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arinirvāṇasūtra (Mahayana Mahaparinirvana sutra) 大般涅槃經
Scroll 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之六
[0799c25]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一切業不定得果、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應當修習八聖道者,何因緣故一切眾生悉不得是大般涅槃?世尊!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即當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須修習八聖道耶?
[0799c29] 「世尊!如此經中說有病人若得醫藥及瞻病人隨病飲食、若使不得,皆悉除差。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遇聲聞及辟支佛、諸佛、菩薩諸善知識,若聞說法、修習聖道,若不遇、不聞、不修習道,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譬如日、月,無有能遮,令不得至頞多山邊;四大河水不至大海;一闡提等不至地獄;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無有能遮,令不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須修道,以佛性力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修習聖道力故。
[0800a12] 「世尊!若一闡提犯四重禁、五逆罪等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須修習,以因佛性定當得故,非因修習然後得也。世尊!譬如磁石,去鐵雖遠,以其力故,鐵則隨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是故,不須勤修習道。」
[0800a18]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恒河邊有七種人,若為洗浴、恐畏寇賊、或為採花,則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則沒。何以故?羸無勢力,不習浮故。第二人者,雖沒還出,出已復沒。何以故?身力大故,則能還出;不習浮故,出已還沒。第三人者,沒已即出,出更不沒。何以故?身重故沒,力大故出,先習浮故,出已即住。第四人者,入已便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觀四方。何以故?重故則沒,力大故還出,習浮則住,不知出處,故觀四方。第五人者,入已即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住已觀方,觀已即去。何以故?為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則住。何以故?觀賊近遠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無復恐怖,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0800b03] 「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復如是,有七種人。畏煩惱賊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出家剃髮,身被法服。既出家已,親近惡友,隨順其教,聽受邪法,所謂眾生身者即是五陰,五陰者即名五大,眾生若死,永斷五大,斷五大故,何須修習善惡諸業?是故當知無有善惡及善惡報,如是則名一闡提也。一闡提者,名斷善根;斷善根故,沒生死河不能得出。何以故?惡業重故、無信力故,如恒河邊第一人也。
[0800b12] 「善男子!一闡提輩有六因緣沒三惡道,不能得出。何等為六?一者、惡心熾盛故,二者、不見後世故,三者、樂習煩惱故,四者、遠離善根故,五者、惡業障隔故,六者、親近惡知識故。
[0800b16] 「復有五事沒三惡道。何等為五?一者、於比丘邊作非法故,二者、比丘尼邊作非法故,三者、自在用僧祇物故,四者、母邊作非法故,五者、於五部僧互生是非故。
[0800b20] 「復有五事沒三惡道。何等為五?一者、常說無善惡果故,二者、殺發菩提心眾生故,三者、憙說法師過失故,四者、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故,五者、為求法過而聽受故。
[0800b24] 「復有三事沒三惡道。何等為三?一、謂如來無常、永滅,二、謂正法無常、遷變,三、謂僧寶可滅壞故,是故常沒三惡道中。
[0800b27] 「第二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沒不能出。所言出者,親近善友則得信心。信心者,信施、施果,信善、善果,信惡、惡果,信生死苦、無常、敗壞,是名為信。以得信心修習淨戒,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常行惠施、善修智慧。以鈍根故,復遇惡友,不能修習身、戒、心、慧,聽受邪法。或值惡時,處惡國土,斷諸善根;斷善根故,常沒生死,如恒河邊第二人也。
[0800c07] 「第三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得名為出。信於如來是一切智常、恒、無變,為眾生故,說無上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非滅,法、僧亦爾,無有滅壞;一闡提等不斷其法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當遠離,然後乃得。以信心故,修習淨戒;修淨戒已,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諸眾生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如恒河邊第三人也。
[0800c16] 「第四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為出。得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遍觀四方——四方者,四沙門果——如恒河邊第四人也。
[0800c22] 「第五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為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無退轉已,即便前進——前進者,謂辟支佛——雖能自渡不及眾生,是名為去,如恒河邊第五人也。
[0800c29] 「第六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故,名之為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無退轉已,即復前進,遂到淺處。到淺處已,即住不去——住不去者,所謂菩薩——為欲度脫諸眾生故,住觀煩惱,如恒河邊第六人也。
[0801a09] 「第七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為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無退轉已,即便前進。既前進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離諸恐怖,多受安樂。善男子!彼岸山者,喻於如來;受安樂者,喻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
[0801a17] 「善男子!是恒河邊如是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渡;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實有佛寶、法寶、僧寶,如來常說諸法要義有八聖道、大般涅槃,而諸眾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聖道眾生等過,當知悉是煩惱過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得涅槃。
[0801a23] 「善男子!譬如良醫知病說藥,病者不服,非醫咎也。善男子!如有施主以其所有施一切人,有不受者,非施主咎。善男子!譬如日出,幽冥皆明,盲瞽之人不見道路,非日過也。善男子!如恒河水能除渴乏,渴者不飲,非水咎也。善男子!譬如大地普生菓實,平等無二,農夫不種,非地過也。善男子!如來普為一切眾生廣開分別十二部經,眾生不受,非如來咎。
[0801b03] 「善男子!若修道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言:『眾生悉有佛性,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緣力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言不須修聖道者,是義不然。
[0801b07] 「善男子!譬如有人行於曠野,渴乏遇井。其井極深,雖不見水,當知必有。是人方便求覓罐綆,汲取則見。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復有之,要須修習無漏聖道,然後得見。善男子!如有胡麻則得見油,離諸方便則不得見;甘蔗亦爾。
[0801b13] 「善男子!如三十三天、北欝單越,雖是有法,若無善業、神通、道力則不能見。地中草根及地下水,以地覆故,眾生不見。佛性亦爾,不修聖道,故不得見。
[0801b16] 「善男子!如汝所說世有病人若遇瞻病、良醫、好藥、隨病飲食及以不遇悉得差者,善男子!我為六住諸菩薩等說如是義。善男子!譬如虛空,於諸眾生非內、非外,非內、外故,亦無罣礙;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0801b21] 「善男子!譬如有人財在異方,雖不現前,隨意受用。有人問之,則言我許。何以故?以定有故。眾生佛性亦復如是,非此、非彼,以定得故,言一切有。
[0801b25] 「善男子!譬如眾生造作諸業,若善、若惡,非內、非外,如是業性非有、非無,亦復非是本無今有、非無因出,非此作此受、此作彼受、彼作彼受,無作、無受,時節和合而得果報。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亦復非是本無今有,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此、非彼,非餘處來、非無因緣,亦非一切眾生不見。有諸菩薩時節因緣和合得見——時節者,所謂十住菩薩摩訶薩修八聖道,於諸眾生得平等心——爾時得見不名為作。
[0801c05] 「善男子!汝言如磁石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石不吸鐵。所以者何?無心業故。善男子!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無有作者、無有壞者。善男子!猶如猛火不能焚薪,火出薪壞名為焚薪。善男子!譬如葵藿隨日而轉,而是葵藿亦無敬心、無識、無業,異法性故而自迴轉。善男子!如芭蕉樹因雷增長,是樹無耳、無心、意識。異法有故,異法增長;異法無故,異法滅壞。善男子!如阿叔迦樹,女人摩觸,花為之出。是樹無心,亦無覺觸。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善男子!如橘得屍,菓則滋多,而是橘樹無心、無觸。異法有故,異法滋多;異法無故,異法滅壞。善男子!如安石榴,塼骨糞故,果實繁茂,安石榴樹亦無心、觸。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善男子!磁石吸鐵亦復如是,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不能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01c23] 「善男子!無明不能吸取諸行、行亦不能吸取識也,亦得名為無明緣行、行緣於識,有佛、無佛,法界常住。
[0801c27] 「善男子!若言佛性住眾生中者,善男子!常法無住,若有住處即是無常。善男子!如十二因緣無定住處,若有住處,十二因緣不得名常。如來法身亦無住處;法界、法入、法陰、虛空悉無住處;佛性亦爾,都無住處。
[0802a02] 「善男子!譬如四大,力雖均等,有堅、有熱、有濕、有動,有重、有輕,有赤、有白、有黃、有黑,而是四大亦無有業,異法界故,各不相似。佛性亦爾,異法界故,時至則現。
[0802a06]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退佛性故名之為有,阿毘跋致故。以當有故、決定得故、定當見故,是故名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0802a10]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勅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0802a19] 「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應正遍知,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是諸眾生聞佛說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次第相續,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色常。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故說色名為佛性。譬如真金,質雖遷變,色常不異。或時作釧、作蛇、作盤,然其黃色初無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質雖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色為佛性。
[0802b01] 「或有說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因緣故,獲得如來真實之樂。如來受者,謂畢竟受、第一義受。眾生受性雖復無常,然其次第相續不斷,是故獲得如來常受。譬如有人姓憍尸迦,人雖無常而姓是常,經千萬世無有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說受為佛性。
[0802b07] 「又有說言:『想是佛性。』何以故?想因緣故,獲得如來真實之想。如來想者,名無想想。無想想者,非眾生想、非男女想,亦非色、受、想、行、識想,非想、斷想。眾生之想雖復無常,以想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常恒之想。善男子!譬如眾生十二因緣,眾生雖滅而因緣常。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說想為佛性。
[0802b14] 「又有說言:『行為佛性。』何以故?行名壽命。壽因緣故,獲得如來常住壽命。眾生壽命雖復無常,而壽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真實常壽。善男子!譬如十二部經,聽者、說者雖復無常,而是經典常存不變。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說行為佛性。
[0802b20] 「又有說言:『識為佛性。』識因緣故,獲得如來平等之心。眾生意識雖復無常,而識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真實常心。如火熱性,火雖無常,熱非無常。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說識為佛性。
[0802b24] 「又有說言:『離陰有我,我是佛性。』何以故?我因緣故,獲得如來八自在我。有諸外道說言:『去、來、見、聞、悲、喜、語、說為我。』如是我相雖復無常,而如來我真實是常。善男子!如陰、入、界雖復無常而名是常,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0802b29] 「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非不說象。說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我、不離我。
[0802c04] 「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而實無我。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鬚、臺合為蓮花,離是之外更無別花;眾生我者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牆壁、草木和合名之為舍,離是之外更無別舍;如佉陀羅樹、波羅奢樹、尼拘陀樹、欝曇鉢樹和合為林,離是之外更無別林;譬如車兵、象、馬、步兵和合為軍,離是之外更無別軍;譬如五色雜綖和合名之為綺,離是之外更無別綺;如四姓和合名為大眾,離是之外更無別眾;眾生我者亦復如是,離五陰外更無別我。善男子!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眾生真實無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必定當得畢竟第一義空故名佛性。
[0802c20]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
[0802c24] 「大喜、大捨,名為佛性。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若不能捨二十五有,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眾生必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喜、大捨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0802c28] 「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薩摩訶薩則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信心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0803a03] 「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緣故,菩薩則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一切眾生必定當得一子地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0803a08] 「佛性者,名第四力。何以故?以第四力因緣故,菩薩則能教化眾生。一切眾生必定當得第四力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第四力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0803a11] 「佛性者,名十二因緣。何以故?以因緣故,如來常住。一切眾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緣,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緣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0803a15] 「佛性者,名四無礙智。以四無礙因緣故,說字義無礙;字義無礙故,能化眾生。四無礙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0803a18] 「佛性者,名頂三昧。以修如是頂三昧故,則能總攝一切佛法,是故說言頂三昧者名為佛性。十住菩薩修是三昧未得具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0803a21] 「一切眾生必定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0803a23] 「善男子!如上所說種種諸法,一切眾生定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0803a24] 「善男子!我若說色是佛性者,眾生聞已則生邪倒;以邪倒故,命終則生阿鼻地獄。如來說法為斷地獄,是故不說色是佛性,乃至說識亦復如是。
[0803a29] 「善男子!若諸眾生了佛性者,則不須修道。十住菩薩修八聖道少見佛性,況不修者而得見耶?善男子!如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已無量世修習聖道,了知佛性。云何聲聞、辟支佛等能知佛性?若諸眾生欲得了了知佛性者,應當一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涅槃經》,見有受持乃至讚歎如是經者,應當以好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瘦醫藥而供給之,兼復讚歎、禮拜、問訊。善男子!若有已於過去無量無邊世中親近供養無量諸佛,深種善根,然後乃得聞是經名。
[0803b11] 「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議;佛、法、僧寶亦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知,是亦不可思議;如來常、樂、我、淨之法亦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亦不可思議。」
[0803b16]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不可思議者,世尊!是大眾中有八萬五千億人於是經中不生信心,是故有能信是經者名不可思議。」
[0803b19] 「善男子!如是諸人於未來世亦當定得信是經典,見於佛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03b22] 師子吼言:「世尊!云何不退菩薩自知決定有不退心?」
[0803b23]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當以苦行自試其心:日食一胡麻,經一七日;粳米、菉豆、麻子、粟[序-予+禾]及以白豆亦復如是,各一七日。食一麻時,作是思惟:『如是苦行都無利益,無利益事尚能為之,況有利益而當不作?於無利益心能堪忍,不退、不轉,是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日修苦行時,一切皮肉消瘦皺減,如斷生瓠置之日中;其目却陷,如井底星;肉盡肋出,如朽草屋;脊骨連現,如重線塼;所坐之處如馬蹄跡,欲坐則伏、欲起則偃。雖受如是無利益苦,然不退於菩提之心。
[0803c05]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破眾苦施安樂故,乃至能捨內外財物及其身命,如棄芻草。若能不惜是身命者,如是菩薩自知必定有不退心:『我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03c09] 「復次,菩薩為法因緣,剜身為燈,[疊*毛]纏皮肉,蘇油灌之,燒以為炷。菩薩爾時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獄苦百千萬分猶未及一。汝於無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惱都無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苦,云何而能於地獄中救苦眾生?』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爾時應深自知:『我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03c18] 「善男子!菩薩爾時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為法因緣,能以頭、目、髓、腦、手、足、血、肉施人,以釘釘身,投巖赴火。菩薩爾時雖受如是無量眾苦,若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當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03c23]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破一切眾生苦惱,願作麁大畜生之身,以身、血、肉施於眾生。眾生取時,復生憐愍。菩薩爾時閉氣不喘,示作死相,令彼取者不生殺害疑網之想。菩薩雖受畜生之身,終不造作畜生之業。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既得不退心已,終不造作三惡道業。菩薩摩訶薩若未來世有微塵等惡業果報不定受者,以大願力為眾生故而悉受之。譬如病人為鬼所著藏隱身中,以呪力故即時相現,或語、或喜、或瞋、或罵、或啼、或哭。菩薩摩訶薩未來之世三惡道業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受熊身時,常為眾生演說正法,或受迦賓闍羅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