法,乃至如斯等人,尚無少善,況復增長?若復有人,具信心者,不退善法,乃至我尚不說彼人善法停住,況不增長?」
[0415c17]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五)
[0415c18] 如是我聞:
[0415c18]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舊園林毘舍佉講堂。時,尊者迦葉於日沒時,從禪定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迦葉:「汝可教授諸比丘等,為其說法。所以者何?我常教授,汝亦應爾。我常為彼而說法要,汝亦應爾。」
[0415c24] 迦葉白佛言:「世尊!是諸比丘不能受語,難可教授。」
[0415c25] 佛告迦葉:「汝何以故,而不教授,為其說法?」
[0415c26] 迦葉對曰:「世尊是法根本,是法之導,法所依憑。善哉!世尊,願為敷演,我聞語已,至心受持。」
[0415c28] 佛告迦葉:「汝今善聽,受持憶念,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0415c29] 迦葉白佛:「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416a01] 佛告迦葉:「昔有比丘自修阿練若行,讚嘆修阿練若行者,自行乞食,著糞掃衣,讚嘆乞食著、糞掃衣者。少欲知足,常樂空閑寂靜之處,勤修精進,心不馳散,恒樂禪定,自盡諸漏,讚盡漏者。以是之故,一切比丘咸來親近,而問訊之。而此比丘語諸來者:『善來比丘!可就此坐。汝名為何?是誰弟子?履行賢良,應沙門法。夫出家者,宜應如汝,作於沙門。若見汝者,學汝所為,不久必當獲於己利。』新學比丘,覩斯事已,而作是念:『彼有比丘,共相恭敬,我今亦當習學其行,自修阿練若行,讚嘆修阿練若行者,自行乞食,著糞掃衣,讚嘆乞食著糞掃衣者。少欲知足,常樂空閑寂靜之處,勤修精進,心不馳散,恒樂禪定,自盡諸漏,讚盡漏者。以是之故,一切比丘咸來親近,安慰問訊。而此比丘語諸來者:「善來比丘!可就此坐。汝名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