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4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戒品第十之三
[0521c29] 云何菩薩難行戒。當知此戒略有三種。謂諸 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捨如 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
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又諸菩薩受淨戒 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 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又 諸菩薩如是如是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恒
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 有誤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 第三難行戒。
[0522a10] 云何菩薩一切門戒。當知此戒略有四種。一 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 便相應戒。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
種菩薩淨戒律儀。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 有情戒。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本 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恒清淨轉。串習
戒者。謂諸菩薩昔餘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 說三種淨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於現 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深心 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方便
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於諸有情 身語善業恒相續轉。
[0522a22] 云何菩薩善士戒。當知此戒略有五種。謂諸 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讚戒功德。見同法 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0522a25] 云何菩薩一切種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 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迴向戒。 迴向大菩提故。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
處故。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 苦二邊行故。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 捨所學處故。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 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六尸羅莊
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尸羅莊嚴 如聲聞地應知其相。言七種者。一止息 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作戒。攝一 切善故饒益有情故。三防護戒。隨護止息
轉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 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
[0522b09] 云何菩薩遂求戒。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 菩薩自諦思惟。如我悕求勿彼於我現行 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麁惡。
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我求 是已。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 悅。如我悕求他亦如是。勿我於彼現行
斷命廣說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 相違而現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悅。我之所 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悅者。何現行 為。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於
他現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如是八 種說名菩薩遂求戒。
[0522b20]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 戒。當知此戒略有九種。謂諸菩薩為諸有 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正開
許。是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 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 是則名為四種淨戒。復有所餘施忍精進靜
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淨戒。則為五種。總說 名為九種淨戒。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 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 世他世樂戒。
[0522c01] 云何菩薩清淨戒。當知此戒略有十種。一者 初善受戒。唯為沙門三菩提故。非為命 故。二者不太沈戒。於違犯時遠離微薄生
悔愧故。及不太舉戒。遠離非處生悔愧 故。三者離懈怠戒。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 耽著故。晝夜勤修諸善品故。四者離諸放 逸所攝受戒。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
故。五者正願戒。遠離利養恭敬貪故。不願 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軌則具足所 攝受戒。於諸威儀所作眾事善品加行妙善
圓滿。如法身語正現行故。七者淨命具足所 攝受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八者 離二邊戒。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
九者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十者於 先所受無損失戒。於先所受菩薩淨戒。無 缺減故。無破壞故。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 淨戒。
[0522c18] 如是菩薩大尸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 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 證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
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 勝利。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捨 命時住大歡喜。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 常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眾。為其同分
為同法侶為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 德藏。能滿淨戒波羅蜜多。五者現法後法常 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0522c27] 如是如上 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尸羅。當知三種淨 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 是三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為菩薩三
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 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 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 法樂住安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
熟有情。
[0523a07]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 戒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除此無有若 過若增。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
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 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 中學。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忍品第十一
[0523a15]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忍
[0523a19] 謂九種相忍。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一自 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 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
忍。九清淨忍。
[0523a23] 云何菩薩自性忍。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 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能 堪忍。普於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
愍故能有堪忍。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 自性。
[0523a28] 云何菩薩一切忍。當知此忍略有二種。一依 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當知依此二種 品忍各有三種。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眾苦
忍。三法思勝解忍。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謂 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 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如此是我自業
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 如是種種苦果。我今於此無義利苦若不 忍者。復為當來大苦因處。我若於此大苦 因法隨順轉者。便為於己自作非愛。便為
於己自生結縛。便為於己自興怨害。非 是於他。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 苦為體。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 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
重加其苦。 又 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 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何況我今正 為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菩薩如是正
思擇已勤修五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 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 苦。云何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
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云何菩薩於 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謂 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 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
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 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怨憎想住親 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 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
唯法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眾 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 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 所瞋所打所弄所訶。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
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依 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 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謂諸菩薩應 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
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 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如是生死性無常 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 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
其命。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堅想安住 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 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 苦想。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
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 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如是觀已應如是 學。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 令離眾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如是如
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 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 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謂諸菩薩應如是 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
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 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欲作義利而當 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如是如理正思 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
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 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 注恒續故名為忍。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 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謂諸菩薩應如是
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 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於追求 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殉利務 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
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為 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 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 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云何名為一切事苦。當知此苦略有八種。 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 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
處苦。八所作處苦。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 依此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出家受具成 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
什物。菩薩於此若得麁弊尠少稽留輕蔑 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 是名為菩薩忍受依止處苦。世法處苦者。
當知世法略有九種。一衰。二毀。三譏。四苦。 五壞法壞。六盡法盡。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 死法死。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前能生
眾苦。此即名為世法處苦。菩薩觸對如是 眾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 名為菩薩忍受世法處苦。威儀處苦者。當 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菩薩於中若行
若坐。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終不 非時脇著床座草敷葉敷。菩薩於此疲所生 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 為菩薩忍受威儀處苦。攝法處苦者。當知
攝法略有七種。一供事三寶。二供事尊長。 三諮受正法。四既諮受已廣為他說。五以 大音聲吟詠讚誦。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
量觀察。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菩 薩於此七種攝法。勇猛劬勞所生眾苦。悉能 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
忍受攝法處苦。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 有七種。一者自誓毀形剃鬚髮等。棄捨世 俗諸相好故。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 色衣故。三者進止云為皆不縱任遊涉世
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四者依他活命捨 商農等世間事業。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五者 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於所獲得非法珍財 久所貯積。不受用故。六者盡壽遮止人間
諸欲。離非梵行婬欲法故。七者盡壽遮止 人間嬉戲。捨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 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携從等故。 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
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 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勤劬處苦 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發生種 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
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劬處苦。利他處 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如前 應知。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 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
忍受利他處苦。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 出家。便有營為衣鉢等業。或是在家便有 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由此發生種種 勤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
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又諸 菩薩雖觸眾苦。而於無上正等菩提。未正 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常勤 修習。無變異意無雜染心。是名菩薩安受
眾苦忍。
[0524c06]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於一切法。 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於八種 生勝解處善安勝解。云何八種生勝解處。
一三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三諸佛菩薩大 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於 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又此
勝解由二因緣。於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 時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是名菩薩法思勝 解忍。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知 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0524c16] 云何菩薩難行忍當知此忍略有三種。謂諸 菩薩能於羸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 事。是名第一難行忍。若諸菩薩居尊貴位。
於自臣隷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 行忍。若諸菩薩於其種姓卑賤有情所作增 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
[0524c21] 云 何菩薩一切門忍。當知此忍略有四種。謂諸 菩薩於親所作不饒益事。於怨所作不饒 益事。於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於
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
[0524c26] 云何菩薩善士忍。當知此忍略有五種。謂諸 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 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
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 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 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0525a03]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當知此忍六種七種。總 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 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於諸有情
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 勤修行忍。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 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 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
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 勤修行忍。種姓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 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遠離有情。 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
云何七種。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 一切處忍。謂於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 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後
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 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 不出一切非愛言故。由意行忍不憤發 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
[0525a20] 云何菩薩遂求忍。 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於諸有苦 來求索者惡逼能忍。於極凶暴上品惡業 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於諸出家
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
[0525a25] 復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遣有苦 有情眾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 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於
彼法廣為他說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於諸 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如是 八種名遂求忍。若於有情有損惱者。由忍 故離若於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
說此名遂求忍。
[0525b03]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當 知此忍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 諸善法悉能堪忍。於諸寒熱悉能堪忍。於
諸飢渴悉能堪忍。於蚊虻觸悉能堪忍。於 諸風日悉能堪忍。於蛇蠍觸悉能堪忍。於 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 堪忍。於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前。
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 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 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緣。亦能 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後法安樂正行。是名此
世他世樂忍。
[0525b15] 云何菩薩清淨忍。當知此忍略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