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Xiuxing Pusa Xing Men Zhu Jing Yao Ji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中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第十二
[0944c17] 出《海慧菩薩所說經》(顯說八條行)
[0944c18] 解菩薩犯戒而能成就六波羅蜜。 解般若波羅蜜深義,挍量聲聞輕重。 解初發菩提心寶忍辱,邪魔不退菩提。 解身、口、意三業成就六波羅蜜。 解成就觀行六波羅蜜念門。 解八種功德與煩惱和雜喻。 解四種善行門。 解菩薩行門有十二種魔障鉤。
[0944c26] 爾時,有一天子白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頗有初修行菩薩心懷慳悋而能成就檀波羅蜜不?」
[0944c28] 文殊師利言:「有是行人。」
[0944c28] 天子白言:「以何義故而有是人?」
[0944c29] 文殊師利言:「若修行菩薩成熟眾生,不捨菩提故;以不捨故,則是慳悋;以施成熟眾生心故,則能成就檀波羅蜜。」
[0945a03] 復次,天子白文殊師利言:「頗有修行菩薩若當犯戒而得成就尸羅波羅蜜不?」
[0945a04] 文殊師利言:「有是行人。」
[0945a05] 天子白言:「以何義故而有是人?」
[0945a06] 文殊師利言:「修行菩薩攝護成熟諸眾生故,若不具戒,而得成就尸羅波羅蜜。」
[0945a08] 復次,天子白文殊師利言:「頗有修行菩薩捨於忍辱而得成就羼提波羅蜜不?」
[0945a09] 文殊師利答言:「有是行人。」
[0945a10] 天子白言:「以何義故而有是人?」
[0945a11] 文殊師利言:「若修行菩薩捨外道行,專習無上菩提法忍而得成就羼提波羅蜜。」
[0945a13] 復次,天子白文殊師利言:「頗有修行菩薩貢高、我慢而得成就精進波羅蜜不?」
[0945a14] 文殊師利言:「有是行人。」
[0945a15] 天子白言:「以何義故而有是人?」
[0945a16] 文殊師利言:「若修行菩薩不樂辟支、阿羅漢果故,然為顯揚薩婆若智故,樂於大乘而無怠心,積集善念無上菩提而得成就毘梨耶波羅蜜。」
[0945a20] 復次,天子白文殊師利言:「頗有修行菩薩以散亂心而得成就禪波羅蜜不?」
[0945a21] 文殊師利言:「有是行人。」
[0945a22] 天子白言:「以何義故而有是人?」
[0945a22] 文殊師利言:「若修行菩薩乃至睡眠不樂辟支、阿羅漢果,專求無上菩提而得成就禪波羅蜜。」
[0945a26] 復次,天子白文殊師利言:「頗有修行菩薩愚癡無智而得成就般若波羅蜜不?」
[0945a27] 文殊師利言:「有是行人。」
[0945a28] 天子白言:「以何義故而有是人?」
[0945a29] 文殊師利言:「若修行菩薩智慧狹劣、見於世俗厭魅呪詛、起屍擾動、驚亂他心,而菩薩無有方便救護之智,然為菩提心故攝念佛地,而得成就般若波羅蜜。」
[0945b04] 爾時,如來歎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誠如所說,汝能分別初修行菩薩應作、不作修習行業,真實不虛。所以者何?汝今聽我略說般若波羅蜜圓滿解脫。文殊師利!譬如有人一日之中忍受飢餓,不甞毒食。修行菩薩亦復如是,寧守慳悋、無持戒心、瞋恚、怠慢、不攝念心,不樂聲聞、緣覺道行。若心愛樂修六波羅蜜行則不應爾。何以故?是中菩薩應當有厄。」
[0945b12] 天子言:「世尊!修行菩薩不應怖畏煩惱。」
[0945b13] 佛言:「修行菩薩實怖煩惱,恐入聲聞地位。天子!於意云何?譬如有人志存身命,忽被加害,寧當截首?寧截身耶?」
[0945b15] 天子言:「世尊!若欲存命,寧割身肉,不截其頭。何以故?若存其首,尚得修集功德善蹤,以善蹤故生於天上;若截其首,善蹤俱滅。」
[0945b18] 佛告天子言:「修行菩薩亦復如是,寧捨威儀、戒行,不退菩提;寧與煩惱相應,不入聲聞,斷煩惱門。」
[0945b20] 天子言:「世尊!修行菩薩如是修行行業,世間稀有,甚為難信;聲聞、緣覺精進行業,乃如修行菩薩犯戒。」
[0945b23] 佛言:「誠如所說。譬如貧人家常飯食,若轉輪王暫少甞之如服毒藥。若聲聞除滅煩惱、堅固精進,類於修行菩薩戒行,亦復如是。
[0945b25] 「復次,譬如有人勤求生業莊飾一身,其人不堪富饒一國,況餘世間?聲聞亦爾,除己煩惱心故,雖行精進,不堪饒益閻浮眾生,況餘世間?
[0945b28] 「復次,譬如大富商主多諸眷屬、親侍、部從,勤心好施而能饒益無量眾生。天子當知:修行菩薩亦復如是,修習慈悲,悲心精進,是以饒益一切眾生,勝義諦、世俗諦廣施眾生快樂。」
[0945c04]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若聲聞修道證無為果,修行菩薩乃在有為,以何義故修行菩薩能過無為證果之人?」
[0945c06] 佛言:「迦葉當知,為汝說喻,智者以喻而速聞解。譬如於四大海滿中成酥,而有人取一牛毛分為百分,以一分毛端取其一滴酥。迦葉!於意云何?彼一分毛端一滴酥量,多彼四大海中酥不?」
[0945c11] 迦葉言:「不也。世尊!」
[0945c11] 佛言:「迦葉!於意云何?此二處酥,何者最上、最尊、最多、最貴?」
[0945c12] 迦葉言:「若以一毛端酥類大海酥,過億百千,是酥實為最上、最尊、最多、最貴,其一滴酥不可為比。」
[0945c14] 佛言:「迦葉!譬如百分毛端所取得酥,若聲聞於無為智慧類於佛智,亦復如是。修行菩薩修習有為功德、無為行願,普入佛智。迦葉當知:譬如蚊蟻之屬,唯能取得一粒食味。若復有人三月廣種田苗,迦葉!於意云何?何者數多?」
[0945c19] 迦葉言:「三月所種,若至秋收,其數無量,饒益眾生。其一粒食未能利己,況利眾生?」
[0945c21] 佛言:「迦葉當知:譬如蚊蟻執一粒食,聲聞亦爾。若三月廣種,收獲甚多。修行菩薩於六波羅蜜并四攝事功德亦復如是,若成熟已,安立利益無量眾生,勝義諦、世俗諦普施快樂,乃得成就無上涅槃。」
[0945c26] 佛告迦葉:「譬如有琉璃珠百千馱乘般入城邑,復有一顆無價寶珠置於大海舟船之內,若無障礙到閻浮提,是珠普富閻浮眾生,饒益貧苦。迦葉!於意云何?彼百千馱琉璃珠所有價直,頗能過此一寶珠不?」
[0946a01] 迦葉言:「不也。世尊!」
[0946a02] 佛言:「彼諸琉璃珠無所直故,聲聞修入無為解脫亦復如是。迦葉當知:譬如無價寶珠猶在海船,若無障礙得到閻浮,則能普富一切眾生。若修行菩薩三寶種性相續無斷而能發起無上菩提,喻得寶珠利益無量。」
[0946a07] 爾時,佛告海慧菩薩言:「云何初發菩提心寶而能忍辱不退菩提?云何菩提心寶而有障礙?海慧當知:若修行菩薩已發菩提心故,逢惡知識——或魔波旬、或魔眷屬、或事邪魔、或住魔行——被其嬈惱劫奪善心,修行菩薩心有疑惑。是等邪魔來惱菩薩,菩薩爾時心無退散,復不離隔無上菩提、亦不斷絕眾生解脫,以大悲故精進修集,亦不斷絕三寶種性,亦不斷絕一切佛行,亦不斷絕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次第修行,顯集功德資糧、顯現清淨諸佛剎土,護持善法修習學故,乃捨身命成熟眾生,不樂染著世間快樂。若修行菩薩為眾生故,大悲忍辱其心堅固,被他輕賤、罵辱不可言說,苦楚打棒皆能忍受,眾生重擔而能荷負,不潛、不縮,精勤不退,其心勇猛至於彼岸亦不疲倦,修持精進,起方便心,專心堅固。他若惱者,自不惱他;有人打罵,自不瞋他。大乘義故,世間殊別,是心正念籌量善路:『為眾生故順三界行,我今勤求逆行;三界眾生違順我故,我應與其相應和合;是等眾生瞋心勇猛,我求忍辱心懷隨順;世間眾生遞相誑惑,我今唯念智慧圓滿。』若有十方眾生來集,各持兵器——刀、劍、槍、矟——隨我而行,各懷是心:『此修行菩薩若行、若立、若坐、若臥,若發菩提心時、若發施心、若發持戒心、若發忍辱心、若發精進心、若發禪定心、若發智慧心、若發習學經典心、若發修持功德心,修行菩薩念此心時,我等則當斬斷其首,細截身分大如棗葉。』是等眾生專懷忿怒,志在殺人。爾時,修行菩薩專心自念:『我今於他無嫌怨心,我以忍辱而無讎惡。以何義故?我今是身從無始三界已來無邊數量轉易生死,無不經歷經於地獄、餓鬼、畜生,受苦無量;或生人中,五欲貪故而無暫捨、或聞非法隨順他心。以是因緣抂失身命,被解支節百段分張,如是苦時彼此總無所益。今既截我身分、斷我命根,若能盡未來劫不休,我常不捨無上菩提。以何義故?我今所受割截支體苦楚難忍,比於地獄苦過此百倍,願我入於地獄不捨菩提,以大慈悲度眾生故。何以故?如來所說:少分心量能成大事。今世間眾生惡友甚多、善友甚少,當知不應惡友為侶。所以者何?我與眾生而無怨惡,不生恨心。他有與人,我有與他;他唯與人瞋、嫉,我唯慈、忍與他。我今應現不殺忍力、不生瞋力,若能捨身命則速得菩提無礙。於身五欲貪愛所染,命斷悉已,自除瞋心;若起,當捨覺除。』
[0946b24] 「若能入是法門,當知如是修行菩薩則能忍受一切眾生惱亂,不共眾生斷絕,常能忍辱三種苦惱。何者為三?所謂:一者、身惱忍,二者、口惱忍,三者、意惱忍。
[0946b28] 「復次,何者惱亂身忍?若被割身而能忍受,唯心世法觀念眾生被割身者。若修行菩薩智慧方便,正割體時觀念六波羅蜜,如是觀心捨身命財。施身命故、不悋身故,則能成就檀波羅蜜行。若當被害,悲心普遍,雖有楚痛,心無散亂,則能成就持戒波羅蜜行。若被割身分之時,願度此人忍受無報,則能成就忍辱波羅蜜行。若以堅固精進不捨菩提心故,不厭世間,修諸功德,則能成就精進波羅蜜行。若割身分之時,應當攝念:『是身猶如草木、瓦石、影壁、如幻,無常、無我,須臾壞滅。』如是觀已,則能成就智慧波羅蜜行。海慧當知:若修行菩薩如是善巧方便,則能圓滿六波羅蜜行不退菩提,則是菩薩成就身忍辱行。
[0946c13] 「復次,何者是修行菩薩口惱忍辱?若修行菩薩被罵不可言說,一切鬪諍、瞋忿、嫌賤、打棒、邪直不可所言,聞他惡口不起瞋怨,皆能忍受,則是菩薩成就口忍辱行。
[0946c17] 「復次,云何修行菩薩惱亂意忍?若修行菩薩善巧方便智慧相應,被人毀呰、罵辱、瞋責不可言說。菩薩聞已,意能忍辱,則是修行菩薩成就意忍辱行。
[0946c21] 「復次,海慧!如何修行菩薩善巧方便智慧圓滿而能成就六波羅蜜觀行念門?若修行菩薩聞他被罵,難聞、難忍,惡口瞋責不可言說,菩薩應當觀念是人:『今罵我之人,應是過去慳悋、嫉妬、不遇良緣、不授習學、不曾供養三寶,今者罵我,我今應當除其煩惱、瞋恚、怒心。我今可捨怨惡嫉心,無所貪惜,求善知識,修學善路,親侍善人,禁慎口過。』則能成就檀波羅蜜。
[0947a01] 「復次,修行菩薩應作是念:『是人犯戒,不識罪咎;我已受戒,不應瞋動。』一心念佛,觀受罪報,則能成就持戒波羅蜜。
[0947a04] 「復次,修行菩薩應作是念:『是人習性多瞋惡故,是以罵我。我今無怨,慈心相向。』則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0947a07] 「復次,修行菩薩應作是念:『是人不具善行,是以罵我。我今自當策勵身心,一心正念,不忘菩提。此等惡人利益我故,結大因緣,未調伏者當令調伏、未念善者令其念善、未息惡者令其息惡。』如是心念則能成就禪波羅蜜。
[0947a12] 「復次,修行菩薩應作是念:『是人自在無智,執見有相、我相、眾生相、貪受財相,是以罵我。我今如法自念,是中有誰?罵者是誰?與、受俱無。』既無自、他,則能除滅一切法相邪行,無怨能忍,則得成就般若波羅蜜。」
[0947a17] 佛告海慧菩薩:「若修行菩薩具智慧故,聞他惡口、罵詈、毀辱、不堪聞說,菩薩乃能安忍受故,行願圓滿,成就波羅蜜定,不離大乘,則能成就口惱忍辱。」
[0947a21] 爾時,海慧菩薩言:「何者是修行菩薩被惱意忍?」
[0947a22] 「一切魔障令其菩薩遠離菩提、勸生退心;一切外道貪利養故修習邪行,令其菩薩遠離菩提。菩薩已悟正行,心無散亂,不離菩提,縱為化現佛身,其心無所退動。復有大力邪魔訶責菩薩令生邪念,語菩薩言:『汝非有力能集大乘,終不成佛,速棄重擔,捨此精進,菩提難得、如來聖德亦復難求。世間無量難忍苦惱,已入涅槃者現受快樂,汝大丈夫宜亦速入涅槃。』
[0947b01] 「海慧當知:修行菩薩正被勸退菩提之時,菩薩不遂他心、不捨正念。菩薩作是念言:『我定當坐菩提樹下,定當摧伏邪魔軍眾,定當成等正覺轉大法輪,於三千大千世界敷演佛法。我已勸請一切眾生令成正覺,普願於我受淨法施。若一切諸佛、他心賢聖知我誠心菩提行願,我今以此菩提心故,於身忍辱,不敢誑惑諸佛、賢聖及一切眾生,乃至自身。』如是修行菩薩攝心忍受,不退大乘、不斷菩提心寶。
[0947b10] 「海慧當知:如是發起菩提心寶,既能發起忍辱波羅蜜,復能不退精進波羅蜜,圓滿二行則是菩薩忍辱意惱。」
[0947b13] 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世間相續功德與煩惱和雜而能成熟?我等眾生以何義故名為相續世間功德與煩惱和雜?」
[0947b15] 佛言:「有八種世間相續功德與煩惱和雜。何者為八?所謂:一者、修行菩薩功德資糧無厭;二者、樂受世間生死;三者、願值諸佛、如來;四者、願成就眾生無惓;五者、守護佛法,修行、習學;六者、勤心攝授眾生善行;七者、深樂佛法,不捨菩提;八者、繫著波羅蜜行而無捨心。海慧當知:世間相續功德和雜煩惱修行如是,而此修行菩薩惡見、煩惱無所染著。」
[0947b24] 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是諸功德云何煩惱和雜?」
[0947b25] 佛言:「當知所立三界皆因煩惱成就,其修行菩薩以善巧方便功德力故願住世間救度眾生,恒在三界攝受煩惱。菩薩不為自身,動亂深故,以是義故,功德和雜煩惱。」
[0947b29]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無量菩薩行願,依佛、如來不可思議智慧方便,甚希難有。世尊!又見初修行菩薩——如來智故——隨諸眾生修行無量種種行業,甚難甚難,不可聞說。若修行菩薩如是難行難忍、不驚不懼,其事更難。」
[0947c05] 時舍利弗說是語已,佛告舍利弗言:「舍利弗!於意云何?如師子兒,聞父哮吼有驚怖耶?」
[0947c07]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0947c07] 佛言:「舍利弗當知:修行菩薩若聞菩提師子吼聲不驚不懼,若聞眾生種種異類無量行業亦不驚不動。舍利弗!如微小火不懼一切草木叢林,亦不作是念:『我無力燒世間草木。』修行菩薩亦復如是,以少慧火救諸眾生,不懼一切煩惱,亦不作念:『我不堪任除滅眾生世間煩惱。』何以故?若明識一切眾生煩惱,而此煩惱則助慧炬。」
[0947c15] 佛告舍利弗:「譬如世間一切草木、枝葉、根、莖各相謂言:『却後七日,一切草木宜共火戰,各取為勝。』爾時,此諸草木積聚柴草高如須彌,有告火言:『柴草積集高若須彌,汝火何不集力?必被柴草所勝。』火云:『我不集眾。何以故?草木是我朋友。若草木多,我則有力;若草木少,我當則滅。』舍利弗!修行菩薩亦復如是,以眾生無量煩惱故而能熾然智慧火炬,修行菩薩漸漸力強。若明識煩惱義已,然持煩惱為智慧炬;若修行菩薩不樂煩惱而有捨棄,便墮聲聞、緣覺之地。舍利弗當知:若修行菩薩正念觀察一切煩惱,修行菩薩漸則力強。聞是語已不驚不動,當知菩薩善巧方便智慧成就。
[0947c29] 「復次,修行菩薩有四種相應善行。何者為四?所謂:一者、精進修習六波羅蜜;二者、以大悲心成熟眾生;三者、堅持功德成就圓滿;四者、無量劫時守護三界亦無疲倦,積集一切功德資糧。若修行菩薩能成如是四種功德,則為決定菩薩行業。」
[0948a06] 爾時,佛告海慧菩薩言:「善男子!汝識邪魔波旬央俱賒鉤不?」
[0948a07] 海慧菩薩言:「世尊!我識知是邪魔障鉤。」
[0948a08] 佛言:「汝今願聞邪魔障鉤解脫義不?」
[0948a09] 海慧菩薩言:「願樂欲聞。」
[0948a09] 佛言:「若有菩薩聞是義已,則得解脫邪魔障鉤,而能摧伏一切魔軍,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948a11] 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我等今者以佛威神欲說十二種邪魔央俱賒鉤初修行菩薩道故。何者十二?所謂:一者、若修行菩薩修檀波羅蜜,所愛之物而生悋心、不愛之物方能捨施。若有親識,意樂施與;若非親識,心無捨施。施者、受者俱生分別,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一障——布施魔鉤。
[0948a19]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善行精進,堅持戒行,威儀具足,少分所犯則見聞其罪,身心清淨,平等習戒。若見精進比丘及婆羅門而生供養,共其習學;若見犯戒則生瞋心,嫌恨惡賤。所修行業自讚毀他,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二障——持戒魔鉤。
[0948a25]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身忍、口忍,意心不忍,返生瞋恚。若見倚世豪族,則為顯揚其德為其忍受;若見卑下庶類,則生瞋恨而無忍心。雖暫忍定,心懷高慢,瞋恚無捨。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三障——忍辱魔鉤。
[0948b01]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勤心習學而化眾生令入聲聞、緣覺乘中,不教大乘;而讚聲聞、辟支佛地;專習俗諦,捨棄勝義諦法門;掩覆大乘,專修世俗名利;幢幡、音樂、花香供養尊容以求聲譽,不覽大乘、不求佛法。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四障——精進魔鉤。
[0948b07]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起四禪定、三摩鉢低,宴坐寂然,成就禪定,而被毀呰成熟眾生處、毀呰說佛法處、毀呰眾生同居處、毀呰善行有為功德處,不動無為法,少分修習,不求禪定。返見欲界及無色界,樂無色天,以鈍心故願壽長遠。若生無想天上,百千般佛成等正覺,是人無由值遇諸佛、不聞佛法、不值僧徒,不能成就眾生、亦不值受如來妙法、不值積集功德資糧,而無智慧,愚癡、怠慢。若無想天壽生畢已,下生之處少智尫弱。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五障——禪定魔鉤。
[0948b18]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智慧彌廣,別識習性,知因緣起,所有不立、不行、不住,而乃毀呰有為功德,遂失善巧方便智慧。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俱不修習,唯讚般若波羅蜜,自言:『般若最勝。』於五波羅蜜心生分別,以四攝事、不攝眾生,心常無相無為將為最妙,是人未熟智故却墮邪路。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六障——般若魔鉤。
[0948b26]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修阿蘭若行,樂住寂靜,獨處山林,無所樂著。逈無儲積,不居道俗,少用功智,不動安然,亦不習學深義、亦不成熟眾生、亦不聽聞佛法、亦不挍量趣路,若有講深義處亦不往就聽聞、亦不求問深教、亦不尋善知識。以其樂住阿蘭若,志存煩惱不動,若不開剝煩惱種子,乃至八聖道路。是修行菩薩雖在獨住,不利他己。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七障——阿蘭若魔鉤。
[0948c06]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說法深邃、美言悅豫、威德攝眾,若有眾生堪與授法不為授說、若見鈍根愚癡不堪教授則為顯示佛法。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八障——歸依法海魔鉤。
[0948c10]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習學世間外道疏論,捨棄大乘深義,讚揚外道所說。若見有人明閑外論,樂說聽聞,稱美為德。是時會中有諸天眾,心樂聽聞大乘法故來赴道場,既聞所說外道疏論,心生懊惱而還本宮,發如是言:『此善男子今已滅法。如來善教,如是修行菩薩於法棟樑,何故翻教世間外論?樂戲論故,棄捨大乘。何以故?諸佛、如來為甚深法故成等正覺,不因世俗外道戲論成就菩提。』世尊!是等修行菩薩學說外道種種言論,而乃覆藏如來佛法,如是之人於佛法化成等正覺專行斷滅。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九障——覆蓋甚深佛法讚揚外道戲論魔鉤。
[0948c23]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逐惡伴侶為善知識,共結朋友,而是惡友專令菩薩棄捨眾生不令成熟、亦復不令扶護佛法,教住空寂少功力處,數為教授聲聞法行,若有大乘相應深義不為宣傳。若修行菩薩習大乘故住寂靜處欲進菩提,惡友為障,令其菩薩攀緣世間,而謂之言:『修行菩薩合攀緣世間俗法。』若應教習世法,他則令住寂靜,為現令悟入於他位,不為顯示菩薩決定無上行門。世尊!何者是菩薩決定無上行門?有其十種。何者為十?所謂:一者、依住信根,受善知識教故;二者、精求妙法如救頭然;三者、於善法教樂住正念,常勤修學;四者、正勤精進,已作法者其心不捨;五者、不樂自樂,唯願成熟眾生;六者、為求法故不惜身命;七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淨佛剎土,修諸功德資糧無厭;八者、總持威德圓滿成就;九者、一切凡俗世位心無染故,修習摩訶般若波羅蜜行;十者、過一切聲聞、緣覺位地,善巧方便智慧超進。世尊!是為十種決定無上菩薩行業,修行菩薩應當習學。是諸惡友不為顯示善事,翻令障道,謂菩薩言:『汝若勤苦修行然可成佛,不可怠慢心故得成佛道。汝若八劫乃至十劫不成菩提,更無可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修行菩薩苦行精進,被他障道令退入聲聞果位,此是修行菩薩第十障——非善知識魔鉤。
[0949a20]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貢高、我慢,以貢高故、心不下故,於諸師僧、和尚、威儀羯磨、門徒、檀越乃至父母,心無摧伏。若見修行菩薩已超菩薩行門、悟達善行、已得總持威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