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Wuxing Lun 三無性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無性論卷上 (出無相論)真諦三藏於廣州制旨寺翻譯
[0867b06] 論曰。立空品中。人空已成未立法空。為顯法 空故。說諸法無自性品釋曰。前說空品。後說 無性品。欲何所為。答曰。前說空品為顯
人空。但除煩惱障。是別道故。後說無性品為 顯法空。通除一切智障及煩惱障。是通道故。 復有別用。為除世間三虛妄論。一鬪諍為勝
論。如露伽耶鞮迦及僧佉等論。二多聞為勝 論。如四韋陀及伊鞮訶婆等論。三正行為勝 論。如二乘教等。今說二空除此三論。先說人
空。為除前外道兩論。次說法空。為除後一 二乘偏執乃至外道邪執論。顯真實正行。依 因此行得究竟無比故。復次說人空為破邪
法。說法空為立正法。若廣明論用如十八部。 為顯此用故說斯論。此即第一明用分也。
[0867b20] 論曰。外問於何法中立此無性。應先安立是 法。若說如是則無相理有所相應。實虛兩境 即便可見。
[0867b23] 答曰。一切諸法不出三性。一分別性。二依他 性。三真實性。分別性者。謂名言所顯諸法自 性即似塵識分。依他性者。謂依因依緣顯法
自性即亂識分依因內根緣內塵起故。真實 性者。謂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別依他兩性。 如如者即是兩性無所有。分別性以無體相
故無所有。依他性以無生故無所有。此二無 所有皆無變異故言如如。故呼此如如為真 實性。此即第二相應分。即是立名。次約此三
性。說三無性。由三無性應知是一無性理。約 分別者。由相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如所 顯現是相實無。是故分別性以無相為性。約
依他性者。由生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此生 由緣力成。不由自成。緣力即是分別性。分別 性體既無。以無緣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他
性。以無生為性。約真實性者。由真實無性故 說無性。何以故。此理是真實故。一切諸法由 此理故同一無性。是故真實性。以無性為 性。
[0867c13] 釋曰。約真實性。由真實無性故。說無性者。此 真實性更無別法。還即前兩性之無。是真實 性。真實是無相無生故。一切有為法。不出此
分別依他兩性。此二性既真實無相無生。由 此理故一切諸法同一無性。此一無性。真實 是無真實是有。真實無。此分別依他二有。真
實有。此分別依他二無故。不可說有亦不可 說無。不可說有如五塵。不可說無如免角。即 是非有性非無性故名無性性。亦以無性為
性名無性性。即是非安立諦。若是三性並是 安立。前兩性是安立世諦。體實是無安立為 有故。真實性即是安立真諦。對遣二有安立
二無。名為真諦。還尋此性離有離無故非安 立。三無性皆非安立也。此即第三相分。明三 種體相也。
[0867c28] 論曰。此三種性如是無性已說其相。今須說 成立道理。分別性者無有體相。何以故。此性 非五藏所攝故。若法是有不出五藏。五藏者。
一相。二名。三分別。四如如。五無分別智。一 相者。謂諸法品類為名句味所依止。名者。即 是諸法品類中名句味也。分別者。謂三界心
及心法。如如者。謂法空所顯聖智境界。無分 別智者。由此智故一切聖人能通達如如。此 五法中前三是世諦。後二是真如。一切諸法
不出此五。若分別性體是有法則應為此五 攝。以不攝故故知體無也。
[0868a10] 外曰。此法若無體相。云何分別。答曰。但有名 無義。何以故。如世間於義中立名。凡夫執名 分別義性。謂名即義性。此為顛倒。是故但有
分別無有實體。外曰。云何知此分別是虛妄 執。答曰。此名及義皆是客故。所以然者。名於 義中是客非義類故。義於名中亦客非名類
故。外曰。云何得知兩互為客。答曰。 由三義故此理可知。一者先於名智不生。如 世所立名。若此名即是義體性者。未聞名時
則不應得義既見。未得名時先已得義。又若 名即是義。得義之時即應得名。無此義故故 知是客。二者一義有多名故。若名即是義性。
或有一物有多種名。隨多名故應有多體。若 隨多名即有多體。則相違法一處得立。此義 證量所違。無此義故故知是客。三者名不定
故。若名即是義性。名既不定義體亦應不定。 何以故。或此物名目於彼物故。知名則不定 物。不如此故知但是客。復次汝言。此名在於
義中。在義云何。為在有義為在無義。若在有 義。前三難還成。若在無義則名義俱客。此定 成立。外曰。義及名非分別所作。何以故。
實名能顯實義故。如實有燈照實瓶等。是故 名義俱非分別。答曰。是義不然。何以故。照了 不平等故。若如汝言。義實有者用名顯義。如
燈照色。是義不成。何以故。要先得義後立名 故。未得義時不得立名。既由先取義後方立 名取尚不能了義。何況其名而能了耶。以燈
照物。義則不爾。要因於燈故能了物。無先了 物然後須燈。是故照義不平等也。
[0868b10] 釋曰。言取尚不能了義者。如識先得義。次取 青黃。或是非等。從取後方立名。若取能了義。 則不應未取之時識已得義。是故不因於取
能得了義。名在取後豈能了也。又若名能了 義。餘人未識名時。則不應聞名。不得其義。譬 如由燈照色。此人因燈能顯了色。而餘人因
此不能見色。無有此義。決定因照能顯色 故。由名顯義則不如是。是故照義不平等也。
[0868b18] 論曰。外曰。若汝謂由名分別義。實無所分別 義。是故名中無義。義中無名。二俱客者。是義 不然。何以故。若人執名異於義義異於名。此
人既無顛倒。則於義中應無僻執。不應聞說 好惡生憂喜心。名義不相關故。聞好惡名即 生憂喜心故。知名義相應不得是客。當知客 義是汝顛倒。
[0868b25] 答曰。是義不然。何以故。由久時數習顛倒故 有此僻執。不關名義相應。若人已執名異義 異由名。於義亦未免僻執。何以故。由長時數
習名言熏習故。必由此法門生分別心起虛 妄僻執。如凡夫正見人。亦知此身但唯色等 行聚。由其數習我執堅固故。於自他相續中
不免人我僻執。如此名義分別是法僻執。即 是顛倒增益無物故。如人我僻執故。知名義 僻執。是法顛倒。既是顛倒云何生此顛倒而
非繫縛。是故由僻執熏習本識成於種子。能 生起依他性。為未來果。此僻執即是分別性。 能為未來依他因也。又因此未來依他性果。
更生未來法執顛倒。即是由依他性為因。能 生未來分別性為果。如此更互相因故。生死 恒起相續不斷。此即第四成立三性分說。分 別性成立義已。
[0868c12] 別有六種差別。次說此性品類差別。然此分 別性差別有六種。一者自性分別。謂分別色 等諸陰體相。但以證量所取。五識但能直取
五塵。乃至意識直能取法。不於一中種種分 別故。名自性分別。直取體性故。二者差別分 別。謂有色可見不可見等。色則可見。香味五
塵非眼所見。如是隨於一自性中。更種種分 別不同故。稱差別分別也三者覺知分別。謂 見前法即識其名字能為他說。既自識名字。
復能令他得識故。稱覺知分別。四者隨眠分 別。謂見前物不識名字。不能宣說故。稱隨眠 分別。五者加行分別。又有五種。一隨愛分別。
二憎憶分別。三和合分別。四遠離分別。五 隨捨分別。由此五分別生三毒煩惱故稱加 行。合此五就前四。並是約義分別。六名分
別又有二種。一有名字。二無名字。有名字。謂 此物實如是。或色乃至及識。或有為無為有 常無常善惡無記。如是等執皆有名字分別。
無名字者。謂此何物為。此云何。何所以。云 何如此。此四句分別。初一覓體性。次一求 因。謂何因緣故有如此。三覓體差別。四求
因差別。此四皆是無名字分別。此依名分別 義自性五種。又有五種所分別自性。一依名 分別義自性。二依義分別名自性。三依名分
別名自性。四依義分別義自性。五依名義分 別名義自性。一依名分別義自性者。謂此類 是色。由色體性而得成就。乃至此類是受想 行識等。由識體性。而得成就也。
[0869a11] 釋曰。謂此人先未得義。前得色名聞說色相。 如此有形礙可捉持有壞滅。如此等相名之 為色。此人後見色體品類相貌。如昔所聞知
其是色。即是由名字能分別色體性。乃至識 陰亦爾。先得其名未見其體。後時得體。如昔 所聞。即知是受乃至識也。
[0869a17] 論曰。二依義分別名自性者。謂此類可名為 色。彼類不可名色。乃至此類可名為識。彼類 不可名識。由先得義。然後分別立其名也。三
依名分別名自性者。謂此色名。如人雖得其 名未識此名品類。更復思量學其訓釋。是名 依名分別名乃至識名求其所訓品類亦爾。
四依義分別義自性者。謂未得色名。因不定 名分別色類。如人未識物名。但見物體。而分 別此體異於餘物。不知定是何物。不得其定
名故。但名依義分別義。亦如小兒所見。未 識名字。及無分別識位。所得境界如五識等。 並緣義不緣名也。五依名義分別名義者。謂
此類以色為體。此色即是名。如人先已識名 識義後重分別。前所識名義。謂此為色體此 即色名。乃至此類以識為體。此識即是名。如
是等皆名依名義分別名義也。此五分別即是 廣前六中最初自性分別。前略明故但云自 性分別。後廣明故分別五種自性也。如是前
六後五。皆名分別性品類差別。已說分別性 品類差別竟。次說分別性功用。此分別性能 分別前六後五。今為顯此六五分別性功用
差別。有八種分別。能作三種事類。三事類者。 一戲論類。二我見我慢類。三欲等惑類。八種 分別者。一自性分別。謂色等類色即色。陰等
即餘四陰類。即是前依名分別義等五種分別 自性。及前六中最初自性。如是等皆名自性 分別也。二差別分別。謂於色等類可見不可
見礙無礙。如是等無量差別分別。皆依止自 性分別。是名差別分別也。三聚中執一分別。 謂於色所陰。執我眾生命者受者。如是等名
共期所立執此而起分別又於多法聚中執聚 為因謂屋軍車衣食飲等。如是等名。皆是共 期所立。執此而起分別。是名聚中執一分別
也。此兩即是內外分別。前執有人後執有法。
[0869b22] 釋曰。共期者。世流布所立名字。皆共期契所 作。欲令同作一解也。
[0869b24] 論曰。四我分別。謂此類是有流有取。長時我 執數依串習。從此僻執串習。緣身見所依止 類。起虛妄分別。是名我分別也。
[0869b27] 釋曰。此類是有流有取者。類即是阿梨耶識 為諸惑本。有流即是無明。有取即是貪愛。過 去煩惱十使以滅。不可分別為諸惑名。但總
稱無明能障智明故。此無明能為諸惑因。能 流轉生死故稱有流。如數人說。流注生死故。 心漏連注故。非人所持故。故說有流。取者即
是有流家果。因謝過去故名有流果。來在現 相續中故名為取。即是現相續中隨眠貪欲 種子也。若諸煩惱並在現相續中說流說取
者。流即四流。取即四取。如此別說此流取 等。皆不離本識故。言此類是有流取也。長時 我執數依串習者。通說無始來有此流取等
惑故。說長時也。我執有三種。一隨眠。二上心 三習氣。言數者。即明隨眠。我執數數執止 本識。言串者。即上心。我執數數串起。言習
者。即明習氣。我執數數而起。隨眠。上心是內 煩惱。得見諦道此惑便滅。習氣為久習所成。 非正煩惱故。得羅漢時此猶未滅。得法如如
方能稍遣。此三我執皆依本識也緣身見所 依止類起虛妄分別者。明本識有二義。是三 種身見所依止。一能作種子生於身見。二作
身見所緣境界。令起虛妄我執正談。緣此本 識作境界起。故稱我分別也。
[0869c21] 論曰。五我所分別。謂此類是有流取。長時我 所執數依串習。從此僻執串習。緣我所見所 依止類。起虛妄分別。是名我所分別也。所執
境界義不異第四。但能分別有我執及我所 執為異耳。六愛分別。謂緣可愛淨類。虛妄 分別。名愛分別也。七憎憶分別。謂緣可憎
不淨類。虛妄分別。名憎憶分別也。八非愛 非憎分別。謂緣非可愛憎類。翻前二分別。 名非愛非憎分別也。若略說分別。唯有兩
種。一分別依止。二分別境界。於八種分別中。 自性及差別并辨聚中一執。此三分別能作 戲論分別依止。及作戲論分別境界。何以故。
依止此類。名想言所起分別。名想言所熏習 分別。名戲論分別。於三類中由緣三名故。數 數起行種種相貌。如是分別名為戲論。以三
類為依止。三名為境界。戲論為分別體。依止 境界即是分別性。戲論分別即依他性。
[0870a09] 釋曰。八分別中。前三分別名為戲論。分別 此三各各即為依止。即為境界。即為戲論體。 何以故。於三分別中。各有能所故。能即是戲
論體所中則有二謂類。及名類。即是三種義 類名。即是三類種種名。是故以義為依止。以 名為境界。緣此名字為法門。取於義類故。正
以所取為依止。所緣為境界故。云依止此類 緣名想言所起分別。云想言者。謂心想此名 言說此名。故云想言。此則分別為想言所依
止。今此中立想言者。並是名字。欲顯名字有 麁細。名則為細。想則小。麁言為最麁。是故用 此三名目三分別。初自性分別。直明色等法
體。此義為細故立名名。次差別分別。明體差 別則小為麁故立想名。彼聚中一執分別。謂 瓶屋等此最為麁故從言名也。名想言所熏
習分別名戲論分別者。由緣此三名為境界 起於分別。所分別即有熏習能分別義。能分 別即是戲論分別。於三類中緣三名數數起
行種種相貌者。明依止三類緣三名為法門。 而數數生起種種相貌。分別依止境界戲論。 體唯是一有三義用。
[0870b01] 論曰。次我及我所。此二分別能作身見及諸 見本。能作我慢及諸慢本。
[0870b03] 釋曰。此兩分別例前亦應明。即為依止境界 及分別體。前既已明例。自可解故。不須辨故。 但明能生。後我見及作諸見本。由執有我故
生諸見。我所執能作我慢本及諸慢。
[0870b06] 論 曰。後愛憎對二此三分別能生欲瞋及無明 等。
[0870b09] 釋曰。此三分別即是三毒。是故能生一切三 毒也。
[0870b11] 論曰。如是八種分別。能作三種事用品類。前 三即作戲論類。次兩即作我見我慢類。後三 即作欲等惑類。初六種分別顯攝法義。一切
分別。不出此六。凡攝三義。自性及差別此二 是分別依止。覺知隨眠加行此三是分別體。 後一名字是分別境界。是故六種攝法皆盡。
覺知隨眠通三性。加行唯不善。是上心惑離 有五種。隨愛生貪。隨憎起瞋。隨捨生無明。此 三是煩惱體。和合遠離是煩惱用。由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