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3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 五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慚愧納息第五之二
[0180a28] 云何慚云何愧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慚有愧。 雖作是說而不廣辨。云何為慚云何為
愧。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 應廣分別之。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 此二法展轉相似。世間有情見有慚者言是 有愧。見有愧者言是有慚。勿謂此二其體
是一。今欲顯示性相差別令彼疑者得決 定解。復次前雖已說無慚無愧而未說彼 近對治法。今欲說彼近對治法所謂慚愧。 復次如是二法唯是善性亦是施設善法勝
因。如說何法相應心品一向是善。謂慚與愧 欲顯其相令勤修習。復次如是二法守護 世間。如世尊說有二白法能護世間。謂 慚與愧。若無此二是則應無善趣解脫。欲
顯其相令勤修習。復次如是二法能令有 情種種差別。所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屬尊 卑長幼。若無此二如牛羊等。便無尊卑長幼 差別。欲顯其相令勤修習故作斯論。
[0180b18] 云何慚。答諸有慚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 所羞有異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 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此本論主
於異名義得善巧故作種種說。文雖差 別而體無異。問此中所說差別名言。為顯 自性。為顯行相。為顯所緣。有作是說。此 顯慚自性。問若爾慚行相云何。答如一切善
心心所法行相此行相亦爾。所以者何。彼相 應故。問慚所緣云何。答一切法。有餘師說。此 顯慚行相。此行相對餘應作四句。有慚非
慚行相轉。謂慚作餘行相轉。有慚行相轉非 慚謂慚相應法作慚行相轉。有慚亦慚行相 轉。謂慚作慚行相轉。有非慚亦非慚行相 轉。謂若取此種類應說慚相應法作餘行
相轉若不爾者應說除前相。如說轉有四 句。已轉當轉應知亦爾。如慚行相有三四 句諸餘行相應知亦爾。問若爾慚自性云何。 答自體自相即彼自性。如說諸法自性即是
諸法自相。同類性是共相。問慚所緣云何。答 一切法。復有說者。此顯慚所緣。謂諸有慚。 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所羞。有異羞者
說緣苦集諦。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 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者說緣滅道諦。自 性行相皆如前說。
[0180c12] 云何愧答諸有愧。有所愧有異愧。有恥有 所恥有異恥。於諸罪中有怖有畏深見 怖畏是謂愧。此本論主於異名義得善巧
故作種種說。文雖差別而體無異。問此中 所說差別名言為顯自性。為顯行相。為 顯所緣。有作是說。此顯愧自性。問若 爾愧行相云何。答如一切善心心所法行相
此行相亦爾。所以者何。彼相應故。問愧所緣 云何。答一切法。有餘師說。此顯愧行相。此 行相對餘應作四句。有愧非愧行相轉。謂
愧作餘行相轉。有愧行相轉非愧。謂愧相 應法作愧行相轉。有愧亦愧行相轉。謂愧 作愧行相轉。有非愧亦非愧行相轉。謂若 取此種類應說愧相應法作餘行相轉。若
不爾者應說除前相。如說轉有四句。已轉 當轉應知亦爾。如愧行相有三四句。諸餘 行相應知亦爾。問若爾愧自性云何。答自體 自相即彼自性如說諸法自性即是諸法自
相。同類性是共相。問愧所緣云何。答一切法。 復有說者。此顯愧所緣。謂諸有愧有所愧 有異愧有恥有所恥有異恥者。說緣滅 道諦。於諸罪中有怖有畏深見怖畏者說
緣苦集諦。自性行相皆如前說。慚愧何差別。 答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慚。於諸罪中深 見怖畏是愧。如是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阿毘達磨說此二法展轉相應其相相似。 今欲分別慚愧二種性相差別故作此論。 謂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慚。於諸罪中深 見怖畏是愧。復次有所恭敬是慚。有所
怖畏是愧。如是次第與前所說無慚無愧 差別相違應隨廣說。如是二法俱三界繫及 不繫。唯是善遍與一切善心相應。問若爾 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七力幾有漏幾無
漏。答二。唯有漏。謂慚愧。五通有漏無漏。謂 信等答彼論應說七力皆通有漏無漏。而 不爾者有別意趣。謂彼說力加行根本。加
行位中慚愧增故說唯有漏。根本位中信等 增故說通二種。若不爾者聖道應不與慚 愧相應。則聖者不應慚愧增上是故慚愧 定通無漏。或有無慚似慚而轉。謂作惡時
有羞如嫁娶等。或復有慚似無慚轉。謂作 善時無羞如行施等。或有無慚似無慚轉。 謂作惡時無羞如屠獵等。或復有慚似慚 而轉。謂作善時有羞如悔過等。或有無愧
似愧而轉。謂作惡時有恥如嫁娶等。或復 有愧似無愧轉。謂作善時無恥如行施等。 或有無愧似無愧轉。謂作惡時無恥如屠 獵等。或復有愧似愧而轉。謂作善時有恥
如悔過等。
[0181b03] 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微俱行不善根乃至 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 義故。如契經說彼猶有微俱行不善根未
斷。從此有餘不善法生由是當退。契經雖 作是說而不廣辨其義。亦不說云何增 上不善根。云何微俱行不善根。經是此論 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廣分別之
故作斯論。問何故此中不說中品不善根 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 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已說 初後即已顯中。如初後上下趣入已出加
行究竟應知亦爾。復次若麁現易了易可 施設易顯易說者此中說之。中品不爾是 故不說。謂利根者如指鬘等。鈍根者如蛇 奴等。麁現易了易可施設易顯易說中
根不爾。復次中品攝在上下品中故不別 說。謂說上品時中在下品劣於上故。說 下品時中在上品勝於下故。復次上下品 少世所希奇是以故說。中品極多非希奇
故略而不說。云何增上不善根。答諸不善根 能斷善根及離欲染時最初所捨。問諸不 善根能斷善根者。為即是離欲染時最初 所捨。為有異耶。設爾何失。若即是者如何
言及。若有異者能斷善根諸不善根何時 當斷。有說即是問若爾者如何言及。答義 有異故。謂增上不善根極猛利故能斷善根。 極麁重故離欲染時最初而捨。復次此不善
根由二義故說名增上。一能斷滅諸善根 故。二離欲染時最初所捨故。有說有異。問 若爾者能斷善根諸不善根何時當斷。答 離欲染時最初當斷。問如何有異。答多少
有異。謂能斷善根者少。最初所捨者多。非 離欲時最初所斷一切皆能斷善根故。問 唯有邪見能斷善根。何緣乃說不善根 耶。答雖根本時由邪見斷而加行位由不
善根。顯加行時勢用勝故說不善根能斷 善根。謂染淨法皆加行時勢用增上非究竟 時。如說菩薩見老病死逼惱世間深心厭 離。最初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此
心故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種種難行 苦行而無退轉。此甚為難非盡智時。修未 來世三界所繫增上善根故加行時勢用為 勝。有作是說。邪見所以能斷善根當知
皆是不善根力。謂不善根摧伏善根令漸羸 劣無勢力已。然後邪見乃能斷之故作是 說。復有說者。此說邪見相應癡不善根能斷 善根不說前位貪等。雖實邪見能斷善根
爾時癡增故作是說如念住等。有餘師說。 此中但說癡不善根轉。隨轉時俱增上故。謂 貪瞋轉時增上非隨轉時。邪見隨轉時增上
非於轉時。唯癡一切時增上是故偏說。即 由如是所說因緣不立邪見為不善根。云 何微俱行不善根。答諸不善根離欲染時最 後所捨。由捨彼故名離欲染。謂欲界下下
品貪瞋癡名微俱行不善根。故捨彼時名離 欲染微細難斷故最後離。
[0181c29] 問邪見斷善根時為作一品斷為作九品 斷耶。設爾何失。若作一品斷者何故前說 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諸言所表非唯一
故。次後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微俱行 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若作九品 斷者。云何前說諸不善根能斷善根。離 欲染時最初所捨名增上不善根耶。如何
一品所斷邪見能作九品斷善根耶。如何 一品邪見所斷而名九品所斷善耶。有作 是說作一品斷。問若爾何故前說諸不善根 能斷善根。答前文但應說不善根能斷善
根。不應說諸。而說諸者。欲顯斷善邪見 相應癡不善根。未來種類有多剎那故作 是說。復次正斷善時雖無多品而加行位 品類有多。所說諸言通顯加行伏斷正斷
俱名斷故。問次後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 何微俱行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答 依現行斷故作是說。謂下下品邪見現前 令上上品善根不行。如是乃至若上中品
邪見現前。令下中品善根不行。若上上品 邪見現前。令下下品善根不行。及令九品 皆不成就。故前八品善根先得不現行。後 得不成就。第九品善根得不現行時即得
不成就以漸次得不現行故。後作是說斷 善根時最後所捨名微俱行善根。以一時 得不成就故。前作是說離欲染時最初所 捨名能斷善增上不善根。是故前後二說善
通。應作是說。作九品斷。問若爾云何前說 諸不善根能斷善根。離欲染時最初所捨 名增上不善根乃至廣說。答有多種九品。
謂有現行九品。有異熟九品。有對治九品。 有斷善根九品。現行九品者。謂有時下下品 現行。乃至有時上上品現行。有即說此為因
九品。謂加行得者下下品為九品因。乃至上 中品為二品因。上上品但為上上品因。劣 為勝因。非勝劣因。非所尚故。非加行得
者九品皆得展轉為因。異熟九品者。謂上上 品業受上上品異熟。乃至下下品業受下下 品異熟。如施設論說。若作殺生罪上上者
生無間地獄。上中者生大熱地獄。乃至下下 者生傍生鬼趣。乃至廣說。對治九品者。謂下 下品明斷上上品無明。乃至上上品明斷下
下品無明。斷善根九品者。謂下下品邪見斷 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見斷下下品善 根。若依斷善九品說者。彼邪見則有九品。
若依對治九品說者。彼邪見則唯一品以 對治九品故。前說離欲染時最初所捨。以 斷善九品故後說斷善根時最後所捨。是 故前後二說善通。復次斷法有二種。一如見
所斷是故能斷九品邪見。離欲染時一品 頓斷。二如修所斷是故所斷九品善根斷 善根時九品漸斷。問斷善根者是何義耶。答 非如世間斧等斷木。邪見與善不相觸故。
然相續中邪見現在前時。令諸善根成就得 滅不成就得生說名為斷。若相續中無善根 得爾時名為善根已斷。問此善根斷自性是
何。有作是說。以不信為自性。謂信故善根 續。不信故善根斷。有餘師說。以邪見為自 性。謂由邪見善根斷故。或有說者。以斷善
時諸煩惱纏為自性。謂由彼力善根斷故。 復有說者。以一切法為自性。謂斷善根時 一切法皆隨順故。譬喻者言。無實自性。謂彼
相續先有善根。今時斷滅有何自性。所引現 喻如頂中說。評曰應作是說。諸善根斷以 不成就為自性。是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
所攝。此即說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相應 中。問何界趣處能斷善根。答在欲界。非色 無色界。人趣非餘趣。三洲除北洲。尊者瞿
沙伐摩說曰。唯贍部洲能斷善根。以此洲 人於善惡業所作猛利非餘洲故。問若爾 根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贍部洲人極多成 就十九根。極少成就八根。如贍部洲。東勝
身洲西牛貨洲亦爾。答彼文應說東西洲人 極多成就十九根極少成就十三根。而不 作是說者應知是誦者錯謬。評曰彼不應 作是說。一切所誦皆無異故。三洲所作皆猛
利故應知前說於理為善。問何等補特伽羅 能斷善根。答唯見行者能斷善根。非愛行 者。以見行者意樂堅固於善惡業所作猛 利。愛行輕動於染淨品俱不猛故。於見行
中男子女人俱能斷善。尊者瞿沙伐摩說曰。 唯男子能斷善根以志性強故。如施設論 說。男子造業勝非女人。男子練根勝非女 人。男子意樂勝非女人。故知女人不能斷
善。問若爾根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若成 就女根定成就八根男根亦爾。答彼文應 說若成就女根定成就十三根。若成就男 根定成就八根。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是誦
者錯謬。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一切所誦皆 無異故。男女所作皆猛利故。如栴酌迦婆 羅門女惡心謗佛過諸丈夫。然施設論。說 男勝者依多分說非謂一切。由此應知前
說為善。問所搋半擇迦無形二形能斷善不。 答不能。所以者何。前說意樂堅固所作猛利 者能斷善根。彼扇搋等意樂輕動所作劣故。
復次見行者能斷善根彼是愛行故。復次多 瞋者能斷善根彼多貪故。問斷何等善根。 唯欲界耶通三界耶。設爾何失。若唯斷 欲界者。識身論說當云何通。如說若害蟻
卵無少悔心應說是人斷三界善。若通斷 三界者彼上界善。先不成就今云何斷。答 應說唯斷欲界善根。問若爾識身論說當 云何通。答彼文應說若害蟻卵無少悔心。
應說彼斷三界中善。而不作是說者欲令 三數滿故。謂先成就欲界善根。上界善根已 不成就。今時復斷欲界善根則三界善根皆 不成就。由斷善位三數乃滿故說彼人斷三
界善。有說通斷三界善根。問彼上界善根先 不成就今云何斷。答於不成就中更不成 就以轉遠故說名為斷。復次上界善根依 欲界善生長滋茂。若欲界善斷彼則乾枯故
說斷彼。復次欲界善根與上界善為門為 加行為足依處。若欲界善斷彼無門等亦 說為斷。復次若當欲界善根不斷彼上界善 容有生長積集之義。今欲界善斷故彼善無
容生長積集故說為斷。由此尊者妙音說 曰。若不斷欲界善根則色無色善根可得 生長。由此斷故彼更不生亦說為斷。問何 故但說殺害蟻卵心無有悔不說餘耶。答
彼全無過無所用故。謂諸蟻卵於人無過 亦無所用而故殺害尚無悔心。況復有過 有所用者。故知彼類已斷善根是以偏說。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