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kṣudrakavastu (Genben Shuo Yiqie You Bu Pi Nai Ye Za Shi)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Scroll 1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卷第十九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0292a26] 第五門第三子攝頌曰:
佛三轉法輪、 初度五人已、
不喚名族等、 俱尸宣略教。
[0292a29] 如是我聞:
[0292a29]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 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汝等苾 芻!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
智明覺。汝等苾芻!此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聖 諦之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0292b04] 「汝等苾芻! 此苦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知。於所聞法如 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0292b07] 「汝等苾芻!此苦集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斷。 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0292b09] 「汝等苾芻!此苦滅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證。 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0292b11] 「汝等苾芻!此順苦滅道聖諦,是所了法,如是 應修。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0292b13] 「汝等苾芻!此苦聖諦,是所了法,如是已知。於 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0292b15] 「汝等苾芻!此苦集聖諦,是所了法,如是已斷。 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0292b17] 「汝等苾芻!此苦滅聖諦,是所了法,如是已證。 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0292b19] 「汝等苾芻!此順苦滅道聖諦,是所了法,如是 已修。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0292b21] 「汝等苾芻!若我於此四聖諦法,未了三轉十 二相者,眼智明覺皆不得生,我則不於諸天 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捨離煩惱心得解
脫,不能證得無上菩提。」
[0292b25] 「汝等苾芻!由我於此四聖諦法解了三轉十 二相故,眼智明覺皆悉得生,乃於諸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捨離煩惱心得解脫,
便能證得無上菩提。」
[0292b29]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具壽憍陳如及八萬諸 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佛告憍陳如:「汝解此
法不?」答言:「已解。世尊!」「汝解此法不?」答言:「已 解。善逝!」由憍陳如解了法故,因此即名阿若 憍陳如 (阿若是解了義) 。
[0292c05] 是時地居藥叉聞佛說已,出大音聲告人天 曰:「仁等當知!佛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 林中,廣說三轉十二行相法輪。由此能於天
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為大饒益,令 同梵行者速至安隱涅槃之處,人天增盛阿 蘇羅減少。」由彼藥叉作如是告,虛空諸天四
大王眾皆悉聞知。如是展轉,於剎那頃盡六 欲天,須臾之間乃至梵天普聞其響,梵眾 聞已復皆遍告,廣說如前。因名此經為三轉
法輪。時五苾芻及人天等,聞佛說已歡喜奉 行。
[0292c16] 爾時佛為五人三轉法輪,令彼出家近圓成 苾芻已,時五苾芻於如來處,頻喚名字及以 氏族,或云具壽。佛告諸苾芻:「汝等不應於如
來處喚其名字及以氏族,或云具壽。何以故? 若有苾芻,於如來處喚名氏族及具壽者,此 是癡人!於長夜中多受苦惱作無利益。是故
汝等更不應於如來處喚名字等,若更喚者 得越法罪。」如佛所說不應於如來所喚名字 等得越法罪者,時有少年苾芻,除佛世尊,於
餘耆宿苾芻之處喚名字等乃至具壽。苾芻 白佛,佛言:「年少苾芻亦復不應於耆宿處喚名 字氏族或云具壽。然有二種呼召之事,或
云大德,或云具壽。年少苾芻應喚老者為大 德,老喚少年為具壽。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0293a01] 佛在俱尸那城壯士生地娑羅雙樹間,爾時 世尊臨般涅槃告諸苾芻曰:「我為汝等已廣 宣說毘奈耶藏,未曾略說。我今更為說其略
教,汝等應可諦聽善思至極作意。汝等苾芻! 或時有事,我從先來非遮非許。然於此事若 違不清淨、順清淨者,此即是淨,應可行之。若
違清淨、順不清淨者,此是不淨,即不應行。此 可奉持,勿致疑惑。」
[0293a09] 第五門第四子攝頌曰:
捨墮物不分、 蚊幬隨意畜、
三股杖作釜、 應張羯恥那。
[0293a12]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長衣犯捨,便即持 衣於上座前捨,其知事人見此衣已作如是 念:「今日僧伽多得利物,可賣分之。」遂即唱賣,
眾共分張。時彼便廢闕。苾芻白佛,佛作是 念:「犯捨之衣捨與眾僧,有如是過,由是犯衣 不捨與僧。」告諸苾芻:「昔日苾芻犯捨衣捨與
僧,遂被分張,事成闕乏。由是不應捨與僧眾, 可與別人。若無知者,雖捨與僧亦不應分。若 以長衣捨與眾僧遂即分者,此二俱得越法
罪。」佛言長衣捨與別人者,時有犯長苾芻,以 衣捨與無識知人,既得衣已,默然而住不知 還衣。苾芻白佛,佛言:「應遣餘人教無識者,若
還者善。若不與者,應強奪取而守持之。此捨 衣者乃是作法、非是全與,然捨衣時求知法 者,然後當捨。」
[0293a27] 緣在廣嚴城。時諸苾芻為蚊蚋唼食,爪搔癢 時遍身血出。俗旅見時問其何故?苾芻具答, 彼言:「聖者!仁等豈可不畜蚊幬耶?」答曰:「世尊
不許,欲何所畜?」報言:「世尊大悲,此應聽許。」苾 芻白佛,佛言:「聽諸苾芻畜其蚊幬。」苾芻不知 當如何作?佛言:「周十二肘,於上安蓋。蓋長
四肘、闊二肘,隨身高下 [糸*屬] 帶懸垂。」直縫留門 蚊蟲還入,佛言:「不應盡縫,應留少許相掩作 門,熱應搖扇。若下邊蚊入,可以氈席或將餘
物壓之,勿令得入。」
[0293b08] 緣處同前。佛言用水應漉者,時諸苾芻以手 捉羅遂致勞倦,佛言:「繫於杖上開羅取水。」如 是用時仍猶勞倦,佛言:「持三股杖以繩繫杖。」
繩不肯住,佛言:「近上應穿為三孔,以繩貫繫, 或安鐵鐶寬開三股,羅繫於二開羅受水。」瀉 水之時溢出流地,佛言:「用心瀉水勿令溢出。」
瓨底無倦隨處傾側,佛言:「安棬,勿令瓨動。」水 在羅中急過不住,令蟲悶絕,佛言:「應可羅中 安物。」苾芻不解,佛言:「或砂或乾牛糞,應以水
濕安在羅中。」水猶不住,佛言:「應作承水器。」苾 芻不知如何作器?佛言:「器有二種:謂銅及瓦。」 苾芻以手持椀遂致疲勞,佛言:「不應手持。可
於椀邊穿作三孔,以繩繫之懸在三股叉上 方便令牢,應以羅角置在器中存養蟲命。若 其羅密水不下者,應以滑杖羅外打之。」苾芻
於不滿瓨內而觀於水,不能見蟲,佛言:「瀉水 滿瓨令其不動已,方可觀察。」水上有塵,觀蟲 不見,佛言:「去塵方察,若以小蟲示他人時將
指頭示。」小蟲行急見不分明,佛言:「應以茅端 及草莛等而指示之。」苾芻得蟲時,於井口上而 覆其羅,蟲雖落水多並悶絕或時致死,佛言:
「應作放生器覆水在中。」苾芻即用此罐滿而 放下滿而引出,蟲仍依舊,佛言:「應以比器盛 蟲放下,至水覆之空而引出。」苾芻不解,「應別
作放生器。」時有無器可得,佛言:「可以繩繫羅 方便投下,斟酌蟲去然後牽出。」 (其放生器者,但為西國久行,人皆共
解。東夏先來落漠,故亦須委其儀,若不具陳無由曉悟。其器任用銅鐵瓦木。若擬隨身將去,可用銅作受二三升,即
是舊來小銅罐子,遂施銅系,令穿手得過,底傍一邊須安銅鉤,可受小竹箸頭。若乞食去時,穿在左臂以
衣掩蓋,右手携鉢。乞得食已,隨至一家安置飯鉢,自將淨繩一條如麁筋許,隨井深淺繫罐取水,濾以小羅
斟酌得足,即以繩一頭穿鉤急繫,擡繩使起與罐子系齊,即於繩上繫小鐵鉤。鉤系起時務令平穩勿使傾側,
並豫先作了不得臨時求覓。即以小羅覆蟲罐內,徐徐放下至水縱鉤,拔繩令覆,再三下濯方牽出井。此是乞食
之儀也。若在寺者,即以常用井索鐵罐覆之,如前安置少有別處,底傍著鐵鐶可容三指,以罐鉤內中擡起系齊,同
前著鉤覆虫在中,下令至水準法翻覆,假令深井亦得為之。若別畜繩恐成勞擾,若井深處或可別為盆貯,或可
送往河池,寫水竟時還須滌器,斯其法也。夫以如來聖教慈悲為本,所制戒律罪有性遮,遮輕性重,性罪之
內殺生最初,是故智人理宜存護。若將此為輕者,何更重哉?若能作者,現在得長命果報,來世當生淨土。且神州
之地四百餘城,出家之人動有萬計,於濾水事存心者寡,習俗生常見輕佛教,不可一一門到口傳,冀諸行人
遞相教習。設使學通三藏、坐證四禪,鎮想無生澄心空理,若不護命,不免佛所訶責,十惡初罪誰代受之?且如見有
屠兒牽羊入寺,不過數口放作長生,眾共看之彈指稱善,寧知房內用水日殺千生萬生?既知教理,宜應細羅細
察,自利利物善護善思。復有令人耕田畎植,規求小利不見大尤,水陸俱傷殺生無數。斯之罪咎欲如之何?直知束
手泉門任他分判。故經云:「殺生之人當墮地獄、餓鬼、畜生,設得為人短命多病。」嗚呼!此苦誰當用之?脫有能為,善
哉!甚善!龍花初會共結慈緣,廣如別傳此不煩也)
[0293c20] 時諸苾芻每用羅竟,不數洗濯、不捩乾、不日 暴、不翻轉,令羅疾壞,佛言:「凡用羅者,應為洗
等。若不作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濾大眾水, 徒眾既多遂生勞倦,佛言:「若眾大羅遲水不 供者,應作濾水釜。」苾芻不知如何作?佛言:
「若銅鐵瓦應作釜形,底下為孔大如盞許,作 蓮臺形可高四指,上安多孔大如麁箸。上 以疊裹或用絹布,纏以細繩於中濾水,用了 洗覆如上準為。」
[0294a05] 時諸苾芻以虱壁虱及諸蟲類,懸棄於地彼 便悶絕。苾芻白佛,佛言:「凡是生命不應懸棄, 亦不應隨處輒為棄擲。虱安故帛,此若無者
可安木孔。牆隙壁虱置青草中,此若無者置 涼冷處。若更有餘蟲,可於所宜處安置。」具壽 鄔波離請世尊曰:「濾漉之水不觀得飲不?」佛
言:「不得,由不觀故。」「大德!不濾之水觀得飲不?」 佛言:「得,以觀察故。」
[0294a13] 緣處同前。如佛所說,眾安居了應張羯恥那 衣。時勝光王聞佛許已,便以羯恥那衣寄奉 大眾;勝鬘夫人及行雨夫人給孤長者,及諸
居士敬信之流,咸送多衣以充僧用。時諸苾 芻但取一衣作羯恥那,餘皆還主。王聞是已 報言:「聖者!我等此物已捨與僧,如何今者更
重收取?」苾芻白佛,佛言:「由是我今聽諸苾芻 受取此衣,隨彼多衣應差多人作張衣者,當 取其一作法守持,餘應舉畜,當為僧伽作安 居利物。」
[0294a23] 第五門第五子攝頌曰:
死後囑授別、 委寄者身死、
他方通委寄、 若死對餘人。
[0294a26] 緣在室羅伐城。時此城中有一長者誕生三 子,其最小者於佛法出家遊行人間,去後未 久父便遇病,將死之際總命諸親,告二子曰:
「家中所有,咸可收來。」彼便集聚遣為三分,「二 子人各與一,其餘一分與出家者。」作是記已, 因即命終。如有頌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終別離, 有命咸歸死。」
[0294b05] 時彼二子如法焚葬憂慘而居,彼出家者聞 父身亡便生是念:「我有兄弟,今可言歸,為其 說法。」既到舍已,兄弟相見共盡哀情,兄曰:「弟
不須哭,父亡之日,遣留一分財物相與。」弟作 是念:「如世尊說,死後與者不成善與。」遂不受 之。苾芻白佛,佛言:「俗人死者有希望心,苾芻
死時心無希望。此是俗人有希望心,取時無 過隨意應用。」
[0294b13]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嬰疾病,告餘苾芻曰: 「當好瞻侍我,我有衣鉢當屬於汝。」彼便看 侍,不久命終。彼見身死,便取衣鉢安已房中,
時諸苾芻共來借問:「亡者衣鉢今何所在?」答 言:「彼已與我。」具告其事。苾芻白佛,佛言:「彼之 愚人,生存在日何不相與,死後方施?無如是
法,云死方與。應索其物,大眾共分,準分應與。」
[0294b20]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對彼苾芻分別衣物,忽 爾身亡。彼苾芻便取其物置己房中,舁彼 屍骸既焚燒已還歸房內。時知事人入亡者
室,次第觀察見其衣鉢及濾水羅,尋將此物 來至眾內。苾芻問曰:「此物且來,餘有多物, 何不將來?」答曰:「房中唯此,更無他物。」餘人報
曰:「有一苾芻是其知友,若問彼者知其有無。」 問彼答曰:「對我分別,我取其衣。」苾芻白佛,佛 言:「此是作法,不應便留,可奪取共分。」
[0294b29]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對彼分別衣,彼忽命過, 此便持衣捨與僧伽。大眾問曰:「此是誰物?」答 言:「我物對彼分別,彼遂身亡,我持此物捨與
大眾。」苾芻白佛,佛言:「作法應爾,雖對分別,物 不屬彼,當自取用。」
[0294c05] 緣處同前。復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所 對苾芻忽然歸俗,後時憶念:「彼某甲苾芻,曾 於我所分別其衣。我雖還俗,彼物屬我,我宜
就索。」既至彼已報言:「聖者!仁曾對我,分別衣 物,今可與我。」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 以彼苾芻為委寄者,即還對彼而作分別,有
如是過,是故我今制諸苾芻,不應對彼委寄 之人分別衣物,作者得越法罪。」
[0294c13] 緣處同前。復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其 所對者是鬪諍人,常與苾芻諍競紛擾,既懷 瞋忿便欲出去,其分別衣人見去啼泣,報言:
「勿去!」雖復苦留,而不肯住。諸人謂曰:「汝勿留 此,好為鬪諍,亂惱眾人。」答言:「如何我不留住? 我常對此分別衣物,餘處無有委寄之人。」苾
芻白佛,佛言:「若委寄苾芻設居海外,但令身 在,遙指委寄亦無有過。」時有苾芻於極遠方, 指他苾芻作委寄人,彼便命過。苾芻聞時,已
經多日不知云何?苾芻白佛,佛言:「初既聞已, 所有新舊物即於餘人而作委寄。」
[0294c24] 第五門第六子攝頌曰:
界外不與欲、 將行不展轉、
說戒隨意事、 違者並招愆。
[0294c27] 緣處同前。時六眾苾芻雖居界外,亦與界內 者欲。苾芻白佛,佛言:「不應在界外與界內人 欲。」見佛不許,時有苾芻欲出界外,臨將發足
僧伽有事,六眾即便強令說欲。苾芻白佛,佛 言:「欲出界者不應取欲。」六眾聞已遂於界外 更互與欲,乃至六人展轉相與。苾芻白佛,佛
言:「不應界外展轉與欲,作者得越法罪。」
[0295a05]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半月應說戒者,六眾便 於界外欲與清淨,佛言:「不應如是。」又取將行 者欲,又於界外展轉取欲清淨,廣如前說,佛
言:「皆不應作,作者得越法罪。」
[0295a09] 如佛所說安居了時,苾芻可於三事見聞疑 作隨意事,六眾苾芻便於界外作隨意事。又 留將行者,又界外展轉,亦如上說皆不應為。
[0295a12] 第五門第七子攝頌曰:
應可知人數、 隨意任行籌、
不與俗同坐、 老少應隨夏。
[0295a15] 緣處同前。時此城中有婆羅門,因事出外入 逝多林,生希有心:「我今試問寺中現住可有 幾人?」既見苾芻問其人數,苾芻報曰:「我不
能知。」婆羅門曰:「勝光大王憍薩羅國所有兵 眾尚可數知,寺內僧徒何因不測?」彼默無對。 苾芻白佛,佛言:「應知人數。」苾芻即便一一別
數,或時屈指忘不能憶。苾芻白佛,佛言:「應可 行籌。既總數已告眾令知。」苾芻不知何時應 數?佛言:「應於安居時數。」復有長者入逝多林,
見諸苾芻勤加習讀繫念靜思,見斯事已深 生淨信,欲知僧數擬設中食,便問苾芻:「於斯 住處總有幾人?」彼報其數,禮已而去。既至舍
中報家人曰:「我欲明日請佛及僧就舍而食, 有爾許人,隨其僧眾汝當具辦。」報曰:「甚善!」即 於家中具諸供養。時彼長者於眾集時,遂至
寺中報知事人曰:「仁當為我敬白僧伽,某甲 長者明當請佛及諸大眾就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