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ātaka stories (Sheng Jing) 生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生經卷第三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說總持經第二十二
[0085c25] 聞如是:
[0085c25] 一時世尊遊於摩竭,在法閑居佛之道樹初成道時,與萬菩薩俱。一切成就普賢菩薩,行於無願,其行無餘,及空無菩薩、蓮花藏菩薩、寶藏菩薩、行藏菩薩、妙曜菩薩、金剛藏菩薩、力士藏菩薩、無垢藏菩薩、調定藏菩薩,與一萬菩薩俱,與一佛世界三千大千塵數菩薩俱,各各從異佛國而來會此所。從方來化師子座,稽首佛足,在於佛前,坐師子座。於時此等菩薩大士,不計吾我,清淨無瑕,各心念言:「於此何因不可思議?諸佛世尊所有境界,無能稱量。諸佛世尊,本之所願,而有殊特。何因諸佛如來感動?何謂所為不可思議無罣礙行?云何世尊,無念無想,致此殊特?」
[0086a09] 於時世尊,尋知此等諸菩薩心之所念,諸坐菩薩諸佛無處亦無不住,欲問如來。「諸佛威神一切光明,佛威神德,精進無踰,而得皆立,皆入諸佛諸總持法,廣大聖覺。是等所入,殊特如此,無所罣礙,身之所入亦皆如此。諸佛眷屬,棄捐諸瑕,諸佛之法,而不可獲,而常安隱。」
[0086a16] 於時蓮華藏菩薩,入諸法所趣之心,無所罣礙,所念法門無諸弊礙。諸菩薩行為普賢願,合集等行,正住於願,入諸佛法,見十方佛,加於大哀,度於無極,降伏眾生,休息惡趣。一切菩薩諸三昧定,覩了本際,諸佛之慧,所行無盡,莫不歸伏,趣諸道慧,皆照總持分別諸度蓮花之藏。其諸菩薩,承佛聖旨,各自說言:「諸佛盡聽!諸佛世尊,所行無量,極大變化,隨其本相,曉了諸法,一切皆知,諸佛超異,都無陰蓋。諸佛世尊,普逮法界,入于法界,諸佛世界,有無處所,無所罣礙。何為十?在兜術天,現盡壽命忽沒,無能禁制亦無有處。入母腹中十月而生。又棄捐家,而樂出外,心常欣悅。坐佛樹下,積累一切諸佛之法。一時之頃,普諸佛土,示現如來感動瑞應。常轉法輪,悉殖德本,分別解說。當得佛時,具成菩薩,而以法成。諸佛世尊,永無住處,在在智慧而建立之。是為佛子,無有處所,亦無所住。
[0086b06] 「復次,佛子!諸世尊有十教目。何等十?教化一切,諸度無極,皆除一切諸無智法,常修大哀。有十種力,普轉法輪、教化群黎、禁制眾生、成平等覺、開通萌類、令無所住、於此無行相法自歸、已得寂然亦教他人至覺滅度,是為十。
[0086b11] 「復次,佛子!復有十事,疾見如來。何等十?適見諸佛,則覩眾生,便棄一切,諸所歸趣。取要言之,速疾具足福德眷屬,速受諸德之本,即得清淨。無所短乏,便除狐疑,適見諸佛,為眾生等示于大乘,令無所畏,尋得成就,為不退轉。適得逮見諸佛世尊,疾求分別眾生之源,而開度之,便逮度世淨眾生根。適得逮見諸佛世尊,便無弊礙。是為十。」
[0086b19] 佛說如是,諸菩薩聞經歡喜。◎
◎佛說所欣釋經第二十三
[0086b22] 聞如是:
[0086b22]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所欣釋子,多所遊至,出入無節,所詣門族,不可稱計。或晨、或冥、或早入冥出。於時阿難、優陀、薄拘盧等,合會一處,謂所欣釋子曰:「賢者!何為而多行來不知時節,何不時出時入?所詣之處,不自節量?」所欣釋子尋罵眾賢,出麤獷辭:「卿等無智,擾擾搖動,不能自安,喧呼惡口。卿等懈怠,不為眾僧有所興立。吾今出入,常為眾僧,嚴辦所當。卿等能任如是勞乎?為諸眾僧有所辦耶?勿得謂吾:『多有事理。』諸賢多務,甚於吾身。」所欣釋子:「卿等且復有所合辦,知何如吾辦眾僧事?」
[0086c06] 時諸比丘,同共發意。彼時三人,言語柔軟:「威德殊妙,依本福行,多所獲致,過踰於彼。」所欣釋子:「鈍愚男子以卒暴決,愚騃自用,強有所求,不得如志。」有一異天,詣長者家,得滿大甖若干供養。賢者阿難,詣他長者,以柔軟辭,宿德堅強,為說經法,令其家人,歡喜踊躍。從得分衛,大獲供養,隨意所施,不強不求。
[0086c13] 時諸比丘往啟佛,具說本末。佛告諸比丘:「於此四人,不但今世諍功分衛,唯有一人,所獲薄少,餘人得多。阿難比丘,眾人勸助,一切所安。往古久遠不可計時,於他異土。時有四人,以為親厚,相斂聚會,共止一處。時有獵師,射獵得鹿,欲來入城。各共議言:『吾等設計,從其獵師,當索鹿肉,知誰獲多?』俱即發行,一人陳辭,出其[麩-夫+黃]言,而高自畜:『咄卿男子,當惠我肉,欲得食之。』第二人曰:『唯兄施肉,令弟得食。』第三人曰:『仁者可愛,以肉相與,吾思食之。』第四人曰:『親厚捐肉,唯見乞施,吾欲食之。』俱共飢渴。時獵師察四人言辭,各隨所言,以偈報曰:
「『卿辭甚麤[麩-夫+黃], 云何相與肉?
其言如刺人, 但以角相施。』
[0086c29] 「復以偈報第二人曰:
「『此人為善哉! 謂我以為兄,
其辭如肢體, 便持一脚與。』
[0087a03] 「復次第三人以偈報曰:
「『可愛敬施我, 而心懷慈哀,
辭言如腹心, 便以心肝與。』
[0087a06] 「復次第四人以偈報曰:
「『以我為親厚, 其身得同契,
此言快善哉! 以肉皆相施。』
[0087a09] 「於時獵師,隨其所志言辭麤細,各與肉分。於時天頌曰:
「『一切男子辭, 柔軟歸其身,
是故莫麤言, 衰利不離身。』」
[0087a13] 爾時佛告諸比丘:「第一麤辭則所欣釋子、第二人者颰陀和梨、第三黑優陀、第四阿難也!天說偈者,則吾身。爾時相遇,今亦如是。」
[0087a16]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國王五人經第二十四
[0087a18] 聞如是:
[0087a18]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諸尊比丘各發心言:「賢者舍利弗、賢者阿那律、賢者阿難、輸輪及諸弟子五百之眾,本俱一時棄家為道,無所貪慕,不志世榮,悉為沙門。時舍利弗,嗟歎智慧最為第一,斷眾狐疑,和解鬪諍,分別道義,無所不通,如冥中有炬火,多所炤曜。時阿那律,嗟歎巧便,為眾人匠,多所成就現若干術,令人喜悅,工巧第一。於時阿難,歎嗟端正色像第一,顏貌殊妙,見莫不欣,眾人愛重,一切尊敬,歎為佛,有三十二相。於時輸輪,既勤修習,未曾有懈,嗟歎精進,世間無倫,又能入海,多所成辦。如來世尊,現生釋種,棄國捐王,得成佛道,端正無比,色像第一。如星中月,光明超日,體長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聲八部,出萬億音,所講說法,天龍鬼神,人物之類,各得開解,皆得其所。佛諸兄弟,伯叔之子,雖各自譽皆歸命佛,以為弟子。佛之功德,不可稱限,從無數百千億劫,積累功德,自致得佛,為一切人示其道路。」俱往詣佛:「問其本末,誰為第一?我等聚會,各各自歎己之所長。」
[0087b11] 佛告比丘:「此諸人等,不但今世各自稱譽常歎己身第一無雙,前世亦然,生生所歸,皆伏吾所,吾尊無極。所以者何?乃往過去無數久遠世時,有一國王名曰大船,國土廣大,群僚大臣普亦具足,其土豐熟,人民熾盛。王有五子:第一智慧、第二工巧、第三端正、第四精進、第五福德,各自嗟歎己之所長。其智慧者,嗟歎智慧天下第一,以偈頌曰:
「『智慧最第一, 能決眾狐疑,
分別難解義, 和解久怨結。
能以權方便, 令人得其所,
眾庶覩歡喜, 悉共等稱譽。』
[0087b24] 「第二者,嗟歎工巧,以偈頌曰:
「『工巧有技術, 多所能成就,
機關作木人, 正能似人形。
舉動而屈伸, 觀者莫不欣,
皆共歸遺之, 所技可依因。』
[0087b29] 「第三人,嗟歎端正以偈頌曰:
「『端正最第一, 色像難比倫,
眾人觀顏貌, 遠近莫不聞。
皆來尊敬之, 慎事普慇懃,
家人奉若天, 如日出浮雲。』
[0087c05] 「第四人,嗟歎精進,以偈頌曰:
「『精進為第一, 精進入大海,
能越諸患難, 多致珍寶財。
勇猛多所能, 由是無所礙,
家業皆成辦, 親里敬欣戴。』
[0087c10] 「第五人,嗟歎福德,以偈頌曰:
「『福德為第一, 所在得自然,
富樂無有極, 生生為福田。
福為天帝釋, 梵天轉輪王,
亦得成佛道, 具足道法王。』
[0087c15] 「各各自說己之所長,各謂第一,無能決者。各自立意,不相為伏,轉相謂言:『吾等各當自試功德,現丈夫之相,遠遊諸國,詣他土地,爾乃別知殊異之德,誰為第一!』時智慧者,入他國土,推問其國人民善惡?穀米貴賤?豪富下劣?聞其國中,有兩長者,豪富難及,舊共親親,中共相失,眾人搆狡,鬪使成怨,積有年歲無能和解者。其智慧者設權方便,齎好饋遺百種飲食,詣長者門求索奉現。長者即見。進其所齎餽遺之具,以其長者名,辭謝問訊:『前者相失,以意不及,眾人搆狡,遂成怨結,積年違曠,不得言會。思一侍面敘其辛苦,故遣飲食饋遺之物,唯見納受,無見譏責,亦無父怨母讎,故遣吾來,以相喻意。』其長者聞,欣然大悅:『吾欲和解,其日久矣!但無親親以相喻意,乃復辱信,枉屈相喻,誠非所望。同念厚意,便順來旨,不敢違命。』其智慧者,解長者意,[火*霍]然無疑,辭出而退。詣第二長者,亦復如是,解喻其意,如前所言,便共尅期,共會其處,聚合眾人,和解仇怨。應時醼飲,作諸伎樂,共相娛樂,各各相問本末和解意,乃知此人以善權和解兩怨令親如故,各自念言:『吾久相失,一國中人,不能和解,乃使此人遠來相聞和解,其恩難量,非辭所盡。』各出百千兩金,而奉遺之!即持此寶,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言辭所具足, 辯能造經典,
正士能博聞, 安隱至究竟。
觀我以智慧, 致此若干寶,
衣食自具足, 并及布施人。』
[0088a17] 「時第二工巧者,轉行至他國。應時國王,喜諸技術,即以材木,作機關木人,形貌端正,生人無異,衣服顏色,黠慧無比,能工歌舞,舉動如人,辭言:『我子生若干年,國中恭敬,多所餽遺。』國王聞之,命使作伎,王及夫人,升閣而觀。作伎歌舞若干方便,跪拜進止,勝於生人。王及夫人,歡喜無量。便角[目*翕]眼,色視夫人。王遙見之,心懷忿怒,促勅侍者:『斬其頭來。何以[目*翕]眼視吾夫人?謂有惡意,色視不疑。』其父啼泣,淚出五行,長跪請命:『吾有一子,甚重愛之,坐起進退,以解憂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殺者,我共當死,唯以加哀,原其罪舋。』時王恚甚,不肯聽之。復白王言:『若不活者,願自手殺,勿使餘人。』王便可之。則拔一肩榍,機關解落,碎散在地。王乃驚愕:『吾身云何瞋於材木?此人工巧,天下無雙,作此機關,三百六十節,勝於生人!』即以賞賜億萬兩金。即持金出,與諸兄弟,令飲食之,以偈頌曰:
「『觀此工巧者, 多所而成就,
機關為木人, 過踰於生者。
歌舞現伎樂, 令尊者歡喜,
得賞若干寶, 誰為最第一?』
[0088b12] 「第三端正者,轉詣他國。人民聞有端正者從遠方來,色像第一,世間希有,人民皆往奉迎,飲食百味,金銀珍寶,用上遺之。其人作伎,眾庶益悅,瞻戴光顏,如星中月,驕貴之女,多有財寶,眾藏盈滿,獻致珍異無數億寶。得此寶已,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善哉色如花, 端正顏貌足,
女人所尊敬, 又得常安隱。
眾人所觀察, 猶如星中月,
今致若干寶, 自食并施人。』
[0088b22] 「第四精進者,轉詣他國。到一江邊,見一栴檀樹,隨流來下,脫衣入水,泅截接取。國王家急求栴檀,即載送上,金得百萬,所得之寶,不可稱計。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精進最第一, 勇猛能入海,
致於眾珍寶, 以給家親屬。
賴我浮江水, 接得妙栴檀,
致金若干數, 自食及施人。』
[0088c01] 「第五福德者,轉詣大國。時天暑熱,臥于樹下,日時昳中,餘樹蔭移。此人所臥,樹蔭不動,威神巍巍,端正姝好,猶如日月。彼國王薨,無有太子可嗣立者,眾人議言:『當求賢士以為國主!』募人四出,選擇國內可應立者。使者按行,見一樹下,有此一人,於世希有,臥於樹下,樹蔭不移,心自念言:『此非凡人,應為國主!』尋往遍啟國之大臣,具說本末。於時群臣即嚴威儀,導從騎乘,印綬冠幘,車駕衣服,則往奉迎。洗沐塗香,衣冠被服,佩帶畢訖,皆拜謁稱臣。昇車入宮,南面立詔,國即太平,風雨時節。即時勅外:『詔有四人:一者智慧、二者工巧、三者端正、四者精進,召至中閤。』一時俱集,令住侍衛。時福德王,以偈頌曰:
「『有福功德者, 得為天帝釋,
帝王轉輪王, 亦得為梵王。
智慧及工巧, 端正并精進,
皆詣福德門, 侍立為臣僕。』
[0088c20] 「時福德王,遂以高位,署諸兄弟,各令得所。」
[0088c21] 佛告諸比丘:「爾時智慧者,則舍利弗是;工巧者,則阿那律是;端正者,則阿難是;精進者,則輸輪是;福德王者,即吾身是。此等爾時各自稱歎己之所長,以為第一,於今亦然。昔爾時世皆不如吾,而各自嗟歎。吾成佛道,三界之尊,今皆歸吾以為弟子,依佛得度。」
[0088c27]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蠱狐烏經第二十五
[0088c29] 聞如是:
[0088c29]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佛告諸比丘:「調達凶危,橫見嗟歎者,不得其理。」
[0089a02] 拘迦利比丘嗟歎調達,調達亦復歎拘迦利比丘。其彼二人,橫相嗟歎,無義無理。諸比丘聞,往白世尊:「唯然,大聖!觀拘迦利比丘,因依正典,緣法律教,以信出家,而為沙門;橫歎調達,以非為是,不得義理。又彼調達嗟歎拘迦利比丘,以非為是,以是為非。」
[0089a09] 佛告諸比丘:「今此輩愚騃之等,不但今世橫相嗟歎,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前世亦然。乃往過去久遠世時,黃門命過,親里即取棄樗樹間。彼時蠱狐烏鳥,來食其肉,時共相嗟歎。樹間烏為狐說偈曰:
「『君體如師子, 其頭如仙人,
脂猶鹿中王, 善哉如好華。』
[0089a16] 「於時蠱狐即樹間,以偈讚曰:
「『誰尊在樹上, 其慧第一最,
其明炤十方, 如積紫磨金。』
[0089a19] 「於時烏以偈報,頌曰:
「『君則大師子, 欲見君故來,
君脂如鹿王, 善哉得利義。』
[0089a22] 「蠱狐復以偈報,頌曰:
「『誠信實相知, 俱相歎至誠,
合積紫磨金, 所問服食此。』
[0089a25] 「爾時,去彼不遠有大仙人,處於閑居淨修為道。聞狐及烏轉共相譽,心自念言:『彼等之類,橫相咨嗟,彼言皆虛,無一誠實。』以偈問曰:
「『吾久見所興, 至此俱兩舌,
自藏於樹間, 俱食於人肉。』
[0089b02] 「於時烏瞋恚,以偈報仙人:
「『師子及孔雀, 共食於禽肉,
於彼髠滅頭, 次第而求活。』
[0089b05] 「仙人以偈答曰:
「『樗樹臭下極, 一切鳥所惡,
眾鹿所依因, 棄死黃門身。
汝輩下賤物, 俱來聚會此,
食於黃門身, 自稱為上人。』」
[0089b10]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蠱狐者,調達是;烏者,拘迦利是;仙人者,則菩薩是。爾時俱共相歎,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於今亦然。」
佛說比丘疾病經第二十六
[0089b14] 聞如是:
[0089b14]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時一比丘,疾病困篤獨自一身,無有等類,無有視者,亦無醫藥衣被飯食,不能起居,惡露自出。身臥其上,四向顧視,無來救濟者,便自歎息:「今日吾身,無救無護!」
[0089b19] 時阿難見,往白佛:「唯然大聖!吾身今日,得未曾有。如來世尊大慈大哀,有苦比丘,當念救濟。吾乃往世無數劫時,救此比丘疾病之患,於今世亦然。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於空閑處,多神仙五通學者,在彼獨處,各各相勸,轉相佐助。各各取果,以相給足,以作籌筭,設使疾病,轉相瞻療。時有摩納學志,有所緩急,常馳走趣。有一學志,若有急緩疾病之厄,初不視瞻。時彼學志,有急緩時,無有救者,則自獨立,無伴無侶。彼於異時,身得疾病,無療瞻者,亦無持果授與食者。是時五通仙人見彼和上,見之如是,心自念言:『此人孤獨,無有救護。』心慜念之,即往到其所,即問之曰:『摩納學志!卿強健時,頗有消息,問訊不寧,有親厚朋友乎?』即時報曰:『無也!和上亦無親友知識之厚,我之父母,家屬親里,去此大遠。』又問曰:『此梵志共頓一處,不與親友結為知識耶?』答曰:『無也!』和上答曰:『不結親友,無有知識,以何為人?卿見餘人,展轉相敬,展轉相事,卿獨不也?今日孤獨,無救護。』於時仙人,扶接摩納,使之令坐,將詣自所頓處,勸之安心,將詣親厚而以療治,則頌偈曰:
「『棄捐于妻子, 出家無所慕,
卿和上為父, 等類則兄弟。
頓與梵志俱, 而不相供視,
得疾病困篤, 孤獨無所依。
察子見此已, 梵行為親友,
普行子恭敬, 展轉相瞻視。』」
[0089c20] 時佛世尊往詣比丘,而問之曰:「今得疾病,有瞻視醫藥床臥具乎?」白曰:「孤獨無瞻視者,無醫無藥,去家甚遠,離於父母無有兄弟,親里伴侶,無供侍者。」世尊又問:「卿強健時,頗瞻視問訊有疾者不?」答曰:「不也!」世尊告曰:「卿強健時,不瞻視人,不問訊疾病,誰當瞻視卿乎?善惡有對,罪福有報,恩生往反,義絕稀疏。佛為一切三界之救,救度五道,當捨卿耶?前世救卿,今亦當然。」
[0089c29] 佛扶起之,欲以水洗。時天帝聞佛所言,如伸臂頃,忽然來下,欲洗浴之。佛言:「拘翼!卿在天上香潔之中,安能救洗穢濁臭處?」天帝釋答曰:「向者世尊說,此比丘本不瞻人,不視疾病,孤獨無救。佛為十方一切之救,功德具足,無所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