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Jing Zuan Yao Kan Ding Ji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并序[0170a08] 釋氏教《金剛經》,世所由來尚矣。自秦至今凡幾百載,諷誦無卑高,感應盈簡牘,利及幽壞而達乎神明,蓋趣大之坦塗,破小之宏略也。故補處頌以為本,二論釋而有貫,諸疏互解或依或違。圭山大師,撮掇精英黜逐浮偽,命曰《纂要》。蓋取中庸,復申記略,用備傳習。石壁師,仍貫義意別為廣錄,美則美矣辭或繁長,後學多不便用。今更刊定,翦削煩亂,俾流而無滯、學而思講,庶吾道無墜地之患也已。大宋天聖紀號之明年季冬月甲子日序云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第一
長水沙門子璿錄
[0170a23] 疏文分三
[0170a23] 初標題目二
[0170a23] 初經疏名題
[0170a23] 《金剛般 若經疏論纂要》者,此題九字,從寬至狹能所 六重。一、能所釋。謂金剛等五字是所,疏論下
四字屬能。二、能所詮。謂經字屬能,金剛等四 字是所。三、能所簡。有二。一簡通,謂經通一代 時教,般若唯局當部。二簡別,般若猶通八部,
金剛但屬一經。五、能所喻。金剛是能,般若屬 所。六、能所纂。纂字屬能,謂疏主也。要字是所, 謂正義也。若著并序二字,復加一重。二字是
能,上皆所攝。然此七重,不出教行人理。謂經 及疏論并序五字是教,謂能詮、能釋、能序也。 般若通行,謂觀照也。纂字屬人,疏主也。金剛
要字屬理。金剛喻實相,即真理。要字是正,義 即道理。
[0170b07] 既知一題能所去著,須知題內義理 淺深。金剛有三義,謂堅、利、明也。般若亦三義, 謂實相、觀照、文字也。經有三義,謂常、貫、攝也。
疏亦三義,謂疎、決、布也。論者議也,亦三義,謂 議理、議智、議行也。纂要亦三義,謂要義、要行、 要文也。
[0170b12] 且金剛三義者,以萬物不能壞,能壞 於萬物,復能有照用,可喻三種般若矣。堅喻 實相,以其雖經多劫流迸六道,未嘗生滅未
嘗虧缺,故云堅也。故《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 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利喻觀照般 若,謂此顯時照諸法空,故言利也。故《心經》云: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 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乃至云無智亦無得」等。 明喻文字般若,以文字能詮顯彰,明實相觀
照令顯現故。由斯三義似彼金剛,故舉金剛 以喻般若。
[0170b22] 然此般若諸佛眾生悉皆有之,由 彼在纏故不能利用,苟能聞教解悟內外熏 力,則能斷煩惱出生死,理智相冥能起大用,
與佛無異。其猶金在鑛中不能隨用,苟能出 鑛必能成器斷物,故知此慧無不有之,故知 此慧能建大義。今云般若,蓋大慧之梵音也。
金剛即般若之正喻,法喻雙彰,故曰金剛般 若也。
[0170b29] 若準經題,具足合云波羅蜜,即歎慧之 功也。唐言彼岸到,此猶西域之風;若順此方, 合云到彼岸。彼岸者即是涅槃,為對生死之
此故,號涅槃為彼,意明般若是到彼岸慧,斯 則慧之別相也。
[0170c04] 然到彼岸慧略有二意,所謂 頓、漸也。頓者,此慧顯時,一剎那間照諸法空, 即是到彼岸,故名到彼岸慧,以不歷多時乃
名為頓。漸者雖則頓照法空,且習以性成,任 運計執,所以策彼頓悟之慧覺察妄情,損之 又損之以至於無為,此則究竟到於彼岸,亦名
到彼岸慧,以歷多時故名為漸。漸之與頓遲 速雖殊,一種得名到彼岸慧。所以具足合云: 金剛般若波羅蜜。今略不言也。
[0170c12] 次明經字具 三義者。然準諸家解釋,共有多義,謂湧泉、出 生、繩墨、結鬘之類。若《佛地論》中唯說二義,謂
貫也、攝也。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眾生。且 如來入滅二千餘年遺風若存,得聞正法者, 斯皆經之貫穿之義也。眾生流浪莫知所從,
得佛教門咸歸正趣者,斯皆經之攝持之義 也。具此二義故名為經。今以此二復加常義, 以對三種般若,謂實相常、觀照貫、文字攝也。
[0170c21] 然此一經羅什所譯,句偈清潤令人樂聞,至 今長幼高卑盈於寰宇,靡不受持此經也。
[0170c22] 疏 論纂要者,即此一卷疏文也。疏即青龍大雲、 資聖塵外等疏。疏謂疎通理趣、決擇義相、布
致文言也。論即天親、無著《智度》、《金剛仙》、《功德 施》等論,一一論中任運議於理智行也。
[0170c26] 問:「既 有疏論釋經,何必更製斯疏?」
[0170c27] 答:「以纂要故,即 是纂他疏論之要義,而成此疏也。然《纂要》之 設總有兩意,一則上符聖旨,二則下叶人心。
意顯諸說有不符聖旨、不叶人心者。
[0171a01] 「且初意 者,只如此經是空無相宗,有以法相行位廣 列而釋,此則不符聖旨,失於宗故。故序云:『或
配入名相著事乖宗。』有人聞是空宗便作一 味無相道理解釋,此亦不符聖旨。以宗雖無 相、義乃千端,既以一味解釋,此則迷於末也。 故序云:『或但云一真望源迷
派 。』前則乖宗不 迷 派 ,此則迷 派 不乖宗,互有得失俱未圓暢。 復有縱於僻見以之注釋,宗 派 俱失不足評
量。故序云:『其餘胸談臆注,不足論矣。』然其諸 說雖各有舛的,以未兼暢故,皆判云不符聖 旨也。今製此疏,不添法相免乖於宗,隨文釋 之不迷於 派
,離前二過宛乎得中,此則超然 獨符聖旨。然今疏內皆用聖言,故序云:『故今 所述不攻異端,疏是論文乳非城內。』況二菩
薩師補處尊,補處如來師釋迦佛,展轉推本 佛佛相承,降及無著、天親更無異說,故知此 疏便是佛言,謗此疏者即同謗佛也。故序云:
『且天親、無著師補處尊,後學何疑,或添或棄。』
[0171a20] 「次下叶人心者,且諸家章疏在理未當、於文 且繁,致令學人少敢措意,故轉念者廣、通會 者稀。故序云:『致使口諷牛毛、心通麟角。』然今
此疏,撮其樞要直下銷經,經疏相兼盈五十 紙,不問緇侶塵俗可以留心,不唯上中下根 可以學習,有斯兩意所以述之,此則前智後
悲,自他兼利也。故云『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
[0171a27] 并序者,并謂共兼及也。序者敘也,敘述經疏 之意故。又序者緒也,謂頭緒也。意明此半紙 之言,是述疏入作之頭緒也。
[0171a29] 二、作者嘉號,京 者都也大也,即士庶貴賤都會之大處也。然 是西京非謂東北,以有大興福寺闇揀故,不
言西也。沙門梵語此云勤息,即釋眾之通號, 謂勤修諸行息煩惱故。述者明非製作,符上 纂要之言,但是敘述先聖之旨,非別製作故
也。例如夫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 我老彭。」
[0171b07] 二、序宗旨二
[0171b07] 一、序贊經旨二
[0171b07] 一、通明 起教之緣二
[0171b08] 一、明迷真起妄二
[0171b08] 一、真空。言鏡 心等者。以要言之,上句即真性離緣,下句即 緣無自性,大約如此。若其委明,應先略配,後
當廣釋。略配者。此兩句中,鏡像是喻,心色是 法,本淨元空通於法喻。以鏡喻於心,以像喻 於色,像是鏡之所現,如色是心之所現。鏡雖
現像其像元空,即顯鏡本淨也。心雖現色其 色元空,即顯心本淨也。言本淨者即是性淨, 通因果凡聖故。故《華嚴》云:「非識所能識,亦非
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此略指配 也。若廣釋者。鏡即人間所用之鏡,然有塵薶 不堪用者,有雖淨而在匣者,有淨無塵垢挂
之高臺萬像斯鑒者。今取後者為喻。心者性 相二宗所說各異。相宗說者,或以集起為心, 唯第八識集諸種子起現行故。或以緣慮為
心,通於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然此所說 但是有為生滅,非今所喻。性宗說者,即如來 藏,本源自性清淨心也。然今所明正是此心,
以是迷悟根本、凡聖通依、世出世間皆不離此。 所以《起信論》中立為大乘法體。故論云:「摩訶 衍者,一法,二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
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 衍義。又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者心真如 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
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以真如門 是通相,故攝一切。生滅門雖是別相,以是即 真如之生滅,亦攝一切。以此二門同依一心 為源,則知萬法不出此心。
[0171c06] 又如華嚴是圓極 一乘,亦以此心為一真法界之體。故彼疏說: 「統四法界為一真法界」,謂寂寥虛曠、沖深包
博、總該萬有,即是一心,體絕有無、相非生滅。 乃至云:「諸佛證此妙覺圓明,現成菩提為物 開示」等。然此一心有性有相。相則凡聖迷悟、
因果染淨等異,性則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然 此性相不即不離。以相不離性故,只向同處 異;性不離相故,只於異處同。性不即相故,未
始有差別;相不即性故,未嘗不殊異。蓋緣性 相一味,所以同異兩存。其猶一水波濕,性相 同異可知。然此靈心本非一切,能為一切,心
之名字亦由此立。今云淨者,但約畢竟空義, 非是揀染名淨。以但唯一心,貫通染淨故。荷 澤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一切諸法依此建
立,既為得失之祕府,乃是昇降之玄樞。稱眾 沙門實為至矣。今所辨者即是此心。然前所 說相宗二種,乃是此心之內生滅一門。對辨
淺深故須料揀,和會通攝則實無所遺。
[0171c24] 本淨 者喻則可知。法中有二意:一則此心從本已 來,性畢竟空故。二則現為煩惱所纏而無染
故。此當《起信論》中真如門也。故《大集經》云:「善 男子!一切眾生心性本淨。心本淨故,煩惱諸 結不能染著。猶如虛空不可玷污,心性空性
等無有二」等。像即鏡中所現萬像,色即本淨 之心所現諸法。然所現法不出色心,今唯言 色而不言心者,一為文句窄故,二為影在下
故,三為以初攝後故。前二可知,後意者一切 諸法不出五蘊,色之一字貫五之初,今言色 者舉初攝後也。故《大般若》中,每例諸法皆以
色字為初。如云:「善現!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 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等。由是文 雖標色而意兼於心,色心既彰萬法備矣。
[0172a09] 元 空者喻則可知。法中有二意:一即本來是空。 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 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二即現見空。故色等
諸法本來自空,迷人不知妄執為有,雖然執 有未始不空。故《中論》云:「諸法若不空,即無道 無果。」又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然此一
句亦是釋疑,恐人聞說心性本淨。復見論云: 「是心則攝世間法」等,便謂本具染等,不合言 淨故。下句釋云像色元空也。意云色等若實
則污淨心,色等既空憑何污心?如鏡現穢像, 穢像元空似有實無,云何染污?故云鏡心本 淨、像色元空也。《無上依經》云:「清淨有二義:一
者自性清淨,是其通相。二者離垢清淨,是其 別相。」《寶性論》中亦有二義:一自性清淨,謂性 淨解脫。二離垢清淨,謂障盡解脫。魏譯《唯識
論》云:「心有二種。一者相應心,所謂一切煩惱 受想行等。二者不相應心,所謂第一義諦常 住不變,自性清淨心也。」今所明者,即自性清
淨及第一義諦心,故云本淨。
[0172a28] 復次,兩句更互 釋成。以上句釋下句,成色空義。以下句釋上 句,成心淨義。色若不空心則不淨,心若不淨
色即不空。由心淨故色空,由色空故心淨。以 色心二法不相離故,當知由心淨故方能現 色。如鏡淨故方能現像,染則不能。又由色空
故不能染心,如像空故不能污鏡,實則污也。 上句下句法喻對明、反覆相成,故云互釋。
[0172b06] 疏 夢識下。二、明妄有
[0172b07] 即正當《起信論》中心生滅 門。然此亦具法喻。以夢喻識,以夢中所現之 物喻境。如人睡後作夢,於無物處見物,喻心
迷成識,於無境處見境。然雖物依夢現,而夢 物皆虛,雖境從識生,而識境俱妄也。夢者如 常,人被睡蓋所覆,心識昧略恍忽成夢。準切
韻中,夢者心亂之貌,亦云寐見曰夢。意明心 識昏亂見於異事,名之為夢。識者本淨,一心 忽然不覺,不覺是妄,心性乃真,真妄和合目
之為識,即是第八阿梨耶識也。故《起信》云:「依 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 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無初者初始也。
意明此識無前際故。然真心妄識雖虛實有 殊,若究其源俱無初際。然有兩意:一則如《佛 頂經》說:「煩惱菩提二俱無始。」謂自有此真心已
來,便有此妄識,非謂真先妄後,亦非妄先真 後。若言真先妄後,即應諸佛更起無明。若言 妄先真後,何有無真之妄居然獨立?由是故
知二俱無始,此則夢喻不齊。却似金之與鑛。 若言鑛先金後,即合所棄之鑛鍊之得金。若 言金先鑛後,應可純淨金器重生於鑛。由是 二物俱無初際,於法可知。
[0172b28] 問:「如論云:『依如來 藏故有生滅心』,既言依真有妄,則是妄後真 先,何得說之二俱無始?」
[0172c01] 答:「不然。所言依者,明 妄無自體依真而成,顯本末之義,非先後之 義。故《起信》云:『以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
亦無有始。』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即 是外道經說。二者謂妄體全空,都無生起之 蹤跡,故言妄無始也。故《起信》云:『覺心初起心
無初相』,即斯義也。若據此意,夢喻正同,以夢 生時無蹤跡故。有茲兩意,故云妄無初也。然 上夢鑛二喻之中,各取少分共況一識,無初
之義方盡其理。夢則喻無初法,鑛則喻無初 時。若單用鑛喻,則妄識有實。若唯取夢喻,則 妄識有始。今既分取相似之處,理極成矣。物
者即夢中所現之物也。境者即是識中所變 我法等境。成有者,且如夢中所見自他境界, 覺來反想即定是無,正在夢時決定為有。若
不然者,何有讚喜謗瞋、厭苦欣樂等事耶?故 知有也。如《莊子》中說,莊周夢為蝴蝶,都來妄 却莊周,及乎睡覺夢除,何曾更有蝴蝶?為莊 周時既不 羨
蝴蝶,為蝴蝶時亦不 羨 莊周,彼 此各行互不相識。然準彼書意,以顯生死齊 平;今之所引,意明執實之義。謂依於妄識,變
起我法等相,悟來了達則誠知是空,若正迷 時定執為有。若不然者,何有貪瞋愛惡取捨 等事耶?故知是有。故《成唯識論》云:『依識所變
妄見我法,猶如幻夢。幻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