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shi Lun 顯識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顯識論一卷 (從無相論出)真諦三藏譯
[0878c06] 一切三界但唯有識。何者是耶。三界有二種 識。一者顯識。二者分別識。顯識者。即是本 識。此本識轉作五塵四大等。何者分別識。即
是意識。於顯識中分別作人天長短大小男 女樹藤諸物等。分別一切法。此識聚分別法 塵。名分別識。譬如依鏡色影色得起。如是緣
顯識。分別識得起。是分別若起。安立熏習力 於阿梨耶識。由此熏力本識未來得生。緣此 未來顯識。未來分別識得起。以此因義。是故
生死無有前後。為顯此義。佛於解節經中。說 偈言。
顯識起分別 分別起熏習
熏習起顯識 故生死輪轉
[0878c19] 所言熏習者。一執著分別性。二觀習真實性。 以此二義故名熏習。第一熏習者。增長阿梨 耶識。阿梨耶識被增長。具足諸能。能生六道
受生諸識。以是義故生死圓滿。第二熏習者。 名觀習真實性。此熏習能除執著分別性。是 第一熏習被損壞故。阿梨耶識亦被損。阿梨
耶識既被損。受生識亦被損。以阿梨耶識能 生三界。由被損故得三界轉。依此轉依義具 五種。如滅差別相中解說。顯識者有九種。一
身識。二塵識。三用識。四世識。五器識。六數 識。七四種言說識。八自他異識。九善惡生死 識。其次分別識有二種。一有身者識。二受者 識前九識中。
[0879a03] 第一身識者。謂轉作似身。是故識名身識。所 言似者。如所執身相貌似身而非真實故名 似身。此識能作相似身。名為身識。即是五根。
餘塵等八種識亦如是。即是唯識義也。所言 身識者有五種。即眼根界等。是名身識通是 五根。
[0879a09] 第二塵識有六種。色界等乃至識塵。通名應 受識。
[0879a11] 第三用識者。六種眼識界等即是六識。大論 名為正受識。
[0879a13] 第四世識者有三種即三世。過去未來現在 也。又生死相續不斷故名世。
[0879a15] 第五器識者。大論名處識也略即器世界。謂 外四大五塵。廣即十方三界等。
[0879a17] 第六數識者。算計量度。
[0879a18] 第七四種言說識者。謂見聞覺知四種。一切 言說不出此四。若不說見即說聞。覺知亦 爾。
[0879a21] 第八自他異識者。謂依處各異六趣不同。依 處者身也。六趣身謂自他異識。
[0879a23] 第九善惡趣生死識者。一切生死不離兩道。 善者人天。惡者四趣。此善惡道不離生死。即 生即滅無停住故。
[0879a26] 又有身者。識者我見所覆。此識為我見貪 愛所覆故受六趣生。此識為生死身。若有此 識即有身識。此識若盡則生死身盡。我見生
一切肉惑。貪愛生一切皮惑。故有生死身。若 離愛我見即無皮肉煩惱。若無皮肉煩惱即 無三界身故。身識受生死也。二受者識。意界
名受者。識即三種意識。一謂阿梨耶識。是細 品意識。恒受果報。不通善惡但是無覆無記。 二陀那識。是中品意識。但受凡夫身果報。三
者謂常所明意識。是麁品意識。通受善惡無 記三性果。
[0879b08] 五識亦爾。此三品意識。通能受用果報。但 今據興廢為言故。呼梨耶識為受者識。又梨 耶識是凡夫所計我處。由陀那執梨耶識作
我境。能執正是陀那故。七識是我見體故。分 別識有二種。一有身識。二身者識。合名意根。 大本染污根即陀那識。二次第緣意根體。即
緣本識作我境。自出彼緣相彰。顯識有九種。 如上顯識唯是梨耶。若是分別識則是陀那 及意識。陀那分別我。意識分別萬法。意識有
三種分別。五識但有自性分別。熏習有四種 方便。一忍二名三相四世第一法。一忍有二。 一廣二略。一切眾生皆迷真實性。今修習先
作廣觀次作略觀。得入真實。所言廣者即觀 四諦。苦集即是凡夫俗諦。滅道即聖人真諦。 各有九種。觀苦九分。即三界各有三世成九。
又欲界一有。色界四有。無色界四有。故為 九種。集諦九分。即是九結分者。滅此九結 為九滅諦。道諦九分者。九次第三摩提即
九次第定。次略觀先觀苦諦為八種者。觀四 大四名四大。即色陰四名即四陰。以為八種 苦集有八者。即八邪乖八聖道。滅諦八種
者。滅八邪即名八種滅。道諦八者。修八聖 道以為道諦。次復略觀苦為七。六趣及中陰。 集七者。即是七使。七使者貪瞋癡慢疑見欲
界。欲名欲使。色無色界名為有使。合為七種 使。滅七使名七種滅。道諦七者。即七覺分。次 略觀苦為六種。謂六種內入。集六種。謂六種
貪愛即六塵生六種貪。滅六貪為六滅。道六 者。六種出離界。一出離殺。他瞋修慈界。二出 離逼惱瞋修悲界。三出離嫉妬瞋修喜界。四
出離貪欲修捨界。五出離覺觀熏修念出入 息界。六出離無明惑修無我界。修此六種名 出離界。
[0879c12] 次略觀苦為五即五陰。集為五即五蓋。滅此 五蓋為五種滅。道五者。即五根五即五力 等。次略觀苦四種即四念處。謂身受心法。集
四者。即四取亦即四流。四取者。取只是貪。有 四種貪。即是取有四種。一欲取二見取三戒 取四我語取。我語取者。是內取緣內五陰。貪
色無色八禪定內法。名我語取。於中取名我 語取。若貪欲界塵名外法名為欲取。欲取者 是斷見眾生。我語取是常見眾生。此兩法緣
事起見取戒取。取常見緣理起此四取。是受 資糧。明受愛有三種。一遠離貪愛。即一切三 塗眾生。二求得貪愛。即人天至三空三安住
貪愛。即非想非非想。謂為涅槃。如四種取名 集諦。滅四取名四滅諦。道諦四者謂四念處。 即是四種般若。觀身通達苦諦。觀受通達集
諦。觀心通達滅諦。觀法通達道諦。觀身為麁。 觀三界身麁為苦。觀欲界身寒熱等為苦。觀 色界身四威儀為苦。觀無色界心念念不住
苦。觀受通達集諦者。眾生一切貪愛緣受故 起。若無受貪不生故。觀受通達集諦。若觀心 通達滅諦者。一切眾生安立我見於心中。是
故眾生執我見則不信有滅。只由陀那識執 梨耶是一是常故。我體非滅。觀心非我故信 有滅。以捨我見。觀人法二無我故。觀心通達
滅諦。觀法通達道諦者。法有二。一淨品二 不淨品。觀不淨品為苦集。淨法為滅道。又 不淨品即一切諸惑。淨品者一切治道故。應
須通達道諦。次略觀苦三種。即觀三界為 苦。觀欲界為苦苦。觀色界為壞苦。生住不 停樂壞時即苦故壞苦。觀無色界為行苦。生
住壞三時皆苦。但眾生有二道。惡道為苦善 道為樂。捨此二邊謂為涅槃。此心有行有動。 是故無常故苦也。集有三者即三毒。又三種
身見戒取疑。身見者。眾生著身見。執有常樂 我淨故住生死。不修出世道。戒取者。不肯修 正道。疑者疑不決了滅諦滅。此三種煩惱即 為三滅道。三者謂戒定慧。
[0880a20] 次略觀苦為二。謂身心又名色亦是。集二者。 十二因緣中謂無明貪愛。滅此二種為二種 滅。道諦二者即定慧。次略觀苦為一。謂無常
為苦。集者謂不正思惟。滅此思惟為滅。道謂 身念處。即總觀四念處名為身念處。又義若 自思惟為道諦。不正思惟為集諦。欲令實慧
分明故。作廣略二種觀觀苦。一切法作九分 乃至一分。餘三諦亦然。語言及分別熏習 有四種方便處。語言熏習者。從忍名。乃至自
性法處。所言處者即名為所。及境界為處。分 別熏習從相至第一一切修得法。一切修得 法處者。從下品至上品相第一一切為處。若
人依名為思擇。是名語言熏習。若人離名句 等直思擇義。是名分別熏習。是顯識顯後兩 識。兩識者。一四種言說識。二自他差別
識。顯此兩識。餘七種識及分別識。此八種識。 緣語言熏習得起。又兩識。一身識。二受者識。 及自他異識。此三識緣身見熏習得生。又善
惡生死識。緣有分熏習得起。如是諸識。是名 一切三界唯有識也 (義疏九識第三合簡文義有兩一明識體二明識用一識體者出唯 識論) 。
[0880b12] 論曰。一切三界唯有識。
[0880b12] 問曰。一切法只是 三界。何用二言。答兩義。一者分段是三 界變易是界外。四種生死是一切也。二者
廣言一切是。何謂十方。十方非三界故。云一 切三界也。今唯有識者。上七種死唯識所顯 現。離識無別體故。言三界唯有識也。界者自
性義。自性有兩。一者不雜義。欲性異色。色 非無色也。二者性是不改不轉為義。欲為欲 色為色無色為無色。善惡亦爾。三性不改為
義。唯有識者。離識無有別境也。由識見有 似塵。離識塵無體也。
[0880b22] 論曰。何者為識。所謂 三界。
[0880b23] 釋曰。前明離識無三界。此明離三界 無識。又前明二識用。
[0880b24] 論曰。識有二種。一 顯識。二分別識。
[0880b25] 釋曰。初一是本識。本識 顯六塵也。次一是六識。六識分別此異彼也。 又前一明所緣。後一明能緣。就顯識有二種
迴轉。一迴轉作六塵。二迴轉作五根。次分別 識迴轉作似我。如是意執二識計我也。即陀 那與意識共作我見。陀那執本識起我體相。
意識分別計我有種種差別用故。一切法不 有不無。由六塵有六識不可定無也。離六識 無六塵不可定有。又一切法不可定說有。亦
不可定說無也。人法二我不實故不可說有 有。人法二空真實故不可言無。又義一切法 決定有決定無。人法決定無。此人法二空是
決定有。此三悉共顯俗是有。顯真是無。二明 識用。
[0880c10] 論曰。此分別識若起。安立熏習力於阿梨耶 識中。
[0880c11] 釋曰。熏習力者。譬如燒香熏習衣。 香體滅而香氣猶在衣中名為熏衣。此香不 可言有。香體滅故。不可言無。香氣在故。故名
為熏。如六識起善惡。留在熏力於本識中。能 得未來報。名為種子。若小乘義正量部名為 無失。譬如券約。故佛說偈。
諸業不失 無數劫中 至聚集時
與眾生報
[0880c19] 摩訶僧祇柯部。名為攝識。即是不相應行。 譬如誦經。初一遍未得。第二遍誦攝前第一。 如是乃至第十遍誦通利時。即通攝前九。如
是初識能變異在第一。如是乃至第九變異 在第十中。第十能攝前九。即此第十變異之 用。名為攝識。有前九用故不失前九也薩婆
多部。名同隨得。同者與數處時等相應長。 隨者與三性不相妨。而得者不失義。同亦不 失。隨亦不失。譬如摩斗樓。此言榆華。取洛
柯汁謂赤色汁。點摩斗樓華鬚。華鬚與赤 色俱。後結實成熟。則有赤色出。是名同時修 得。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同前有赤色出。是
名同修得。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前來至後 不失名隨。隨最後顯故名得也。若是他毘梨 部。名有分識有者三有。即三界也。亦有七有。
一中有二生有。三業有。四死有。通前三有為 七有也。慾色二界具四有。若無色界無中 有。中有者。正辯名為向生處。處者。有因緣名
處也。如十二因緣有支。是事有故是事有。是 事生故是事生。有者是因。因有二。一前因。 二同時因。如橘子生芽。是前時因。芽生則有
並橘。同時因。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 入。六入緣觸受等。是同時。所以言。是事有故 是事有者。為破外道生有義。外義云。一切眾
生從自在天我有故生死是有。言內義同。今 破由前因生故得生。汝自在天無有。非生生 死。有是生故。不得是有。故不得是有故是
有也。故佛立義是事有即有生。汝自在天是 有。非是生生不同內義。乃至從世性微塵等 生亦爾。又外道立無因有果。果自然生故破
外道。此物有是因有故果事是也。所以明二 義者。為明因緣具故得生。若此物有故此物 有是緣。若此物生故此物生。是明因義。有分
者。生處即是生因生緣。此有分識體。是果 報法決。是自性無記也。
[0881a25] 四有者。從識支至六歲是生有。從七歲已上 能分別生熟起貪至未捨命是業有。死有者。 唯一念中有即中陰。就業有中。六識起三種
業。善不善不動等三業。有為有為有分識。所 攝持六識自謝滅。由有分識攝持力用在。問 曰。何故立有分識。一期生中常緣一境。若生
人天。此識見樓觀。等事報。若起六識用麁覆 障。則不覺此識用。若生惡道。此識但緣火車 等。若報起六識用強則不覺此識緣也。若欲
界六識緣欲境。凡夫不能覺。乃至無色亦 然。若無色諸識滅。此有分識用則顯。如梨耶 及意識也。
[0881b08] 言種子者。此相續變異。能感未來果報。是名 種子。相續無變異亦非種子。若但變異無相 續亦非種子。相續變異不相離故成種子。如
螺白色非一非異。若白色是螺。螺則無三塵。 若白色異螺。則見白色不得螺故。不可言定 異以不異故名白螺也。相續變異亦爾。故成
種子。緣此熏習力。本識未來得生者。
[0881b14] 釋 曰。緣熏習力。種子若成。本識得生。緣未來顯 識。未來分別六識得生也。是故生死無前後 者。若離煩惱業則不得生。若生死有前分。則
別有前分眾生處起煩惱業感前分處。既無 前分眾生起業。則無有前分生死故。知生死 無始無初。四義明無。初一非本。若眾生初無
後有者。此無不作有本。有二種過失。一者若 無不能生後。若能生有則非無。二者平等過 失。若虛空花生有事者。可得從無生有。二者
不見離欲眾生生故。生死無初也。若生死初 無貪欲等。後方有貪欲等者。離欲阿羅漢等 無欲。亦應生欲。以是羅漢更不生欲故。知
生死無初。三者修行梵行無用故。故生死無 初。一切聖人修八聖行。為滅令不生修梵行。 離欲人更不生滅故。故知生死無初。四者生
死有二種。一惡報二善道。是善惡由善惡二 因。不得無因。是生死初為善道為惡道。若善 道者未有善因。若惡道者未有惡因。離善惡
二道更無第三道故。知無初也。難曰。初者自 然不用因緣。後者須因緣。若爾者。是義不 然。有二過。一即理不平等故二因果不相
似。若汝說生死不由因後由因者。則不平等。 初後皆是生死。何故一由因一不由因。二不 相似者。果亦有因因亦有因。因果皆有因故
得相似。若相似能生同類。汝若前無因故。後 亦應無因。若前無因後有因者。則不能生。若 能生者。豆應生麥麥亦應生豆。而不然者。故
知汝前為後果作因前因不成因也。佛說偈 初句顯識。即是梨耶。梨耶則果報識。分別 識即是煩惱識。是從果報識起煩惱識。煩惱
識即陀那等。次句明從煩惱起識識起熏習。 熏習即是業功能。能轉變本識成種子識也。 次句從。業起果報。次句總結生死輪轉。輪轉
者以不定故。或因轉作果。或果轉作因也。
[0881c20] 所言熏習有二種者。下為顯二義。一顯生死 方便名為邪。亦名違逆。二顯涅槃方便名正。 亦名隨順執著。分別性者。一切諸法有三種
性。一分別性。二依他性。三真實性。分別性 者。名言所顯諸法。依他性者。一切諸法因果 道理所顯真實性者。一切諸法如如性。分別
者無相為其性。依他者。無生是其性。所言性 者。自有五義。一者自性種類義。一切瓶衣等 不離四大種類義。同是四大性。是自性義。二
者因性義。一切四念處聖法所緣道理緣此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