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4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七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二
[0241b25] 有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 根。問此三不善根以何為自性。答以十五 事為自性。謂貪瞋不善根各欲界五部為十
事。癡不善根欲界四部及見苦所斷一分為 五事。謂欲界繫見集滅道修所斷癡全是不 善立不善根。見苦所斷癡有十種。即五見疑
貪瞋慢俱不共無明以為第十。於中八種是 不善故立不善根。身邊二見相應無明是無 記故非不善根。問根是因義身邊二見相應 無明既是一切不善法因。何故不立不善根
耶答若法體是不善能為一切不善法因者 立不善根。身邊二見相應無明雖是一切不 善法因。而體是無記故非不善根。由此三不 善根以十五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
當說。問何故名不善根。不善根是何義。答 於諸不善法。能生能養能增能益能攝能持 能滋長義。是不善根義。尊者世友作如是 說。於諸不善法。為因為種子為轉為隨
轉為等起為攝益義是不善根義。大德說 曰。於諸不善法。為本為能植為轉為隨轉 能攝益義是不善根義。問若不善因義是不善 根義。前生不善五蘊與後生未生不善五蘊
為因。前生十不善業道與後生未生十不 善業道為因。前生不善三十四隨眠與後生 未生不善三十四隨眠為因。如是等不善法 皆應立不善根。何故但說三不善根。尊者
世友作如是說。此是世尊觀所化者宜聞 法故有餘略說。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 勢用餘不能知。若法應立不善根者。則便 立之故不應責。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大師
知此貪瞋癡三於諸不善為因勢用偏重偏 近故立為根。復次不善法中。此三最勝名義 勝故偏立為根。復次不善法中。此三難斷難
破難越故偏立根。復次不善法中。此三過重 過多過盛故偏立根。復次此三近障三種善 根。是三善根增上怨敵。是故偏立為不善根。
復次離欲染時此三極作留難障礙如守 獄卒。是故偏立為不善根。復次諸不善法此 為上首。猶如猛將在軍前行由此勢力諸 餘不善皆得生長故偏立根。復次諸不善法。
此三為因為根為導為集為緣為等起為 能作為主為本故立為根。因者如種故根 者堅牢故導者能引故集者能生故緣者能助 故等起者能發生故能作者能長養故主者能
攝受故本者能為依故。復次以此三法具 五義故立不善根餘法不爾。謂此三法通 五部遍六識。是隨眠性能發麁惡身語業。 斷善根時為強加行。通五部者。謂通見苦
乃至修所斷。此簡五見及疑。遍六識者謂眼 識乃至意識相應。此簡慢是隨眠性者。謂貪 不善根是欲貪隨眠性。瞋不善根是瞋恚隨
眠性癡不善根是無明隨眠性。此簡諸纏煩 惱垢等。能發麁惡身語業者。如契經說。貪 瞋癡生一切麁惡身語意業。斷善根時為強
加行者。如施設論說。諸斷善根云何而斷。 以何行相斷。謂如有一是極猛利貪瞋癡 類乃至廣說。此二俱釋不善根義。問增上邪
見能斷善根。何故不立不善根耶。答斷善 加行及正斷時此三皆勝故立為根。邪見唯 於斷善時勝非加行位故不立根。謂諸內
外染淨事業。加行時難。究竟時易。如諸菩薩 見老病死逼惱世間。為救濟故初發無上 正等覺心。由此心故三無數劫。修習百千 難行苦行無有留礙常不退轉。初菩提心
甚為難得。非後盡智無生智時。所修未來三 界善法。是故邪見非不善根。復次斷善根時 此三為轉亦為隨轉故立為根。邪見非轉
亦非隨轉故不立根。有作是說。斷善根時 貪瞋但為轉。癡亦為隨轉故立為根。邪見 但為隨轉非轉究竟時易故不立根。復次 邪見所以能斷善根。應知皆由貪瞋癡力。
是故但立貪等為根。謂不善根摧伏善法。 令無勢力羸劣衰損。然後邪見能斷善根。 復次先說具五義者立不善根。邪見不爾。謂 唯四部意識相應雖是隨眠性。而不能發
麁惡身語業見所斷心於身語業。非近因等 起剎那等起故。非斷善時為強加行。是故 邪見非不善根。由前五義總簡諸餘不善
五蘊。謂不善色蘊五義皆無。不善受想識蘊。 及非隨眠纏垢相應行蘊雖通五部遍六 識能發麁惡身語業。而闕餘二義。不善不 相應行蘊雖通五部而闕後四義。諸隨眠
中五見及疑。雖是隨眠性而闕餘四義。慢 雖通五部是隨眠性能發麁惡身語業。而 闕餘二義。十纏中惛沈掉舉無慚無愧。雖通 五部遍六識能發麁惡身語業。而闕餘二
義。睡眠雖通五部而闕餘四義。忿覆惡作 嫉慳。雖亦能發麁惡身語業。而闕餘四義。 諂誑憍害恨惱。是煩惱等流故名煩惱垢。
雖亦能發麁惡身語業。而闕餘四義。故皆 不立為不善根。復次貪瞋癡三。是業增上根 本集故立不善根。如契經說。迦邏摩。當知
貪瞋癡三是業根本集。應知此經依增上說。 餘非增上故不立根。復次貪瞋癡三盡故 業盡故立為根。如契經說。貪瞋癡盡故諸業
亦隨盡。此經亦依增上義說。復次貪瞋癡三 展轉相引。展轉相助故立為根。如契經說。 貪能起瞋瞋能起貪無明助二。應知亦從 貪瞋而起。復次此於三受多隨增故立不
善根。餘法不爾。如說於樂受貪隨增。於苦 受瞋隨增。於不苦不樂受癡隨增。問於一 一受一切隨增。何故此中作如是說。答從
多分故作如是說。謂於樂受貪多隨增。於 苦受瞋多隨增。於不苦不樂受癡多隨增。 復次貪依樂受而起。以樂受為根本。造多 惡行引多苦果。瞋依苦受而起。以苦受
為根本。造多惡行引多苦果。癡依不苦 不樂受而起。以不苦不樂為根本。造多惡 行引多苦果。故作是說。復次此三佛說是 違順故立不善根。餘法不爾。謂契經說。諸
有情類由違順力多興鬪諍。如諸天眾與 阿素洛由違順力數起鬪諍。亦如邏摩邏 伐拏等為私多等起諸鬪諍。因斯殺害無 量有情。當知皆是由違順力。違者謂瞋貪
名為順。問此中何故不說癡耶。答癡即在 此二分中攝。已說違順則已說癡。若諸有 情不愚癡者。為天妙境尚不造惡。況為人 間及惡趣境。而興鬪諍造諸惡業。因斯流
轉受苦無窮。復次略現煩惱梯隥門故。說 不善根唯有三種。謂諸煩惱三品所攝貪品 瞋品癡品為三。如契經說。佛告梵志。若諸 有情為二十一煩惱染心。雖自執有真實
淨法得畢竟淨。而墮惡趣受下賤身。大德 法救於彼經中。攝諸煩惱皆入三品。謂貪 瞋癡三品差別說一則說彼品一切。如說貪
品瞋品癡品。如是親品怨品中品。有恩品有 怨品無二品。適意品不適意品非二品應知 亦爾。復次由三不善根起十惡業道墮十
惡處是故偏說。云何三不善根起十惡業道。 如契經說。殺生有三種。謂貪瞋癡生乃至邪 見應知亦爾。施設論亦說三不善根是十惡
業道生長因本。云何由彼墮十惡處。如契 經說。殺生業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眾 生當墮地獄傍生鬼界。廣說乃至邪見亦爾。
施設論亦說殺生業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 最上品者墮無間地獄。次微劣者墮大炎熱 地獄。次微劣者墮炎熱地獄。次微劣者墮大
號叫地獄。次微劣者墮號叫地獄。次微劣者 墮眾合地獄。次微劣者墮黑繩地獄。次微劣 者墮等活地獄。次微劣者墮傍生趣。最微劣
者墮餓鬼界。廣說乃至邪見亦爾。復次若世 尊說為內垢者立不善根。餘法不爾。如契 經說。內垢有三。謂貪瞋癡。如說內垢內怨
內嫌內賊亦爾。復次若世尊說有增減者立 不善根。餘法不爾。如契經說。云何貪增瞋增 癡增。云何貪減瞋減癡減。於餘煩惱不說
增減。是故不立為不善根。復次若說增上 退因緣者立不善根。餘法不爾。如說苾芻 苾芻尼等。若自觀見貪瞋癡增。應自了知 退諸善法。復次若佛說為煩惱障者立不
善根。餘法不爾。如說云何名煩惱障。謂有 一類貪瞋癡三。數數現行增上猛利。復次若 世尊說彼為塵者立不善根。餘法不爾。如
契經說。塵有三種謂貪瞋癡。如說為塵根 栽垢穢熱惱毒箭火刺刀毒癰病亦爾。是故 立三不善根。
[0243b07] 問三不善根云何現起。答若心起貪瞋則不 起。若心起瞋貪則不起。此二心起決定有 癡。所以者何。貪瞋行相更互相違癡不爾
故。貪行相歡。瞋行相慼。無明行相俱不相 違。復次貪現起時令身增益攝持身故。瞋 現起時令身損減毀壞身故。癡於此二俱 不相違。復次貪起令身柔軟調適。欣樂所
緣。若愛前境晝夜觀之無厭足故。瞋起令 身麁澁剛強。憎背所緣。若憎前境乃至不欲 舉眼看故。癡於二事俱不相違。
[0243b17] 三不善根皆通五部亦遍六識。所以者何 若不善根唯見所斷。則修所斷不善應無根 而生。若不善根唯修所斷則見所斷不善
應無根而生。故不善根定通五部。若不善根 唯在意地。則五識中不善應無根而生。若 不善根唯在五識。則意地不善應無根而
生。故不善根定遍六識。若貪俱起諸不善心 由二根故說名有根。謂貪及彼相應無明。 若瞋俱起諸不善心由二根故說名有根。謂
瞋及彼相應無明。餘惑俱起諸不善心由一 根故說名有根。謂唯無明。
[0243b28] 問多處說根。謂有處說有身見為根。或有 處說世尊為根。或有處說欲為根。或有處 說不放逸為根。或有處說自性為根。此諸
根名義何差別。答說有身見為根者依諸 見趣。謂執我我所故六十二見趣生長。說 世尊為根者依所說法。謂唯佛能說雜染 清淨繫縛解脫流轉還滅等諸妙法門。說欲
為根者依集善法。謂要有欲能集諸善。說 不放逸為根者依守善法。謂不放逸故能 守護諸善。諸放逸者雖有善法而復退壞。 說自性為根者依不捨自體。謂一切法
以自性為根不失自體。問若爾無為法亦 應名有根。答若依此義諸無為法說名 有根亦無有過。有說。有處說自性為根者 依同類因。謂同類因與後生未生自性類法
為同類因故。問苦法智忍及俱起法應名 無根。答此雖無同類因而為他同類因。諸 無為法則不如是。有作是說。苦法智忍及 俱起法雖無同類因。而有相應俱有因故
不名無根法。評曰應作是說。此中自體說 名自性。無處說因為自性故。
[0243c20] 有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問此三漏以何 為自性。答以百八事為自性。謂欲漏以欲 界四十一事為自性。則貪五瞋五慢五見十二
疑四纏十。有漏以色無色界五十二事為自 性。即貪十慢十見二十四疑八。無明漏以三 界十五事為自性。即欲色無色界各五部無
明由此三漏以百八事為自性。品類足說。 云何欲漏謂欲界除無明諸餘結縛隨眠隨 煩惱纏是名欲漏。云何有漏謂色無色界除 無明諸餘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有漏。云
何無明漏謂三界無知是名無明漏。彼言應 理若作是說緣三界無知是名無明漏。則 應不攝無漏緣無明。問身語惡行為是隨 煩惱。非隨煩惱耶。設爾何失。若是隨煩惱
此中何故不說。若非隨煩惱。識身足論當 云何通。如彼說身語惡行是不善非結非 縛非隨眠是隨煩惱非纏應棄應捨應斷 應遍知能生後苦異熟。有作是說。身語惡
行是隨煩惱。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 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法是隨煩 惱亦是纏者此中說之。身語惡行雖是隨煩
惱而非纏故此中不說。復有說者。身語惡 行非隨煩惱。問識身足論當云何通。答識身 足論應作是說。身語惡行是不善非結非縛
非隨眠非隨煩惱非纏。乃至廣說。而彼論 說是隨眠煩惱者以身語惡行為隨煩惱 所擾惱故亦名隨煩惱。問若爾彼亦為結 所繫乃至為纏所纏亦應名結乃至名纏。
答理亦應然而不說者應知彼是有餘之 說。復次彼論為現異聞異說。由異說故義 則易解。復次彼論為現二門二略二階二隥 二炬二明二文二影。由斯門等二義俱通。
如彼自性非結等故名非結等。亦非隨煩 惱自性故應名非隨煩惱。如彼為隨煩惱 所擾惱故名隨煩惱。亦為結所繫乃至纏 所纏故應名為結乃至名纏。彼但為現二
門等故。各彰一說二義俱通是故三漏以 百八事為其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問何故名漏。漏是何義。答留住義淹貯義 流派義禁持義魅惑義醉亂義是漏義。留
住義是漏義者。誰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無 色界。所謂諸漏。淹貯義是漏義者。如濕器中 淹貯種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煩惱器中 淹貯業種能生後有。流派義是漏義者如
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從六處門諸 漏流派。禁持義是漏義者。如人為他所禁 持故不能隨意遊適四方。如是有情為諸 煩惱所禁持故循環諸界諸趣諸生。不得
自在趣涅槃界。 魅 惑義是漏義者。如人為 鬼之所 魅 惑。不應說而說不應作而作不 應思而思。如是有情為諸煩惱所 魅 惑故
起身語意三種惡行。醉亂義是漏義者。如人 多飲根莖枝葉花果等酒即便醉亂。不了應 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顛倒放逸。如是有情 飲煩惱酒不了應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
顛倒放逸。聲論者說阿薩臘縛者。薩臘縛是 流義。阿是分齊義。如言天雨阿波吒梨。或 施財食阿旃荼羅阿言顯此乃至彼義。如是 煩惱流轉有情乃至有頂故名為漏。
[0244b21] 問若留住義是漏義者。諸業亦有留住功 能。如契經說。二因二緣留諸有情久住生 死。謂煩惱業。由煩惱業為種子故生死難
斷難破難滅。有人八歲或十歲時斷煩惱 盡得阿羅漢。但由業力仍住生死。或九十 歲有至百年。何故唯說煩惱為漏不說 業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
次業不定故謂或有業留諸有情久住生死。 或復有業令諸有情對治生死煩惱。不爾 故獨名漏復次業以煩惱為根本故。謂定 無有不斷煩惱而捨諸業。是故唯說煩
惱為漏復次業由煩惱勢力引故但說煩 惱是漏非業。有煩惱盡而壽住者亦由煩 惱餘勢力故。如以泥團擲壁雖乾而不墮 者應知此是濕時餘力。復次煩惱盡故而般
涅槃非由業盡故業非漏。諸阿羅漢業積 如山後蘊不續般涅槃故。問何故欲界諸煩 惱等除無明立欲漏。色無色界諸煩惱除 無明立有漏。三界無明立無明漏耶。答先
作是說留住義是漏義。欲界有情所以住 欲界者由彼期心於欲。憙樂於欲欽羨於 欲希望於欲思求於欲尋訪於欲耽湎於 欲。是故欲界煩惱等除無明立欲漏。色無
色界有情所以住色無色界者。由彼期心 於有。憙樂於有欽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