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2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 離地第三之四
[0417a27] 云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 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 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
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云何名為 安住禁戒。謂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律 儀。如前廣說。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為自 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修行正行。如是
名為安住禁戒。云何名為具足多聞。謂若 有法宣說開示。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獨一 圓滿清白梵行。於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
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如是名 為具足多聞。云何名為能有所證。謂能證 得勝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逆食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斷想離想。滅 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膖脹 想噉食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鎖想觀察空想。
復能證得最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 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後 非想非非想處。又能證得慈悲喜捨。或預流
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神境通。或宿住 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 漢。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
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三神變 者。一神力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導神變。如 是名為能有所證。云何名為為性哀愍。謂
於他所常起悲憐。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 與其樂。樂與猗觸。樂與安隱。如是名為為 性哀愍。云何名為心無 厭倦 。謂善能示現
善能教導。善能讚勵善能慶慰。處於四眾 宣說正法不辭勞倦。翹勤無墮起發圓 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如是名為心無厭 倦。云何名為善能堪忍。謂罵不報罵瞋不
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堪耐椎杵。於 諸逼迫縛錄禁閉捶打毀辱迫愶斫截眾苦事 中。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為所依趣。終不於 他發生憤恚。亦不懷恨隨眠不捨。如是雖
遭輕陵毀辱。而其本性都無變改。唯常於 彼思為義利。又能堪忍寒熱飢渴蚊虻。風 日蛇蠍惡觸。他所干犯磣毒語言。身內所 生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為性堪
忍能有容納。如是名為善能堪忍。云何名 為無有怖畏。謂處大眾說正法時。心無怯 劣聲無戰掉辯無誤失。終不由彼怯懼因 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
不竪。如是名為無有怖畏。云何名為語具 圓滿。謂彼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 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
無邊際語。如是名為語具圓滿。言詞巧妙。 成就如是八種因緣。善能諫舉善作憶念。 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云何名為善
能諫舉。謂若有餘於增上戒毀犯尸羅。於 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真 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 衰損。柔軟不以麁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
名為善能諫舉。云何名為善作憶念。謂 令憶念先所犯罪或法或義。云何名為令 其憶念先所犯罪。謂若有餘先起毀犯而 不能憶。善作方便令彼憶念。告言長老。
曾於某處某事某時。毀犯如是如是色類。 如是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云何名為令 憶念法。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法獨處
思念。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彼若不 憶令其憶念。或復稱述授與令憶。 或 興請 問詰難令憶。如是名為令憶念法。云何名
為令憶念義。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 義。有所忘失為作憶念。宣說開示令新令 顯。又若有善能引義利能引梵行久時所作 久時所說。彼若忘失亦令憶念。如是名為
善作憶念。云何名為善能教授。謂於遠離寂 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隨順教授而轉。時時 宣說與彼相應無倒言論。所謂能趣心離障
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持言論。聖慧言論 解脫言論。解脫智見言論少欲言論。喜足言 論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損減言論
無雜言論。隨順緣性緣起言論。如是名為善 能教授。云何名為善能教誡。謂於大師所說 聖教。能以正法以毘奈耶平等教誨。或軌
範師或親教師或同法者。或餘尊重等尊重 者。如實知彼隨於一處違越毀犯。便於時 時如法呵責。治罰驅擯令其調伏。既調伏已
如法平等受諸利養。和同曉悟收斂攝受。 於所應作及不應作。為令現行不現行故。 於其積習及不積習。教導教誨。如是名為 善能教誡。云何名為善說正法。謂於時時
能善宣說初時所作無倒言論。所謂施論戒 論生天之論。於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 清淨品法。又於時時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
應言論。所謂苦論集論滅論道論。為諸有情 得成熟故。為諸有情得清淨故。為令正 法得久住故。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
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又此言 論應時而發殷重。漸次相續俱有令其欣 慶。令其愛樂。令其歡喜。令其勇悍。無所
訶擯。相應助伴。無亂如法稱順眾會。有慈 憐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養恭敬 讚頌。不自高舉。不陵蔑他。如是名為善說
正法。由彼成就如是八支。於時時間善能 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 正法。是故說彼名為善友。如是廣辯善友 性已。
[0418b10] 復云何知此中略義。謂若善友心善稠 密為性哀愍。最初於彼樂為利益。樂為安 樂。又即於此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有顛
倒離顛倒見。又即於此利益安樂。有大勢 力方便善巧。能令積集能令引發。又即於 此利益安樂。翹勤無墮起發圓滿。為性好 樂發勤精進。當知由此四因緣故攝一切
種。總略圓滿善知識性。如是名為此善友 性所有略義。
[0418b18] 若前所說廣分別義。若此所說 所有略義。一切總說為善友性。
[0418b19] 云何名為聞 思正法。謂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 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照了。此復云
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 是名正法。云何契經。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 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
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 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 語獨覺乘相應語。如來乘相應語念住正斷
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 學證淨等相應語。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 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 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
結集。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 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云何應頌。謂 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他。或復宣說 未了義經。是名應頌。云何記別。謂於是
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 已了義經。是名記別。云何諷頌。謂非直 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 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諷頌。
云何自說。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 名字種姓。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 不請而說。是名自說。云何因緣。謂於是 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姓。因請而
說。及諸所有毘奈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 經。是名因緣。云何譬喻。謂於是中有譬 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淨。是名譬喻。云 何本事。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
名本事。云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 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 行行。是名本生。云何方廣。謂於是中廣 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令修證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 名方廣。云何希法。謂於是中宣說諸佛諸 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
女。近事男近事女等。若共不共勝於其餘 勝諸世間。同意所許甚奇希有最勝功德。是 名希法。云何論議。所謂一切摩呾履迦阿
毘達磨。研究甚深素呾纜義。宣暢一切契 經宗要。是名論議。如是所說十二分教。三 藏所攝。謂或有素怛纜藏攝。或有毘奈耶
藏攝。或有阿毘達磨藏攝。當知此中若說 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 方廣希法。是名素怛纜藏。若說因緣是名
毘奈耶藏。若說論議是名阿毘達磨藏。是 故如是十二分教。三藏所攝。如是一切正 士正至正善丈夫共所宣說。故名正法。
[0419a10] 聽 聞此故名聞正法。此復云何。謂如有一或 受持素呾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阿毘 達磨。或受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或受持素
怛纜及阿毘達磨。或受持毘奈耶及阿毘達 磨。或具受持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
[0419a15] 如 是一切名聞正法。此聞正法復有二種。一 聞其文。二聞其義。
[0419a17] 云何思正法。謂如有一 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閑遠離六種 不應思處。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
思議有情業。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 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
[0419a21] 但正思惟所有諸法 自相共相。如是思惟復有二種。一者以算 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二者以稱量行
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謂若思 惟諸蘊相應所有言教。若復思惟如前所說 所餘隨一所有言教。皆由如是二種行相方
便思惟。此復云何。謂言色者。即十色處及墮 法處所攝眾色。是名色蘊。所言受者。即三種 受。是名受蘊。所言想者。即六想身。是名想
蘊。所言行者。即六思身等。是名行蘊。所言 識者。即六識身等。是名識蘊。如是名為以 算數行相思惟諸蘊相應言教。或復由此
算數行相。別別思惟展轉差別當知即有無 量差別。云何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思惟 諸蘊相應言教。謂依四道理無倒觀察。何
等為四。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 理。四法爾道理。云何名為觀待道理。謂略說 有二種觀待。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生起
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 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施設觀待者。 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
當觀待名句文身。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 觀待。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 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
觀待道理。云何名為作用道理。謂諸蘊生已 由自緣故。有自作用各各差別。謂眼能見 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甞味。身能覺
觸意能了法。色為眼境為眼所行。乃至法 為意境為意所行。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於 彼彼法別別作用當知亦爾。即此諸法各別
作用。所有道理瑜伽方便。皆說名為作用道 理。云何名為證成道理。謂一切蘊皆是無常。 眾緣所生苦空無我。由三量故如實觀察。
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由 此三量證驗道理。諸有智者心正執受安置 成立。謂一切蘊皆無常性眾緣生性。苦性空
性。及無我性。如是等名證成道理。云何名 為法爾道理。謂何因緣故即彼諸蘊。如是種 類。諸器世間。如是安布。何因緣故地堅為
相水濕為相。火煖為相風用輕動以為其 相。何因緣故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何因緣故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
造作相。識了別相。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 性應爾。法性應爾。即此法爾說名道理瑜 伽方便。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一
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令 心安住令心曉了。如是名為法爾道理。如 是名為依四道理。
[0419c10] 觀察諸蘊相應言教。如 由算數行相及稱量行相。觀察諸蘊相應言 教。如是即由二種行相。觀察其餘所有言
教。如是總名審正觀察。思惟一切所說正 法。如是名為聞思正法。
[0419c15] 云何無障。謂此無障略有二種。一者依內。 二者依外。我當先說依內外障。與彼相違 當知即是二種無障。云何名依內障。謂如
有一於其先世不曾修福。不修福故。不 能時時獲得隨順資生眾具。所謂衣食諸坐 臥具病緣醫藥及餘什具。有猛利貪及長時 貪。有猛利瞋及長時瞋。有猛利癡及長時
癡。或於先世積集造作多疾病業。由彼為 因多諸疾病。或由現在行不平等。由是因 緣風熱痰癊數數發動。或有宿食住在身 中。或食麁重多事多業。多有所作多與眾
會。樂著事業樂著語言。樂著睡眠樂著諠 眾。樂相雜住樂著戲論。樂自舉恃掉亂放 逸居止非處。如是等類應知一切名依內 障。云何名依外障。謂如有一依不善士。由
彼因緣不能時時獲得隨順教授教誡。或 居惡處於此住處。若晝日分多有種種諠 雜眾集諸變異事。若於夜分多有種種高聲 大聲大眾諠雜。復有種種猛利辛楚風日惡
觸。或有種種人及非人怖畏驚恐。如是等類 應知一切名依外障。如是廣辯內外障已。
[0420a07] 復云何知此中略義。謂於此中略有三障。 一加行障。二遠離障。三寂靜障。云何加行障。 謂若此障會遇現前。於諸善品所有加行。
皆無堪能亦無勢力。此復云何。謂常疹疾 困苦重病。風熱痰癊數數發動。或有宿食 住在身中。或被蛇蠍百足蚰 蜒 之所蛆螫。或
人非人之所逼惱。又不能得衣食臥具病 緣醫藥及餘什具。如是等類應知一切名加 行障。云何遠離障。謂食麁重多事多業多有 所作或樂事業。由此因緣愛樂種種所作
事業。 彼 彼事中其心流散或樂語言。由此因 緣雖於遠離斷寂靜修有所堪能有大勢 力。然唯讀誦便生喜足或樂睡眠。由此因
緣惛沈睡眠常所纏繞。為性懈怠執睡為 樂。執倚為樂執臥為樂。或樂諠眾。由此 因緣樂與在家及出家眾。談說種種王論賊
論。食論飲論。妙衣服論婬女巷論。諸國土論 大人傳論。世間傳論大海傳論。如是等類能 引無義。虛綺論中樂共談說抂度時日。又
多愛樂數與眾會。彼彼事中令心散動。令 心擾亂或樂雜住。由此因緣諸在家眾及出 家眾。若未會遇思慕欲見。若已會遇不欲 別離或樂戲論。由此因緣樂著世間種種
戲論。於應趣向好樂前行。於遠離中喜 捨善軛。如是等類眾多障法。應知一切名 遠離障。若有此障會遇現前。難可捨離阿 練若處山林曠野邊際臥具所有貪著。亦不
能居阿練若處塚間樹下空閑靜室。云何寂 靜障。謂寂靜者。即奢摩他毘鉢舍那。有奢摩 他障。有毘鉢舍那障。云何奢摩他障。謂諸放
逸及住非處。由放逸故或惛沈睡眠纏繞 其心。或唯得奢摩他便生愛味。或於下劣 性心樂趣入。或於闇昧性其心樂著。由住 如是非處所故。人或非人諠雜擾亂。他所
逼惱心外馳散。如是名為奢摩他障。當知 此障能障寂靜。云何毘鉢舍那障。謂樂自恃 舉及以掉亂。樂自恃舉者。謂如有一作是
思惟。我生高族淨信出家非為下劣。諸餘 比丘則不如是。由此因緣自高自舉陵蔑 於他。如是我生富族淨信出家非為貧匱。 我具妙色喜見端嚴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善
巧言詞語具圓滿。諸餘比丘則不如是。由 此因緣自高自舉陵蔑於他。彼由如是自 高舉故。諸有比丘耆年多智積修梵行。不 能時時恭敬請問。彼諸比丘亦不時時為
其開發未開發處。為其顯了未顯了處。亦 不為其殷到精懇以慧通達甚深句義。方 便開示乃至令其智見清淨。如是名為樂自 恃舉毘鉢舍那障。又如有一唯得少分下劣
智見安隱而住。彼由如是少分下劣智見安 住。便自高舉。自高舉故。便生喜足更不上 求。是名樂自恃舉所住毘鉢舍那障。言掉
亂者。謂如有一根不寂靜。諸根掉亂諸根 囂舉。於一切時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 作。不能安住思惟諸法。不能堅固思惟諸 法。由此因緣毘鉢舍那不能圓滿。不得清
淨。是名掉亂毘鉢舍那障。如是二法障奢 摩他。謂多放逸及住非處二法。能障毘鉢舍 那。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如是若奢摩他障
若毘鉢舍那障。總名寂靜障。如是名為障之 略義。
[0420c09] 即此略義及前廣辨。總略為一說名 為障。此障相違當知無障。謂即此障無性遠 離。不合不會說名無障。
[0420c11] 云何惠捨。謂若布 施其性無罪為莊嚴心為助伴心。為資 瑜伽為得上義而修布施。是名惠捨。
[0420c13] 問誰 能施。誰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 施。由此因緣施性無罪。答誰能施者。謂施 者施主是名能施。云何施者云何施主。謂若
自手施名為施者。若自物施若欣樂施非 不樂施。名為施主。誰所施者。謂四種所施。 一有苦者。二有恩者。三親愛者。四尊勝者。云
何有苦者。謂貧窮者或乞匃者。或行路者或 悕求者。或盲瞽者或聾騃者。或無依者或無 趣者。匱乏種種資生具者。復有所餘如是
等類名有苦者。云何有恩者。謂或父母或乳 飲者。或養育者或成長者。或於曠野沙磧等 中能濟度者。或飢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