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4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四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八
[0329c18] ◎問曰。何故禪中餘善根立解脫。無色定中。 盡立解脫耶。答曰。以禪是麁現見了了故。餘 善根立解脫。無色定是細不現見不了了故。
盡立解脫。復次禪中有種種不相似善根故。 餘善根立解脫。無色定無種種不相似善根 故。盡立解脫。復次禪中多諸功德善利故。餘
善根立解脫。無色定無多功德善利故。盡立 解脫。復次禪能遍照緣於上地。亦緣下地緣 於自地。餘善根立解脫。無色定不能遍照。能
緣上地自地。不緣下地。是故盡立解脫。復次 禪解脫。是有漏。無色定解脫。是有漏無漏。如 是因論生論。何故禪中解脫是有漏。無色定
中解脫。是有漏無漏耶。答曰。先所說四答。此 中應說。餘有一異答。禪解脫是虛觀。無色定 解脫是實觀。
[0330a04] 佛經說解脫名方。問曰。何故佛說解脫名方。 答曰。為教化故。受化者。應聞說解脫名方。乃 得悟解。是故佛以方名說解脫。如餘經說。諦
名方。有受化者。應聞說諦名方。乃得悟解。是 故佛說諦名方。此亦如是。問曰。解脫與方有 何相似。答曰。八法相似。解脫有八。方亦有八。
問曰。方應有十。謂四方四維及上下。何故說 八。答曰。如調象法故應有八。調象之法。必向 四方及四維。不能令其向於上下。譬如以方
故調於龍象。如是以方便故得解脫。尊者瞿 沙。作如是說。調象解脫有三事。同三事。異三 事。同者一以方故。龍象可調。解脫亦爾。以除
障故。眾生能得解脫。二如調龍象。趣於一方 時。不能復趣餘方。佛教眾生解脫之法。亦復 如是。得一解脫時。無二無多。三如調龍象。趣
一方時便遠餘方。世尊為眾生說解脫法。亦 復如是。一解脫現在前。餘解脫便遠。三事異 者。一如調龍象。若不趣方。則不能調。佛說解
脫法。住一處而無所趣。能令眾生得解脫法。 二如調龍象。趣一方時。不能復趣餘方。佛說 解脫法不爾。能於一時。說八解脫法。而令眾
生皆得悟解。三如調龍象。趣一方時。皆遠餘 方。佛說解脫法不爾。為諸眾生。說一解脫法。 而作方便。令餘解脫法皆近。復次此中說最
勝調御法。曾聞拘薩羅王波斯匿。勅捕象人。 使捕野象。若得象者。來白於我。時捕象人。聞 王教勅。即捕野象。來白王言。大王當知。今
已捕得野象。王聞是語。勅調象師。令調野象。 若善調伏。便來白我。時調象師。受王教勅。即 以種種苦切之事。調於野象。能令調伏。如舊
調象。時調象者。知象已調。來白王言。大王當 知。先勅調象。今已善調。大王應知是時。爾 時波斯匿王。與調象師共乘此象。出田遊獵
時。象見雌象群。欲心熾盛。而便馳走趣雌象 群。時調象者。欲迴制之。盡其方便。不能令 迴。王及調象者。攀樹而下。得自濟命。還詣宮
城。語調象者。汝以不調之象。令我乘之。法應 爾耶。時調象者。而白王言。唯願大王莫見 瞋責。此象實調。當使大王後驗此事。時象欲
心息已。便還王宮。時調象者。將象詣王。燒熱 鐵丸。置其頂上。於其耳中。而語之言。此是最 後調汝不動之法。汝若堪忍則善。若不堪忍。
當復以前苦切之事。次第調汝。象聞是語。其 身不動其猶如山。時熱鐵丸。燒象頂。如燒樺 皮。王見是事。怪未曾有。即勅象師。去鐵丸。
語調象言。汝今調象。能令如此。前何故爾。 調象人答王言。我能調身。不能調心。時王復 問調象人言。世間頗有能調心者不。時調象
人答王言有。佛世尊住舍衛國祇桓精舍。善 能調伏眾生身心。爾時波斯匿王。作是思惟。 欲得見佛。即與調象人。共乘本象。往詣佛所。
爾時世尊。與百千眷屬。圍遶說法。爾時世尊。 見波斯匿王來。以隨宜方便。為王說法。非聲 聞辟支佛所知境界。時世尊告諸比丘。如調
象人善調象已趣於一方。若東若西若南若 北。調牛之人。善調於牛。調馬之人。善調於 馬。趣於一方。廣說如上。比丘當知。無上調御
師。善調於人。能趣諸方。何者是方。觀色是 色。乃至廣說解脫。以是事故。知此經說最勝 調御。
[0330c06] 經說有一比丘。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 面。而白佛言。世尊有明界。有淨界。有空處 界。有識處界。有無所有處界。有非想非非想
處界。有滅界。世尊為以何故立此諸界。佛告 比丘。以闇故立於明界。以不淨故立於淨界。 以色故立空處界。以邊故立識處界。以所有
故立無所有處界。以實身故立非想非非想 處界。以滅實身故立滅界。問曰。彼比丘為問。 佛何義。佛答。彼比丘何義。答曰。彼比丘。以
覆相問八解脫義。佛亦以覆相答八解脫義。 明界者。是初二解脫。淨界者。是淨解脫。空處 界者。是空處解脫。識處界者。是識處解脫。無
所有處界者。是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 處界者。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界者滅受 想解脫。問曰。彼比丘。何故以覆相問佛八解
脫義。答曰。彼比丘少欲知足。覆藏善法。不欲 以已功德顯示他人故。問曰。佛何故以覆相 說八解脫。答曰。欲滿彼比丘心所願故。彼
比丘心作是念。若佛以覆相為我說八解脫 者則善。佛是滿他願者。善知根性者。為彼比 丘心所念故。覆相而說。比丘當知。明界是
初二解脫。為闇故者。闇者是欲界色愛。初二 解脫。是彼對治。以彼色愛故。立二解脫。以不 淨故立淨界者。不淨是初二解脫淨解脫。是
彼對治。以彼故立淨解脫。以色故立空處界 者。色是第四禪空處解脫。是彼對治。以彼故 立空處解脫。以邊故立識處界者。邊是空處
識處解脫。是彼對治。以彼故立識處解脫。問 曰。空處何故名邊。答曰。色盡處是色邊故 名邊。以所有故立無所有處界者。所有者是
識處。以有無邊行故。無所有處解脫。是彼對 治。以彼故立無所有處解脫。以實身故立非 想非非想處界者。實身者。是無所有處。非想
非非想處解脫。是彼對治。以彼故立非想非 非想處解脫。以滅實身故立滅界者。滅實身 名非想非非想解脫滅受想解脫。是彼對治。
以彼故立滅受相解脫。問曰。非想非非想 處何故名滅實身。答曰。實身是無所有處非 想非非想處。是彼對治故言滅時。彼比丘。聞
佛所說。歡喜隨順復更問佛。世尊明界。乃至 滅界。為以何定而得。佛告比丘。明界乃至滅 界。以行定得。或有說者。彼比丘。問次第得。
或有說者。彼比丘問斷。若作是說。彼比丘問 次第得者。行定是初禪邊。乃至無所有處 邊。初禪邊者。離欲愛得初二解脫。第四禪邊
者。離三禪欲。得淨解脫。空處邊者。離第四禪 欲。得空處解脫。識處邊者。離空處欲。得識 處解脫。無所有處邊者。離識處欲。得無所有
處解脫。此中餘者。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 相解脫。佛告比丘。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以勝 行定得。勝行定者。是非想非非想處邊。以勝
行定。離無所有處欲。得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滅界者。以滅受想處定得。滅受想定者。是非 想非非想處定。所以者何。入定出定。心在
彼處故。若作是說。彼比丘問斷者。行定是有 漏無漏對治。是故能離欲界。乃至離無所有 處欲。此中餘者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
解脫。比丘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以勝行定得。 勝行定者。是無漏對治。世俗道。於離非想非 非想處。衰退轉還。是故以無漏對治。離非想
非非想處欲。滅界者。以滅實身得。滅實身者。 是滅盡涅槃。以滅盡涅槃故。而修滅受想定。 比丘以闇故立明界者。闇是境界闇。初二解
脫。是彼對治。復有說者。彼比丘。離三界欲。 以覆相廣略問佛。佛亦以離三界欲覆相廣 略而答。明界者。是現離欲界欲。方便淨界
者。是略現離欲界欲。空處界者。是略現離色 界欲。識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 是廣現離無色界欲。滅界是略現離無色界
欲。比丘以闇故立明界者。闇者是勝妙五欲 愛。初二解脫。是彼對治。譬喻者。作如是說。 彼比丘以覆相問八種定。佛亦以覆相說八
種定。解此經者。有增有減。於此經。應作而不 作。不應作而作。應說廣界而不說是減。不應 說減界。而說是增。今當離於增減。而解此經。
明界者。是初禪二禪。淨界者。是第三第四 禪。空處界者。是空處。識處界者。是識處。無 所有處界者。是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界
者。是非想非非想處。比丘以闇故立明界者。 闇是諸蓋。初禪二禪。是彼對治。爾時比丘。聞 佛所說。歡喜隨順而去。
[0331b29] 有滅盡定。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併義 者意故。或有說者。滅定有心。彼作是說。無有 無色眾生無心之定。如尊者佛陀提婆。作如
是說。若滅定無心者。不應說有從彼定起者。 是名為死。不名為定。為止如是說者意故。亦 現離無所有處欲。非想非非想處心。次第起
彼定現在前。是故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說。云 何滅定。答曰。離無所有處欲。作休息想心。令 心心數法滅。以是事故。根犍度作如是說。
入滅定時。為滅幾根。答曰七。謂意根捨根信 等五根。何繫心心數法滅。答曰。無色界繫。 總而言之。是無色界繫。而是非想非非想處
心心數法。滅從滅定起時。幾根現在前。答 曰。或七或八。有漏心七。無漏心八。若從彼 定起心。是非想非非想處心。起七根現在前。
謂意根捨根信等五根。若是無所有處心。起 八根現在前。上所說七。知根知已根。若一現 在前。何繫心心數法現在前。答曰。有漏心。是
無色界繫。無漏心是不繫。若出定心。是非想 非非想處者是無色界繫。心心數法現在前。 若出定心是無所有處者。起不繫心心數法
現在前。以是事故。明滅定無心。所以者何。入 定時說滅。出定時不說滅。出定時說現在前 不說滅。以是事故。而作此論。
[0331c24] 問曰。滅定體性是何。答曰。是心不相應行陰。 界者在無色界。地者在非想非非想處地。非 下地。問曰。何故下地無滅定。答曰。非其田
器。乃至廣說。復次彼定無心心斷起現在前。 非想非非想處隨順斷心。問曰。云何非想非 非想處隨順斷心。答曰。若欲入彼定者。欲界
善心。次第起初禪心現在前。乃至無所有處 心。次第起非想非非想處心現在前。非想非 非想處心心數法。有上中下。捨上心。起中
心。捨中心。起下心。捨下心。在彼定。是故非 想非非想處隨順斷心。猶如女人紡毳隨轉 隨續毳。若盡時更不轉續。彼亦如是。復次
二滅心定。俱在二界邊。無想定在色界邊。滅 定在無色界邊。復次此二定。俱在二地邊。無 想定在第四禪地邊。滅定在非想非非想處
地邊。復次無想定在四大造色邊。滅定在心 心數法邊。復次一切地。盡有二種過。一過 欲。二過住處。過初禪欲者。以自地無漏。過初
禪住處者。以第二禪。乃至過無所有處欲者。 以自地無漏。亦以下地。過無所有處住處者。 以非想非非想處。過非想非非想處欲者。以
下地無漏。過非想非非想處住處者。以滅定。 若當下地有滅定者。下地或有二種過。或有 三種過。非想非非想處。唯有一種過。欲令
無如是過故。不說下地有滅定。復次滅定以 二事故立解脫。一以背捨一切緣法。二以 滅最後邊心。若下地有滅定者。不名背捨一
切心。所以者何。不盡背捨一切心法故。亦非 滅最後邊心。所以者何。滅中心故。復次此定 是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心次第生此定。以 如是事故。下地無滅定。
◎
[0332a26] ◎云何滅定。答曰。佛經說過一切非想非非 想處。問曰。滅定是非想非非想處法。何以 言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答曰。雖是彼處法。
以寂靜故言過。猶如村落阿練若處。復次 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一有心二無心。過 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過於有心非想非非 想處。滅受想解脫身作證得成就者。是說
無心非想非非想處。如有心無心。相應不 相應。有依無依。有行無行。有勢用無勢用。 有緣無緣。當知亦如是。復次非想非非想
處有二種。謂染污不染污。過一切非想非 非想處者。過染污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 解脫身作證得成就說不染污非想非非想 處。如染污不染污。見道斷修道斷。當知亦
如是。復次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謂本得 未曾得。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過本得 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解脫身作證得成就
者。是未曾得非想非非想處。如本得未曾得。 共不共離欲得方便得。當知亦如是。復次此 中說次第過諸地故。先次第過諸地欲。後過
有心住非想非非想處。問曰。無學人可爾。所 以者何。無學人於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過。 一離欲過。二住處過。學人於非想非非想處。
無二種過。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云何可爾。 答曰。一切有二種。有少分一切。有一切一切。 此中說少分一切。復次此中說住處過。學人
雖無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所斷欲過。而有住 處過。復次此說須臾過。彼須臾滅非想非非 想處有心。次生非想非非想處無心滅受想
定身作證得成就者。問曰。入彼定時。餘心 心數法盡滅。何故世尊但說滅受想耶。答曰。 譬喻者。說彼定有心。彼作是說。入彼定時。唯
此二法滅。問曰。我不問彼我問說此言無心 者。何故爾耶。答曰。佛說受想滅。當知餘心 心數法亦滅。復次以此二法名義勝故。彼心
聚中。誰為最勝。此二法最勝故。佛說復次 此現初門現略現始入法故。心心數法有二 種。或是根性。或非根性。若說受當知已說
根性。若說想當知已說非根性者。如根性非 根性。明非明。勝不勝。妙不妙。當知亦如是。 復次此二法。於二界中。極為行者。而作疲
勞。受於色界。想於無色界。是故世尊說此二 法。復次以此二法於二界中勝故。受於色界 中勝。想於無色界中勝。復次以此二法能生
二種惱。謂愛惱見惱。受能生愛惱。想能生 見惱。復次此二法。能起二種鬪諍根本。受能 起貪著欲愛繫縛鬪諍根本。想能起見愛貪
著繫縛鬪諍根本。如二鬪諍根本。二邊二箭 二戲論二我。當知亦如是。復次因樂受故。生 顛倒想。令諸眾生。於生死中。受大苦惱。是
故世尊說滅此二法。復次行者憎惡此二法 故起滅定。如施設經說。行者以何方便求滅 定。答曰。初行者。欲令諸行。更無所作。更無
所思。令我受想不生。已生者滅。未生受想令 不生。已生受想令滅。是滅於此滅法無障礙。 不問他得自在。身作證是名定。以是事故。世
尊說滅此二法。問曰。滅之與定有何差別。答 曰。滅是一剎那。定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