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antapāsādikā (Shan Jian Lu Pi Po Sha) 善見律毘婆沙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善見律毘婆沙序品第一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0673b06] 南無諸佛
若人百億劫, 不可思議時,
為一切眾生, 往至疲倦處,
正為世間故, 南無大慈悲。
由法難知故, 從生生世間,
稽首頭頂禮, 甚深微妙法。
破裂壞消盡, 無明煩惱網,
若戒定智慧, 解脫具足行。
懃修功德者, 眾僧良福田,
我今一心歸, 頭面稽首禮。
歸命三寶竟, 至演毘尼義,
令正法久住, 利益饒眾生。
以此功德願, 消除諸惡患,
若樂持戒者, 持戒離眾苦。
[0673b20] 說曰:
[0673b20] 「律本初說,爾時,佛在毘蘭若,優波離 為說之首,時集五百大比丘眾。何以故?如來 初成道,於鹿野苑轉四諦法輪,最後說法
度須跋陀羅,所應作者已訖,於俱尸那 末羅王林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平旦時 入無餘涅槃。七日後迦葉從葉波國來,與 五百比丘僧,往俱尸那國,問訊世尊。路逢
一道士,迦葉問曰:『見我師不?』道士答言:『汝 師瞿曇沙門,命過已經七日。瞿曇涅槃,諸人 天供養,我從彼得此天曼陀羅華。』迦葉與
大比丘聞佛已涅槃,宛轉涕哭悶絕躄地。 時有比丘,名須跋陀羅摩訶羅言:『止,止!何 足啼哭?大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應作是
不應作。今適我等意,欲作而作,不作而止。』 時迦葉默然而憶此語,便自思惟:『惡法未興, 宜集法藏。若正法住世,利益眾生。』迦葉復
念:『佛在世時語阿難:「我涅槃後,所說法戒即 汝大師。」是故我今當演此法。』迦葉惟念:『如 來在世時以袈裟納衣施我。』又念:『往昔
佛語比丘:「我入第一禪定,迦葉亦入定。」如 來如是讚嘆我,聖利滿足與佛無異,此是 如來威德加我。譬如大王脫身上鎧,施與
其子使護其種姓,如來當知,我滅度後迦 葉當護正法,是故如來施衣與我。』
[0673c14] 「迦葉即 集比丘僧,語諸比丘:『我於一時,聞須跋陀 羅摩訶羅言:「大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
應作是不應作。今適我等意,欲作而作,不 作而止。」諸長老!我等輩宜出法藏及毘尼 藏。』諸比丘白大德迦葉:『大德!當選擇諸比
丘,大德迦葉!佛法九關一切悉通,一切學人 須陀洹、斯陀含,愛盡比丘,非一百亦非一 千,通知三藏者得至四辯,有大神力得三
達智,佛所讚嘆。又愛盡比丘五百少一,是 大德摩訶迦葉!所以選擇五百而少一者, 為長老阿難故。若無阿難,無人出法;阿 難所以不得入者,正在學地。』
[0674a02] 「大德迦葉, 為欲斷諸誹謗故,不取阿難。諸比丘言: 『阿難雖在學地,而親從佛前受修多羅、祇
夜,於法有恩,復是耆老,釋迦種族如來親 叔之子,又無偏黨三毒。大德迦葉!應取阿 難足五百數,此是眾聖意也。』諸大德比丘
作是思惟:『在何處集法藏?唯王舍城眾 事具足,我等宜往王舍城中,安居三月出 毘尼藏,莫令餘比丘在此安居。所以者何?
恐餘比丘不順從故,是以遣出。』於是大德 迦葉白二羯磨,於僧耆品中廣明。
[0674a12] 「於是 從如來涅槃,後七日大會,復七日中供養 舍利,過半月已,餘夏一月半在,迦葉已知 安居已近。迦葉語諸長老:『我等去時已至,
往王舍城。』大德迦葉,將二百五十比丘逐 一路去。大德阿 㝹 樓馱,將二百五十比丘, 復逐一路去。賢者阿難,取如來袈裟,比丘
僧圍遶,往舍衛國,至如來故住處。舍衛城 人見阿難已,懊惱悲泣問阿難言:『如來今 在何所而獨來耶?』諸人號哭,猶如如來初
涅槃時。賢者阿難,以無常法教化諸人,既 教化已,入祇樹園,即開佛房取佛床座 出外拂拭,入房掃灑。掃灑已,取房中故供養
花出外棄之,還取床座復安如本。賢者阿 難種種供養,如佛在時無異。於是阿難,從 佛涅槃後,坐倚既久四大沈重,欲自療治,
一日已至三日中服乳,取利而於寺坐。
[0674a28] 「時 有修婆那婆羅門來請阿難,阿難答曰:『今 日服藥不得應命,明日當赴。』至日將一長 老比丘,到脩婆那家。脩婆那即問脩多羅
義,是故阿鋡第十品中,名《脩婆那脩多羅 經》。於是阿難,於祇樹園中種種修護已,欲 入安居向王舍城。
[0674b05] 「大德迦葉,與阿 㝹 樓馱 一切比丘眾,至王舍城。爾時見十八大寺一 時頹毀,如來滅後,諸比丘衣笐諸物縱橫棄
散而去,是故狼藉。五百大德比丘順佛教 故,修護房舍。若不修護,外道當作此言: 『瞿曇沙門在世時修治房舍,既涅槃後棄捨
而去。』為息此譏嫌故,宜應料理。迦葉言: 『佛在世時讚歎安居,先事修護房舍。』作計 校已,往至阿闍世王所,告求所須。王見比
丘,頭面禮足即問:『大德何所須求?』迦葉答 曰:『十八大寺頹毀敗壞,今欲修護,王自知 之。』王答:『善哉!』即給作人。
[0674b16] 「夏初一月日,迦葉 等修治,修治寺中已,復往王所而白王曰: 『所修護寺今悉畢竟,我等今者便演出法藏
及毘尼藏。』王答:『大善!所願成就。』王復言曰:『我 今當轉王威法輪,諸大德當演無上法 輪。』王白眾僧:『我今政聽諸大德使令。』眾僧
答曰:『先立講堂。』王問:『何處起戴?』答曰:『可於 先底槃那波羅山邊禪室門邊造,此中閑靜。』 王答:『甚善!』於是阿闍世王威力,猶如第二
忉利天毘舍技巧,須臾之頃即立,成辦棟 梁椽柱、障壁階道,皆悉刻鏤種種異妙。於 講堂上,以珍玩妙寶而莊嚴之,懸眾雜花
繽紛羅列,地下亦復如是,種種殊妙猶如 梵天宮殿無異, 氍 氀 茵褥薦席五百,敷 置床上,悉北向坐。又高座以眾寶莊飾,選
高座中最精妙者,擬以說法高座東向。
[0674c02] 「眾 僧語阿難曰:『明日集眾出毘尼藏,汝猶須 陀洹道,云何得入?汝勿懈怠。』於是阿難自 思惟:『明日眾聖集法,我云何以初學地入
中?』阿難從初夜觀身已,過中夜未有所 得。阿難思惟:『世尊往昔有如是言:「汝已修 功德,若入禪定速得羅漢。」佛言無虛,當
由我心精懃太過,今當疇量取其中適。』 於是阿難從經行處下至洗脚處,洗脚已 入房却坐床上,欲少時消息倚身欲臥,脚 已離地、頭未至枕,於此中間便得羅漢。若
有人問,於佛法中離行住坐臥而得道者, 阿難是也。
[0674c14] 「於是大德迦葉至中月二日 (六月十七 日) 中食已竟,料理衣鉢集入法堂。賢者阿 難欲現證所得令大眾知,不隨眾僧入。眾
僧入已次第而坐,留阿難坐處。下坐眾僧從 上和南,次及空處而問:『留此處擬誰?』答 曰:『擬阿難。』又問:『阿難今在何處?』阿難知眾
心故、現神足故,於此處沒,當坐處踊出現 身。於是眾僧坐竟,大德迦葉語諸長老:『為 初說法藏?毘尼藏耶?』諸比丘答曰:『大德!毘
尼藏者是佛法壽,毘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 我等先出毘尼藏。誰為法師?』長老優波離眾 有問曰:『阿難不得為法師耶?』答曰:『不得
為法師。何以故?佛在世時常所讚歎,我聲 聞弟子中持律第一優波離也。』眾曰:『今正應 問優波離出毘尼藏。』於是摩訶迦葉作白
羯磨,問優波離:『長老僧聽,若僧時到僧忍 聽。我問優波離毘尼法中。白如是。』優波離 作白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今
答大德迦葉毘尼法。白如是。』如是優波離 白羯磨已,整身衣服,向大德比丘頭面作 禮。作禮已上高座而坐,取象牙裝扇。
[0675a12] 「迦葉 還坐已,問優波離長老:『第一波羅夷,何處 說?因誰起耶?』答曰:『毘舍離結,因迦蘭陀子
須提那起。』問曰:『犯何罪也?』答曰:『犯不淨 罪。』迦葉問優波離罪、因緣、人身、結戒、隨結 戒,有罪亦問,無罪亦問。如第一波羅夷,
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因緣本起,大迦葉悉問, 優波離隨問盡答,是故名四波羅夷品。復 次問僧伽婆尸沙,復次問二不定,次問
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次問九十二波夜提, 次問四波羅提提舍尼,次問七十五眾學, 次問七滅諍法,如是大波羅提木叉作已。
[0675a24] 「次問比丘尼八波羅夷,名波羅夷品。復次 問十七僧伽婆尸沙,次問三十尼薩耆波夜 提,次問六十六波夜提,次問八波羅提提舍
尼,次問七十五眾學,次問七滅諍法,如是 已作比丘尼波羅提木叉竟。
[0675a28] 「次問蹇陀 (漢言雜事) ,次問波利婆羅 (漢言三擯四羯磨也) ,如是律藏作 已。
[0675b01] 「大德迦葉一切問優波離,優波離答已,是 故名五百羅漢集律藏竟。於是,長老優波 離放扇從高座下,向諸大德比丘作禮,作
禮已,還復本座。摩訶迦葉言:『毘尼集竟。問法 藏。誰為法師,應出法藏?』諸比丘言:『長老阿 難。』於是大德迦葉作白羯磨:『長老僧聽,若
僧時到僧忍聽。我問長老阿難法藏。白如 是。』阿難復作白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 僧忍聽。我今答大德迦葉法藏。白如是。』
於是阿難從坐起,偏袒右肩禮大德僧 已即登高座,登高座已,手捉象牙裝扇。
[0675b12] 「大德迦葉問阿難:『法藏中《梵網經》,何處說 耶?』阿難答曰:『王舍城、那蘭駄二國中間王
菴羅絺屋中說。』『因誰而起?』『因修悲夜波利 婆闍迦、婆羅門揵多,因二人起。』大德迦葉 問阿難《梵網經》因緣本起。次問:『《沙門果經》何
處說耶?』阿難答曰:『於王舍城耆婆林中說。』 『為誰說耶?』『為阿闍世王、梵棄子等。』如是《沙 門果經》因緣本起,以是方便問五部經。」
[0675b19] 「何 謂為五部?」
[0675b20] 答曰:「《長阿鋡經》、《中阿鋡經》、《僧 述多經》、《殃堀多羅經》、《屈陀迦經》。」
[0675b21] 問曰:「何 謂《屈陀迦經》?」
[0675b22] 答曰:「除四阿鋡,餘者一切佛 法,悉名《堀陀迦經》。四阿鋡中一切雜經,阿 難所出,唯除律藏。佛語一味,分別有二用,初
中後說其味有三,三藏亦復如是,戒定慧 藏,若是部黨,五部經也。若一二分別有九 部經,如是聚集有八萬法藏。」
[0675b27] 問曰:「何以名 為一味?」
[0675b28] 「世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 涅槃時,於一中間四十五年,為天、龍、夜叉、 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
非人等,是為一味,若一解脫性復為一味。」
[0675c03] 「何謂為二?」
[0675c03] 「法藏、毘尼藏。」
[0675c03] 「何以初中後說?」
[0675c03] 「佛初 中後說,是謂為三。而說偈言:
「『流轉非一生, 走去無厭足,
正覓屋住處, 更生生辛苦,
今已見汝屋, 不復更作屋。
一切脊肋骨, 碎折不復生,
心已離煩惱, 愛盡至涅槃。』
[0675c10] 「復有法師,解優陀那偈,此是如來初說,月 生三日中得一切智慧,踊躍觀看因緣。說 是偈言:
「『時法生成就, 蹇陀迦中說。』
[0675c14] 「如來臨涅槃時勅諸比丘:『汝於我法中慎 莫懈怠。』此是最後說,於兩中間,是名中說。」
[0675c16] 問曰:「何謂三藏?」
[0675c16] 答曰:「毘尼藏、修多羅藏、阿 毘曇藏,是名三藏。」
[0675c17] 問曰:「何謂毘尼藏?」
[0675c17] 「二波 羅提木叉、二十三蹇陀、波利婆羅,是名毘尼 藏。」
[0676a01] 問曰:「何謂修多羅藏?」
[0676a01] 答曰:「《梵網經》為初, 四十四修多羅,悉入《長阿鋡》;初根《牟羅波 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羅,悉入《中阿鋡》;《烏
伽多羅阿婆陀那》為初,七千七百六十二修 多羅,悉入《僧述多》;《折多波利耶陀那修多 羅》為初,九千五百五十七脩多羅,悉入《鴦
掘多羅》,《法句喻》、《軀陀那》、《伊諦佛多伽》、《尼波多》、 《毘摩那》、《卑多》、《涕羅涕利伽陀》、《本生》、《尼涕婆》、《波致
參毘陀》、《佛種性經》。若用藏者,破作十四分, 悉入《屈陀迦》,此是名《修多羅藏》。」
[0676a10] 問曰:「何謂 阿毘曇藏?」
[0676a11] 答曰:「法僧伽、毘崩伽、陀兜迦他、耶 摩迦、鉢叉逼伽羅坋那祗迦他跋偷,此是 阿毘曇藏。」
[0676a13] 問曰:「何謂毘尼義耶?」
[0676a13] 說偈答曰:
「將好非一種, 調伏身口業,
知毘尼義者, 說是毘尼義。」
[0676a16] 問曰:「何謂種種五篇波羅提木叉?」
[0676a16] 「波羅夷為 初,五篇七聚罪,是謂為種種戒母,將成 堅行寬方便,隨結從身口不善作,此是將身 口業,是故名毘尼耶。」
[0676a19] 問曰:「何謂修多羅?」
[0676a19] 以 偈答曰:
「種種義開發, 善語如秀出,
經緯與涌泉, 繩墨綖貫穿,
是謂脩多羅, 甚深微妙義。」
[0676a24] 問曰:「何謂發義?」
[0676a24] 答曰:「自發義能發他義。」
[0676a24] 問 曰:「何謂善語?」
[0676a25] 答曰:「先觀人心然後善語。」
[0676a25] 問 曰:「何謂秀出?」
[0676a26] 答曰:「譬如禾稻秀出結實。」
[0676a26] 問 曰:「何謂經緯?」
[0676a27] 答曰:「以綖織成。」
[0676a27] 問曰:「何謂 涌泉?」
[0676a28] 答曰:「如泉取者眾多而無窮盡。」
[0676a28] 問曰: 「何謂繩墨?」
[0676a29] 答曰:「如直繩能去曲木。」
[0676a29] 問曰: 「何謂為綖?」
[0676b01] 答曰:「譬如散花,以綖貫穿風吹 不散。修多羅者亦復如是,貫諸法相亦不 分散。」
[0676b03] 問曰:「何謂阿毘曇?」
[0676b03] 以偈答曰:
「有人意識法, 讚歎斷截說,
長法是故說, 是為阿毘曇。
[0676b06] 「此是阿毘偈也,意、識、讚歎、斷截、長,此入阿毘 義也。」
[0676b07] 問曰:「何謂為意?」
[0676b07] 答曰:「修多羅句云,有 人言極劇意云何?是阿毘意義也。」
[0676b08] 「何謂為 識?」
[0676b09] 答曰:「脩多羅句畫夜阿毘,此是阿毘識 義也。」
[0676b10] 「何謂讚歎?」
[0676b10] 答曰:「王阿毘王,此是阿毘 讚歎義也。」
[0676b11] 「何謂斷截?」
[0676b11] 答曰:「足力阿毘,此是 阿毘斷截義也。」
[0676b12] 「何謂為長?」
[0676b12] 答曰:「阿毘于 多 (漢言長也) ,此是阿毘長義也。又曰:『生色界,慈 心遍觀一方毘呵羅 (漢言意義) 。識者,色聲乃至
觸,是識義也。讚歎者,學法、無學法、世間無上 法,此是讚歎義也。斷截者,觸法成學,是斷截 義也。長者,大法不可度量阿耨多羅法,是
長義也。』此義應當知之。又曰:『曇者法也。』」
[0676b18] 「何 謂為藏?」
[0676b19] 以偈答曰:
「智藏藏義味, 從義學器者,
我今合一說, 藏義汝自知,
此是藏義也。」
[0676b23] 問曰:「何謂為藏?」
[0676b23] 答曰:「藏者學,此是法藏也。 又脩多羅句云,如人執攬與鋘鈇而來。此 是器義也。今已總說三藏,應當知是二義
也。已略說毘尼藏。智藏亦言義器,脩多羅 亦如是。又曰:『阿毘曇者則是藏也。』如是已 知。復於三藏中,種種因緣指示佛法,語言
分別隨所薄著,學除甚深相學破合離者, 次第文句至義自出。今次第現此三藏。阿毘 說曰:『阿毘者,意義、識義、讚歎義、斷截義、出過
廣義、大義、無上義。何謂為意?憶持也。識者分 別也。讚歎者,常為聖人之所讚歎也。斷截 者,分別偈也。出過者,過於餘法也。廣者,於
諸法中最為廣也。大者諸法之最大也。無上 者,諸法無能勝也。曇者,舉義承義護義。何謂 為舉?舉者,舉置眾生於善道也。承者,承受
眾生不令入三惡道也。護者,擁護眾生 令得種種快樂也。藏者器也。何謂為器?器 者,能聚集眾義也。』」
[0676c11] 問曰:「藏與阿毘曇,為同 為異?」
[0676c12] 答曰:「同。」
[0676c12] 又問曰:「若同者,但云阿毘曇 自足,何須復言藏也?」
[0676c13] 答曰:「聖人說法欲使 文句具足故,更安藏字也,如是三藏義亦 爾。又為指示故,為教授故,為分別故,為
繫故,為捨故,為甚深相故,為離合故。若 比丘隨所至處,顯現如是一切諸義,此是三 藏,如是次第威德顯現正義,隨罪過、隨比
類、隨教法、隨覆見纏名色差別。若人依毘 尼為行則得入定,得定便具三達智,此是 戒為行本,因三昧故便具六通。若人修學
阿毘曇,能生實智慧,實慧既生便具四辯。 若人隨順律語得世間樂。何謂為世間樂? 淨戒之人人天讚善,常受世間四事供養,此
世間樂除欲樂。如脩多羅說、佛所說,我已知 之,不宜在家,出家學道而得道果。得道 果者,戒定慧力也。隨逐惡者,皆由無智,無
智故佛教妄解,妄解故誹謗如來,作諸惡 業自破其身,從此因緣廣生邪見。於阿毘 曇僻學者,捉心過急,則心發逸所不應 思,如脩多羅,告諸比丘,有四法,不應思
而思,心則發狂。」
[0677a12] 法師曰:「如是次第破戒、邪見 亂心、善不善說已。而說偈言:
「具足不具足, 隨行而得之,
比丘樂學者, 當愛重此法。
[0677a16] 「如是藏義知一切佛語,應當知。」
[0677a16] 「何謂為阿 含?」
[0677a17] 法師曰:「有五阿含。何謂為五?一者、《長阿 含》,二者、《中阿含》,三者、《僧育多阿含》,四者、《鴦堀
多羅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
[0677a19] 問曰:「何謂為長 阿含?」
[0677a20] 「三品中《梵網經》為初,四十四修多羅悉 入三品中,是名長阿含。」
[0677a21] 法師問:「云何名之 為長?」
[0677a22] 「聚眾法最多故名為長。」
[0677a22] 又問曰:「何 謂為阿含?」
[0677a23] 答曰:「容受聚集義名阿含。如修 多羅說,佛告諸比丘:『我於三界中不見一 阿含,如畜生阿含,純是眾生聚集處也。』以是
義故,中阿含亦應知,不長不短故名為中。 於十五品,根學修多羅為初,一百五十二修 多羅,是名中阿含。
[0677a28] 「七月日出法竟,大德迦 葉,修理成就十力法已,於是大地如人歡 喜,歎言:『善哉,善哉!』乃徹黃泉六種震動,又
種種奇異妙相出現,此是五百大眾羅漢初 集名也。而說偈言:
「世間中五百, 羅漢出是法,
故名五百出, 諸賢咸共知。
[0677b06] 「是時大眾說,大德迦葉問優波離:『波羅夷何 處結耶?』
[0677b07] 「亦問犯處、亦問因緣、亦問人身:『此 問大德自知?』」
[0677b08] 答曰:「時因人結戒,是故結戒一 切次第我今當說。爾時佛在毘蘭若處。」
[0677b09] 問 曰:「何時說耶?」
[0677b10] 答:「集五百大眾說,如是種種 義出已。」
[0677b11] 問曰:「何以優波離說?」
[0677b11] 答曰:「為大德迦 葉問是戒本已。現今誰持者?持者何處住? 我當說根本。今說章句義。爾時佛住毘蘭
若,此根本律藏初如是說。長老優波離佛前 持,佛未涅槃時,六通羅漢無數千萬,從優 波離受。世尊涅槃後,大德迦葉為初,諸大
悲眾集閻浮利地中,誰能持?優波離為初, 諸律師次第持,乃至第三大眾諸大德持, 今次第說師名字:優波離,大象拘,蘇那
拘,悉伽符,目揵連子帝須。五人得勝煩惱, 次第閻浮利地中持律亦不斷,乃至第三一切 諸律師,皆從優波離出,此是連續優波離。
何以故?優波離從金口所聞,聚於心中開 施與人。人知已,有學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 含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大象拘是優
波離弟子,從優波離口悉聞,自解至深極 理,學人初受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蘇 那拘,此是大象拘弟子,蘇那拘從師口受取
律已,讀誦性自知律,學人初受不可計數, 愛盡比丘一千。悉伽符是蘇那拘弟子,從師 口受律已,於一千阿羅漢中,最勝性自知
律,學人初受學不可計數,愛盡比丘非百 千不可度量。爾時閻浮利地無數比丘集, 目揵連子帝須神力,第三大眾欲現如是 毘尼藏,閻浮利地中諸法師次第乃至第三
大眾持,應當知。」
[0677c07] 問曰:「何謂為第三大眾?」
[0677c07] 答 曰:「此是次第時已出竟,光明妙法用智慧 故。而說是讚曰:
「壽命住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