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Apidamo Shun Zheng Lilun)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Scroll 7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七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定品第八之一
[0756b07] 如是已辯諸智差別。次當分別智所依定。唯 諸靜慮能具為依。故於此中先辯靜慮。或於 先辯共功德中。已辯智所成無諍等功德。餘
所成德今次當辯。於中先辯所依止定。且諸 定內靜慮云何。頌曰。
靜慮四各二 於中生已說
定謂善一境 并伴五蘊性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0756b15] 論曰。一切功德多依靜慮。故應先辯靜慮差 別。此總有四種。謂初二三四。豈諸靜慮無如 慈等不共名想。而今但說初等四數建立別
名。此中非無不共名想。然無唯遍攝一地名。 以諸靜慮各有二種。謂定及生有差別故。諸 生靜慮如先已說。謂第四八前三各三。無有
別名總詮一地。諸定靜慮總相無別。謂此四 體總而言之。皆善性攝。心一境性以善等持 為自性故。若并助伴五蘊為性。此二既同難
知差別。相雖無別而地有異。為顯地異就數 標名。故說為初乃至第四。此中經主自興問 答。何名一境性。謂專一所緣。彼答非理。眼意
二識若同一所緣應名一境性。故於此處應求 別理。謂若依止一所依根。專一所緣名一境 性。豈不一念無易所緣。應一切心中皆有一
境性。理實皆有。一一剎那。心心所法一境轉 故。然非一切皆得定名。以於此中說一境性。 但為顯示由勝等持。令善心心所相續而轉
故。若爾即心依一根轉。引緣自境餘心續生。 此即名為心一境性。應離心外無別等持。此 難不然。前已說故。謂先廣辯心所法中。已辯
等持離心別有。謂若心體即三摩地。令心作 等亦應無別。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如是等難 具顯如前。故非即心名三摩地。依何義故
立靜慮名。由依此寂靜方能審慮故。審慮即 是實了知義。如說心在定能如實了知。審慮 義中置地界故。此論宗審慮定以慧為體。依
訓釋理此是凝寂。思度境處得靜慮名。定令 慧生。無濁亂故。有說此定持勝遍緣。如理思 惟故名靜慮。勝言簡欲界。遍緣簡無色。如理
思惟。簡異顛倒。能持此定。是妙等持。此妙等 持名為靜慮。此言顯示止觀均行。無倒等持 方名靜慮。若爾染污寧得此名。由彼亦能邪
審慮故。於相似處亦立此名。如世間言朽敗 種等。故無一切名靜慮失。若善性攝心一境 性。并伴立為四靜慮者。依何相立初二三四。
具伺喜樂建立為初。謂若位中善一境性。具 與尋伺喜樂相應。如是等持名初靜慮。頌中 但說與伺相應。已顯與尋亦相應義。以若有
伺與喜樂俱。必無與尋不相應故。為顯第二 除伺建立。故頌但說具伺非尋。異此應言具 尋喜樂。舉尋有伺不說自成。漸離前支立二
三四。離伺有二離二有樂。具離三種如其次 第。故一境性分為四種。已辯靜慮。無色云何。 頌曰。
無色亦如是 四蘊離下地
并上三近分 總名除色想
無色謂無色 後色起從心
空無邊等三 名從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0757a07] 論曰。此與靜慮數自性同。謂四各二生如前 說。即世品說。由生有四。定無色體總而言之。 亦善性攝。心一境性依此故說亦如是言。然
助伴中此除色蘊。無色無有隨轉色故。雖一 境性并伴無差。離下地生故分四種。謂若已 離第四靜慮。生立空無邊處。乃至已離無所
有處生立非想非非想處。離名何義。謂由此 道解脫下地惑。是離下染義。即此四根本并 上三近分。總說名為除去色想。空處近分未
得此名。緣下地色起色想故。非緣下色想可 立除色名。若爾何緣大種蘊說。除去色想是 第四定。彼緣欲界住自身中所有諸色。漸除
去故非無色界。可有此想是除色想。前加行 故立根本名。亦無有失。依何義故立無色名。 魯波言顯可變示義。依可變示說名為色。阿
言即顯能制約義。為欲顯示生死海中亦有 暫時制約色處。依制約義說名為無。由彼界 中制約變示。依無色義名阿魯波。或此阿言
兼顯極義。雖於餘界亦有不可變示法。而 無色界是不可變示中極無。在此在彼所依 諸色故。或此阿言兼顯有義。為遮此界唯是
色無故。說阿言顯有無色。謂世亦有唯是遮 言。亦見有能遮而兼表。如何顯此非但是遮。 故說阿言具顯遮表。若異此者應說 [褒-保+可] 聲。或
此界中都無有色。理應建立 [褒-保+可] 魯波名。然此 名為阿魯波者。 [褒-保+可] 魯波體名阿魯波。聲雖短
長而義無別。有言彼色微故亦名無。如物黃 微亦名無黃物。如是所說。但有虛言。色相於 彼不可說故。謂不可說彼有身語律儀。身語
體既無。律儀不成故。若許彼界有身有語。如 何乃許彼界色微。若彼界中身量小故。則傍 生趣應有無色。有蟲至微不可見故。若謂彼
界身極清妙故。則中有色界應名無色。若謂 彼身清妙中極。應唯有頂得無色名。如定生 身有勝劣故。又生靜慮所有色身。由定功能
漸漸殊勝。上地望下清妙轉增。非下地根所 能取故。與彼何異不名無色。若見有名不如 義故。及見有名通二義故。不可如名定執義
者。則無色界有色無色。應審尋求教理為證。 有執彼界決定有色。經說壽煖識和合而轉 故。既許彼界壽識非無。理應有煖。煖即是
色。又說名色與識相依。如二蘆束相依住故。 既許彼界識體非無。是則亦應許有名色。又 世尊說。四識住故。既許彼界有能住識。必應
許有所住色等。如世尊言。若說離色乃至離 行識有去來。此但有言。乃至廣說。如是謂教 亦有正理。若彼界中都無有色。彼沒生下色
從何生。或阿羅漢蘊相續斷。應許後時蘊還 相續。由斯教理彼色非無。此證不然。不審思 故且初二教。如餘契經。約欲色界密意而說。
如說。名色緣生六處。及六觸處名為士夫。豈 許彼經通說三界。但依容有作如是說。若謂 此經言無簡別不應異釋。理亦不然。無簡別
言有義異故。即如向者所引二經。又外物中 應有壽識。彼有煖觸及名色故。如此經言雖 無簡別而許外煖離壽識生。及外名色不依
識轉。如是經言。雖無簡別。應許無色壽識離 煖。唯名與識展轉相依。又識住經亦不成證。 此經意說。總離四種識有去來。無有是處。不
言隨離一識則無去來。故識住經言總意別。 如世尊說。五無間等經謂契經言。造五無間 者。次生必墮 㮈 落迦中。豈隨闕一無容墮彼。
又說地動由四種因。雖無簡別言應作差別 解。又說有情由四食住。豈色無色住亦由段 食耶。准彼諸經應通此教。若謂經說有一類
天超段食故。又說彼天喜為食故。彼無段食。 契經亦說。無色有情。故不應言彼界有色。若 謂色少得無色名。如食少鹽名無鹽者。亦不
應理。以契經言一切色想皆超越故。由此彼 所引諸阿笈摩。不能證成無色界有色。彼所 立理亦不成證。以彼界中雖都無色後沒生
下色從心生。現見世間色非色法。亦有展轉 相依起故。謂心異故色差別生。色根有別識 生便異。故從無色將生下時。順色生心相續
而住。由彼勢力引下色生。然不可言唯從彼 起。亦以先世色俱行心相續為緣。久已滅色 為自種子。今色方起。許同類因通過現故。諸
阿羅漢般涅槃已。諸蘊相續。無餘斷故。現無 少分諸蘊生緣。不可例同從無色沒。故所立 理為證不成。又無色界決定無色。契經說彼
出離色故。謂契經言。出離諸色名無色界。若 彼界中猶有色者。寧說出離。若謂餘經說有 不能出有。故知此經定有餘意。此亦非理。彼
契經中遮遍永出密意說故。有餘於此作是 釋言。出離色經意作是說。欲界繫法色界中 無。色界繫法無色界無。非無色中全無有色。
但遮色界說出離言。或此契經意作是說。由 色界繫智出離欲界繫惑。無色界繫智出離 色界繫惑。非無色中全無有色。但遮色惑說
出離言。又若經言出離諸色名無色界。即謂 彼界都無有色。如是無色出離色界非色法 故。彼界亦應無非色法。或如有非色。色法亦
應有。非無色中有色界繫色及非色。然經但 說出離色言。故知不依總出色界名為無色。 唯依離色說無色言。又如色界出離諸欲。諸
欲種類色界都無。非色界中無色種類。如是 無色界出離諸色。諸色種類無色界都無。非 無色界中無無色種類。又如滅界出離有為。
滅界都無諸有為法。如是無色界既出離諸 色。亦應諸色彼界都無。又無色中決定無色。 契經說彼除色想故。謂無色界斷緣色貪。故
說名為除去色想。若許彼界猶有諸色。於彼 界色既未離貪。不應說為除去色想。雖有餘 部作如是言。非約色身言彼有色。以契經說
離色染時。心於五界已得離染。唯於識界未 得離染。故知無色定無色身。然有無漏隨心 轉色。此但有虛言。彼無大種故。非無大種可
有造色。無漏律儀隨身生處。所有大種為能 生因。有漏造色則不如是。勿有界地相雜過 故。無漏不然。隨身大造。彼無身故。無無漏
色。又隨轉色彼界定無。以契經言彼有受類 乃至識類。不言有色。若有色者應作是說。彼 有色類如靜慮中。又無色界決定無色。以契
經言無色解脫。最為寂靜超諸色故。非無色 界有不超色。為簡異彼說超色言。但為顯 成諸無色地。乃至細色亦決定無。是故說彼
超過諸色。若謂所說超諸色言。依超麁色密 意說者。此亦非理。說一切故。謂契經說。無色 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乃至廣說。若謂無
色實有色者。彼色自相定應可知。如何可言 超色想等。故無色界細色亦無。教理極成不 可傾動。如是已釋無色總名。何故別名空無
邊等。且前三種名從加行。修加行位思無邊 空。及無邊識無所有故。若由勝解思惟無邊。 空加行所成。名空無邊處。謂若有法雖與色
俱。而其自體不依屬色。諸有於色求出離者。 必應最初思惟彼法。謂虛空體雖與色俱。而 待色無方得顯了。外法所攝其相無邊。思惟
彼時易能離色。故加行位思惟虛空。成時隨 應亦緣餘法。但從加行建立此名。有餘師說。 初離色地創違色故假立空名。有餘復言。諸
觀行者由解脫色。即於此地受等蘊中。多住 空想。依此建立空無邊名。若由勝解思惟無 邊識加行所成。名識無邊處。謂於純淨六種
識身。能了別中善取相已。安住勝解。由假想 力思惟觀察無邊識相。由此加行為先所成。 隨其所應亦緣餘法。但從加行建立此名。有
餘師言。由意樂故及等流故。建立此名。謂瑜 伽師將入此定。先起意樂緣無邊識。從此定 出起此等流識相。最為可欣樂故。將入已出
俱緣識境。若由勝解捨一切所有加行所成。 名無所有處。謂見無邊行相麁動。為欲厭捨 起此加行。是故此處名最勝捨。以於此中不
復樂作無邊行相。心於所緣捨諸所有。寂然 住故。由想昧劣立第四名。謂此地中想不明 勝。如無想故得非想名。而想非全無故名非
非想。此地猶有昧劣想故。此言顯示有頂地 想。非如下七地故得非想名。非如三無心故 名非非想。豈不有頂加行位中。諸瑜伽師。亦
作是念。諸想如病如箭如癰。無想天中如癡 如闇。唯有非想非非想天。與上相違寂靜美 妙。寧此不就加行立名。理實應然。以觀行者
必先厭想。及無想故。然或有問行者何緣修 加行時作如是念。必應舉此為酬問因。故 說立名由想昧劣。此四無色皆言處者。以是
諸有生長處故。謂此四處為有無有。生長種 種業煩惱故。為破妄計彼是涅槃。故佛說為 生長有處。已辯無色。等至云何。頌曰。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謂味淨無漏 後味淨二種
味謂愛相應 淨謂世間善
此即所味著 無漏謂出世
[0758c24] 論曰。此上所辯靜慮無色。根本等至總有八 種。於中前七各具有三。有頂等至唯有二種。 此地昧劣無無漏故。初味等至謂愛相應。愛
能味著故名為味。彼相應故此得味名。愛相 應言依自性說。此以等持為自性故。若并助 伴應作是言。愛俱品法名味等至。此但取愛
一果品法。淨等至名目世善定。離惑垢故與 無貪等。諸白淨法共相應故。此是善故與味 有殊。是有漏故與無漏別。此即是前所味著
境。此無間滅彼味定生。緣過去淨深生味著。 爾時雖名出所味定。於能味定得名為入。諸 從定出總有五種。一出地。二出剎那。三出行
相。四出所緣。五出種類。從初靜慮入第二等。 名為出地。於同一地行相所緣。相續轉位前 念無間入於後念。名出剎那。從無常行相入
苦行相等。名出行相。從緣色蘊入緣受等。名 出所緣。從有漏入無漏。從不染污入染污等。 名出種類。依出種類此中說言。從所味出入
能味定。豈不二言更相違反。能味是愛非所 入定。所入是定不名能味。如何可言入能味 定。無相違過。現見相應隨舉一名說俱品故。
如勸長者作意記別。互相雜故俱得二名。由 愛相應等持名味。等持力故愛得定名。故無 二言更相違過。有說定愛相續現前。諸後剎
那緣前為境。所味即是前滅剎那。後生剎那 說名能味。此能味愛現在前時。緣過去境不 緣現在。自性相應及俱有法。以必不觀自性
等故。不緣未來未曾領故。於所緣境專注不 移。方名為定。愛相應定亦專一境。故得定名。 餘惑相應則不如是。謂餘煩惱於自所緣。不
能令心專注如愛。故三摩地若與愛俱。專注 一緣與善相似。無漏定者。謂出世定。愛不緣 故非所味著。如是所說八等至中。靜慮攝支
非諸無色。以諸無色極寂靜故。謂瑜伽師樂 修善品。若於廣大功德聚中。別建立支精勤 修習。若諸無色寂靜增故。心心所法昧劣而
轉。是故於彼不建立支。或彼地中等持偏勝。 非一偏勝可立支名。要多法增方名支故。由 此靜慮獨得立支。定慧均行多法增故。由此
近分亦不立支。色近分中唯慧增故。有餘師 說。若諸地中有別心所。無餘斷滅方於此地 立支非餘。初靜慮中憂苦斷滅。第二靜慮尋
伺無餘。第三滅喜。第四斷樂。無色地中雖總 漸滅。而無隨地無餘斷滅。此釋未能遣他疑 問。何緣唯此方建立支。是故應如前釋為善。 於四靜慮各有幾支。頌曰。
靜慮初五支 尋伺喜樂定
第二有四支 內淨喜樂定
第三具五支 捨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