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arinirvāṇasūtra (Mahayana Mahaparinirvana sutra) 大般涅槃經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如來性品第十二
[0648b06] 迦葉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0648b06]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0648b09] 「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言:『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耘除草穢。』女即答言:『我今不能。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後乃當速為汝作。』是人復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況汝能知?』是人復言:『我今審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見,并可示我。』是人即於其家掘出金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
[0648b19] 「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得見,如彼寶藏,貧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如來今日普示眾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一切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歡喜,歸仰如來。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人者,即是一切無量眾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
[0648b27] 「復次,善男子!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嬰孩得病,是女愁惱,求覓良醫。良醫既至,合三種藥——酥、乳、石蜜——與之令服。因告女人:『兒服藥已,且莫與乳。須藥消已,爾乃與之。』是時女人即以苦味用塗其乳,語其兒言:『我乳毒塗,不可復觸。』小兒渴乏欲得母乳,聞乳毒氣便遠捨去。至其藥消,母乃洗乳,喚子與之。是時小兒雖復飢渴,先聞毒氣是故不來。母復語言:『為汝服藥,故以毒塗。汝藥已消,我已洗竟,汝便可來飲乳無苦。』其兒聞已,漸漸還飲。
[0648c08] 「善男子!如來亦爾,為度一切,教諸眾生修無我法。如是修已,永斷我心,入於涅槃。為除世間諸妄見故,示現出過世間法故,復示世間計我虛妄非真實故,修無我法清淨身故。譬如女人為其子故,以苦味塗乳。如來亦爾,為修空故,說言:『諸法悉無有我。』如彼女人淨洗乳已而喚其子,欲令還服。我今亦爾,說如來藏。是故,比丘不應生怖。如彼小兒,聞母喚已,漸還飲乳。比丘亦爾,應自分別如來祕藏不得、不有。」
[0648c19]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實無有我。何以故?嬰兒生時無所知曉。若有我者,即生之日尋應有知。以是義故,定知無我。若定有我,受生已後應無終沒。若使一切皆有佛性,是常住者,應無壞相。若無壞相,云何而有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及旃陀羅、畜生差別?今見業緣種種不同,諸趣各異。若定有我,一切眾生應無勝負。以是義故,定知佛性非是常法。若言佛性定是常者,何緣復說有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恚、邪見?若我性常,何故酒後荒醉迷亂?若我性常,盲應見色、聾應聞聲、瘂應能語、拘躄能行。若我性常,不應避於火坑、大水、毒藥、刀、劍、惡人、禽獸。若我常者,本所更事不應忘失。若不忘失,何緣復言:『我曾何處見是人耶?』若我常者,則不應有老少盛衰、憶念往事。若我常者,止住何處?為在涕唾青、黃、赤、白諸色中耶?若我常者,應遍身中,如胡麻油,間無空處。若斷身時,我亦應斷。」
[0649a08] 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間有金剛珠。與餘力士捔力相撲,而彼力士以頭觸之,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治。時有明醫善知方藥,即知是瘡因珠入體,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是時良醫尋問力士:『卿額上珠為何所在?』力士驚答:『大師醫王!我額上珠乃失去耶?是珠今者為何所在?將非幻化?』憂愁啼哭。是時良醫慰喻力士:『汝今不應生大愁苦。汝因鬪時寶珠入體,今在皮裏,影現於外。汝等鬪時瞋恚毒盛,珠陷入體故不自知。』是時力士不信醫言:『若在皮裏,膿血不淨,何緣不出?若在筋裏,不應可見。汝今云何欺誑於我?』時醫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力士見已,心懷驚怪,生奇特想。
[0649a24] 「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貪、婬、瞋恚、愚癡之所覆蔽,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旃陀羅、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生如是等種種家中。因心所起種種業緣,雖受人身,聾、盲、瘖、瘂、拘躄、癃跛。於二十五有受諸果報,貪、婬、瞋恚、愚癡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寶珠在體謂呼失去。眾生亦爾,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不識如來微密寶藏,修學無我。譬如非聖,雖說有我,亦復不知我之真性。我諸弟子亦復如是,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修學無我,亦復不知無我之處。尚自不知無我真性,況復能知有我真性?
[0649b08] 「善男子!如來如是說諸眾生皆有佛性,譬如良醫示彼力士金剛寶珠。是諸眾生為無量億諸煩惱等之所覆蔽,不識佛性。若盡煩惱,爾時乃得證知明了,如彼力士於明鏡中見其寶珠。善男子!如來祕藏如是無量不可思議。
[0649b14] 「復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樂味,其味極甜,在深叢下人無能見,有人聞香即知其地當有是藥。過去世中有轉輪王,於彼雪山為此藥故,在在處處造作木筩以接是藥。是藥熟時,從地流出,集木筩中,其味真正。王既沒已,其後是藥或醋、或醎、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異,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凡人薄福,雖以掘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復有聖王出現於世,以福因緣即得是藥真正之味。
[0649b24] 「善男子!如來祕藏其味亦爾,為諸煩惱叢林所覆,無明眾生不能得見。藥一味者譬如佛性,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餓鬼、天、人、男、女、非男、非女、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佛性雄猛,難可毀壞,是故無有能殺害者。若有殺者則斷佛性,如是,佛性終不可斷。性若可斷,無有是處。如我性者即是如來祕密之藏。如是祕藏,一切無能毀壞燒滅。雖不可壞,然不可見,若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乃證知。以是因緣,無能殺者。」
[0649c06]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無殺者,應當無有不善之業。」
[0649c08] 佛告迦葉:「實有殺生。何以故?善男子!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惡趣,以業因緣而有剎利、婆羅門等、毘舍、首陀、及旃陀羅、若男、若女、非男、非女,二十五有差別之相,流轉生死。非聖之人橫計於我,大小諸相猶如稗子、或如米豆、乃至母指,如是種種妄生憶想,妄想之相無有真實。出世我相名為佛性,如是計我是名最善。
[0649c17]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钁掘地直下,磐石、沙礫直過無難,唯至金剛不能穿徹。夫金剛者,所有刀斧不能破壞。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論者,天、魔波旬及諸人天,所不能壞。五陰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相猶如石沙,可穿、可壞。佛性真我譬如金剛,不可毀壞。以是義故,壞五陰者名為殺生。善男子!必定當知佛法如是不可思議。
[0649c26] 「善男子!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
[0649c26]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何緣說方等經譬如甘露、亦如毒藥?」
[0649c29] 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來祕藏真實義不?」
[0650a01] 迦葉白言:「我今實欲得知如來祕藏之義。」
[0650a02]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或有服甘露, 傷命而早夭;
或復服甘露, 壽命得長存;
或有服毒生、 有緣服毒死。
無礙智甘露, 所謂大乘典,
如是大乘典, 亦名雜毒藥。
如酥、醍醐等, 及以諸石蜜,
服消則為藥、 不消則為毒。
方等亦如是, 智者為甘露;
愚不知佛性, 服之則成毒。
聲聞及緣覺, 大乘為甘露,
猶如諸味中, 乳最為第一。
如是懃進者, 依因於大乘,
得至於涅槃, 成人中象王。
眾生知佛性, 猶如迦葉等,
無上甘露味, 不生亦不死。
迦葉!汝今當, 善分別三歸,
如是三歸性, 則是我之性。
若能諦觀察, 我性有佛性,
當知如是人, 得入祕密藏;
知我及我所, 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寶性, 無上第一尊,
如我所說偈, 其性義如是。」
[0650a25] 爾時,迦葉復說偈言:
「我今都不知, 歸依三寶處,
云何當歸趣, 無上、無所畏?
不知三寶處, 云何作無我?
云何歸佛者, 而得於安慰?
云何歸依法? 唯願為我說。
云何得自在? 云何不自在?
云何歸依僧, 轉得無上利?
云何真實說, 未來成佛道?
未來若不成, 云何歸三寶?
我今無預知, 當行次第依。
云何未懷妊, 而作生子想?
若必在胎中, 則名為有子;
子若在胎中, 定當生不久,
是名為子義; 眾生業亦然。
如佛之所說, 愚者不能知;
以其不知故, 輪迴生死獄。
假名優婆塞, 不知真實義,
唯願廣分別, 除斷我疑網。
如來大智慧, 唯垂哀分別,
願說於如來, 祕密之寶藏。」
「迦葉!汝當知, 我今當為汝,
善開微密藏, 令汝疑得斷。
今當至心聽: 汝於諸菩薩,
則與第七佛, 同其一名號。
歸依於佛者, 真名優婆塞,
終不更歸依, 其餘諸天神;
歸依於法者, 則離於殺害;
歸依聖僧者, 不求於外道。
如是歸三寶, 則得無所畏。」
迦葉白佛言: 「我亦歸三寶,
是名為正路, 諸佛之境界。
三寶平等相, 常有大智性,
我性及佛性, 無二、無差別。
是道佛所讚, 正進安止處,
亦名正遍見, 故為佛所稱。
我亦趣善逝, 所讚無上道,
是最為甘露, 諸有所無有。」
[0650c05]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汝今不應如諸聲聞、凡夫之人分別三寶。於此大乘無有三歸分別之相。所以者何?於佛性中即有法、僧,為欲化度聲聞凡夫故,分別說三寶異相。善男子!若欲隨順世間法者,則應分別有三歸依。
[0650c10] 「善男子!菩薩應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歸依於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當恭敬、禮拜、供養於諸世尊。何以故?諸佛平等,等為眾生作歸依故。
[0650c14] 「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應禮敬諸佛塔廟。所以者何?為欲化度諸眾生故,亦令眾生於我身中起塔廟想,禮拜、供養。如是,眾生以我法身為歸依處。
[0650c17] 「一切眾生皆依非真、邪偽之法,我當次第為說真法;又有歸依非真僧者,我當為作依真僧處;若有分別三歸依者,我當為作一歸依處,無三差別;於生盲眾為作眼目;復當為諸聲聞、緣覺作真歸處。善男子!如是,菩薩為無量惡諸眾生等及諸智者而作佛事。
[0650c24] 「善男子!譬如有人臨陣戰時即生心念:『我於是中最為第一,一切兵眾悉依恃我。』亦如大子如是思惟:『我當調伏其餘王子,紹繼大王帝王之業而得自在,令諸王子悉見歸依。』是故,不應生下劣心,如王,王子、大臣亦爾。
[0650c29]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與我一體?』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最為上,非餘支節、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為欲化度諸世間故,種種示現差別之相,如彼梯橙。是故,汝今不應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歸差別之相,汝於大乘猛利決斷應如剛刀。」
[0651a07]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知故問,非為不知。我為菩薩大勇猛者問於無垢清淨行處,欲令如來為諸菩薩廣宣分別奇特之事、稱揚大乘方等經典。如來大悲今已善說,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說菩薩清淨行處即是宣說《大涅槃經》。
[0651a13] 「世尊!我今亦當廣為眾生顯揚如是如來祕藏,亦當證知真三歸處。若有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其人則能自然了達三歸依處。何以故?如來祕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說是經典者,皆言:『身中盡有佛性。』如是之人則不遠求三歸依處。何以故?於未來世我身即當成就三寶。是故,聲聞、緣覺之人及餘眾生,皆依於我恭敬、禮拜。」
[0651a21] 「善男子!以是義故,應當正學大乘經典。」
[0651a21] 迦葉復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亦不可思議。」
[0651a24]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當更善為汝說入如來藏。
[0651a26] 「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離於苦;若無我者,修行淨行無所利益。若言諸法皆無有我,是即斷見;若言我住,即是常見。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復是常見。若言苦者,即是斷見;若言樂者,復是常見。修一切法常者,墮於斷見;修一切法斷者,墮於常見。如步屈蟲,要因前脚得移後足;修常、斷者亦復如是,要因斷常。以是義故,修餘法苦者皆名不善;修餘法樂者則名為善。修餘法無我者是諸煩惱分;修餘法常者是則名曰如來祕藏,所謂涅槃無有窟宅。修餘無常法者即是財物;修餘常法者,謂佛、法、僧及正解脫。當知如是佛法中道,遠離二邊而說真法,凡夫愚人於中無疑。如羸病人服食酥已,氣力輕便。有、無之法,體性不定。譬如四大,其性不同,各自違反。良醫善知,隨其偏發而消息之。
[0651b13] 「善男子!如來亦爾,於諸眾生猶如良醫,知諸煩惱體相差別而為除斷,開示如來祕密之藏,清淨佛性常住不變。若言有者,智不應染;若言無者即是妄語。若言有者,不應默然、亦復不應戲論諍訟,但求了知諸法真性。凡夫之人戲論諍訟,不解如來微密藏故。若說於苦,愚人便謂:『身是無常。』說一切苦,復不能知身有樂性。說無常者,凡夫之人計一切身皆是無常,譬如瓦坏。有智之人應當分別,不應盡言一切無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種子。若說無我,凡夫當謂:『一切佛法悉無有我。』智者應當分別無我假名不實,如是知已不應生疑。若言如來祕藏空寂,凡夫聞之生斷滅見;有智之人應當分別如來是常,無有變易。若言解脫譬如幻化。凡夫當謂:『得真解脫即是磨滅。』有智之人應當分別,人中師子雖有去、來,常住無變。
[0651c01] 「若言:『無明因緣諸行。』凡夫之人聞已,分別生二法想,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言:『諸行因緣識』者,凡夫謂二,行之與識;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言:『十善、十惡,可作、不可作,善道、惡道,白法、黑法。』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言:『應修一切法苦。』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如來祕藏亦是無常,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0651c12] 「若言:『一切法無我、如來祕藏亦無有我。』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我與無我,性無有二。如來祕藏其義如是,不可稱計無量無邊諸佛所讚。我今於是一切功德、成就,經中皆悉說已。
[0651c18] 「善男子!我與無我,性相無二,汝應如是受持頂戴。
[0651c19] 「善男子!汝亦應當堅持憶念如是經典,如我先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我、無我,無有二相。』如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如是,酪性為從乳生。為從自生、從他生耶?乃至醍醐亦復如是。若從他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若非乳生,乳無所為。若自生者,不應相似相續而生;若相續生則不俱生;若不俱生,五種之味則不一時,雖不一時,定復不從餘處來也。當知乳中先有酪相,甘味多故不能自變;乃至醍醐亦復如是。是牛食噉水草因緣,血脈轉變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則甜;若食苦草,乳則苦味。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穀草因緣,其乳則有色味之異。是諸眾生以明、無明業因緣故,生於二相;若無明轉,則變為明。一切諸法善、不善等亦復如是,無有二相。」
[0652a08]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乳中有酪。』是義云何?世尊!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細故不可見』者,云何說言:『從乳因緣而生於酪』?法若本無,則名為生;如其已有,云何言生?若言乳中定有酪相,百草之中亦應有乳;如是乳中亦應有草。若言:『乳中定無酪』者,云何因乳而得生酪?若法本無而後生者,何故乳中不生於草?」
[0652a16]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無酪,亦不可說從他而生。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體味各異?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有酪性。』若言:『乳中定無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則殺人。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無酪性。』若言:『是酪從他生』者,何故水中不生於酪?是故,不可說言:『酪從他生。』
[0652a23] 「善男子!是牛食噉草因緣故,血則變白;草血滅已,眾生福力變而成乳。是乳雖從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為從因緣生;酪至醍醐亦復如是。以是義故,得名牛味。是乳滅已,因緣成酪。何等因緣?若酢、若煖。是故得名從因緣有。乃至醍醐亦復如是。是故,不得定言:『乳中無有酪相。』從他生者,離乳而有,無有是處。
[0652b01] 「善男子!明與無明亦復如是。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是故,我言:『無有二相。』以是因緣,我先說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爾。
[0652b06] 「善男子!眾生薄福不見是草;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譬如大海,雖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於乳。譬如雪山,雖復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藥,亦有毒草。諸眾生身亦復如是,雖有四大毒蛇之種,其中亦有妙藥大王,所謂佛性,非是作法,但為煩惱客塵所覆。若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能斷除者,即見佛性,成無上道。
[0652b13] 「譬如虛空震雷起雲,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無雷震,花則不生、亦無名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煩惱所覆,不可得見。是故,我說:『眾生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