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oreluomiduo Jing Bore Li Qu Fen Shu Zan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 述讚卷第一大慈恩寺沙門 基撰
稽首離性相 心言本空寂
常住真三寶 及我親教尊
理趣甚深法 非我所能讚
今依尊智悲 加持力故說
[0025a11] 瑜伽論第八十二云。諸說法師將欲開闡先 當讚佛。或略或廣。略讚佛者由五種相。一者 妙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圓滿莊嚴。八十隨
好間飾支體。光明照耀如大金山。二者寂靜 端嚴殊妙諸根閑寂。其心晏然。已能善得最 上調順寂止究竟。已能善到第一調順寂止
彼岸。善能密護降伏諸根。為丈夫龍無誤 失故。丈夫牛王御大眾故。丈夫良馬心調善 故。清淨無撓如澂泉池。已能永拔煩惱習氣。
三者勝智。謂於三世及非世法無礙無著。四 者正行六度四攝自他利行皆悉圓滿。五者威 德謂諸如來神通遊戲威德熾盛。復有六讚。
功德圓滿故。離垢染故。無濁穢故。無與等故。 唯利有情以為業故。於此業用有堪能故。廣 讚無邊皆如彼說。既讚佛已要成十法名說法
師。言十法者一者善於法義謂六法十義善能 解故。二者能廣宣說。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 三者具足無畏。勝大眾中宣說正法無所怯
懼。聲不嘶掉腋不流汗念無忘失。四者言詞 善巧語工圓滿。八支成就言詞具足處眾說 法。五者善方便說。謂二十種善巧方便宣說
正法。如以時殷重等。六者具足成就法隨法 行。不唯聽聞以為究竟。如其所說即如是行。 七者威儀具足。謂說法時手足不亂頭不動
搖。面無變易鼻不改異。進止往來威儀庠序。 八者勇猛精進常樂聽聞所未聞法。於已聞法 轉令明淨。不捨瑜伽不捨作意。心不捨離內
奢摩他。九者無有厭倦。謂為四眾廣宣妙法 身心無倦。十者具足忍力。謂罵弄訶責終不 返報若被輕蔑不生忿憾乃至廣說。其聽法
者。是說法師說正法時應安處他令住恭敬 無倒聽聞。謂由一因或乃至十。一者恭敬聽 法。現前能證利益安樂。此有四句如菩薩地
法處中說。二者一善建立一切法。離諸過失 具大義故。二說者聽者所設劬勞有勝果故。 三者。一能令眾生捨惡趣故。二得善趣故。三
速能引攝涅槃因故。如是三事要由恭敬聽 聞方得。四者。一能善了達契經等故。二如是 正法能令眾生捨諸不善攝受諸善。若善聽
者能受捨故。三由此捨受捨離惡因所招後 苦故。四速證涅槃故五者。一謂我今當聞所 未聞。二聞已研究。三當斷疑網。四棄背諸見。
五我當以慧通達一切甚深句義。此顯三慧。 初二顯聞。次二顯思。後一顯修。六者。一為欲 敬報大師恩德。謂佛為我行於無量難行苦
行。求得此法云何今者而不聽聞。二觀自義 利。三究竟能離一切熱惱。四善順正儀。五易 可見了。六諸聰慧者內證所知。七者。謂我當
集七種正法知法知義乃至廣說尊卑差別。八 者。一佛法易得乃至亦為旃荼羅等而開示 故。二易學行住坐臥皆得修故。三能引發
增上生果決定勝果。四初善五中善六後善 七感現樂果。八引後樂故。九者。謂能解脫九 種世間逼迫事故。一能出生死大牢獄故。二
永斷貪等堅牢縛故。三棄捨七財貧。建立七 財富故。四超度善行聞正法儉。建立善行聞 正法豐故。五滅無明闇起智明故。六度四暴
流升涅槃岸故。七究竟能療煩惱病故。八解 脫一切貪愛羂故。九能度無始生死曠野稠 林行故。十者。一恭敬聽法得思擇力。由此能
受聞法勝利。如法求財不以非法。深見過 患而受用之乃至第十能引一切世間出世間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廣如彼說。說者聽者先
住上法方可說聽。若不住此徒設劬勞終無 大果。
[0025c18] 將讚經文略以四門解釋。一敘經宗旨。二顯經 體性。三彰經勝德。四釋經本文。
[0025c19] 敘經宗 旨者佛滅度後九百年間有應真大士。厥名清 辨。身同數論之儀。示無朋黨之執。心處釋迦 之理宗無偏滯之情。時人號為妙吉祥菩薩。
神異聖德廣如別記。彼造掌珍論云。凡所知 境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以諸愚夫不 正覺了勝義諦理有為無為無顛倒性。妄執
諸法自性差別。增益種種邪見羂網。如世有 一無智畫師畫作可畏藥刃鬼像或女人像。 眩目亂意謂為實有。執實有故自起驚怖。或
生貪染於彼境界眾多計度。增長分別諸見 羂網。若正覺知勝義諦理有為無為無顛倒 性。爾時如世有智畫師不執彼為真實自性。
非如前說有為無為境界差別以自纏裹如蠶 處繭。彼非有故無分別慧趣入行成然證出 世無分別智。要須積集能壞一切邪見眼膜。
無倒觀空安繕那藥。如是積集無倒觀空。要 藉能遣一切所緣自性聞慧故。應聽此般若深 經。依此所說以為宗者真性有為空如幻。緣
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花。此中世俗許 少分有。若依勝義一切皆空。此中畫師有智 無智怖染譬喻。喻佛菩薩一切異生。自業所
招返生憎愛。智者知畫俱於平等不生怖染。 彌勒中邊頌曰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 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
空。有無及有故是即契中道。此以無所執有 有無為。以為宗廣如常說。
[0026a16] 二顯經體性 者。般若有五。一者實相。二者觀照。三者文字。 四者境界。謂真俗二諦。五者眷屬謂一切福
智如開題中已略顯示。經體有二。一者文二 者義。文字是文。四種是義。實相是般若性。觀 照是般若相。文字是般若因。境界是般若境。
眷屬是般若伴。故此五種皆名般若。龍猛釋 言。就勝義諦一切皆空。教既無教無不教。體 亦無體無不體。於俗諦中亦可說有。句言章
論聲為教體廣如清辨般若燈說。護法釋言。 教體有四。一攝相歸性體。般若論說。應化非 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
此經下言。一切有情及法皆即真如故。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真如。無垢稱言。文字性 離。無有文字。是即解脫。解脫相者即諸法也。
又一切法亦如也。故知教體性即真如。二攝 餘歸識體故。十地言。三界唯心。二十唯識言。 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展轉
互為增上緣。故說者聽者心為教體。三攝假 隨實體。對法論說。成所引聲者謂諸聖所說。 故知但取聲為教體。攝名等假法隨實聲說
故。四相用別論體。能說法者識上所現聲名 句文以為教體。以假及實為教體故。十地論 云。說者聽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聲二
善字。由熏習力唯識變力於說法者識心之上 聚集現故。如別章說不能煩引。
[0026b12] 三彰經勝 德者。此經總名般若理趣。準義名別有十四 種。一此一切法甚深微妙清淨法門。若聞已 信受得八勝果。一乃至當坐妙菩提座一切
障蓋皆不能染。謂煩惱障業障法障雖多積 集而不能染。二雖造種種極重惡業而易消 滅。三不墮惡趣。四若能受持日日讀誦精勤
無間。如理思惟彼於此生定得一切法平等 性金剛等持。五於一切法皆得自在。六恒受 一切勝妙喜樂。七當經十六大菩薩生定得
如來執金剛性。八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二者 寂靜法性現等覺門。若有聞已信解受持讀 誦修習得二勝果。一乃至當坐妙菩提座雖造
一切極重惡業。而能超越一切惡趣。二疾證 無上正等菩提。三者調伏眾惡普勝法門。若 有聞已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得四勝果。一假
使殺害三界所有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墮於 地獄傍生鬼界。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隨煩 惱惡業等故。二常生善趣受勝妙樂。三修諸
菩薩摩訶薩行。四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四者 平等智印清淨法門。若有聞已信解受持讀 誦修習得三勝果。一雖住一切貪瞋癡等客
塵煩惱垢穢聚中。而猶蓮花不為一切客塵 垢穢過失所染。二常能修習菩薩勝行。三疾 證無上正等菩提。五者灌頂法門得二勝果。
六者如來智印金剛法門得五勝果。七者離 諸戲論輪字法門得二勝果。八者入廣大輪 平等性法門得二勝果。九者真淨供養無上 法門得二勝果。十者能善調伏智藏法門得
六種果。十一者性平等性最勝法門得三勝 果。十二者一切有情住持遍滿勝藏法門得 二勝果。十三者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
門得三勝果。十四者甚深理趣最勝法門。能 受持者有十八勝德。一一切障滅。二隨心所 欲無不成辨。三是諸佛母。四能誦持者一切
罪滅。五常見諸佛。六得宿住智。七若有情類 未多佛所植眾善根。久發大願。於此般若波 羅蜜多甚深理趣最勝法門不能聽聞書寫讀
誦供養恭敬思惟修習。要多佛所植眾善根。 久發大願。乃能於此甚深理趣最勝法門。下 至聽聞一句一字。況能具足讀誦受持。八若
諸有情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八十殑伽沙等俱 胝那庾多佛。乃能具足聞此般若波羅蜜多 甚深理趣。乃至十三諸天常隨擁護。十四終
不橫死。十五不枉遭衰患。十六諸佛菩薩常 共護持令一切時善增惡減。十七於諸佛土 隨願往生。十八乃至菩提不墮惡趣。諸有
情類受持此經定獲無邊勝利功德。我今略 說如是少分。
[0027a02] 四釋經本文者。
[0027a03] 經曰。如是我聞。
[0027a03] 述曰。於此經中略有三分。 初從如是乃至圓滿清白梵行。是序分也。爾 時世尊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乃至略
說如是少分。是正宗分也。時薄伽梵乃至奉 行。是流通分也。佛地三名科。與古來別如彼 論說。今解三別。一文前由致述分。二應機廣
說分。三感悟修行分。此之三科今古名字隨 義應悉。就初分中依天親菩薩燈論偈中分 之為六。彼云。前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說。第一
如是弟子之信。如是之言今說不虛。第二我 聞顯非傳受。第三一時聞法有時也。智度論 云。說時方人令生信故。四主五處六機。今
依佛地論初分有五。一總顯已聞。如是我聞。 二時三主四處五機。今依此經開之為六。 前五如佛地。第六歎法有十勝德。宣說正法
初中後善等。然此序述佛教安置亦是佛說。 集法經云。阿難問四事。以何為師依何法住。 如何治惡性經首置何言。佛言戒能訓誨可以
為師。念處破倒依之而住。梵法默伏彼惡人。 一切經初皆標六事。初是正行次是正解後辨 治障修解行之緣。然此三門必依聖教故。但 四問不減不增。智度論云。阿
㝹 樓馱教阿難 請四事。大悲經說優波離教。今謂二人同教。 又廣明結集因緣。如別抄記。真諦云。微細律 明。阿難昇座出法藏時。身如諸佛具諸相好。
今勘集藏傳亦作此說。下座之時復本之形。 眾疑有三。一疑佛慈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 二疑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三疑阿難轉身
成佛為眾說法。故經初言如是我聞。為令生 信。言如是者法花注云。如是感應之瑞。如 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眾生以無非為
感。如來以順機為應。傳經者以名教出於感 應故云如是。此應肇公解也。又注無量義經 言。至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言如是。
瑤公云。以離五謗名為如是。前四句離增益 等謗。第五如是此經因果非非有非非無名 戲論謗。第四句名愚癡謗。光宅云。如是將傳
所聞。前題舉一部也。如是一部經義我親從 佛聞。即為我聞作呼徹也。梁武帝云。如是 如斯之言是佛所說故言如是。上來五解竝
是吉藏法師之所引也。真諦及長耳皆云。如 是有三。一就佛。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以 同說故稱是。由斯可信以同說故。二就理明。
諸法實相古今不異故名為如。如如而說故稱 為是。既稱理言不增不減決定可信故稱如 是。三就人。以阿難望佛教所傳不異故名為
如。無非曰是。此上三解淨法師等之所引也。 又解。如是之言標一部之玄宗即真俗二諦。 真為如俗為是。欲顯所詮不異二故。又所言
順理曰如。遮其虛妄為是。又顯詮於二智教 為二智之因。如所有性為如盡所有性為是。 故下云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是也。又標
福智顯是二嚴之因福為如智為是也。又教順 於理曰如依教修行為是。又境為如智為是。 所乘能乘實相觀照以標首也。又如是者吉
祥詞也。欲顯經首皆致此言。異外道等一切 經初置阿憂二字。又如是者指斥詞也。指下 一部之所明也。上來八解皆此方先德之所
傳釋。又如是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如有說 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如是所傳所聞之法 如佛所說。定為利樂方便之因。或當所說如
是文句如我昔聞。二依教誨。如有說言汝當 如是讀誦經論。此中如是遠即佛之教誨。近 即傳法者之教誨也或告時眾如是當聽我昔
所聞。三依問答。如是我聞如是演說。謂有問 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 四依許可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
而作如是而說。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 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 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謂
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 有異。上來四解竝佛地論親光菩薩等解。又 如是者信順之辭。故智度論云。如是我聞生
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信為入法之初基智為究竟之玄術。信即所 言之理順。順即師資之道成。由信故所說
之法皆可順從。由順故說聽。二徒師資建立。 於此信中略為十釋所。以須初令生信。一成 唯識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濁水。能治不信自
性渾濁。所以兵食信三信不可棄。二瑜伽云。 信為欲依欲為精進依。故入一切法欲為根 本。作意所生觸所集起受所引攝。定為增上
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出離為後邊信既為 欲依。所以初說。三學佛法者如大龍象以信 為手。以捨為牙以念為頸以慧為頭。於其
兩肩擔集善法。此乃大毘婆沙說也。四法為 諸佛手信為眾生手。故俱舍言拔眾生出生 死泥也。正宗既為佛手。序分生信則為眾生
手。兩手相接故登彼岸出生死泥。次下兩解 最勝軍王經意。五汎大溟海假手以行舟渡 生死河須信以發慧。六遊大曠野以手持杖
捍御群賊遊生死原以其信手持智慧刀御煩 惱賊。七見珍財寶手以採拾。聞法寶假信而 方得。八信為聖財之初故初令起。顯揚云。七
聖財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故初令生信也。 九信者趣聖位之梯橙故四十心以信為初有 信根信力。有信根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
故四魔不能屈伏。十諸論云。信者能越惡道 離貧賤因。故有四不壞信。由斯義故一切經 初置如是言為令生信。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
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我謂 於諸蘊世俗之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執我。 謂諸外道及諸異生所橫計我。或同虛空或如
芥子。二假施設我謂常樂我淨隨引二乘於無 我中施設為我。令捨無我小乘之果。謂如經 言諸佛或說我或時說無我。諸法實相中無
我無非我。謂為聲聞說無常等除凡夫時所 計四倒。說無有情我但法有因。故後為菩薩 說常樂等。除二乘時所起四失。由此諸法本
性皆離我無我等說為常我。故假設也。三世 流布我。謂世共傳張王等姓天授等名世流 之我。今傳法者隨順世間自指之言稱之為
我。不同前二。非妄執故非假施設。然體即是 無我之我也。問諸佛說法本除我執何故阿難 不稱名字乃稱於我。答以理而言亦應稱字。
略有三義但總稱我。一示不乖俗。宗雖顯真 言不乖俗。雖無有我仍立我名欲顯真諦不離 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義。阿難多聞聞持
其聞積集。三慧齊備文義竝持。於聖教中總 持自在。若稱阿難聞如是法雖指己體無於 法中得自在義。欲顯於法自在義成故稱我
聞不稱慶喜。三我者親義。世間共言我見聞 此將為親證。若但總稱言阿難聞或非親聞 從他傳受。今顯親聞世尊所說非他傳聞故
稱我也。由此三義不稱慶喜但總曰我聞。聞 者謂即耳根發識聽受所說。今廢耳別就我 總稱故名我聞。諸部計聞說各不等。今依大
乘根識心所境至和合方名為聞。然根五義 勝於識等故名為聞。對法及龍樹皆作此說。 若但聞聲即唯在耳。通緣名等亦在意中。由
此唯意獨應名聞。故瑜伽言。聞謂比量。耳名 聞者親聞於聲與意為門。而聞教者由耳聞。 故因聞所成總名為聞。因耳而得故耳名聞。
然耳不能親取諸法差別名等。如聞所成地 從方便說。因聞成法竝名耳聞。如觀第二月 見旋火輪等。如毘留離王為殺諸釋種語皆
唯意識。自耳不緣故。問阿難于時親見佛說 亦親覺知佛說。何故不言如是我見我覺我 知。但言我聞。答有三義。一欲證深理欲悟所
詮要依聞教。見覺知等非初達理。雖亦實見 等但得言我聞。二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 欲顯異於諸佛國土故但言聞。諸餘佛土或
以光明妙香味等為佛事者。經首亦得言我見 覺知等。今顯異彼故但言聞。三欲顯智覺菩 提要因熏習方得。若不聽聞正法三慧無由
得生。故經首言聞。令熏習增長有漏無漏。遞 相增長能生出世世間果等。故但言聞。問大 般若等佛自說言。我從成道終至涅槃於其
中間不說一字。何故慶喜謗佛說法自稱我 聞。又升攝波葉喻經言。已所說法如手中葉。 未所說法如林中葉。明佛說法今言我聞復
言不說一何乖返。答曰。佛地論說。有義如來 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 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
說。由耳根力自心變現故名我聞。此師意說。 佛有三法謂定智悲。三法為體實不說法。由 本因中願利生故大悲恒起。眾生久修遇佛
善業。今時成熟。自識心上聞佛說法變似教 生。而實不說。如曾參之母嚙指曾參心痛知 母喚而還。母實無言但有念子之意。風雲相
感其子心疼變似母喚之相。急歸果如所說。 今佛如母眾生喻參。有言無言其類相似。亦 如女人請比丘說法。比丘私去。實不為說。女
人得道。言由比丘之恩。以比丘為增上緣。心 厭生死遂得證果。眾生以佛為增上緣。自心 變似三乘教起。從強緣論名為佛說。佛實無
言。此言我聞其義亦爾。有義聞者善根本願 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 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心雖不親
得然似彼相分明顯說。故名我聞。此師意說。 佛有五蘊十八界等。實有說法利他事業。雖 無分利不起攀緣任運恒時隨機說法作大利
樂。如末尼珠及天帝鼓雖無有心為雨眾寶。 及為天帝有說不說。天帝善業感彼力故鼓 任運鳴。天帝聞之而自嚴警。今佛亦爾。無心
分別說與不說。眾生善業聞法因熟如來任 運現說法事。此中說法譬如幻人為幻人說 法。名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即解脫。非如妄執
名定屬法實有能說能聽所說故佛說言不說 一字。夫說法者無說無示等。若如幻士為幻 人說即是非無。故經說言說法非有亦非無。
待因緣故諸法立也。佛既說法慶喜親聞。故 名我聞。此中二解。初是龍軍無性等一類師 解。後是護法親光一師之義。應知說此如是
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 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 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
有所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 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 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
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常勤修學。
[0029a20] 經曰。一時。
[0029a20] 述曰。第二明說教時分。即化辰 也。法王啟化之日大眾嘉會之時。此就剎那 相續無斷說聽究竟。隨其分位總名一時。不
爾字等說聽時異。云何名一。此中不定約剎 那。亦不定約相續。亦不定約四時八時及十 二時并成道竟若干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說
聽二徒共相會遇。說聽究竟總名一時。由能 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時於餘一切悉已演 說。或能聽者得淨耳根解一字。時於餘一切
悉能解了。或能說者經多剎那或復多劫。其 能聽者亦或乃至多劫聽聞。故不可定一念 多劫之時節也。由於一會聽者之機有利有
鈍。如來神力延短念為長劫。促長劫為短劫。 時分別故論有二解。一者此時有為法上分位 假立。謂道理時。說聽之人五蘊諸行剎那生
滅無定時體。有酬前引後現在假法。即說所 酬所引之法假名過去及現在世。聽說二徒 五蘊假法事緒究竟假說為時。故總名一時。
如算師等以一算子經歷諸位名為一十百千 萬等。其實一物橫竪不同得名有異。此說聽 者現五蘊法曾有名過去。當有名未來。現有
名現在。即名為時說為三世。今此三世事緒 究竟總名一時。二者此時說聽二徒識心之上 變作行相。三時體起。即是世識。謂是一念或
復多劫事緒究竟假名一時。如人夢中夢見 多生生死謂三世遷流。覺竟但有一虛妄心 知無三世。今以理說時體亦爾。但有妄心變
似三世。事緒究竟總名一時。由義說故唯意 所緣行蘊.法處.法界所攝。何不別說十二時 等。如淨穢處晝夜時分諸方不定。處則方定
故於時中但總言一。問。處中有淨穢不定但 說一。諸方時不同何妨亦定說。凡夫見穢處 知聖居淨土。何不別論。此時說準餘知別時。
答或一剎那或復多劫不可定說。準不解故。 由是總相但言一時。其延促劫量或唯識。以 促延或所執。以雙泯或依他。以妄法或實性。
以平等或聖力。以加持故有延促。無勞疑惑。 義準應釋。
[0029b29] 經曰。薄伽梵。
[0029b29] 述曰。自下第三別說教主。欲 歎法出勝人其法必勝。顯教主中有二。初標 名後歎德。此標名也。古名婆伽婆義當世尊
之號。然義猶闕所以不翻。漢無此言也。瑜伽 第八十三卷云。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 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名薄伽梵。佛地論言
謂。薄伽聲依六義轉。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 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 薄伽。此中意說若有為此薄伽聲目必具此
德。如是一切如來具有於一切種皆不能離。 是故如來名薄伽梵。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 煩惱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
盛義。妙三十二大丈夫相所莊飾故具端嚴 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 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
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疲 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 四魔怨者謂。煩惱.蘊.死.自在天魔。破諸有
情所修善等名之為魔。入第三劫破煩惱死 魔。將至金剛心取破其天魔。解脫道起破其 蘊魔。若論其相金剛心時破煩惱魔。菩提樹
下破自在天魔。捨第五分壽入無餘滅破其蘊 魔。更留三月破其死魔。若其實義惱亂菩薩 皆名煩惱。二障俱是。金剛心起永破煩惱魔。
二障種有故解脫道起永破蘊死二魔。此依 二死作論。其伏天魔不見文說。今依一義。十 信菩薩八相成道已應伏天魔。或十住第六
心始伏天魔。是中永離生死出三界故可伏 天魔。或入初地即伏天魔。佛地論初地已上 離麁四魔。隨情取捨。故破四魔名薄伽梵。問
佛具十號。何故經首佛教慶喜說此名也。答 由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 伽梵。又此一名總攝眾德餘名不爾。是故經
首皆置此名。然諸經首雖標教主然各不同。 且如新譯稱讚大乘功德經。住法界藏諸佛 所行眾寶莊嚴大功德殿法性土中即法身說。
其佛地經處最勝光耀七寶莊嚴。乃至廣說 大寶花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十八圓滿淨 土之中報身所說。其此經首雖彰佛實德然 稍異餘經。所居即在他化自在天王宮中末
尼殿內。化身所說。然法性土雖唯佛居標德 嚴花菩薩亦在彼會。其淨土中雖但菩薩經 中亦說有諸天龍。此經雖但說他化宮列眾
但標十地圓滿諸大菩薩。此等總明一質異 見。金剛論說。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 不二取無說離言相。推功歸本以法身為身。
餘身非身。法身為說二說非說。體依聚義總 名為身。法身總為身說之依身說之本。二身 方起非是常身及非常說般若但以法性為宗。
意在亡相。二身二說皆有相故名非身說。實 此二身亦有身說。欲顯大乘名義深遠證二空 理方能知說。故假妙土以顯經深。法性土中
言說稱讚大乘功德經。理實嚴花但居淨土不 居法性土。法性土中無身無說。菩薩何由有 聽聞等。又為顯正智內證真空名居法性土。
後智起悲化名居淨土等。亦無過失。天龍八 部見居化土。其佛地經欲顯十八圓滿淨土之 相。所說五法如來實德。寄淨土說以顯經深。
其實菩薩正智契真亦居法性。天龍聞法亦 居化土。其此般若觀照證實相。一切菩薩及 與如來亡相為本。實皆居法性身現居淨土。
然顯悲深慈厚歎報身之德。言居化土而說。 其聽法者亦但標勝人與佛實德相稱。寄化 土以彰。別意如下當說。今言薄伽梵隨應當
說。即顯三身皆能說法徒眾皆有住三土義。 唯標報身之德。然則不見經文居自報土說。 由此應準佛德及處以知佛土。今此薄伽梵
準下別德。即報身實德所居之處。即是化土 彰勝身以顯法勝。舉化處以顯經深。欲顯悲 智皆是事法修生。不言法性之身土也。
[0030b12] 經曰。 (一) 妙善成就一切如來金剛住持平等性 智種種希有殊勝功德。 (二) 已能善獲一切如來 灌頂寶冠超過三界。
(三) 已能善得一切如來遍 金剛智大觀自在。 (四) 已得圓滿一切如來決定 諸法大妙智印。 (五) 已善圓證一切如來畢竟空 寂平等性印。
(六) 於諸能作所作事業皆得善巧 成辨無餘。 (七) 一切有情種種希願隨其無罪皆 能滿足。 (八) 已善安住三世平等常無斷盡廣大 遍照。
(九) 身語心性猶若金剛等諸如來無動無 壞。
[0030b21] 述曰。此中九句歎如來德。依諸經論略 為三釋。第一且依此經文解。其第一句總歎 如來兼以下德。餘之八句別歎如來列諸德
異。然下正宗有十四段以顯世尊十四實德。 今此初句總標眾德餘句別屬功德法門。金 剛住持平等性智者舉次第二灌頂寶冠超過
三界德。即是十四段中第三段。調伏眾惡普 勝法門。亦是第五法王灌頂智藏法門之所 顯也。舉下一德二種法門。其種種希有殊勝
功德者。總指餘七句所有勝德。餘十二段所 有法門。不可一一具足烈故。此總解已。別解 釋者妙者功德微細故。善者非佛不惻故。又
內道不了名妙外道不知名善。又智深難測 名妙福細叵識為善。言成就者自在任運能 現前義。又剋獲圓滿名為成就。一切如來者
欲顯佛德諸佛共故。由此共故佛德可尊。是 真實德梵云達他揭多。古云多陀阿伽度。此 云如來。菩薩地說言。無虛妄故名如來。涅槃
經云。如過去佛說契經等不變改故名之為 如。從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來至涅槃故 名為來。此意說言。如諸佛等而說妙法。從修
萬行來至涅槃故言不虛。是如來義。又言不 虛常行諦語來至佛位故名如來。瑜伽論云。 十號之中初是總序。若住生死由行妙行去
至佛位名蘇揭多。號為善逝。古云修伽陀也。 若住彼岸因如成佛號曰如來。一揭多言義通 來去。如言蜜多通離到義。此亦如是。金剛者
喻也。平等性智能調眾惡降伏煩惱普勝一 切名曰金剛。如於金剛能摧壞故。言住持者 至法王位能為一切三界勝主。世間所有勝法
皆是此智之所住持。令其不壞名住。助其生 長名持。又此平等智是諸智藏。一切福智以 此為因。此能住持一切佛德能滅諸惑名金剛
住持。此是平等性智之作用也。內能住持外 能摧壞。平等性智者非是四智中第二平等 性智也。畢竟空寂平等法性能證之智名平
等性智。即無分別智正能斷惑為無間道。猶 若金剛即妙觀智中之正智也。若為住持眾德 之本。為能摧壞之根本。智即圓鏡中平等性
智。若能摧壞著生死涅槃住無所住。即第七 識所成平等性智。若能摧壞二乘異生一切煩 惱住於慈悲利他功德。即成所作平等性智。
今以正義即諸智中隨其所應證性平等。皆能 壞分別及二障等。諸德之本名為金剛住持 平等性智。一切菩薩根本所求如灌頂位之
寶冠也。性是無漏。離三界繫永無分別。此牒 次下第一德已。餘德非一名為種種。無始未 得名為希有。唯佛乃成故名殊勝。積力道成
名為功德。此總含下。下自當知。第二句云。已 能善獲一切如來灌頂寶冠超過三界者。即 下十四段中第三調伏眾惡普勝法門。及第
五灌頂智藏法門所顯。下經解言。若以世間 灌頂位施當得出世灌頂位果。西域世間剎 帝利種太子。將受帝王之位先請有德婆羅門
等以為師傅。乘千里象取四大海水。以吉祥 茅沾彼海水。灑太子頂令其淨潔。作大吉祥 四方歸伏方受王位。古翻經云剎利水澆頭
王。今新翻云剎帝利種灌頂大王。王身必是 剎帝利種。請婆羅門以為師傅灌其頭頂。以 婆羅門性修梵行淨戒之族故。剎帝利請灌
其頂。此乃效習受法王位之儀式也。謂第十 地究竟菩薩生色界上大自在宮。蓮華臺中 將起金剛定受佛之位。勝諸菩薩菩薩中尊。
佛之長子名為太子。十方諸佛是其師傅。各 舒慧手及右臂手以三世佛清淨法水灌灑其 頂。頂謂心首及其頭首。除無始來二障垢穢
有漏染污遍滿清淨無漏潔白殊勝法王位。 如世太子既灌頂已將受王位。戴王之冠著王 之服處王之殿。佛法太子亦復如是。將受法
王法主之位戴佛之冠。謂一切智一切種智。 是佛心首所戴持故。即是觀照波羅蜜多。此 功德法真實珍寶。七聖財中名為慧財。故此
冠冤名為寶冠。服二際佛功德法衣即是慚 愧柔和忍辱之上衣也。此智慧冠是大智藏。 一切善法因此生故處十方佛空寂寶殿。由
戴如是冠衣等故。無始惡友以煩惱水澆其 心頂。生死心首所戴愚癡醜惡冠冤。生死所 著無慚無愧剛強佷戾瞋恚惡服。悉得消滅
永為棄捨。永更不入三界牢獄。故名降伏眾 惡普勝法門。亦名灌頂智藏法門。由如是故 為三界主出諸有漏生死繫縛超三界也。自
體無漏名為遍也。故下經云。若以世間灌頂 位施當得出世法王位果。第三句云遍金剛 智大觀自在者。即下十四段中第十二一切有
情住持遍滿勝藏法門。謂佛具證一切有情 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能證如來藏 遍諸有情。此能證智名遍金剛智。摧滅生死
一切障故。然由悲故觀諸有情身語心行。可 濟拔者應時為現。故諸有情皆金剛藏。以金 剛藏所灌灑故皆正法藏。一切皆隨正語轉
故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由觀有情 而起三業故曰觀自在。於求念者如應利樂 無失時處法器等。故大觀自在。如龜茲國聖
苾芻尼所現事也。第四句云決定諸法大妙 智印者。即下十四段中第二寂靜法性般若 理趣現等覺門。總一切法不過有二。一智二
境。智謂金剛智。境謂一切法。又有二種一能 詮二所詮。能詮謂法。所詮謂義。今顯世尊於 二二種諸法之中決定悟解無有疑惑。能知
此智名大妙智印。此智印定二二種法。離諸 疑網非凡愚所測名之為妙。神用難思復名 為大。即觀有智印定諸法無疑惑也。第五句
云一切如來畢竟空寂平等性印者。即下十 四段中五法門也。第一一切諸法甚深微妙 清淨法門。第四平等智印清淨法門。第七離
諸戲論輪字法門。第八入廣大輪平等性法 門。第十一性平等性最勝法門。謂昔妄想計 諸法有。今離妄想計執永除。所執既無所證
亦滿。諸妄永棄名為清淨。此諸妄想畢竟體 空。世出世間染淨等法無不空寂。空寂之體 性即真如。即一切法平等之性。此理決定遍
諸法中名之為印。佛得此如一切圓滿故名 善證。然中邊論解二十空中畢竟空云。為於 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此意說
言。為有情故別觀於空或觀所為有情為空。 此觀有情等畢竟不可得畢竟即空名畢竟 空。此畢竟空寂一切有情一切法中皆悉平
等。是諸人法平等之性印定諸法定畢竟空。 若計所執若二空理皆畢竟空故。此解即是 第一一切法甚深微妙清淨法門之大義也。
自餘四門準下應悉。恐文繁廣故不並釋。第 六句云於諸能作所作事業皆得善巧成辦無 餘者。當下十四段中第十能善調伏智藏法
門之所顯德。所調伏者謂諸纏垢忿恚等過。 謂佛世尊自能調伏忿恚等過。亦能調伏一 切有情纏垢等失。隨其大小善惡事緣起纏垢
等。如來善巧皆能調伏。成辨此智一切皆盡 更無遺餘。故佛世尊自智圓滿伏眾惡患。亦 能調伏諸有情等纏垢等患。亦令乃至得佛菩
提。是名善巧成辨無餘。但是能伏諸纏垢等。 所有方便皆悉成辨故言善巧成辨無餘。智慧 善巧名能作事業。所伏忿等名所作事業。又
智慧方便名能作事。其所調伏身語意業令 離纏垢名所作事。此歎世尊具智方便善能 調伏自他忿等一切無餘。第七句云一切有 情種種希願隨其無罪皆能滿足者。顯下十
四段中第十四甚深理趣最勝法門。謂佛世 尊由具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成立勝智。 善辨一切清淨事業能令諸有皆得清淨。又 以貪等調伏世間。普遍恒時乃至諸有皆令
清淨。自然調伏。又大貪等能得清淨大樂大 財。三界自在常能堅固。饒益有情由斯陀羅 尼。以隱密言詞說其神呪。能受持者一切障
滅。隨心所欲無不成辨。乃至廣說若離煩惱 惡業。諸願世出世間若今若後。由無罪故悉 能滿足。若起煩惱惡業根本由有罪故。如是
諸願皆不與之。故說世尊不奪有情一切諸願。 然不皆與。要除無罪若起煩惱及起惡願雖 有至誠亦定不與。如如意珠所發善願一切皆
得。第八句云已善安住三世平等。常無斷盡 廣大遍照者。顯下十四段中第十三段無邊 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門。此意總顯般若波 羅蜜多。若體若用弘廣深遠不異最勝
是故 如來無邊無際一味究竟。能觀般若體用廣 大所以無邊。能遍照故所以無際。由無斷故 所以一味。由無盡故所以最勝。故能觀智妙
知三世。知過未世猶如現在名為平等。又觀 照智無邊無際一味究竟。能觀三世若理若 事。事事分明皆善了達故名平等。其理一相
亦名平等。若理若事皆能了達。故平等言通 其理事。常無斷盡。廣大遍照智之用也。善安 住者能觀之智妙達三際名善安住。理事之
中皆無謬亂名善安住。於一切時智用遍了 是此意也。第九句云身語心性猶若金剛。等 諸如來無動無壞者。顯下十四段中第六段
如來智印金剛法門。顯第九段真淨供養無 上法門。佛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身印能證 一切佛之法身具攝諸佛金剛語印於一切法 得自在轉。具攝諸佛金剛心印於一切定當
得自在。具攝諸佛金剛智印能得無上妙身 語心。猶如金剛。無動無壞不為煩惱之所鼓 動。不為外道魔王破壞。令其三業有所動壞。
以佛三業智為前導。離諸過失。不可破壞令 起過失。故無動壞。無動壞者與一切佛功德 無差。故名為等。等諸如來即上諸門所說一
切如來之妙義也。此如金剛不可動壞。殊勝 三業。由昔因中如法三業供養諸佛為法供養 故至佛位。得是果也。真淨供養所得報故不
可動壞。或此三業非外道惡友所動。非天魔 邪朋所壞故。猶若金剛。破滅生死所有三業。 三業性者即三業體。更無他義。此中九句顯
佛世尊下十四段經所顯功德。今歎佛德欲 令眾生知佛具德起殷重心。敬受所說或聞 此已當發勝心。欣求證得。或顯世尊具此諸
德超過一切。是故所說甚深理趣最為殊勝 可依修學。第二又解。依諸經中說佛具有二 十一德。別配此等九句。經文金剛住持平等
性智者。謂佛不二現行一向無障殊勝功德。 及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得一切佛相似事 業殊勝功德。如是一句總顯二德。謂佛世尊
離諸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住著生死。離 二乘者現行涅槃一向棄背利樂他事。住著 涅槃。世尊無彼現行二障。是故說名不二現
行。悲智遍故生死涅槃二俱不住故名平等。 能破此二障故假喻金剛。住無所住無住涅 槃故名住持。住持悲智故又逮得一切佛平
等性。謂所證理等能證智等所成身等。意業 悲行悉皆平等。由此平等能壞生死故名金 剛。平等為依能持眾德故名住持。今但舉一。
此等甚多故名種種殊勝功德。經第二句云灌 頂寶冠超過三界即佛三德。一者一切菩薩 正所求智。二者極於法界。三者所行無礙。此
中初句成就佛種不斷方便殊勝功德。謂諸 菩薩為令佛種無斷絕故勤修加行非二乘等。 是故佛智唯諸菩薩正所應求。由此灌頂法
王子位唯第十地。著佛寶冠紹佛之位。非二 乘等。謂令眾生求聽般若甚深經典擬成種 覺。亦是紹繼法王之位。是故若障破滅眾生
不令修學般若經典。即為斷絕諸佛種子。此 第二句證得果相殊勝功德。謂得窮極清淨 法界。此淨法界修道之果。觀照心中常現前。
故喻於頭上所戴寶冠。寶冠即是身之上飾。 法界亦是功德根本。故喻寶冠。此第三句降 伏魔怨殊勝功德。謂所行者即色等境。此所
行境擾亂心故障礙善。故說名魔怨。諸佛世 尊心善安住極悅意境。亦不能亂。所有功德 極善成滿。一切惡境不能為礙。以能摧伏一
切境界。一切所行不能拘礙離繫縛法。故至 佛位超過三界。此第二句世尊之德。無始不 成今時始得名之為獲。第三句云遍金剛智
大觀自在即佛三德。一不可轉法。二住於佛 住。三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此中初句降伏外 道殊勝功德。謂佛正法一切外道不能退轉。
降伏彼已顯自正道。以由成就遍金剛智說 甚深法降伏外道。又由成就遍諸法智。能說 深法降諸外道。故說此智喻若金剛。言遍智
者遍解諸法一切智也。此第二句觀所化生 殊勝功德。謂住大悲晝夜六時觀世間故。此 第三句於一切乘所化有情。能隨所應示現
自身殊勝功德。謂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 別。如其所應現自身。故大觀自在。若觀有情 心行差別不自在者。不能隨類即現其身。由
此既能隨應現者。故知佛具遍智大觀自在 故也。又初句言遍金剛智是二十一功德之 智總句最清淨覺。謂於一切有為無為所應
覺境正開覺故。淨妙圓滿正開覺故。又於如 所有性盡所有性正開覺故名遍金剛智。此 中二德今顯創圓名之為得。第四句云決定
諸法大妙智印者。此智十地分已得之。今顯 滿也。顯二種德。一於一切法智無疑滯。二於 諸法智無有疑惑。此中初句斷一切疑殊勝功
德。謂於諸法已得能除一切疑惑決定智。故 此第二句妙善了達一切法智。能隨所應恒 正教誨殊勝功德。謂於諸法懷疑惑者。無有
力能隨應教誨。唯佛世尊證見諸法。智善決 定。能隨所應無倒教誨無休廢。故若於諸法 不決定者理即不然。又得三法印諸行無常
有為別印。涅槃寂靜無為別印。諸法無我二 法遍印。此三妙理印定諸法。稱之為印。佛得 此智名為智印。第五句云畢竟空寂平等性
印者顯二種德。一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二證 無中邊佛地平等。此中初句自性身分殊勝 功德。佛無二住即是法身真如為體無差別
相。於中一切二相分別皆不現行。緣彼勝定 常住其中。故名為住。即無二住名勝彼岸。佛 已窮到故名為得。此之法身諸佛共有平等
之性。要除二我。觀二我空寂方始圓證。此第 二句證真如相殊勝功德。謂真如相遠離一 切有為無為中邊相故。遠離方處中邊相故。
即是佛地平等法性。由證此故遍知諸法。於 中不染。此真如理印於諸法。契畢竟空。方能 證會佛皆圓證。第六句云於諸能作所作事
業皆得善巧成辨無餘者。此顯世尊二種功 德。一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二其所成立不可 思議。此中第一句現從覩史多天宮來下殊
勝功德。謂現化身普於一切世界洲渚同時 流下入母胎故。謂即八相示現成道。此即世 尊能作事業皆得善巧 化身既爾他報身等
隨應化現理亦如是。此第二句安立法教殊 勝功德。謂佛安立一切法教超過一切尋思 境故。是則名為所作事業皆得善巧。三劫修
因本為有情。現身說法作大利樂。今既圓滿 故名善巧成辨無餘。第七句云一切有情種 種希願隨其無罪皆能滿足。此顯世尊二種
功德。一趣無相法。二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 智究竟。此中初句調伏方便殊勝功德。無相 法者即是涅槃。佛善了知三乘有情隨彼堪
能調伏方便。如實為說令彼趣證無相法故。 此意說言一切有情求出生死皆得涅槃。三 乘妙願由無罪故佛皆能滿。此第二句受用
身分殊勝功德。謂受用身不相間雜。一切如 來受用身體各各別故。如來妙智能令一切 有情解脫故。言如來解脫妙智。佛於此智已
得究竟。如來此智不相間雜。於淨佛土現受 用身。亦不相雜。大集會中現種種身。與諸菩 薩受用法樂。亦不相雜。如來於此智所現身
亦到究竟。此意即顯如來之智及所現身已 得究竟。隨諸有情一切無罪所樂所願。皆能 為現方便拔濟令離生死。故名滿足。第八句
云已善安住三世平等常無斷盡廣大遍照。 此顯世尊三種功德。一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二盡虛空性。三窮未來際。此中初句記別三
世殊勝功德。謂如現在記別過去未來世事 皆無礙。故謂記般若於東北方最後興盛最 初滅之。乃至正法滅盡時事。於瞻波國記法
當滅。如正法滅經當廣說相。又記菩提樹邊 二石菩薩身若滅盡正法當滅。今沒至胸事 可驗矣。記阿輸迦為輪王事即其證也。此後
二句自利利他二德無盡殊勝功德。謂如虛 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 亦復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 他功德亦復如是。窮未來際常作一切有情
利益安樂事。故廣大遍照。即無斷盡真實功 德之照用也。第九句云身語心性猶若金剛 等諸如來無動無壞者。此顯世尊二種功德。
一到無障處。二凡所現身不可分別。此中初 句已修一切障結對治殊勝功德。謂已修習 一切二障對治聖道。已到解脫一切障處。所
依所趣故名為處。由此如來所有三業皆善 無漏。猶如金剛以一切佛非餘動壞。此第二 句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謂佛自身
非是虛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雜染故。以 如來身非 是 雜染分別起故。不可分別故。佛 三業由離過失猶若金剛不可動壞。等一切
佛。此中九句文義開合總歎二十一德。此中 且依佛地初釋。恐文繁廣不錄後師。攝大乘 等隨應廣說。不能一一。第三又解。此九句經
初四句嘆報身。第一句總歎四智微圓報身 實德不論法界。第二句歎道勝位尊。第三 句歎悲深智遍二果齊圓。第四句歎慧廣智
德。總印一切有空事理。證不謬故。第五句歎 照寂斷德。此歎法身。下四句歎化身。第六句 歎成巧恩德。第七句總歎神通輪能滿勝願。
第八句歎記心輪能為說法。第九句歎漏盡 輪能現離染教誡教授。第一句總歎四智微 圓報身實德中。言金剛者總喻四智所依真
如。性能摧壞竝名金剛。非皆正有摧壞事用。 言住持者圓鏡智也。即是證於金剛真如之 住持者。此為世出世間眾善之本。又為餘智
之根本。故名為住持。依佛地經有九圓鏡喻。 一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喻如來智鏡諸處.境. 識.眾像影現故由此名為一切智者。故佛身
諸德此能住持。又由鏡智自餘相續出世世 善諸處.境.識皆依鏡智而得生。故名為住持。 二又如圓鏡無動無搖。眾生觀察自身得失。
為欲存德捨諸失。喻如來鏡智懸法界幢無 間斷故無所動搖。無數眾生觀於染淨為欲 存淨捨諸染故。三如鏡善鑒鑒淨無垢光明 遍照。喻如來鏡智離二障垢。極善磨瑩為
定攝持。鑒淨無垢作大利樂事名光明遍照。 四如鏡依緣本質種種影相生起。喻如來鏡 智恒依緣故智影相生。五如鏡周瑩其面於
一切處為諸影像遍起依緣。喻如來鏡智不 斷。無量眾善行瑩為諸三乘智影依緣。六如 鏡大地大山宮舍大影可得。而鏡不等大影
之量。喻如來鏡智十地影現。世出世善一切 影現而智不同彼之分量。七又如圓鏡非處 障質影像起緣。喻如來鏡智非惡友攝聞不
正法障礙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八又如 圓鏡非處闇質影像起緣。喻如來鏡智非處 樂惡愚昧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愚昧重
故雖有三寶良田生長一切善法。不欲聽受 不樂歸依返信外道。豈非愚癡尤重覆蔽。故 云非器。九又如圓鏡非處遠質影像起緣。喻
如來智鏡非處不淨感匱法業。不信眾生智 影起緣。彼非器故。由前身中誹謗正法經無 量劫不聞正法自業障故。或由無性不信因
緣非聖法器故非彼緣。由此九喻隨其所應 與自他身.有性無性.世出世善為因緣故名 為住持。平等性者謂十平等。一諸相增上喜
愛平等法性。謂於相好生喜愛故今證法性 悉皆平等。二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謂內 外緣起。三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色等諸
法變壞等相不相似故名為異相。遠離各別 異相即是共相。如是共相以非相為相即法 平等性。故經說言。一切諸法皆同一相。所謂
非相。四弘濟大慈平等法性。慈有三種一有 情緣。緣有情為境初發心菩薩修。二法緣。 緣正法為境。修正行菩薩多分修。緣教生故。
三無緣。緣真如為境。無生忍菩薩多修。此慈 雖有所緣緣法界故亦名無緣。無分別故。佛 皆具有平等福業。長時無間殷重無餘。故名
弘濟。五無待大悲平等法性。二乘之悲不拔 一切唯拔欲界暫時而轉。如來普拔遍緣三 界恒時而轉無所觀待。恒救不捨能拔三苦
所苦有情。等如一子不生分別。此子非子及 拔不拔。如來證得大菩提已恒作是念。我常 安立一切有情諸善根本。若未悟者我當開
悟。此亦三種準慈應說。六隨諸眾生所樂示 現平等法性。如來雖居無戲論位由平等智 增上力故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現瑠璃等微妙
色身。令諸有情善根成就自心變似如是身 相。謂自心外見如來身。七一切有情敬受所 說平等法性。隨眾生樂如是語業發生歡喜。
如來即現由悲願故說必稱機不虛捐也。雖 有眾生不順佛語此是化作或當有益後必信 受。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有漏五
蘊名為世間即彼息滅名為寂靜。生死涅槃 二俱平等故名一味。又所執世間本性無故 名為寂靜。此即顯如無差別故名為一味。九
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世間有八謂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得可意事名利。失 可意事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
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 苦。適悅身心名樂。聖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 不高遇衰不下。乃至遇苦無患得樂無愛。應
如虛空平等一味。十修植無量功德究竟平 等法性。功德即是菩提分等熏種長養成熟 解脫名為修植。具此十德名平等性智。又有
二平等。謂一切有情平等。諸佛平等。如攝大 乘等解。轉第七得。因昔有我此彼不等。今離 我故名等平等。種種希有殊勝功德者即妙觀
智及成事智。各有十因。妙觀察智十種因者。 一建立因。此智住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 門無礙辨說諸佛妙法。謂十力等。二生起因。
此智能為頓起一切所知無礙妙智種種無量 相識因緣。謂一切智能頓了知一切境相。一 切境相頓起生因也。三歡喜因。此智可玩。波
羅蜜多.菩提分法.十力.無畏.不共佛法之所 莊嚴甚可愛樂。四分別因。此智之上世及出 世衰盛因果三乘圓證無餘。觀察妙飾間烈。
世間惡趣善趣以為衰盛因果。出世以二乘 大乘為衰盛因果也。又有異解如佛地第五。 五受用因。此智助平等智為增上緣。擊發鏡
智相應淨識現受用身。種種眾會威德熾盛 雨大法雨。為令十地諸大菩薩受大法樂。亦 助成智現變化身。乃至為令地前所化受用
法樂。六趣差別因。此智之上無邊因果五趣 差別具足顯現。七界差別因。此智之上無邊 因果三界差別具足顯現。八雨大法雨因。此
智之上諸佛菩薩威神所引廣大甚深教法可 得。九降伏怨敵因。此智之上一切天魔外道 異論所不傾動。甚深法界教法可得。十斷一
切疑因。妙觀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 圍繞故。此中廣辨自共相體。此等十因廣說 其相如佛地論。成所作智十種因者謂三業
化。一身業化。此有三種。一現神通化。由是如 來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伎傲慢眾生。 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
解脫。二現受生化。由是如來往諸眾生種種 生處示同類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現同類生 故攝伏一切異類眾生。三現業果化由。是如
來示現領受本事本生難修諸行。如契經說。 如來先世迦葉佛時作是罵言。何處沙門剃 除鬢髮有大菩提。無上菩提極難得。故由彼
惡業今受如是難行苦果。此言亦是為止惡 行現化所作。若不爾者何有繫屬一生。菩薩 已曾親事無量如來植諸善本。性憶宿命。更
起如是動語惡行。當知此言為欲化度宜聞 此言而得度者。令於佛所離此言故。二語業 化。此亦三種。一慶慰語化。由是如來宣暢種
種隨所樂法。文義巧妙小智。眾生初聞尚信。 謂佛言音具六十德。諸凡愚慧暫時得聞尚 生信解。何況其餘聰慜者慧。二方便語化。由
是如來立正學處毀諸放逸讚不放逸。又復 建立隨信行人隨法行等。由大悲故。為諸有 情安立學處令伏諸惡修世間善。安立聖道
分位差別。令入正道出離三界。三辨揚語 化。由是如來斷諸眾生無量疑惑。謂成事智 隨諸眾生意樂差別現化語業。說種種義斷
諸疑惑。謂發一音表一切義令諸有情隨類 獲益。佛以一音演說諸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等此由如來本願所引不思議力。若作化身
一質異見利樂事成。三意業化。此有四種。一 決擇意化。由是如來決擇眾生八萬四千心 行差別。謂諸有情八萬四千諸垢塵勞心行
差別。此能障礙八萬四千波羅蜜多陀羅尼 門三摩地等。如賢劫經廣說其相。所謂最初 修習行法波羅蜜多。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波
羅蜜多三百五十。一一皆具六到彼岸。如是 總有二千一百。對治貪瞋癡及等分有情心 行差別八千四百。除四大種及六無義所生
過失。十轉合數八萬四千。修習此故後得成 就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三摩地等。此猶略說。 廣則無量。二造作意化。由是如來觀諸眾生
所行之行行與不行若德若失。為令取捨造 作對治。謂隨觀察一切有情所行之行。若諸 惡行不行有德行即有失。若諸善行行即有
德不行有失。如是觀察為欲令彼取德捨失。 於德造作住持對治於失造作遠離對治。三 發起意化。由是如來為欲宣說彼對治故顯
彼所樂名句字身。謂隨眾生所樂說法令起 愛樂發生對治。四受領意化。由是如來於定 不定返問置記為記別。故隨其所應受領去
來現在等義。此四即是一向分別返問置記 四種論說。謂三寶性良福田等此三業化即 三神變。謂神通記說教戒三種。由此義故說
佛世尊名大聖智藥。能除一切煩惱病故。妙 觀察智成所作智各有十因故名種種希有功 德。此句總顯報身實德故以四智初門讚述。
餘色非色諸有為德皆是四智品類攝故。第 二句云灌頂寶冠超過三界此歎道勝位尊。 出第十地灌頂位已戴佛寶冠殊勝妙智身淨
無漏。離諸繫縛非界所攝故。名超過由此二 乘異生外道位皆卑下故。十地云有此淨土 出過三界。第十地菩薩當生其中。彼土處所
不離三界以離繫縛故名超也非彼攝故。如來 之身亦復如是。非有漏故名為超過非離三 界別處生也。第三句云遍金剛智大觀自在
者歎悲深智廣二果齊圓。因中修行自利利 他悲智為因果道成滿。果既了知諸法名遍 金剛智。能證遍智能摧二障故喻金剛。或所
破二障堅窂難壞亦喻金剛。能證遍破猶如 金剛煩惱所知。真實妙智名遍金剛智。得 此智覺能悲拔濟一切有情。自利智圓利他 悲滿名觀自在。隨其眾生三業求願即能悲
拔無有遺漏名大觀自在。顯佛諸德莫過此 二。攝法周盡隨應廣攝 第四句云決定諸 法大妙智印者歎慧廣智德。總印一切有空 事理證不謬故。智有二種二種無智皆已斷
盡故得二智。有為智能知有為定無常。無為 智能知無為定寂靜。此二無我印法定然必 無猶預故。用廣大名大妙智印。若無此智於
法不能決定智起。第五句云畢竟空寂平等 性印者歎照寂斷德。此歎法身要斷二障方 證二空。二空之理印定諸法。諸法平等皆由
二空。由二空門證此法性名平等性。然畢竟 空但能入門非平等性。平等性者真如之體 非空非有。今從方便名畢竟空。由觀有情為
畢竟空所證得故。佛已圓得故名為證。第六 句云於諸能作所作事業皆得善巧成辨無餘 者。下四句歎化身。此歎成巧恩德。謂佛世尊
大悲熏煮六時驅逼。為利有情為現方便報 身化身。如應說法利樂菩薩及二乘等。其平 等智擊發鏡智。為諸菩薩現他報身。妙觀察
智於中說法斷眾疑網。成所作智擊發鏡智 起變化身。為二乘等現化身語。妙觀察智於 中說法斷諸疑網。成所作智現三業化。總有
十種。如此中解釋初句總德中解。此成事智 及平等性智名為能作事業。其十種化平等 智等之所作事名為所作事業。世尊於此能
作所作皆得善巧成辨無餘。一切皆得善巧 滿故。第七句云一切有情種種希願隨其無 罪皆能滿足者。歎神通輪能滿勝願。由佛具
有神通威力。一切有情世及出世諸無罪願 皆能滿足。然不皆與故說為能。恐諸有情增 惡業故。謂見貧者常求其財應亦施與。然得
財已增長惡業所以不與。攝大乘云寧使貧 乏於財位遠離惡趣諸惡行。勿彼起過亂諸 根能感當來眾苦器諸根缺等。類此應知。若
求智門無罪福慧然必皆與。如末利夫人願 為王妃後獲聖果。五百聖種願見佛身說本 生事。迦葉夫婦願為道心夫妻眷屬後得聖
果。阿育王女願得錢施後為王女。此等皆是 無罪之願皆能滿足。不同父母亦與其子有 罪之願無罪希願則不能與。又現神通隨其
宜現佛則為現滿足所求。如為優樓頻螺迦 葉三人等現神通事。如為調伏劫比拏等現 大神通令其入道。皆滿勝願也。第八句已善
安住三世平等常無斷盡廣大遍照者。歎佛 世尊記心輪能為說法。天眼通知現在世如 知人間牛產犢事。生死智知未來知未來婆 羅門等旃遮謗已後自敗事。亦知欝頭藍子
生天已為著翅狸後入地獄事。以宿住智知 下乞兒久發善根。為其說法拔濟饒益記別 三世而為說法。行利樂事無有差別名為平 等。能觀此智相續現前常無斷盡無所不知
廣大遍照。第九句云身語心性猶若金剛等 諸如來無動無壞者。歎漏盡輪能現離染教 誡教授。三身之中惑業皆盡故似金剛等於 諸佛。不為一切外道天魔生死惡友之所動
亂破壞。令起惡業等也。由三業中一切漏盡 故能教誡教授眾生故名漏盡。如對法論第 一疏解。又第四解。此中九句初之一句總歎
四智法身報身。次有二句歎位尊德廣。次三 句別歎三德。後三句別歎三神變。欲令眾生 聞佛功德生勝歡喜殷重聞法起趣求故。佛 具此德以歎經初令知所說最勝妙故。
般若理趣分疏卷第一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3 冊 No. 169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