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Apidamo Shun Zheng Lilun)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三
尊者眾賢

三藏法師玄奘 

本事品第一

[0342a13] 自性第五識蘊自性 顯示

了別  意處
  六識

[0342a17] 了別境界相各各 境相了別眼識有色 現前
可意不可男女 非得眼識 如是應當有餘師說
假說作者有了何處 法性假說作者現見 無間動作說動
如是境界相動作 云何現見作者世尊
剎那法性相續名作所立緣起顯示 分為即此
識蘊中立意處中立 二門一一 六識眼識界至意識界
即此六識建立 諸法識蘊 識蘊分為
何等無異

六識  無間

[0342b12] 六識無間 時分猶如若爾十七十二
建立十八界

第六  十八界

[0342b17] 五識別有第六 起義不得如是
境界十八如何已滅 現識近緣有色 眼識如是有所境界而後
無間是故前言無間 由此 無間已滅六識現識現在
過去等無間緣現在 取果 心所心所品類隨心取蘊
一切 取蘊一切有漏攝一切法五蘊無為一切法如是

攝一切法  
自性  他性

[0342c06] 一處一界 五蘊無為總是 有餘處處
且如三蘊八支聖道 自性慧蘊正見正思惟 定蘊正定正念契經
如是說故知諸法他性不然 因故他性定慧 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思惟正精進般若相違 思惟若爾便自性
諸法相望無非 應許一切攝一切法豈不 他性相應非一一切相應如是應許
性相非一一切 唯有緣法異體相望一緣 品類等同相應非一
一切法 一切攝一切法諸色相應展轉 相望一緣互相相應
他性何故展轉 相望若爾如是 正思惟正精進慧品
定品正定假說若爾 契經五根慧根四攝 徒眾中心世間
攝衣云何 一切假意方便招引任持 意趣假說引證他性暫時
他性一法一切一法 一切過失便一部五部
應斷對治便無用如是過失 自性如是所立自性究竟不待不待真實
自性云何他性 他性眼根 而言不然故知諸法自性
如是眼根色蘊眼界苦集諦 如是 應當自性男女
緣於 非身身界 定身云何同類
一界男女二根 男女 便身根
一切皆是身識增上 男女 增上差別二根
增上各別 不成 十八一界

  

[0343b03] 鼻根等同合為 色境 眼識


端嚴  

[0343b08] 端嚴 耳根無二不端不然如是醜陋端嚴
各別種類如是差別 因緣如是差別因緣不二猶如 手足差別種類如是
疑難因緣如是差別因緣 別異 非一是故差別因緣
若爾何故端嚴 有別現見世間作用 增上圓滿端嚴 一處
見聞不明二者明了 故此端嚴正是增上 所知
無為法何故如是所知 三義

種族  

[0343b27] 積聚種族 何等故知聚義 契經所有過去未來現在
如是 一切略為名色聚義 緣故訓詞
心所法生長名為生長 作用契經梵志 心心所有十二
契經緣生眼識和合 俱起受想如是乃至緣生 意識和合俱起受想有餘師說由此
生長名為緣故 種族相似山中雄黃 雌黃赤土眾多種族
一身相續十八諸法種族 山中雄黃名為 如是中有心心所生諸法種族
若爾心心所生本義 釋種雄黃展轉相望 不同種族如是展轉相望
不同種族若爾六識 不然類別安立時分
三世 安立異名由此未來 如何可言聚義
不然 立義實物 差別大義
實有如是 實有相續 世間實有實有
化生三時品類無量 無邊便退 遍知無邊策勵無邊
相同愚夫 我執 中有眾多不為顯示五蘊
極微三世分析 略為實義 一一
俱生受蘊想蘊 一切和合各別聚義有餘師說可分有為法
過去未來現在三分 不然不違二義豈不 其中攝取
絕不 朋黨據理何故 世尊所知

  

[0344a21] 善逝意趣據理推尋 弟子善逝 法門勝解
化眾生心所 色心 化生如是
其次善逝 弟子作意熟習 事業我慢我所
憍逸 由此其次世尊上座差別
差別 所生差別且說如何 境相五根意根
一切法意根意境 七法意境 苾芻十一處所
處處說法意境處中 境相契經 緣生意識一切法意境
有言無故決定 諸法無非所行法處若爾
一法一切法意境有言定量一處一中 差別十一法處乃至
意處法處最後法處法處若爾便 別處苾芻十一處所處處意境
無處十一名為法處不可 法處法處十一處所 法名法處是故計度
雜亂一切 雜亂豈非雜亂不了 何者何者迷亂
如是何所我執妄作 見者乃至知者即是
作用一法見者乃至 由此一切法皆是意境不共意境
諸法 一有 無有有意不共
非唯五處但是無意 五根無餘名為 不共
生長異法 生長心所法名為是故
有用 尋思何故一切心所法二法受想脇尊者世尊
而立詰問

生死  次第因故
心所法  受想

[0344c20] 二種貪著 貪著貪著貪著諸見
生死最勝樂受 愛見行者生死輪迴由此 次第因故受想其次
受想愛見雜染 根本各別一識 如是品類何故無為

無為  相應

[0345a02] 無為法 不應理相違所以者何 乃至聚義無為
過去品類差別 無為第六無為法顛倒 方便相違有漏顛倒
無漏方便無為 相應不立無為不可
便 眾生無餘 不然取蘊假說為生
般涅槃眾生 過患涅槃安隱 無餘
成法非擇滅 於是無名 無為聚義無可
無故相符 如是次第

  界別次第

[0345a24] 五蘊界別次第 所謂色蘊有對 五識六識
所謂受蘊無形行相了知所謂想蘊男女 作用了知所謂
行蘊行相分明了知 識蘊最後無始 生死男女顯形
如是色貪 顛倒顛倒煩惱 煩惱引發
後說 飲食增益有情身故 怨親中平
業煩惱異熟生有情為主上首 由此受想福行
行者由此行緣識由此阿難陀 雜染有情雜染清淨有情清淨受想俱起
界別欲界 根境具有色界生死 勝妙無色最為
分明第一最為 識住識住其中 世間次第是故次第如是由此
增減即由如是次第心所 受想心所
轉門次第如是 入佛要門不淨觀二持不淨觀大種
由此分析色相剎那 極微展轉差別如是觀輕安便 損益損益
不成法想便 由此唯有煩惱不行 煩惱調有所堪能
順次繁文且止如是次第處中辯說 次第次第可知如是 次第

五境  四境
  隨處次第

[0345c11] 六根取現是故 意境不定三世無為二三是故後說決定雜亂相分
不定雜亂不分 以後四境至此 四境是故不定大種
所以後說身根大種身根身根二種 身識極多四大種
隨一極多十一其所 是故耳根叢林
現觀搖動 遠見撞擊 飲食
如是 次第 上下次第傳說
是故舌根 身處依止五根 最後豈不理實鼻根極微
眼下三根行列高下花鬘理實主意 如此

  初二
初二  隨處次第

[0346a09] 六根功用 後方是故本論五境五識 意識
功用五根初二不合所以 初二分明
身後微細甘苦不如 微細不如隨處次第不異五識
云何夢中有餘師說夢中 憶念諸生盲人 夢中憶念
境相現前分明憶念了別 夢中現前分明可取 殊勝過於由此
明了現前是故夢中 有時 不能分明境相若爾
不能 不能夢中必定憶念夢中
夢中非唯夢見 是故本論 五識知者必定
如是後生 必定五識展轉等無間緣本論 等次
由此空閑不可說 色相中分
所生大種清潔分明 空界色如是次第 皆是一種
色處十二處皆是一種立法

差別最勝  增上
一處名色  名為法處

[0346b17] 十二處差別 差別各別色法弟子由此
不了了知種種 差別異名由是如來 異義色處無異
別名 別名法處最勝因緣 處中色相最勝一有在此
有對即便變壞多種大論 唯一名色法處攝受
眾多通名通名云何 一處品類 法名諸法立法覺支法智
念法證淨念住無礙解法寶法歸 法名有無一切在此法處 增上所謂涅槃名為
契經有餘種種在此應當

牟尼說法  八十
  行蘊

[0346c11] 佛教語自體說法色蘊 音聲自性佛教名為自體說法行蘊相應行為
異名名教 有名是故佛教即是 所以者何如實佛教能詮
由是佛教定名名為諸法

有言諸法  論說
  如實對治

[0346c21] 萬法一一量等 一一對法中法說法一一差別
緣起靜慮無色無量解脫勝處 覺分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一一教門一法如實有情貪瞋癡
身見尋思萬行對治萬行 世尊宣說萬法不淨慈悲緣起 無常想對治
不為對治有情行唐 萬法 如是

如是  其所
在前說中  自相

[0347a06] 契經在前 如此一一自相中說五蘊戒定慧解脫解脫
五蘊戒蘊色蘊語業 行蘊心所法受想 十遍處遍處
無貪法處五蘊 即此意處法處所攝遍處空無四無色意處法處所攝
解脫法處即此 法處所攝無想有情 非非想即此處所
即此法處無色 差別六十二相當 十八界六界地水火風
如是 云何

空界  傳說
識界有漏  有情

[0347a25] 內外名為空界如是云何 傳說即是 顯色差別名為空界本論空界
名為阿伽阿伽 積集往來任持極為 空界色雖是
色界色處色蘊自性 是故阿伽阿伽 空界色無礙阿伽無礙
是故阿伽言傳 意言上座 譬喻虛空界虛空
虛空實有虛空界 虛言無實虛空實有廣明 空界成立虛空界實有虛空故世
虛空無色何所光明 虛空經意虛空無為 有所容受一切光明
虛空無光既有光明眼識 差別虛空容受光明實有虛空極成由此契經文句
二分各別實有色界 虛空界世尊 解脫識界虛空無為
契經虛空界 虛空契經虛空界 乃至廣說虛空界所謂空中及門
有竅無為法可言內外豈不 空無相同無異無理所以者何虛空無為相者
虛空界而是 由此空界相同 若爾大種大種
大種大種 虛空非理有對大種 互相障礙各別相容
如何大種相同虛空 虛空有別 虛空大種
亦復不為互相 是故虛空虛空界成立由此空界虛空實有
契經實有六界士夫 有為猶如顯色 有漏
即由

譬如滿月  無垢

[0347c14] 空界無垢

淨滿月輪  遊歷虛空界

[0347c17] 空界月輪無垢不異 如何有色法行無色相應 汝等手舉虛空乃至廣說
不善諦觀如是隨情聖賢 展轉傳授言教不敬空界 云何有漏無漏
識界相應無漏法有情 等差如是六界有情生生差別
識界大種依止空界容受尊者世友如是施設有情因故無漏法契經
由此而立 名為貫通六界唯一 識界六界
十八界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29 No. 1562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大德提供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