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Ju Piyu Jing (Dharmapada) 法句譬喻經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句譬喻經卷第二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喻華香品之二
[0585a26] ◎昔佛始得道在羅閱祇國教化,轉到舍衛國,國王群臣莫不宗仰。時有賈客大人名曰波利,與五百賈人入海求寶。時海神出,掬水問波利言:「海水為多?掬水為多?」波利答曰:「掬水為多。所以者何?海水雖多無益時用,不能救彼飢渴之人,掬水雖少值彼渴者,持用與之以濟其命,世世受福不可稱計。」海神歡喜讚言善哉!即脫身上八種香瓔校以七寶,以上波利。海神送之,安善往還到舍衛國,持此香瓔上波斯匿王,具陳所由。「念是香瓔非小人所服,謹以貢上,願蒙納受。」王得香瓔以為奇異,即呼諸夫人羅列前住:「若最好者以香瓔與之。」六萬夫人盡嚴來出。王問:「末利夫人何以不出?」侍人答言:「今十五日持佛法齋素服不嚴,是以不出。」王便瞋恚,遣人呼曰:「汝今持齋,應違王主之命不乎?」如是三反,末利夫人素服而出在眾人中,猶如日月倍好於常。王意悚然加敬,問曰:「有何道德,炳然有異?」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稟斯女形,情態穢垢日夜山積,人命促短懼墜三塗,是以日月奉佛法齋,割愛從道世世蒙福。」王聞歡喜,便以香瓔以與末利夫人。夫人答言:「我今持齋不應著此,可與餘人。」王曰:「我本發意欲與勝者,卿今最勝,又奉法齋道志殊高,是以相與。若卿不受,吾將安置?」夫人答言:「大王勿憂!願王屈意共到佛所,以此香瓔奉上世尊,并採聖訓,累劫之福矣。」王即許焉,即勅嚴駕往到佛所,稽首於地却就王位,王白佛言:「海神香瓔波利所上,六萬夫人莫不貪得,末利夫人與而不取,持佛法齋心無貪欲,謹以上佛,願垂納受。世尊弟子執心護齋直信如此,豈有福乎?」
[0585b28] 於是世尊為受香瓔,即說偈言:
「多作寶華, 結步搖綺, 廣積德香,
所生轉好。 琦草芳華, 不逆風熏,
近道敷開, 德人逼香。 栴檀多香,
青蓮芳花, 雖曰是真, 不如戒香。
華香氣微, 不可謂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 戒具成就, 行無放逸,
定意度脫, 長離魔道。」
[0585c08] 佛說偈已重告王曰:「齋之福祐明譽廣遠,譬如天下十六大國滿中珍寶持用布施,不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夕持佛法齋,如比其福須彌以豆矣。積福學慧可到泥洹。」王及夫人群臣大小,莫不歡喜執戴奉行。
[0585c13]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於時城中有長者子五十人,往詣佛所作禮却坐。時佛為說無常苦空非身之法,恩愛如夢會當別離,尊榮豪貴亦有憂慼,唯有泥洹永離生死,群殃盡滅乃可大安。時五十人聞法喜悅,願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墮法衣具足,即成沙門。此諸沙門有親友長者,聞其出家意大歡喜,往到崛山與之相見,讚言:「諸君快哉善利,乃有此志。」為之設壇請佛及僧。明日佛與眾會就其舍食,食訖說法晡時乃還。此諸新學沙門戀慕宗黨皆欲返退,佛知其意,將出城門,見田溝中污泥糞壤中生蓮華,五色香潔其香芬熏乃蔽諸臭。佛便趣之,因說偈言:
「如作田溝, 近於大道, 中生蓮華,
香潔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處邊,
智者樂出, 為佛弟子。」
[0586a05] 佛說偈已即還山中。賢者阿難前白佛言:「向者世尊臨田溝上,所說二偈不審其義?願聞其意。」佛告阿難:「汝見溝中污泥不淨糞壤之中生蓮華不?」「唯然見之。」佛言:「阿難!人在世間展轉相生,計壽百歲或長或短,妻子恩愛飢渴寒熱,或悲或欣,一凶二吉三毒四倒五陰六入七識八邪九惱十惡,猶如田溝畜藏糞壤污泥不淨。欻有一人覺世無常,發心學道修清淨志,凝神斷想自致得道,亦如污泥生好蓮華,身自得道還度宗親,一切眾生皆蒙開解,亦如華香奄蔽臭穢。」
[0586a15] 五十比丘聞佛說法,進志堅固,即得阿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愚闇品第十三
[0586a18] 昔佛在舍衛國。時城中有婆羅門,年向八十,財富無數,為人頑闇慳貪難化,不識道德不計無常,更作好舍,前庌後堂涼臺煖室,東西廂廡數十梁間,唯後堂前拒陽未訖。時婆羅門恒自經營指授眾事,佛以道眼見此老翁,命不終日當就後世,不能自知而方怱怱,形瘦力竭精神無福,甚可憐愍。佛將阿難往到其門,慰問老翁:「得無勞惓?今作此舍皆何所安?」老翁答言:「前庌待客、後堂自處,東西二廂當安兒息財物僕使,夏上涼臺、冬入溫室。」佛語老翁:「久聞宿德思遲談講,偶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贈,不審可小廢事共坐論不也?」老翁答言:「今正大懅不容坐語,後日更來當共善敘;所云要偈便可說之。」
[0586b03]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憂子財? 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豫慮, 莫知來變。 愚蒙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 是謂極愚。」
[0586b08] 婆羅門言:「善說此偈,今實太懅,後來更論之。」於是世尊傷之而去。老翁於後自授屋椽,椽墮打頭即時命過,室家啼哭驚動四鄰。佛去未遠便有此變,佛到里頭逢諸梵志有數十人,前問佛言:「從何所來?」佛言:「屢到此死翁舍,為翁說法。不信佛語,不知無常,今者忽然已就後世。」具為諸梵志更說前偈義,聞之欣然即得道跡。
[0586b15] 於是世尊,而說偈言:
「愚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甞味,
雖須臾習, 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
為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行為不善, 退見悔恡,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
[0586b23] 時諸梵志重聞此偈,益懷篤信,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0586b25] 昔佛在舍衛國給孤獨精舍,為諸天人說法。時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曰金剛,壯寡未歸,父母哀愍,別為宮舍作好舍宅,給五百妓女以娛樂之。眾中有一長老青衣,名曰度勝,恒行市買脂粉香華。時見男女無數大眾,各齎香華出城詣佛。即問行人:「欲何所至?」眾人答言:「佛出於世三界之尊,度脫眾生皆得泥洹。」度勝聞之心悅意喜,即自念言:「會老見佛,宿世之福。」便分香直持買好華,隨眾人輩往到佛所,作禮却立散華燒香。一心聽法已,過市取香,因聽法功德宿行所追,香氣熏聞斤兩倍前,嫌其遲晚而共詰之。度勝奉道即如事言:「世有聖師三界之尊,擊無上法鼓震動三千,往聽法者無央數人。實隨聽法,是以稽遲。」金剛之徒聞說世尊法義深妙非世所聞,悚然心歡而自歎曰:「吾等何罪獨自不聞?」即報度勝:「試為我說之。」度勝白曰:「身賤口穢不敢便宣。乞更諮受,如命說之。」即便遣出,重告之曰:「具受儀式。」度勝未還,金剛侍女側息中庭如子待母,佛告度勝:「汝還說法多所度脫,說法之儀先施高座。」度勝受勅具宣聖旨,皆大歡喜,各脫衣服一領,積為高座。度勝洗浴,承佛威神如應說法,金剛之等五百餘人,疑解破惡得須陀洹道。說法甚美不覺失火,一時燒死即生天上。王將人從來欲救火,見之已燃,收拾棺殮葬送畢訖,往過佛所,為佛作禮却坐常位。佛問王曰:「所從來也?」王叉手言:「女金剛不幸不覺失火,大小燒盡,適棺殮還,不審何罪遇此火害?唯願世尊彰告未聞。」佛告大王:「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有長者婦將婇女五百人,至城外大祠祀。其法難犯,他姓之人不得到邊,不問親踈,其有來者擲著火中。時世有一辟支佛名曰迦羅,處在山中,晨來分衛暮輒還山。迦羅分衛來趣郊祠,長者婦見之忿然瞋恚,共捉迦羅撲著火中,舉身燋爛便現神足,飛昇虛空。眾女驚怖,泣淚悔過,長跪舉頭而自陳曰:『女人憃愚不識至真,群愚荒騃毀辱神靈,自惟過舋罪惡若山,願降尊德以消重殃。』尋聲即下而般泥洹,諸女起塔供養舍利。」
[0587a11] 佛為大王而說偈言:
「愚憃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厄地, 乃知不善。」
[0587a15] 佛告大王:「爾時長者婦,今王女金剛是;五百侍女,今度勝等五百伎女是。罪福追人久無不彰,善惡隨人如影隨形。」
[0587a17] 說是法時,國內大小信伏歡喜,咸歸三尊皆受五戒,即得道跡。
法句譬喻經明哲品第十四
[0587a21] 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無大小過目則能,自以聰哲而自誓曰:「天下技術要當盡知,一藝不通則非明達也。」於是遊學無師不造,六藝雜術,天文地理,醫方鎮壓山崩地動,摴蒱博弈妓樂博撮,裁割衣裳文繡綾綺,厨膳切割調和滋味,人間之事無不兼達。心自念曰:「丈夫如此,誰能及者?試遊諸國摧伏觝對,奮名四海技術衝天,然後載功竹帛垂勳百代。」於是遊行往至一國,入市觀視,見有一人坐作角弓析筋治角,用手如飛作弓調快,買者諍前。即自念曰:「少來所學自以具足,邂逅自輕不學作弓,若彼鬪技,吾則不如矣,當從受學耳。」遂從弓師求為弟子,盡心受學。月日之中具解弓法,所作巧妙乃踰於師,布施財物奉辭而去。去之一國當渡江水,有一船師用船若飛,迴旋上下便疾無雙。復自念曰:「吾技雖多未曾習船,雖為賤術,其於不知宜當學之,萬技悉備。」遂從船師願為弟子,供奉盡敬竭力勞勤。月日之中知其逆順,御船迴旋乃踰於師,布施財物奉辭而去。復至一國,國王宮殿天下無雙,即自念曰:「作此殿匠,巧妙乃爾,自隱遊來偶不學之,若與競術必不勝矣,且當復學,意乃足耳。」遂求殿匠願為弟子,盡心供養執持斤斧。月日之間具解尺寸方圓規矩,雕文刻鏤木事盡知,天才明朗事輒勝師,布施所有辭師而去。周行天下遍十六大國,命敵捔技獨言隻步無敢應者,心自貢高曰:「天地之間誰有勝我者?」佛在祇洹遙見此人應可化度,佛以神足化作沙門,拄杖持鉢在前而來。梵志由來國無道法,未見沙門怪是何人?須至當問。須臾來到,梵志問曰:「百王之則未見君輩,衣裳制度無有此服,宗廟異物不見此器,君是何人,形服改常也?」沙門答曰:「吾調身人也。」復問:「何謂調身?」於是沙門因其所習而說偈言:
「弓匠調角, 水人調船,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毀譽不傾。 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
[0587c03] 於是沙門說此偈已,身昇虛空還現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洞達照曜天地,從虛空來下,謂其人曰:「吾道德變化,調身之力也。」於是其人五體投地,稽首問曰:「願聞調身,其有要乎?」佛告梵志:「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四禪三解脫,此調身之法也。夫弓船木匠六藝奇術,斯皆綺飾華譽之事,蕩身縱意生死之路也。」梵志聞之,欣然信解願為弟子。佛言:「沙門善來!」鬚髮自墮即成沙門。佛重為說四諦八解之要,尋時即得阿羅漢道。
[0587c13] 昔佛在舍衛國。有山民村五六十家,去國五百里,村中有一貧家,其主人婦懷妊十月雙生二男,甚大端政無比,父母愛之便為作字,一名雙德,二名雙福。生五六十日,其父放牛來還,懈息却臥床上,其母出田拾薪未還,此二小兒左右顧視不見父母,便共相責。語一人言:「前世之時垂當得道,正坐愚意謂命可常,退墮生死不可計劫,今乃得生此貧家作子,穰草之中以氈褐自覆,食飲麤惡纔自支身,如此至久云何得道?皆坐前世戀慕富貴,放身散意快樂須臾,從爾以來長塗受苦,如今憂惱當何恃怙?」一人答曰:「我爾時小難一時之懃,竟不意精進,而令數世遭諸苦患,此是自為非父母作也,但共當之,復何所言?」父聞二子相責如是,甚大怪之,謂呼是鬼祟來生災變,云何數十日小兒乃作此言?恐其後日殺親滅族,曼小未大宜當殺之。其父驚出閉門捨去,到田取薪欲燒殺之。其母來還,問夫用此薪為?夫言:「甚大可怪所說如是,此似是鬼,必破人門族,以其曼小欲燒殺之。」其母聞此,意中愕然猶豫未信,小停數日更聽其言。至明日夫婦俱出於戶外,潛聽二兒在內相責如故,夫婦重共聞之,甚怪所以,便共集薪密欲燒之。佛以天眼見此夫婦欲燒殺二子,愍其可憐,宿福應度,往到其村普放光明,天地大動,山川樹木皆作金色;村中大小驚到佛所,為佛作禮莫不歡喜,知佛至神三界無比。佛到雙生小兒家,二兒見佛光明喜踊難量,父母又驚,各抱一子將至佛所,問佛世尊:「此小兒生來五六十日,所說如是,甚共怪之,恐作禍害欲火燒殺之,正值佛來未及得燒。不知此小兒為是何等鬼魅也?唯願解說是何災怪?」小兒見佛踊躍歡喜,佛見小兒大笑,口出五色光普照天地。佛告小兒父母及村人大小:「此二小兒非是鬼魅,福德之子。前迦葉佛時曾作沙門,少小共為朋友,同志出家各自精進,臨當得道,欻起邪想共相沮敗,樂世榮華恃福生天,下為侯王國主長者,欻起是想便墮退轉不得涅槃。更此生死,彌連劫數常相鈎牽,輒共雙生。遭我世時,今始乃生。已往供養佛功德故,餘福應度罪滅福生,自識宿命,是以世尊故來度之,我不度者橫為火所燒。」
[0588a27]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大人體無欲, 在所照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
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常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
智人知動搖, 譬如沙中樹,
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
[0588b05] 佛說是時,小兒見佛其身即踊,如八歲小兒,即作沙彌,得羅漢道。村人大小見佛光相,又見小兒形變踊大,皆大歡喜,得須陀洹道,父母疑解,亦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羅漢品第十五
[0588b10] 昔有一國名曰那梨,近南海邊,其中人民採真珠栴檀以為常業。其國有一家兄弟二人,父母終亡欲求分異,家有一奴名曰分那,年少聰了,賈販市買入海治生無事不知,居家財物分為一分,以奴分那持作一分,兄弟擲籌弟得分那,止將妻子空手出舍。時世飢儉唯得分那,恐不相活以為愁憂。時奴分那白大家言:「願莫愁憂,分那作計月日之中當令勝兄。」大家言:「若審能爾者,放汝為良人。」大家夫人有私珠物,與分那作本。時海潮來,城內人民至水邊取薪。分那持珠物出至城外,見一乞兒負薪,薪中有牛頭栴檀香,可治重病,一兩直千兩金,時世有一不可常得。分那識之,以金錢二枚買得持歸,破作數十段。時有長者得重病,當須此牛頭栴檀香二兩合藥,求不能得。分那持往,即得二千兩金。如是賣盡,所得不訾,富兄十倍。大家感念分那之恩,不違言誓放為良人,隨意所樂。於是分那辭行學道,到舍衛國為佛作禮長跪白佛:「所出微賤,心樂道德,唯願世尊垂慈濟度。」佛言:「善來分那!」頭髮自墮法衣著身,即成沙門,佛為說法,尋得羅漢道。坐自思惟:「今得六通,存亡自由,皆主人之恩,今當往度并化國人。」於時分那往到本國,至主人家,主人歡喜請坐設食,食訖澡手飛昇虛空,分身散體半出水火,光明洞達,從上來下告主人曰:「此之神德皆是主人放捨之福,往到佛所所學如是。」主人答曰:「佛之神化微妙乃爾,願見世尊受其教訓。」分那答曰:「但當志心供設饌具,佛三達智必自來矣。」即便設供宿昔已辦,向舍衛國稽首長跪燒香請佛:「唯願屈尊廣度一切。」佛知其意,即與五百羅漢,各以神足往到其舍。國王人民莫不敬肅,來至佛所五體投地,却坐王位,食畢澡訖,佛為主人及王官屬廣陳明法,皆受五戒為佛弟子。起住佛前歎分那曰:「在家精勤,出家得道,神德高遠家國蒙度,我當云何以報其恩?」
[0588c18] 於是世尊重歎分那而說偈言: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棄欲無著,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若聚若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度。
彼樂空閑, 眾人不能, 快哉無望,
無所欲求。」
[0588c25] 佛說偈已,主人及王益加歡喜,供養七日,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述千品第十六
[0588c28] 昔佛在舍衛國,有一長老比丘字般特,新作比丘稟性闇塞,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國中四輩皆知其愚冥。佛愍傷之,即呼著前授與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度世。時般特感佛慈恩,歡欣心開誦偈上口。佛告之曰:「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為奇;今當為汝解說其義,一心諦聽。」般特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