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Compendium of the Abhidharma (Abhidharmasamuccayavyākhy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九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四
[0734c28] 云何見道若總說。謂世第一法無間。無所得 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由無分別奢 摩他毘鉢舍那等為體相故。
[0735a02] 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由此通達 所取能取無性真如故。
[0735a04] 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緣法智 為相。云何遣各別有情假所緣法智為相。由 此智於自相續中不分別我相故。不分別者。
是除遣義。云何遣各別法假所緣法智為相。 由此智於自相續中不分別色等法相故。云 何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一切 處無有差別不分別我及法相故。
[0735a11] 復次若別說見道差別。謂世第一法無間。苦 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集法智忍 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
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 忍道類智。如是十六種。於諸聖諦中法類智 忍及法類智。是見道差別相。苦者。謂苦諦。
苦法者。謂苦諦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謂於 方便道中觀察諦增上法智。智忍者。謂先觀 察增上力故。於各別苦諦中起現證無漏慧。
由此慧故永捨見苦所斷一切煩惱。今於此 中所說義者。謂於方便道中觀察依止苦諦 所起契經等法。如理作意所攝智增上力故。
於自相續苦諦中現證彼真如。出世間慧正 見體生。由此慧故永捨一切見苦所斷三界 所繫二十八隨眠。是故名為苦法智忍。
[0735a26] 苦法智者。謂忍無間。由此智故於前所斷煩 惱解脫而得作證。所以者何。先由忍故永斷 一切見苦所斷煩惱。令所依轉從此無間。由
如是智生證得轉依。是名苦法智。
[0735b01] 苦類智忍者。謂苦法智無間無漏慧生。於苦 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別內證。言後諸聖法皆 是此種類。所以者何。由初二種若忍若智。是
後一切學與無學聖法種類。從此彼得生故。 是故無漏慧生各別內證緣此為境。言後諸 聖法皆是此種類。是故名為苦類智忍。
[0735b07] 苦類智者。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 類智忍。所以者何。由苦類智忍無間無漏智 生。於苦類智忍內證印可。故名苦類智。
[0735b10] 如是於餘諦中隨其所應。諸忍諸智盡當知。 於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覺悟所取。由類忍類 智覺悟能取。所以者何。出世間道有二境
界。謂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為境。類 智品道正智為境。由此諸忍智如實了知故。 又於此一切忍智位中。說名安住無相觀者。
如薄伽梵說第六無相住補特伽羅者。即現 住此忍智位中者是也。於此位中一切相皆 不可得故。又無相住有六種。謂空無相無願
滅定有頂見道。如是十六心剎那說名見道。 所以者何。由如是忍智所攝十六心剎那。於 曾所未見四聖諦境。各以四剎那見故。名為
見道。又心剎那者。謂於所知境智生究竟名 一剎那。非唯於本無今有生時名心剎那。何 以故。乃至於所知境能知智生所作究竟名
一剎那故。如說苦應遍知是一心剎那。如是 集應永斷等亦爾。又如上說。見道差別皆假 建立非真實爾。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別內證 絕戲論故。
[0735b29] 復次一切道諦由四種相應隨覺了。謂安立 故思惟故證受故圓滿故。安立者。謂聲聞等 隨自所證已得究竟。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
後得智以無量種名句文身安立道諦。謂於 諸諦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如是等。 思惟者。謂正修習現觀方便。以世間智如所
安立思惟數習。證受者。謂如是數習已。自內 證受最初見道。正出世間無戲論位。圓滿者。 謂此位後圓滿轉依乃至證得究竟。彼既證
得究竟位已。復由後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 道諦。如是四相真實道輪數數展轉。相依而 轉無有斷絕。如經言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正
法眼生者。此依見道說。諸法忍能遠塵。諸 法智能離垢。由彼最初於諸諦中妙聖慧眼 為自性故。法忍能遠塵者。由諸法忍永斷一
切煩惱塵故。法智能離垢者。由諸法智已斷 障垢依得生故。又於此忍智兩位如其次第。 遍智故永斷故道得清淨。依此而說遠塵離
垢。又經言。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 度一切希望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 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此亦依見道說。
於所化有情聖諦現觀無間說故。見法者。謂 諸法忍。由彼通達真實法故。得法者。謂諸法 智。彼於轉依能作證故。極通達法者。謂諸
類忍。通達諸聖法。是此二類故。究竟堅法 者。謂諸類智。於諸所知已究竟故。越度一切 希望者。由諸忍智出世間道。證得長夜所希
聖果。於自所證無希慮故。越度一切疑惑者。 於此位中於他所證無有猶豫。謂餘亦能證 此勝位故。不假他緣者。於所修道中雖無他
導引自然善巧故。於大師教餘不能引者。於 佛聖教已得證淨。雖轉餘生不為邪道所化 引故。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於依所證問記
法中。如惡欲增上慢者怯劣心永無有故。
[0736a05] 云何修道。謂見道上所有世間道出世間道 軟道中道上道方便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 等。皆名修道。所以者何。諸佛聖弟子已得
諦現觀。從此已上為斷餘結方便數習世間 道等。是名修道。
[0736a10] 世間道者。謂世間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 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如是靜慮無色。由四種相應
廣分別。謂雜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淨故。
[0736a14] 雜染者。謂四無記根。一愛二見三慢四無明。 由此四惑染污其心。於諸染污靜慮定門令 色無色界一切有覆無記。煩惱隨煩惱生長
不絕。所以者何。由有愛故味上靜慮雜染所 染。貪味淨定輕安樂故。由有見故見上靜慮 雜染所染。依止靜慮發起計度先際等見故。
由有慢故慢上靜慮雜染所染。依證勝定起 高慢故。由無明故疑上靜慮雜染所染。求解 脫者由未通達真實道理。於勝品所證常生
疑惑。為解脫耶不解脫耶。如是煩惱恒染其 心。令色無色大小二惑相續流轉。
[0736a25] 清白者。謂淨靜慮無色。由性善故說名清白。 雖是世間離纏垢故亦名為淨。
[0736a27] 建立者。有四種建立。謂支分建立。等至建 立。品類建立。名想建立。於諸靜慮具四建 立。諸無色中唯有。三種除支分。
[0736b01] 支分建立者。謂初靜慮有五支。何等為五。一 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 四支。何等為四。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
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何等為五。一捨二念 三正智四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 何等為四。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
受四心一境性。問法有無量。何故唯立尋等 為支。答對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 支故。由此三種支分滿足不待餘故。初靜慮
中尋伺二種是對治支。能斷欲界欲恚害等 尋伺故。喜樂二種是利益支。由尋伺支治所 治已得離生喜樂故。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
自性支。依止定力尋等轉故。第二靜慮中內 等淨是對治支。由此能治尋伺故。喜樂是利 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義如前
說。第三靜慮中捨念正知是對治支。由此三 能治喜故。樂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 依。自性支義如前說。第四靜慮中捨清淨念
清淨是對治支。由此二能治樂故。不苦不樂 受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 諸無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0736b22] 云何等至建立者。謂由七種作意證入初靜 慮。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何等名為七種 作意。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
樂作意。觀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 竟。果作意。此廣分別如聲聞地後瑜伽處。云 何證入初靜慮時由七作意。謂由定地作意
見欲界中過患等故。了達麁相。初靜慮中此 相無故名為靜相。是名了相作意。如是作意 猶為聞思之所間雜。從此已上超越聞思。一
向修相緣麁靜相以為境界。修奢摩他毘鉢 舍那。數數思惟如所尋思麁靜性相。是名勝 解作意。由修習此故。最初斷道生彼俱行作
意。名遠離作意。由此能斷上品煩惱故。及能 遠離彼品麁重故。此觀行者復欣樂上斷見 上斷功德。已觸少分遠離喜樂。為欲除去惛
沈睡眠。時時修習淨妙作意以悅其心。是名 攝樂作意。如是正修行者方便善品所資持 故。令欲界繫煩惱纏垢不復現行。因此為欲
審察煩惱斷與未斷。復更作意觀察彼生隨 順淨相。是名觀察作意。如是行者數數觀察 進修對治。為令欲界一切煩惱於暫時間得
離繫故。此對治道相應作意。是初靜慮最後 方便故。名方便究竟作意。從此無間證得根 本最初靜慮俱行作意。是名方便究竟果作
意。又由了相作意發希願心。為正了知所應 斷所應得。為斷故為得故。由勝解作意為所 求義發正方便。由遠離作意捨上品惑。由攝
樂作意捨中品惑。由觀察作意安心於所證 遠離增上慢。由方便究竟。作意捨下品惑由 方便究竟果作意領彼所修作意修果。如為
證入初靜慮定修七作意。如是乃至為證入 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應當知又麁相者。謂於 一切下地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如是麁相
略有二種。一住於重苦。不寂靜住故。二命行 微少。壽命短促故。靜相者。謂於一切上地從 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與麁相相違故。
[0736c29] 品類建立者。於初靜慮定具三品熏修。謂軟 中上。如初靜慮餘靜慮及無色三品熏修亦 爾。由軟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於初靜慮中
還生三異熟。如初靜慮於餘靜慮中若熏修 若生果各三品亦爾。諸靜慮中三品熏修生 三果者。謂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如是等廣
說如前。於無色界中無別處所故。不立生果 差別。所以者何於無色界無有安堵宮殿等 處故。不建立生果差別。然由三品熏修無色
定故。彼異熟生時有高有下有劣有勝。彼異 熟生時有高有下者。由壽命等有差別故。有 劣勝者。染污不染污多分少分有差別故。
[0737a12] 名想。建立者謂於四靜慮中三摩地差別無 量名字不可算數不可思議。何以故。於初靜 慮所攝定中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薩
摩訶薩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聲聞及 獨覺等尚不了其名。豈能知數。況復證入如 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三摩地其數過百。如
是於餘大乘經中說。三摩地其數無量。如於 初靜慮所攝定。於餘靜慮無色所攝定亦爾。 如是所說皆依靜慮波羅蜜多。
[0737a21] 清淨者。謂初靜慮中邊際定。乃至非想非非 想處邊際定。是名清淨靜慮無色邊際定者。 為欲引發勝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 究竟處故。
[0737a25] 出世間道者。謂於修道中法智類智品所攝 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如是八智相於見道中 已廣說。及彼相應三摩地等。或未至定所攝。
或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所攝。非想非非想 處唯是世間。不明了想恒現行故。由不明了 想恒現在前。非極明了現行聖道之所依止。
是故一向世間所攝。由此道理彼想羸劣不 能猛利。取所緣相故名無相。復云何知非想 非非想處無有聖道。由世尊說。乃至有想三
摩鉢底。方能如實照了。通達滅盡三摩鉢底。 是出世間。由聖道後所證得故。要於人趣方 能引發。言引發者是初起義。或於人趣或於
色界能現在前。先已生起後重現前故。或於 人趣者謂即於此生。或於色界者。謂後生彼。 云何聖弟子已得無色定已離色界。欲復生
色界耶。不必永離色界。欲方入無色定。是故 此中應作四句。若已離色界欲者。一切皆能 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耶。設能入無色界寂
靜解脫定者。一切已離色界欲耶。答此初句 者。謂依未至定已離色界欲。而不能得入無 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二句者。謂諸聖者已得
第四靜慮。不求生無色界而起厭背。第四靜 慮行恒現在前。捨斷結道依勝進道。漸次能 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三句者。謂即此行
者勤求離欲依斷結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 靜解脫定。第四句者。謂除上爾所相。問無色 界中何故滅定不起現前。答生無色界此滅
盡定多分不起現前。由住寂靜解脫異熟者 於此滅定多不發起勤方便故。所以者何。諸 聖弟子為欲安住寂靜住故。於人趣等引此
滅定令現在前。若已生無色界者。不由功用 自然安住第一寂靜解脫異熟住不復發起方 便功用求此滅定令現在前。
[0737b29] 軟道者。謂軟軟軟中軟上品道。由此道故。能 捨三界所繫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煩 惱。中道者。謂中軟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
故。能捨三界所繫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軟三 品煩惱。
[0737c05] 上道者。謂上軟上中上上三品道。由此道故。 能捨三界所繫地地中軟上軟中軟軟三品煩 惱。
[0737c08] 如是軟中上品道。復各別分為軟等三建立 九品。為顯修道所斷煩惱漸次斷故。復何因 緣軟軟品道。能斷上上品煩惱。由此煩惱於
極猛利毀滅慚愧無羞恥者身中。麁重現行 易可覺了易可分別。是故此上品煩惱猶如 麁垢。微少對治即能除遣。若下下品煩惱在
與上相違者身中。微隱現行難可覺了難可 分別。如微隱垢大力對治方能除遣。由此道 理當知所餘能治所治相翻建立亦爾。
[0737c17] 方便道者。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所以者何。由 正修如是道時。能漸捨離各別上品等煩惱 所生品類麁重。一分漸得轉依。是名修道中 方便道。
[0737c21] 無間道者謂由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 餘。所以者何。由此道無間。能永除遣此品 煩惱所生品類麁重令無有餘。又轉麁重依
得無麁重。是名修道中無間道。
[0737c25] 解脫道者。謂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所 以者何。由此道能證煩惱永斷所得轉依故。 勝進道者。謂為斷餘品煩惱所有方便無間
解脫道。是名勝進道。所以者何。為斷此品 後餘煩惱所有方便無間解脫道。望此品是 勝進故名勝進道。又復棄捨斷煩惱方便。或
勤方便思惟諸法。或勤方便安住諸法。或進 修餘三摩鉢底諸所有道。名勝進道。又復者 為顯餘義。捨斷煩惱諸方便道。但正思惟契
經等法。或復於先所思所證法中安住觀察。 或復進入餘勝品定。諸如是等名勝進道。又 為引發勝品功德。或復安住諸所有道。名勝
進道。所以者何。若為引發神通無量等諸勝 品功德。或彼生已現前安住。如是等道名勝 進道。如是已廣說修道相差別。今乘義勢更 辯諸道修之差別。
[0738a12] 修云何。略說有四種。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 治修。得修者。謂未生善法修習令生。習修 者。謂已生善法修令堅住不忘倍復增廣。除
去修者。謂已生惡不善法修令永斷。對治修 者。謂未生惡不善法修令不生。如是四種修 差別相。隨其所應依四正斷說。為得故修名
為得修。由此修力得所未得諸善法故。習即 是修名為習修。由此修力數習已得諸善法 故。為除故修名除去修。由此修力除去現行
位諸不善法故。修習對治名對治修。對治未 來諸不善法令成不生法故又道生時能安立 自習氣。是名得修。從此種類展轉增盛相續
生故。又即此道現前修習。是名習修。由即此 道現前行故。又即此道現在前時能捨自障。 是名除去修。由此能滅自所對治麁重障故。
又即此道既捨自障。又令彼未來住不生法 中。是名對治修。由已得轉依於未來世安置 彼障令住不生法故。又由具四種對治故。名
對治修。謂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 對治。厭壞對治者。於有漏諸行見多過患。謂 以如病如癰等行厭壞五取蘊故。斷對治者。
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