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十八空義 第四十八 (卷三十一)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85b06] 【經】
[0285b06]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 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
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 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 羅蜜!」
[0285b11] 【論】
[0285b11]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 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 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0285b13] 外空者,外法,外法 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 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 如是。
[0285b16] 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內外法 者,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 所,無內外法。
[0285b18] 問曰:
[0285b18] 諸法無量,空隨法故,則 亦無量,何以但說十八?若略說,應一空,所 謂一切法空。若廣說,隨一一法空,所謂眼空、
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說十八空?
[0285b21] 答曰:
[0285b21] 若略 說則事不周,若廣說則事繁。譬如服藥,少 則病不除,多則增其患;應病投藥,令不增 減,則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說一空,則
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若隨種種邪 見說空,空則過多,人愛著空相,墮在 斷滅;說十八空,正得其中。
[0285b27] 復次,若說十,若 說十五,俱亦有疑,此非問也!
[0285b28] 復次,善惡之 法,皆有定數:若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品,十 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五眾、十二
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三毒、三結、四流、五蓋等, 諸法如是各有定數;以十八種法中破著, 故說有十八空。
[0285c04] 問曰:
[0285c04] 般若波羅蜜空、十八空, 為異?為一?
[0285c05] 若異者,離十八空,以何為般若 空?又如佛說:「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所謂色空, 受、想、行、識空,乃至一切種智空。」
[0285c07] 若不異者, 云何言「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5c08] 答曰:
[0285c09] 有因緣故言異,有因緣故言一。
[0285c09] 異者,般若 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十八空 則十八種觀,令諸法空。菩薩學是諸法實相, 能生十八種空,是名異。
[0285c12] 一者,十八空是空 無所有相,般若波羅蜜亦空無所有相;十八 空是捨離相,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中亦捨離
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羅蜜亦不著 相。以是故,學般若波羅蜜,則是學十八空, 不異故。
[0285c17] 般若波羅蜜有二分:有小,有大。 欲得大者,先當學小方便門;欲得大智 慧,當學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門,能得
十八空。何者是方便門?所謂般若波羅蜜經, 讀誦、正憶念、思惟、如說修行。譬如人欲得種 種好寶,當入大海;若人欲得內空等三昧
智慧寶,當入般若波羅蜜大海。
[0285c23] 問曰:
[0285c23] 行者 云何學般若波羅蜜時住內空、外空、內外空?
[0285c25] 答曰:
[0285c25] 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 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 我顛倒。行者為破四顛倒故,修四念處十 二種觀。
[0285c28] 所謂初觀內身三十六種不淨充 滿,九孔常流,甚可厭患,淨相不可得;淨 相不可得故,名內空。
[0286a01] 行者既知內身不淨, 觀外所著,亦復如是,俱實不淨;愚夫狂惑, 為婬欲覆心,故謂之為淨。觀所著色,亦如 我身淨相不可得,是為外空。
[0286a04] 行者若觀己 身不淨,或謂外色為淨;若觀外不淨,或謂 己身為淨。今俱觀內外:我身不淨,外亦如
是;外身不淨,我亦如是,一等無異,淨不可 得,是名內外空。
[0286a08] 行者思惟:「知內外身俱實不 淨,而惑者愛著;愛著深故,由以受身。身為 大苦,而愚以為樂。」
[0286a10] 問曰:
[0286a10] 三受皆外入所攝, 云何言「觀內受」?
[0286a11] 答曰:
[0286a11] 六塵初與六情和合 生樂,是名外樂;後貪著深入生樂,是名內 樂。
[0286a13] 復次,內法緣樂,是名內樂;外法緣樂,是 名外樂。
[0286a14] 復次,五識相應樂,是名外樂;意識 相應樂,是名內樂。麁樂名為外樂,細樂名 為內樂。
[0286a16] 如是等分別內外樂。苦受、不苦不 樂受,亦如是。
[0286a17] 復次,行者思惟:「觀是內樂實 可得不?」即分別知實不可得,但為是 苦,強名為樂。何以故?是樂從苦因緣生,
亦生苦果報,樂無厭足故苦。
[0286a20] 復次,如人患 疥,搔之向火,疥雖小樂,後轉傷身,則 為大苦;愚人謂之為樂,智者但見其苦。
如是世間樂顛倒病故,著五欲樂,煩惱轉多; 以是故行者不見樂,但見苦,如病、如癰、 如瘡、如刺。
[0286a25] 復次,樂少苦多,少樂不現,故名 為苦;如大河水,投一合鹽,則失鹽相,不名 為醎。
[0286a28] 復次,樂不定故,或此以為樂,彼以為苦;彼 以為樂,此以為苦;著者為樂,失者為苦;愚 以為樂,智以為苦;見樂患為苦,不見樂
過者為樂;不見樂無常相為樂,見樂無 常相為苦;未離欲人以為樂,離欲人以為 苦。
[0286b04] 如是等,觀樂為苦。
[0286b04] 觀苦如箭入身,觀 不苦不樂無常變異相。
[0286b05] 如是等觀三種受,心 則捨離,是名觀內受空。
[0286b06] 觀外受、內外受亦 如是。
[0286b07] 行者作是念:「若樂即是苦,誰受是苦?」 念已則知心受。然後觀心為實、為虛?觀心 無常,生、住、滅相;苦受心、樂受心、不苦不樂受
心,各各異念。覺樂心滅,而苦心生;苦心爾所 時住,住已還滅,次生不苦不樂心;知爾所時 不苦不樂心住,住已還滅,滅已還生樂心。 三受無常故,心亦無常。
[0286b13] 復次,知染心、無染心, 瞋心、無瞋心,癡心、不癡心,散心、攝心,縛心、解脫 心,如是等心,各各異相故,知心無常,無一 定心常住。
[0286b16] 受苦、受樂等心,從和合因緣生;因 緣離散,心亦隨滅。
[0286b17] 如是等,觀內心、外心、內外 心無常相。
[0286b18] 問曰:
[0286b18] 心是內入攝,云何為外心?
[0286b19] 答曰:
[0286b19] 觀內身名為內心,觀外身名為外 心。
[0286b20] 復次,緣內法為內心,緣外法為外心。
[0286b21] 復次,五識常緣外法,不能分別,故名為外 心;意識能緣內法,亦分別好醜,故名為內 心。
[0286b23] 復次,意識初生,未能分別、決定,是為外 心;意識轉深,能分別取相,是名內心。
[0286b24] 如是 等分別內、外心。
[0286b25] 行者心意轉異,知身為不淨 相,知受為苦相,知心不住為無常相;結 使未斷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
誰知是心?心為屬誰?誰為心主而受苦 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 主,但於五眾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
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 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 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
為一切煩惱之根本。亦由吾我故,作福德, 為我後當得;亦修助道法,我當得解脫。
[0286c06] 初 取相故名為想眾;因吾我起結使及諸善 行,是名行眾。是二眾則是法念處。
[0286c08] 於想、 行眾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諸法皆 從因緣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無實我 法。行如芭蕉,葉葉求之,中無有堅;相
如遠見野馬,無水有水想,但誑惑於 眼。
[0286c13] 如是等,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0286c13] 問曰:
[0286c13] 法 是外入攝,云何為內法?
[0286c14] 答曰:
[0286c14] 內法名為 內心相應想眾、行眾;外法名為外心相應 想眾、行眾及心不相應諸行,及無為法。一 時等觀,名為內外法。
[0286c17] 復次,內法名為六情, 外法名為六塵。
[0286c18] 復次,身、受、心及想眾、行眾,總 觀為法念處。何以故?行者既於想眾、行眾 及無為法中求我不可得,還於身、受、心
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 色,若可見、若不可見,若有對、若無對,若有 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遠、若近,若麁、
若細,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眾和合故, 強名為眾生,眾生即是我。我不可得故,亦無 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諸煩惱皆為衰薄。
[0286c27] 復次,身念處,名一切色法。行者觀內色無 常、苦、空、無我;觀外色、觀內外色,亦如是。受、 心、法亦爾。
[0286c29] 四念處內觀相應空三昧,名內 空;四念處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外空;四念 處內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內外空。
[0287a02] 問曰:
[0287a02] 是 空,為是三昧力故空?為是法自空?
[0287a03] 答曰:
[0287a04] 名為三昧力故空。如經說:「三三昧、三解脫 門:空、無相、無作。是空三昧,緣身、受、心、法,不 得我、我所故名為空。」
[0287a06] 問曰:
[0287a06] 四念處空法,皆 應觀無常、苦、空、無我,何以故身觀不淨、受 觀苦、心觀無常、法觀無我?
[0287a08] 答曰:
[0287a08] 雖四法 皆觀無常、苦、空、無我,而眾生身中多著淨顛 倒,受中多著樂顛倒,心中多著常顛倒,法 中多著我顛倒;以是故行者觀身不淨、觀
受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0287a12] 復次,內外空者, 無有內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謂為內外。彼 以為外,我以為內;我以為外,彼以為內。隨
人所繫內法為內,隨人所著外法為外。 如人自舍為內,他舍為外。行者觀是內外 法無定相,故空。
[0287a18] 復次,是內外法無有自性。何以故?和合生 故。是內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緣中,若因緣中 無者,餘處亦無。內外法因緣亦無,因果無
故,內外法空。
[0287a21] 問曰:
[0287a21] 內外法定有,云何言無? 如手足等和合故有身法生,是名內法;如 梁椽壁等和合故有屋法生,是名為外。是
身法雖有別名,亦不異足等。所以者何? 若離足等,身不可得故;屋亦如是。
[0287a25] 答曰:
[0287a26] 若足不異身者,頭應是足,足與身不異故。 若頭是足者,甚為可笑!
[0287a27] 問曰:
[0287a27] 若足與身不 異者,有如是過!今應足等和合故,更有法 生名為身,身雖異於足等,應當依於足 住。如眾縷和合而能生 [疊*毛]
,是 [疊*毛] 依縷而住。
[0287b02] 答曰:
[0287b02] 是身法,為足等分中具有?為分有?若 具有,頭中應有足。何以故?身法具有故。若 分有,與足分無異。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
一不為多,多不為一。
[0287b05] 復次,若除足等分別 有身者,與一切世間皆相違背。
[0287b06] 以是故,身 不得言即是諸分,亦不得言異於諸分; 以是故則無身,身無故,足等亦無。如是等 名為內空。房舍等外法亦如是空,名為外
空。
[0287b10] 問曰:
[0287b10] 破身、舍等是為破一、破異,破一、 破異,是破外道經;佛經中實有內外法,所謂 內六情、外六塵,此云何無?
[0287b12] 答曰:
[0287b12] 是內外法 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
[0287b13] 復次,略說有 二種空:眾生空、法空。
[0287b14] 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 眾生空,我、我所無故,則不著餘法;大乘弟子 利根故,為說法空,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 槃。
[0287b17] 聲聞論議師說:內空,於內法中無我、 無我所、無常、無作者、無知者、無受者,是 名內空;外空亦如是。不說內法相、外法相 即是空。
[0287b20] 大乘說:內法中無內法相,外法中無 外法相。
[0287b21]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色,色相空,受、想、 行、識,識相空;眼,眼相空,耳、鼻、舌、身、意,意相空;
色,色相空,聲、香、味、觸、法,法相空。」如是等一切 諸法自法空。
[0287b24] 問曰:
[0287b24] 此二種說內外空,何者是 實?
[0287b25] 答曰:
[0287b25] 二皆是實。但為小智鈍根故,先說 眾生空;為大智利根者,說法空。如人閉獄, 破壞桎梏,傷殺獄卒,隨意得去;又有怖畏,
盜穿牆壁,亦得免出。
[0287b28] 聲聞者,但破吾我因 緣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 之苦;不復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 以得脫為事。
[0287c02] 大乘者,破三界獄,降伏魔眾, 斷諸結使及滅習氣,了知一切諸法本末, 通達無礙;破散諸法,令世間如涅槃同寂
滅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將一切眾 生令出三界。
[0287c06] 問曰:
[0287c06] 大乘有何方便能 破壞諸法?
[0287c07] 答曰:
[0287c07] 佛說:「色從種種因緣生,無 有堅實;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暫見即滅,色 亦如是。」今世四大,先世行業因緣和合故而
得成色,因緣滅故色亦俱滅;行無常道,轉 入空門。所以者何?諸法生滅,無有住時;若 無住時,則無可取。
[0287c12] 復次,有為相故,生時有 滅,滅時有生。若已生,生無所用;若未生,生 無所生。法與生亦不應有異。何以故?生
若生法,應有生生,如是復應有生,是則無 窮。若生生更無生者,生不應有生;若生無 有生者,法亦不應有生。如是生不可得,滅
亦如是。以是故,諸法空、不生不滅,是為實。
[0287c19] 復次,諸法若有者,終歸於無;若後無者,初亦 應無。如人著屐,初已有「故」,微細不覺;若
初無「故」,則應常新;若後有故相,初亦有「故」。 法亦如是,後有無故,初亦有無,以是故一切 法應空。
[0287c23] 以眾生顛倒,著內六情故,行者破 是顛倒,名為內空。
[0287c24] 外空、內外空亦如是。
[0287c24] 「空 空」者,以空破內空、外空、內外空;破是三空 故,名為空空。
[0287c26] 復次,先以法空,破內外法;復 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
[0287c27] 復次,空三昧 觀五眾空,得八聖道,斷諸煩惱,得有餘涅 槃。先世業因緣身命盡時,欲放捨八道,故 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
[0288a01] 問曰:
[0288a01] 空與空空有 何等異?
[0288a02] 答曰:
[0288a02] 空破五受眾,空空破空。
[0288a02] 問 曰:
[0288a03] 空若是法,空為已破;空若非法,空何所 破?
[0288a04] 答曰:
[0288a04] 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 法已,空亦應捨;以是故,須是空空。
[0288a05] 復次,空 緣一切法,空空但緣空。
[0288a06] 如一健兒破一切 賊,復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又 如服藥,藥能破病;病已得破,藥亦應出,
若藥不出,則復是病。以空滅諸煩惱病,恐 空復為患,是故以空捨空,是名空空。
[0288a10] 復 次,以空破十七空故,名為空空。
[0288a11] 「大空」者,聲 聞法中,法空為大空。如《雜阿含.大空經》說:「生 因緣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
邪見。」是人老死則眾生空,是老死是法空。
[0288a14] 《摩 訶衍經》說:「十方、十方相空,是為大空。」
[0288a15] 問曰:
[0288a16] 十方空,何以名為大空?
[0288a16] 答曰:
[0288a16] 東方無邊故名 為大,亦一切處有故名為大,遍一切色故 名為大,常有故名為大,益世間故名為大, 令眾生不迷悶故名為大;如是大方能破,
故名為大空。餘空破因緣生法、作法、麁法,易 破故,不名為大;是方非因緣生法、非作法、 微細法,難破故,名為大空。
[0288a22] 問曰:
[0288a22] 若佛法中 無方,三無為:虛空、智緣盡、非智緣盡亦所不 攝,何以言「有方亦是常,是無為法,非因緣 生法,非作法,微細法」?
[0288a25] 答曰:
[0288a25] 是「方」法,聲聞論 議中無。摩訶衍法中,以世俗諦故有,第一 義中一切法不可得,何況方!
[0288a27] 如五眾和合,假 名眾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別 此間、彼間等,假名為方。日出處是則東方,
日沒處是則西方,如是等是方相。是方自然 常有故,非因緣生;亦不先無今有、今有後無, 故非作法;非現前知故,是微細法。
[0288b03] 問曰:
[0288b04] 方若如是,云何可破?
[0288b04] 答曰:
[0288b04] 汝不聞我先說, 以世俗諦故有,第一義故破。以俗諦有故, 不墮斷滅中;第一義破故,不墮常中。是名 略說大空義。
[0288b07] 問曰:
[0288b07] 第一義空亦能破無作法、 無因緣法、細微法,何以不言大空?
[0288b08] 答曰:
[0288b08] 前 已得大名,故不名為大。今第一義名雖異, 義實為大。出世間以涅槃為大,世間以方 為大,以是故第一義空亦是大空。
[0288b11] 復次, 破大邪見故,名為大空。如行者以慈心 緣東方一國土眾生,復緣一國土眾生;如 是展轉緣時,若謂盡緣東方國土則墮邊
見,若謂未盡則墮無邊見。生是二見故,即 失慈心。
[0288b16] 若以方空破是東方,則滅有邊、無 邊見;若不以方空破東方者,則隨東方心, 隨心不已,慈心則滅,邪心則生。譬如大海潮
時,至其常限,水則旋還;魚若不還,則漂在 露地,有諸苦患;若魚有智,則隨水還,永得 安隱。行者如是,若隨心不還,則漂在邪
見;若隨心還,不失慈心。如是破大邪見 故,名為大空。
[0288b23] 「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諸法 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以故? 無受無著故。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應著;
以無實故,不受不著;若受著者即是虛誑。
[0288b26] 復 次,諸法中第一法,名為涅槃。如《阿毘曇》中說: 「云何有上法?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智緣盡。
云何無上法?智緣盡。」智緣盡是即涅槃。涅 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義空。
[0288c01] 問曰:
[0288c02] 若涅槃空無相,云何聖人乘三種乘入涅 槃?又一切佛法皆為涅槃故說,譬如眾流皆 入于海。
[0288c04] 答曰:
[0288c04] 有涅槃,是第一寶、無上法。 是有二種:一者、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 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
受五眾盡,更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
[0288c07] 不得 言「涅槃無」!以眾生聞涅槃名,生邪見,著 涅槃音聲而作戲論:若有若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