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yasiddhiśāstra (Cheng Shi Lun / Treatise of Establishing Reality) 成實論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實論卷第九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0306b14] 十善業道。所謂離殺乃至正見。是十事戒律 儀所攝。一時得禪無色律儀所攝。亦一時得 離名善業道。即是無作。問曰。餘禮敬布施
等福是善業道。何故但說離名業道耶。答 曰。以離勝故。是十種業於施等為勝。所以 者何。以布施等所得福報不及持戒如十 歲人。以離殺因緣增益壽命。又十不善業
是實罪故離名實福。又後三善業是眾善之 本。是故施等諸善皆業道所攝。又是業道有 離鞭杖等。先後合說故。一切諸善皆在中 攝。
過患品第一百一十八
[0306b26] 問曰。不善業有何過患。答曰。以不善業故 受地獄等苦。如經中說。殺生因緣故墮地 獄。若生人中則受短命。如是乃至邪見。又
以不善業因緣故久受苦惱。如阿鼻地獄 過無量歲壽命不盡。又眾生所有一切諸惡 敗壞衰惱皆由不善。又未曾見不善業有 大利益。如屠獵師等終不以此業而得尊
貴。汝意或謂。以壞賊因緣而得富貴。是事 先三業品中已答。又行不善者。受呵 [怡-台+責] 等 諸苦惱分。又令他人得所惡事名為凶暴。
是故應離此不善業。又經中說。殺有五失。 人所不信。得惡名聞遠善近惡。死時生 悔後墮惡道。又殺生因緣樂少苦多。又行 不善業染污人心。世世積集久則難治。又
行不善者。從冥入冥流轉三塗永不得 出。又行不善者。空受人身如採藥雪山 而收毒草。是為極愚。如是以十善道乃得 人身。但不行善尚為大失。況起惡業。又行
不善者。雖自愛身而實不自愛。雖自護身 實非自護。以起自惱業因緣故。又是人遇 身猶如怨賊自令苦故。又若行不善則自 賊身。況他人耶。又行不善業。今雖不現
果報則著。是故雖少亦不可不信。如毒 雖少亦能害人。如債雖少漸漸滋息。又為 惡於人人常不忘。是故為作雖久遠亦 不可信。又行不善者。名為失樂。以行不
善故失人天樂。不樂樂者愚之甚也。又 行不善者苦劇可愍。現受心悔等苦。後則 受惡道苦。又不善業果飛虛隱海無得脫 處。如金鎗追佛。又一切不善皆由癡起。
故有智者不應隨也。又經中說。放逸如怨 能害善法故不應隨。又不善業諸佛菩薩 應真賢聖五通神仙。及明罪福者無不呵 毀。故不應造。又現見惡心熾盛。則情志迷
亂惱悶痛苦。面色變異人不喜見。況起身 口。以此等緣故知不善有無量患◎。
◎三業輕重品第一百一十九
[0307a05] 三業中何者為重。身業耶口業耶意業耶。問 曰。有人言。身口業重非意業也。所以者何。 身口業定實故。如五逆罪皆因身口所造。
又身口能成辦事。如人發心殺此眾生。要 以身口能成其事。非但意業得殺生罪。亦 非但發心得起塔寺梵福德也。又若無身 口但意業者則無果報。如人發心我當布
施。而實不與則無施福。又非但隨願事得 成辦。如人發願為大施會。而實不與則無 會福。若心業大者應得施福。然則業報錯
亂。又比尼中無意犯罪。若意業大。何故不 犯。又若發心便得福者。福則易得。行者何 故捨此易業而為施等難行業耶。又若然
者。則福無盡。如人但空發心竟無所用何 所盡也。以財物有量故福可盡。又不但 發心能損益他。如飢渴眾生要須飲食。非 心業能除。又世間人衰利大甚。以心輕躁
難制伏故。無惡不起則己受重衰。若發善 心欲造福業則己獲大利。是則過甚。又 若意業大。發心欲殺生則墮地獄。如是雖 久集戒等復何所益。又行持戒等諸善功
德無有安隱。所以者何。但一發心便得罪 故。又經中說。身口業麁故先斷。斷麁煩惱 故得心定。又發婬心則為婬已便應犯 戒。若發心不名婬者。離此婬心更有何法
名為婬耶。有所起作業皆由身口。不以 意業。如欺他人必由口業得妄語罪。又 如先說四種因緣得殺生罪。謂有眾生有 眾生想。有欲殺心。斷其命。以四事成罪。
當知不以意業為重。又如佛言。若小兒 從生習慈能起惡業思惡業耶。故知但 身口業惡。非意業也。答曰。汝言身口業 重非意業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經中佛
說。心為法本。心尊心導心念善惡即言即 行。故知意業為重。又意差別故身口業有差 別。如上中下等。離心無身口業。又經中說。
故起作業必應受報。又說七種淨福。三種 但用意業。此七淨福於財福為勝。又慈是 意業。經說慈心得大果報。如經說。我昔七
歲修集慈故。於七大劫不還此間。故知意 業為重。則能遍覆一切世界。又意業為重。 如意業報故壽八萬大劫。又意業勢力勝身 口業。如行善者將命終時生邪見心則墮
地獄。行不善者死時起正見心則生天上。 當知意業為大。又經中說。於諸罪中邪見 最重。又說。若人得世間上正見。雖往來生 死乃至百千歲終不墮惡道。又意業力勝
身口業。如和利經中說。外道神仙起一瞋 心。即滅那羅于陀國。如檀特等諸嶮難處。 皆是仙人瞋心所作。又意業能即得果報。
如經中說。若是人今死即入地獄。即生天 上。如 [矛*(替-曰+貝)] 鉾離手。又此意業積集垢法。乃 至入阿鼻地獄。積集善法乃至泥洹。又心
有報故身口得報。以不故業無果報故。 又不離意業有身口業報。若意依身口 行善不善。名身口業離身口業意業有報。 離意業身口無報。故知意業為重。非身口
業。汝雖言身口業定實。如五逆罪皆身口所 作故名重者。是事不然。以思重事重故業 重。非身口重故重。又以心決定故業則定 實。如但以心力入正法位。亦以心力
能具逆罪。若無心者。雖殺父母亦無逆 罪。故知身口無力。汝言身口能辦事者。 是亦不然。以事訖名辦。若奪他命已得 殺生罪。非起身口業時。事訖時要須心力
是故非身口也。汝言但空發心無果報者。 是事不然。如經中說。發強心故即生天上。 即入地獄。云何言意業無果報耶。汝言 非但以願能成事者。是亦不然。又人深
發善心勝大會福。汝言意無犯罪。是亦不 然。若發惡心即時得罪。如佛說有三種 罪。身口意罪。故知但發惡心不得無罪。但 不結戒以難持故。麁罪持戒能遮。細罪定
等能除。汝言罪福易者。是事不然。人以心 力薄故捨易為難。如慈心等其福甚多。非 布施也。但以眾生智力劣弱不能行慈等 意業故。為施等以離華香等諸供養等
具。淨心難得。故汝言福無盡者。亦以此答。 是人若有智力則能得無盡善法。汝言意 業無所損益。是事不然。以身口業皆為意 業所導故不名勝。以隨力所起是則為
勝。又諸利益皆由行慈心者。所以者何。 以行慈力故。風雨順時百穀成熟。如劫 初時粳米自生。至十歲人時是事皆無。云 何言慈心無利益耶。又行慈者。能盡一切
不善業根。由不善業有諸衰惱。云何言行 慈無大利益。若一切眾生行慈心者盡生 善處。一切自然不須加功。故知慈福最為 深厚。又或時以慈布施利益眾生。或但以
慈利。又行慈者。眾生若觸其身若入影 中皆得快樂。當知慈福勝於施等。汝言衰 利太甚。是先已答。謂以意力損益眾生。故 知意業為重。汝言久集戒等無所益者。是
亦不然。以意淨故則持戒淨。若意不淨戒 亦不淨。如七種婬經中說。又戒清淨得大 果報。如經說持戒者所願隨意。謂戒淨故。 又若淨持戒得安隱心非餘法也。汝言身
口業麁故先斷。是事不然。以微細善得大 果報。如禪定中思。汝言若發婬心便應犯 戒。是事不然。若人意業不淨則戒亦不淨。又
得罪福異結戒法異。汝言所起作業由身 口者。皆以總答。謂身口業法異。意業法異。 身口業要由作成。如以四因緣成殺生 罪。不離心業。又世間眾生謂身口業惡。意
業不爾。又意業不加於人。亦不可得有。 又先說罪福相。以是故但意業重非身口 也。
明業因品第一百二十
[0308a26] 論者言。已略說諸業。業是受身因緣。身為 苦性。故應滅之。欲滅此身當斷其業。以 因滅故果亦滅。故知因形有影形滅則影
滅。是故若欲滅苦當勤精進斷此業因。問 曰。從業受身是事應明。所以者何。或有人 言。身從波羅伽提生。有言從自在天生。
或言從大人生。或言從自然生。是故應說 因緣。云何知從業生耶。答曰。是事已種種 因緣破。當知從業受身。又萬物有種種雜
類。當知因亦差別。如見粟麥等異知種不 同。自在天等無差別故。當知非因業有無 量差別故受種種身。又諸善人皆信因業 受身。所以者何。是人常行施戒忍等善法。
離殺生等諸不善法。故知從業受身。又若 因業受身是則可返。得真智故邪智則斷。 邪智斷故貪恚等諸煩惱斷。諸煩惱斷故能 起後身業亦斷。是則可返。自在等因中則
不可返。以自在等不可斷故。故知從業受 身。又現見果與因相似。如從麥生麥從稻 生稻。如是從不善業得不愛報。從善業 得愛報。自在等因中無此相似。是故業為
身本非自在等。又今現見萬物皆從業生。 以惡業故受打捕繫閉鞭杖死等諸苦。善業 因緣受名聞利養等樂。隨意愛語者得隨 意受報。故知從業受身非自在等。又世間
人自知萬物從業因生。故起稼穡等業。亦 為施戒忍等諸福德業。無有閑坐而從自 在望所欲者。故知從業得報。又若人雖說 因自在等。而猶依諸業。謂自苦身及受齋
等。故知以業為因。又若事不現應隨他教。 謂聖人所行。一切賢聖皆依戒等善法。知 從業因有世間故。若離戒等亦無聖人。 無有聖教違背業者。故知從業受身。又
行戒等諸善業。故能成神通變化等事。故 知以業為因。又地獄等諸惡趣中瞋惱等多。 故知由瞋惱等有諸惡道。如樹上見果知
樹是因。故知業為身本。又惡道中癡等力強。 當知煩惱是惡道因。一切不善皆由癡故。 又生諸惡道多。生善處少。眼見殺等惡行
者多。行善者少。故知殺等事是惡道因。又殺 等事善人所呵棄而不為。善人必知殺等 有惡果。故呵棄不為。若知無惡果何故棄
耶。又諸善人心若起惡即勤制止。以懼惡 報故。當知殺等必有惡報。若不爾者。應 隨意所作是最為樂。則殺可食眾生奪他 財物。婬犯他妻。是亦皆樂。以懼來世苦
故遠離斯事。故知從業有身。又修習正智 盡有漏業。則不受身。故知業是其本。又阿 羅漢雖有諸有漏業。修正智故業則不集。
故知業為身因。身因滅故身亦滅。又知四 諦故依諦煩惱永不復起。以不起故則無 有身。智者如是思惟則欲知四諦。故知業 為身因。又若因緣不具則不受身。如地乾
種焦則一切牙不生。如是識處地無愛水 潤業種。為真智所焦。後身牙則不生。智 者知是事故。欲乾識處地焦業種子。則 勤加精進。故知業是受身因緣。業論竟。
集諦聚中煩惱論初煩惱相品第一百 二十一
[0308c27] 論者言。已說諸業諸煩惱。今當說垢心行 名為煩惱。問曰。何謂為垢。答曰。若心能令 生死相續。是名為垢。此垢心差別。為貪
恚癡等。是垢名為煩惱。亦名罪法。亦名退 法。亦名隱沒法。亦名熱法。亦名悔法。有如 是等名。是垢心修集則名為使。非但垢心
生時名使。煩惱名貪恚癡疑憍慢及五見。此 十差別有九十八使。貪名喜樂三有。亦 喜樂無有是名為貪。如經中說。欲愛有愛 無有愛。無有名斷滅。眾生為苦所逼。欲
滅陰身以無為樂。問曰。喜樂是受相非 貪相也。如經中說今喜後喜義。言今世受 樂後亦受樂。又說今憂後憂義。言今世受 苦後亦受苦。又如天問中言有子則喜。佛
答有子則憂。如是等答。曰貪為喜分。如 經中說。受因緣愛樂受中貪使。揣食中有 喜有貪。喜盡故貪盡。當知貪為喜分。是則
無咎。何以知之。如經中說。集諦者。謂渴是 也。何謂為渴。謂欲得後身是渴。何相。謂 依止貪欲得種種。問曰。若說欲得後身
是渴相者。何故復說依止於貪欲得種種。 答曰。更有渴相。若言欲得種種是總相說。 欲得後身是別相說。離欲人亦有欲得種 種。謂渴欲得水等是非集諦所攝。若依
止貪欲得後身。是渴名集諦所攝。問曰。若 渴亦是喜貪亦是喜。何故說依止貪耶。答 曰。初生名渴。增長名貪。故言依止。如經中
說喜繫世間。是故喜即是貪。又經中說。除 滅貪憂諸不善法。是中貪即是喜。憂即是瞋。 如說瞋為憂則知亦說喜為貪。是故十八
意行中。不說煩惱但說諸受。故知喜分是 貪。又凡夫離貪不能受樂。離瞋不能受 苦。離癡不能受不苦不樂。何以知之。第三 受中說。凡夫人於此受中不知集不知滅
不知味不知過不知出。故於不苦不樂受 中無明使使。是凡夫人常不知此五種法。 故常於不苦不樂受中為無明使使。無明 使者。即是不知性受行也。如是凡夫苦樂心
行亦即是貪恚。又若初來在心名受。增長明 了名為煩惱。又下軟心名受。即此心增上名 曰煩惱。
貪相品第一百二十二
[0309b11] 論者言。是貪九結中通三界繫名為愛。於 七使中分為二種。欲貪有貪。所以者何。有 人於上二界生解脫相。是故佛說是處名
有。有名為生。若無貪則不生。是故別說有 貪非但欲貪。或謂但欲貪是名煩惱。盡欲 貪名得解脫。故佛說禪無色中亦有有貪。
佛示彼中有微細縛。是故別說是貪。於十 不善道及四縛中。名為貪欲。貪欲名欲得 他物。於五蓋及五下分結中名為欲欲。欲 欲名欲。於五欲三不善根中名為貪不善
根。貪不善根名能生長諸不善法。是貪若非 法名為惡貪。如劫盜他物乃至取塔寺及 眾僧物。若未死眾生欲食其肉。若欲婬母 女姊妹師婦出家人及己妻非道。是名惡
貪。若己物不欲捨是名為慳。即此貪。若 實無功德欲令人謂有。是名惡欲。若實 有功德欲令人知是名發欲。若欲得多 施多物是名多欲。若得少施少物求好無
厭名不知足。若深著種姓家屬名色財富 少壯壽等名為憍逸。若貪四供養名為四 愛。又是貪二種。一欲貪。二具貪。又有二種。
一我貪。二我所貪。一緣內。二緣外。上二界 貪一向緣內。又有五種。一色貪。二形貪。三 觸貪。四威儀語言貪。五一切貪。又色聲香味
觸貪名五欲貪。又於六觸生愛名六塵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