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śabhūmikasūtraśāstra (Treatise on the Scripture of the Ten Stages) 十地經論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0153a26] 論曰:依第三明地,差別有四分:一、起厭行 分;二、厭行分;三、厭分;四、厭果分。起厭行者, 謂十種深念心。厭行者,觀一切行無常乃至
未入禪。厭者,四禪、四空三摩跋提。厭果者,四 無量等淨深心應知。
[0153b02] 經曰:諸佛子!菩薩善清淨心行第二地已, 欲得第三菩薩地,當起十種深念心。何等 為十?一、淨心;二、不動心;三、厭心;四、離欲心;
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 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種深念心得入第 三地。
[0153b08] 論曰:是中十種深念心者,一、依彼起淨深 念心,如經「淨心」故。二、依不捨自乘,如經「不 動心」故。三、志求勝法起善方便,此能厭患當
來貪欲;四、依現欲不貪,如經「厭心」故,「離欲心」 故。五、依不捨自乘進行,如經「不退心」故。 六、依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如經「堅心」故。七、
依三摩跋提自在,如經「明盛心」故。八、依禪 定自在有力,雖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經「淳 厚心」故。九、依彼生煩惱不能染,如經「快心」
故。十、依利益眾生不斷諸有,如經「大心」 故。已說起厭行分,次說厭行分。厭行有三 種:一、修行護煩惱行;二、修行護小乘行;三、修
行方便攝行。修行護煩惱行者,觀一切行無 常無有救者。此二十句,示現云何觀一切 行無常。
[0153b23]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第三菩薩地已,正 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苦、不淨、無常敗壞、不 久住,念念生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
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
[0153b27] 論曰:是中命行不住故,總明無常觀,如經 「正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故。云何此無常?何 者是無常?如是正觀。云何此無常者,依身轉
時力生三種苦,如經「苦」故。依飲食力形色 增損等,如經「不淨」故。依不護諸惡力橫夭壽 等,如經「無常」故。依世界成力滅壞故,如經
「敗壞」故。資生依主無有定力一處不住,如 經「不久住」故。何者是無常者,無常有二種: 一者少時,如經「念念生滅」故。二者自性不成,
實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中,不生不轉不住,如 經「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 如是正觀一切諸行」故。如是觀一切有為 法無常行中,無有救者。
[0153c11] 經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 救者、無所依止,共憂共悲共熱惱,憎愛所 繫憂惱轉多無有停積,常為貪瞋癡火所
然,見身無量病苦增長。
[0153c15] 論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 救者,第二十句,說此無救有九種:一者於 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如經「無所依止」故。
二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以無常至故多 共憂苦,如經「共憂」故。三者中間同悲,如經 「共悲」故。四者同苦惱事中憂悲隨逐,其力虛
弱轉增熱惱,如經「共熱惱」故。五者追求資 生時,欲所愛事、不欲不愛,如是妄想愛憎 常縛,如經「憎愛所繫」故。六者受用時中樂少
苦多,如經「憂惱轉多」故。七者於身老時中 少壯盛色不可復集,如經「無有停積」故。八 者於少壯時具三種受貪等常燒,如經「常
為貪瞋癡火所然」故。九者於年衰時無量 病苦增長,如經「見身無量病苦增長」故。後 三句皆明身患事,何故不在初說?示身數 數患事故。云何修行護小乘行?
[0154a02] 經曰:是菩薩見如是已,於一切行轉復厭 離,趣如來智慧。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 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能至無
畏安隱大城不復轉還,見能救無量苦惱 眾生。
[0154a07] 論曰:修行護小乘者,於一切有為行生厭 離已,趣向佛智慧。依如來智有二種大:一、 攝功德大;二、清淨大。攝功德大者有五種:一
者神力攝功德大,如經「是菩薩見如來智慧 不可思議」故。二者無比攝功德大,無有敵 對,如經「無等」故。三者大義攝功德大,廣能
利益無量眾生,如經「無量」故。四者無譏嫌攝 功德大,希有難得,如經「難得」故。五者不同攝 功德大,諸外道不雜,如經「無雜」故。清淨大
者,離煩惱使苦得涅槃故。離煩惱使者, 離煩惱習,無明不雜,如經「無惱」故。離苦者, 苦根本盡,憂悲隨盡,如經「無憂」故。得涅槃
者,如經「能至無畏安隱大城」故。菩薩至涅 槃城不復退還,而能利益眾生,得世間出 世間涅槃勝事,如經「不復轉還故,見能救
無量苦惱眾生故」。依無救眾生起十種殊 勝心。
[0154a24] 經曰:菩薩如是見如來智無量,見一切有 為行無量苦惱,復於一切眾生轉生殊勝十 心。何等為十?所謂眾生可愍、孤獨、無救生殊
勝心。恒常貧窮,生殊勝心。三毒之火熾然不 息,生殊勝心。閉在三有牢固之獄,生殊勝 心。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無
正觀力,生殊勝心。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 殊勝心。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而常隨順 世間水流,生殊勝心。失涅槃方便,生殊勝 心。是名生殊勝十心。
[0154b05] 論曰:是中無救者,以孤獨故。孤獨無救有 九種:一、恒常貧窮,孤獨無救;二、三毒之火熾 然不息,孤獨無救;三、閉在三有牢固之獄,孤
獨無救;四、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孤獨無 救;五、無正觀力,孤獨無救;六、遠離善法心 無喜樂,孤獨無救;七、失諸佛妙法,孤獨無
救;八、而常隨順世間水流,孤獨無救;九、失 涅槃方便,孤獨無救。是中依欲求眾生心 無厭足,於他資財求無休息此二應知,如
經「恒常貧窮,生殊勝心」故,「三毒之火熾然不 息,生殊勝心」故。依有求眾生六道世間輪 轉故,彼因煩惱所覆故,常生難處故,如
是三句次第應知,如經「閉在三有牢固之 獄生殊勝心」故,「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 生殊勝心」故,「無正觀力生殊勝心」故。依
梵行求眾生不起勝念者,懷增上慢者, 無入涅槃心者,妄行外道者,如是四句次 第應知,如經「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
心」故,「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故,「而常隨順 世間水流生殊勝心」故,「失涅槃方便生殊 勝心」故。次說救度眾生精進行發此十心。
[0154b26] 經曰:是菩薩見諸眾生界如是具受種種苦 惱已,發大精進行。是諸眾生,我應救、我應 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
令安住、應令歡喜、應知所宜、應令得度、 應令涅槃。
[0154c02] 論曰:何處救度?以何救度?云何救度?成此分 別救度眾生差別。何處救度者,於業妄想中、 煩惱妄想中、生妄想中,如經「我應解」故,「應
令清淨」故,「應令得脫」故,如是次第我應 救度故。以何救度者,授三學攝取故,勸置 持戒處故,勸住定慧處故,如經「應著善
處」故,「應令安住」故。如是次第,三昧地故,定 慧合說。復勸置持戒處有二種:一、除疑網 令信戒故,如經「應令歡喜」故。二、已入戒者
令心樂住安固不動,如經「應知所宜」故。復 勸住定慧處,滅除掉沒隨煩惱使,如經「應 令得度」故。云何救度成者,令得二種涅
槃界,如經「應令涅槃」故。是名修行護小 乘行。云何修行方便攝行?
[0154c16] 經曰:菩薩如是善厭離一切有為行已,深 念一切眾生界,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即時 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作是思惟:此諸眾
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 濟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
[0154c21] 論曰:是中厭離深念利益,示現三種因:一者 遠離妄想因,善厭離一切有為行故;二者 不捨世間因,深念一切眾生故;三者發
精進因,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故。於中趣 利益處者,能修行彼道故。深念者,能善化 眾生故。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此言示現
發起方便攝行,如經「作是思惟:此諸眾生 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 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故。墮在大苦煩惱
業中者,苦者生妄想,煩惱者煩惱妄想,業者 業妄想,涅槃畢竟樂者無上涅槃故。是中方 便攝行有三種:一、證畢竟盡;二、起上上證畢 竟盡;三、彼起依止行。
[0155a05] 經曰: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 智處。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 覺。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
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 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
[0155a10] 論曰:證畢竟盡者,住無障礙解脫智中,如 經「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 處」故。彼盡以如來所說,一切法隨順如實覺
起,以此如實覺起彼無障礙解脫智,如經 「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故。 此自相同相無分別行慧,如經「彼一切法如
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故。如是智慧光 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者,彼慧此中 名光明,依是光明故名明地。彼菩薩於禪
定中方便決定智慧觀,如經「彼禪方便決定 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故。彼禪方便者,得 勝進禪故。決定者,於他決定故。智慧觀者,
自智慧觀故。是名起上上證畢竟盡。彼如是 智慧觀依聞慧方便得,此是彼起依止行,聞 慧方便是起所依,是故修行是名彼起依止
行。是中行者,日夜求法聞法,如是次第依 教依義。
[0155a27] 經曰:菩薩如是正觀知已,轉復勤修求正法 行。日夜常求,聞法、憙法、樂法、依法、隨法、益法、 思法、究竟法、歸依法、隨順行法。
[0155b01] 論曰:是中求正法行者,依經教依義如前 說。日夜常求聞法憙法樂法者,無慢心、無 妬心、無折伏他心問義故。依法者,依大乘
教法,自見正取不忘失故。隨法益法思法者, 依讀誦、依為他說、依靜處思義故。究竟法 者,依定修行故。歸依法者,依出世間智故。
隨順行法者,依解脫,於諸佛解脫法隨順 彼行故。是中求正法行,常求聞法,此初二 句,示現常勤行故;喜法等九句,示現正修
行故。彼常勤行以何為因?示現恭敬重法 畢竟盡故。彼菩薩以財為首,於財寶中及 王位處、或生天處,世間淨中及以己身,以 法為重。
[0155b14] 經曰: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故,無有諸財 錢穀倉庫寶藏等事而不能捨。於此物中 不生難想,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是菩薩
為求佛法故,無有所用外財而不能捨, 無有內財而不能捨,無有所作供給尊事 而不能行,無有憍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 捨,質直柔軟故,無有身苦而不能受。是菩
薩得成就勝財心,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 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 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復得 勝財心,若得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
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是菩薩若有 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句能 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熾然火坑受大 苦者當以相與。是菩薩作如是念:我受一
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故,尚於三千大千 世界滿中大火從梵天投下,何況入小火 坑。我等法應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 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菩薩如是發精進
行修諸正法,隨所聞法,於寂靜處悉能正 觀。
[0155c06] 論曰:彼菩薩為重法故能捨一切財物,如 經「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乃至但於說法 者生難遭想」故。彼財所得處田宅等外財,彼
亦能捨,如經「是菩薩為求佛法故,無有所 用外財而不能捨」故。及彼財所為內法此亦 能捨,如經「無有內財而不能捨」故。及彼所
為是亦能捨,身行恭敬奉給等,如經「無有 所作供給尊事而不能行」故。誰於此物能 得能捨?彼高大意此亦能捨,如經「無有憍慢
我慢大慢等而不能捨,質直柔軟」故。所應護 者彼亦能捨,種種身苦而無不受,如經「無 有身苦而不能受」故。於得眾多勝妙財寶
然不愛樂,重法心成故,如經「是菩薩得成 就勝財心,乃至勝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 故。是名於財中勝。云何王位等中勝?是菩
薩得法轉生喜心成就,勝得轉輪王位、釋梵 天王等,如經「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 財想,乃至勝得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
劫住」故。為求法故,投身滿三千大千世界 熾然火中,及地獄中久受苦惱,如經「是菩薩 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
句,乃至何況人中諸小苦惱」故。是中聞一句 法者,謂聞字句法。得聞一偈法者,謂聞 偈法故。能淨菩薩行者,謂聞義故。此正修
行,以何為因?示現依寂靜處思惟正觀 故,如經「菩薩如是發精進行,乃至悉能正 觀」故。云何厭分?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
修行乃得佛法,入禪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 處,於中不染,必定應作故。
[0156a06] 經曰: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於空閑 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 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是菩薩住此明地
因如說行故,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入初禪行。是菩薩滅覺觀,內清淨 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行。是菩
薩離喜,行捨憶念安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 捨念受樂,入三禪行。是菩薩斷苦斷樂先 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四禪行。是
菩薩過一切色想,滅一切有對想,不念 一切別異想,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處 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虛空想,知無邊識, 即入無邊識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識
想,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處行。是菩薩過 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 非有想非無想處行。但隨順法行故而不樂 著。
[0156a23] 論曰:以何義故,入禪無色無量神通?為五 種眾生故。一、為禪樂憍慢眾生故,入諸禪。 二、為無色解脫憍慢眾生故,入無色定。三、
為苦惱眾生令安善處永與樂故,應解 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無量。四、為得解脫 眾生故,入喜捨無量。五為邪歸依眾生故, 入勝神通力,令正信義故。此地得不退禪
故,名為三昧地。前地非無三昧,此地勝故。 是中禪無色差別有四種:一、離障;二、修行對 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是初禪中
離諸欲惡不善法是名離障,如經「即離諸 欲惡不善法」故。有覺有觀是名修行對治,如 經「有覺有觀」故。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
「離生喜樂」故。入初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 如經「入初禪行」故。第二禪中滅覺觀是名 離障,如經「滅覺觀」故,內淨是名修行對治
滅覺觀障,如經「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故。 心一處者,修無漏不斷三昧,行一境故。定生 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定生喜樂」故。入
二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二禪 行」故。第三禪中離喜是名離障,如經「離喜」 故。行捨憶念安慧是名修行對治,如經「行捨
憶念安慧」故。身受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身 受樂」故。入三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 經「入三禪行」故。第四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