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2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 八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之六
[0142b18] 其事如何。答如無間道金剛喻定將滅解脫 道盡智將生。若無間道金剛喻定正滅。解脫 道盡智正生。爾時名未來無學心生時解脫
一切障。此中金剛喻定將滅者。謂生相用時。 盡智將生者。謂臨至生相。爾時猶名未得解 脫。未定行世在相續故。金剛喻定正滅者。
謂滅相用時。盡智正生者。謂生相正用。爾時 乃名今得解脫。定能行世在相續故。若金 剛喻定已滅盡智已生。爾時名為已得解脫。
此中且舉將解脫位顯正解脫。問何故名 為金剛喻定。答無有煩惱不斷不破不穿 不碎。譬如金剛無有若鐵若牙若貝若珠 石等不斷不破不穿不碎。是故此定名金
剛喻。假使具縛有情身中能起此定。爾時即 能頓斷三界一切煩惱。云何知然。金剛喻定 現在前時。頓證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斷故。問
此無間道四蘊五蘊為自性何故但說定耶。 答定偏增故。如見道五蘊為自性。見偏增故 但名見道。如現觀邊世俗智四蘊五蘊為自
性。智偏增故但說名智。如四通行四蘊五蘊 為自性。通慧偏增故但名通行。如是此道 雖四蘊五蘊為自性而定偏增。是故但名
金剛喻定。問何故此道定偏增耶。答非想非 非想處下下煩惱難斷難破極難越度。須堅 固定為所依止。發大精進乃能除遣。譬如 有人欲殺香象。先安其足後發武勇成
其殺事。是故此道定用偏增。復次非想非非 想處下下煩惱最極微細不明不顯難可覺 知。須依勝定令心澄細方能除斷。如善射 者欲射毛端。依巧便法令心澄細發箭
方中。是故此道定用偏增。
[0142c20] 問此金剛喻定有幾智耶。答有六智。謂四 類智及滅道法智。此中或有以苦類智思 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作非常苦空非我行
相。得阿羅漢果。或有以集類智思惟非想 非非想處諸行因作因集生緣行相。得阿羅 漢果。或有以滅法智思惟欲界諸行滅作 滅靜妙離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有以道法
智思惟欲界諸行道。作道如行出行相。得 阿羅漢果。或有以滅類智。或思惟初靜慮 諸行滅。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作滅靜妙離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有以道 類智。思惟九地類智品道。作道如行出行 相。得阿羅漢果。如是皆名金剛喻定。是謂 此處略毘婆沙。
[0143a05] 問此金剛喻定依何地有幾耶。有作是說。 依未至定有五十二。謂依未至定。或有以 苦類智。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作四行相
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有以集類智。 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因。作四行相中隨 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有以滅法智。思惟
欲界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 漢果。或有以道法智。思惟欲界諸行道。作 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四智
有十六行相或有以滅類智。或思惟初靜 慮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 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作四 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八智
有三十二行相。足前十六成四十八。或有 以道類智。思惟九地類智品道。作四行相中 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一智有四行
相。足前四十八成五十二金剛喻定。如依 未至定乃至依第四靜慮亦爾。依空無邊 處有二十八。謂依空無邊處。或有以苦類 智。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作四行相中隨
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有以集類智。思惟 非想非非想處諸行因。作四行相中隨一行 相。得阿羅漢果。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
以滅類智。或思惟空無邊處諸行滅。作四 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乃至或思惟 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
相。得阿羅漢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足 前八成二十四。或有以道類智。思惟九地 類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
漢果。如是一智有四行相。足前二十四成 二十八金剛喻定。依識無邊處有二十四金 剛喻定。謂除思惟空無邊處諸行滅四行相。 餘如依空無邊處說。依無所有處有二十
金剛喻定。謂除思惟識無邊處諸行滅四行 相。餘如依識無邊處說。
[0143b11] 有餘師說。依未至定有八十金剛喻定。謂 依未至定。或有以苦類智。思惟非想非非 想處諸行。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
果。或有以集類智。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 行因。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 或有以滅法智。思惟欲界諸行滅作四行 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有以道法
智思惟欲界諸行道。作四行相中隨一行 相。得阿羅漢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或 有以滅類智。或思惟初靜慮諸行滅。作四
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乃至或思惟 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 相。得阿羅漢果。如是八智有三十二行相。
足前十六成四十八。或有以道類智。或思 惟初靜慮諸行道。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 得阿羅漢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
行道。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 如是八智有三十二行相。足前四十八成 八十金剛喻定。如依未至定。乃至依第四 靜慮亦爾。依空無邊處有四十金剛喻定。
謂依空無邊處。或有以苦類智。思惟非想 非非想處諸行。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 羅漢果。或有以集類智。思惟非想非非想
處諸行因。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 果。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以滅類智。或 思惟空無邊處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
相得阿羅漢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處 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 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足前八成二十 四。或有以道類智。或思惟空無邊處諸行
道。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乃 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道。作四行相 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四智有十
六行相。足前二十四成四十金剛喻定。依 識無邊處有三十二金剛喻定。謂除思惟空 無邊處諸行滅道八行相。餘如依空無邊處 說。依無所有處有二十四金剛喻定。謂除
思惟識無邊處諸行滅道八行相。餘如依識 無邊處說。
[0143c20]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依未至定有十三金 剛喻定。謂見道中有四類智忍。修道中離非 想非非想處修所斷染有九無間道。是謂十
三金剛喻定。如依未至定。乃至依第四靜 慮亦爾。依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皆但 有九金剛喻定。謂除四類智忍。餘如依未 至定說。
[0143c27] 如是說者。依未至定有百六十四金剛喻定。 謂依未至定。或有以苦類智。思惟非想非非 想處諸行。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
果。或有以集類智。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 因。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或 有以滅法智。思惟欲界諸行滅。作四行相
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有以道法智。 思惟欲界諸行道。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 得阿羅漢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或有
以滅類智。或思惟初靜慮諸行滅。作四行 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乃至或思惟非 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
得阿羅漢果。如是四八成三十二。足前十 六成四十八。如是或思惟初二靜慮諸行 滅。或思惟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或思惟第 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或思惟第四靜慮空無
邊處諸行滅。或思惟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或 思惟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或思惟無 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各作四行相
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四七成二十 八。足前四十八成七十六。如是或思惟初 三靜慮諸行滅。或思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諸行滅。或思惟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 行滅。或思惟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諸行 滅。或思惟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 或思惟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諸行滅。各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 漢果。如是四六成二十四。足前七十六 成百。如是或思惟四靜慮諸行滅。或思惟 第二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滅。或思惟第
三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或思惟第四 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或思惟空無邊 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各作四行相
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四五成二 十。足前百成百二十。如是或思惟四靜慮 空無邊處諸行滅。或思惟第二靜慮乃至識 無邊處諸行滅。或思惟第三靜慮乃至無所
有處諸行滅。或思惟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 非想處諸行滅。各作四行中隨一行相得阿 羅漢果。如是四四成十六。足前百二十成
百三十六。如是或思惟初靜慮。乃至識無邊 處諸行滅。或思惟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 諸行滅。或思惟第三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諸行滅。各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 漢果。如是三四成十二。足前百三十六成 百四十八如是或思惟初靜慮乃至無所有 處諸行滅。或思惟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
想處諸行滅。各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 羅漢果。如是二四成八。足前百四十八成 百五十六。如是或思惟初靜慮乃至非想非
非想處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 羅漢果。此四足前百五十六成百六十。或 有以道類智思惟九地類智品道。作四行 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此四足前百六
十成百六十四金剛喻定。如依未至定。乃 至依第四靜慮亦爾。依空無邊處有五十 二金剛喻定。謂依空無邊處。或有以苦類 智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作四行相中隨
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有以集類智思惟 非想非非想處諸行因。作四行相中隨一行 相得阿羅漢果。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 以滅類智或思惟空無邊處諸行滅。作四
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乃至或思惟 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 相得阿羅漢果。如是四四成十六。足前八 成二十四。如是或思惟空識無邊處諸行
滅。或思惟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或思 惟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各作四 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三四 成十二。足前二十四成三十六。如是或思
惟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或思惟識 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各 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 二四成八。足前三十六成四十四。如是或
思惟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此四 足前四十四成四十八。或有以道類智思 惟九地類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
阿羅漢果。此四足前四十八成五十二金剛 喻定。依識無邊處有三十六金剛喻定。謂 依識無邊處。或有以苦類智思惟非想非 非想處諸行。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
漢果。或有以集類智思惟非想非非想處 諸行因。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 果。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以滅類智或 思惟空無邊處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
相得阿羅漢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處 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 果。如是三四成十二。足前八成二十。如 是或思惟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或思
惟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各作四 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二四 成八。足前二十成二十八。如是或思惟識 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作四行
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此四足前二十 八成三十二。或有以道類智思惟九地類 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 果。此四足前三十二成三十六金剛喻定。
依無所有處有二十四金剛喻定。謂依無 所有處。或有以苦類智思惟非想非非想 處諸行。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 果。或有以集類智。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
行因。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 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以滅類智或思 惟無所有處諸行滅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 得阿羅漢果。或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思 惟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作四行 相中隨一行相得阿羅漢果。如是三四成 十二。足前八成二十。或有以道類智思
惟九地類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隨一行相得 阿羅漢果。此四足前二十成二十四金剛 喻定。此中依無色定。不起法智。亦不緣下 地苦集及滅。以無色定唯緣自地及上地
故。前來所說生欲界者金剛喻定。生上二 界。如應當知所起多少。謂生上二界必不 起法智。以彼厭下苦集諦故不欲重觀。 既不觀下苦集。亦不觀下滅道。以滅道智
用苦集智為上首故。若生上地不依下 地離餘煩惱上地自有勝下定故。除生 非想非非想處。彼無自地無漏定故。必須 依下無所有處起無漏定離餘煩惱。若生
上靜慮地。必不緣下靜慮地苦集及滅。以 厭彼苦集故。如法智說。未解脫心。當言解 脫。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耶。答已解脫心。當
言解脫。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說心解脫 貪瞋癡。又說未來無學心生時解脫一切障。 而未說未解脫心當言解脫已解脫心當 言解脫。今欲說之故作此論。問云何此心
名已解脫。答本性解脫貪瞋癡故。問若已解 脫貪瞋癡者。何故復言今得解脫。答依煩 惱故名已解脫。若依行世在相續故名今 解脫。今此位中始能行世在相續故。於如
是義未通達者作是難言。若已解脫不應 言解脫。若解脫不應言已解脫。已解脫心 而言解脫不應正理。雖依前義此難已 遣。而今更引餘事釋之。如契經說。大王今
者從何所來彼雖已來而說今來。此亦應 爾。不應為難。此中論主為顯此義。復引 餘經反詰難者。今應問彼。如世尊說。
若斷愛無餘 如蓮花處水
苾芻捨此彼 如蛇脫故皮
[0145b23]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彼答如是。汝何所欲 為已捨言捨未捨言捨耶。彼答已捨言捨。 聽我所說。若已捨不應言捨。若捨不應
言已捨。已捨而言捨。不應正理。此中論主 反詰難者令彼自解。是等彼釋如彼所解而 釋通故。然此頌中前二句顯已捨義。已斷煩
惱處在世間。心無所著如蓮花故。後二句 顯今捨義。不住此彼六根六塵。如蛇脫皮 無顧戀故。彼於昔事而說今聲。然無有 失。此亦應爾。雖已解脫言今解脫而無
有過。為證此義復引餘經反詰難者。又 世尊說。
斷慢自善定 善心一切脫
一靜居不逸 越死到彼岸
[0145c08]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彼答如是。汝何所欲 為已到言到未到言到耶。彼答已到言到。 聽我所說。若已到不應言到。若到不應
言已到。已到而言到。不應正理。此釋難意 如前應知。謂此頌中前二句顯已到義。後 二句顯今到義。彼於昔事而說今聲。然無
有失。此亦應爾。故總結言。彼既應理。此亦 應然。即顯此中是等彼釋。勸彼難者於諸 契經應善分別了不了義。復作是言。故於 契經應分別義。如世尊說。
獸歸林藪 鳥歸虛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別
[0145c20] 如是四種至所歸處方得安樂。是故智者 應於契經善分別義。不應如說而便作 解。若如說而解者。則令聖教前後相違。亦
令自心起顛倒執。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依 厭離染。依離染解脫。依解脫涅槃。乃至廣 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
謂契經說。依厭離染。乃至廣說。雖作是說 而不廣辨。云何依厭離染。乃至云何依解 脫涅槃。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
今應分別。故作斯論如世尊說。苾芻當知。 依厭離染。依離染解脫。依解脫涅槃。問一 心聚中即具有厭離染解脫。何故但說依厭
離染依離染解脫。不說依解脫離染依離染 厭耶答生隨順勝故。謂此三法雖復俱生。 而厭於離染生隨順勝。離染於厭生隨順 劣離染於解脫生隨順勝。解脫於離染生
隨順劣。如觸與受雖復俱生。而說觸緣受。 不說受緣觸。此亦如是。此中依有二種。一 能生。二能得能生者。謂依厭離染。依離染
解脫能得者。謂依解脫涅槃。故於此中作 順後句。問若是依者亦是緣耶。答若是緣者 彼亦是依。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