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Ren Wang Hu Guo Bore Jing Shu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飛騎

[0253a07] 天台智者龍樹大教谿谿新羅法融法融理應新羅故此日本。海外中原喪亂典籍不可亡者真人應運文明我有航海吳越今世三大之類仁王經疏法智日本禪師辟支佛其所二十其所仁王經疏無何中流大風驚濤法智強記信使讀誦不幸日本。至元仁王四明於是老僧因緣觀心論疏智者不足以為毫髮學而如此野馬蠹魚不能几案嗚呼不得三大海外今年七十一日前日嵩山不為流通足以有言智者之前達磨不復西法性為止源流釋迦達磨異日天下不可不及其所

[0253b09] 政和壬辰四月癸卯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第一
天台智者大師 門人灌頂

[0253b15] 大師前例釋名 三明判教人法 實相自行因果權實二智
大乘教相通有 一字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 一部通稱品第一別名 不同涅槃經
阿彌陀經梵網經人法淨名法華經具足華嚴經
自覺滿菩薩八音仁王 施恩名為自在故稱
仁王國土仁王 治國般若般若仁王 般若仁王安隱王能傳法
般若仁者 善惡故云 四方因緣
諸法諸法則是 六塵不動三界 安隱二乘所得名為仁王三藏
凡聖同居土自在諸法即是 不生不滅三界煩惱一時界外化城之中安隱
三乘十地方便有餘化城 通教諸法 無邊般若亦復無邊
妨礙函大無邊 一心一一諸佛初地 乃至妙覺圓滿蓮華不動
動能十地菩薩各各別教諸法本來不生 無生生滅宛然
廣大如法究竟虛空乃至 佛地四十二分明中道 圓教三藏羅漢
煩惱仁王菩薩見思 通教佛地別教妙覺 仁王自有優劣若非 則是三教仁王
圓教仁王圓教十行 別教通教佛地即是別教 二乘通教展轉
云云觀心生滅之至自在生滅觀心仁王 色即是空自在無生觀心仁王
空即是色次第中道正觀無量 仁王空空不二 實相一心三觀三觀一心
自在圓教觀心 仁王蒼生 普洽三觀安隱色心
般若智慧智論四十二 法師並用第七 般若不可稱般若甚深
智慧輕薄是故不能莊嚴以此 般若智慧一門翻譯二師般若
二種一實即可實則不可 圓教不可三藏 不可色即是空即可三智通教
一切智別教道種智圓教一切種智豈可 一見大方不可 經論成實
淨名一切眾生心念說法不捨 業者不住
不住般若八部有人天王一部仁王不可大經人王天王
云何大經 為人聖人不仁百姓 知人背道
順道仁義云何 論義理則造化三才
仁王古人仁王經正傳 可憐不見目錄 不信無物
盲目玻瓈 自有廣說散華爾時十六 國王十萬般若波羅蜜散花 供養二者即今經文。譯者不同前後
一者永嘉月支三藏曇摩羅察法護仁王般若 弘始鳩摩羅什長安逍遙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 真諦大同豫章 仁王般若經
費長房入藏目錄波羅蜜 究竟到彼岸生死為此涅槃煩惱中流六度船筏因緣三藏
實有為此實有見思中流八正 通教為此見思中流 別教為此空即是色
中流無量行為圓教空空 為此無二無明中流 無量無量行一行為
到彼岸空觀 斷見彼此假觀 三假理論彼此中觀十信 十住
彼此觀心釋 如法云云六塵 光明作佛事色塵音聲
作佛事作佛事 香塵 觸塵寂然無聲諸菩薩
法塵一一教本觀心 文字心行成正覺
品類相從即為一品一者釋名第二有人文義
無相四教有無 五忍十地如下五忍菩薩五忍
名為諸佛菩薩般若波羅蜜故知 般若五忍一切佛菩薩無不五忍 五忍十地不然
君臣撙節無體非法出世間法亦復如是 凡聖菩薩一切不出法性實相
普賢大乘諸法實相大乘 諸法實相實相法性法性得法 故知實相別論般若
二種一共二乘二者不共實相 二種一共不共不見 不斷無明見思真實不共
中道實相別教地前次第初地圓教一心乃至佛果 權實不共自行
云云般若三藏 十地有別通有圓入通圓教三教
圓實第三所謂 自行因果以為無生正觀有無二邊中道下文般若無知
不行不受不生不滅通教 自行因果以為宗要 聞者一色無非般若般若
真智有無有無宛然 無相無相因果以為
綱目釵釧金銀實相 云云第四
以內護者下文 諸菩薩佛果因緣十地因緣 護者下文護國因緣國土
七難災害不生萬民安樂外護 不定別圓 十地何者十地不可
二智諸如來實智 權實實智 名為圓教有權總稱圓教
自行二智照理照理薩婆悉達滿名為穿 鐵圍山水名
凡人弓箭何者二智 照理次第方知不若圓教圓照二智權智同居有餘
七難實智圓教四十二 因果十地因緣通約 所行十地云云第五明教弘宣正法
偏圓法華玄義略明 聖人相者分別同異 部屬般若佛果
十地因緣摩訶衍云何 三藏教無常生滅 往昔百法小乘世間
普明助道正說 文解釋震旦講說不同有分不分 大論大品不分天親涅槃
有分道安流通劉虬 文解釋人情好樂不同分文聖人說法
序分利益當時正說末世眾生流通分 序分觀空正說
囑累品流通分經文。受持 月光即是流通分云云初二一者 二者發起如來
事證 起發正宗發起通有 獨有金口如來阿難
阿難 如是然而 爾時十號發起
大智俱夷那竭國薩羅樹林 北首入涅槃爾時阿難親愛 阿泥盧豆阿難守法藏人
愁悶 受事般涅槃我等云何 行道當作惡口車匿云何佛說
何等阿難聞已 床邊四念處解脫 即是大師車匿比丘梵天法治
迦旃延即可得道三僧祇 法寶如是我聞一時 某處樹林我法如是說
何者三世佛語云復次摩訶 阿難何處說法何等 如是我聞一時波羅奈國仙人鹿 五比丘苦聖諦爾時大眾聞者
智論第二云云事故 云云一如所聞法體二我 能持阿難一時聞持和合感應
道交四佛說教王舍城 大比丘眾 三世佛如是諸佛
世界悉檀大論令人 為人悉檀外道二字對治 悉檀如是所聞
理會師資理會第一義 皆是因緣云云俗諦 文字真諦文字阿難不異
因此無非藏教 如是空即是色空空 無二不異
通教如是佛說死生涅槃死生入涅槃涅槃中道 無異別教如是佛說
生死涅槃中道一切處無非佛法 實相阿難無異如如不動 圓教如是三教
如是阿難所聞 聞者大論耳根 眾緣和合
世界阿難口稱 悲泣為人阿難 釋迦阿難成佛他方
對治阿難隨俗第一義無我 第一義釋論凡夫
名字學人二種無學一種阿難 學人無邪名字 三藏十住毘婆沙四句
正法無我通教大經阿難多聞自然無我 無我不二分別無我別教
阿難無我不二無二方便 侍者佛智圓教正法念經 阿難阿難陀歡喜小乘
跋陀歡喜雜藏阿難 歡喜佛藏阿含典藏阿難菩薩 四德四教分明
觀心有空假觀中道正觀 無我無我 聞者阿難得道二十餘年
大論阿難展轉 報恩阿難願佛 胎藏金色
入胎出胎因此法華 阿難即時憶念過去佛現在 一切因緣歡喜阿難
淨滿青蓮親承 一句無遺聞法歡喜得空無相六根
聞法典藏阿難聞法阿難多聞自然 無常如來說法
佛法大海水流阿難 三教阿難三德 云云一時法王啟運大眾
嘉會世界大論迦羅 內弟子時食時著衣為人 三摩耶除外邪見對治
第一義無不廣明 第一卷云見諦無學名下一時第一義中一
一時一時 即是一時別圓接入三時 云云釋教名為煩惱
因果圓滿方能 天下西天牛羊天下無我無人如此
不能萬歲南天未見乃至歲時如是世界 不出生生
不出天人減少惡道增長 出世婆羅門居士四天王乃至 為人三乘根性佛出世不能
有頂度生對治 法性令眾生 如來第一義覺者覺世
苦集出世身長八十比丘三十四成佛三藏世尊 自覺
相應自覺 蓮華記者自覺三相不可思議虛空圓教
自覺像法疑經 見小大身蓮華 心地法門滿虛空法界
有分四佛三佛 云云觀心釋因緣所生 三藏因緣通教
空也觀空別教 諸法圓覺 住處王城
住處應身四住壽命五分 身等依止王城境界 三千界四威儀報身
一者天住六欲天二者梵住四禪 聖住空無法身 云云真知
無漏有餘無餘涅槃 涅槃次第祕密 從不次第祕密梵音
羅閱祇摩訶伽羅羅閱祇王舍摩訶 迦羅云城國名摩伽陀 不害摩竭提云天
久遠 遊獵獅子共王交通月滿 殿生子
天賜長大上班 王位食肉一時 西小兒
後日天下舉國國王舉兵羅剎 山神滿
神力普明王後方 山神普明王悲啼生來實語而今問言
普明答曰 施事普明歡喜歸本大施會 委政太子心安匍匐
既得自來普明王 慈悲心殺害一切 無常得空平等初地
三條山神 王都山中築城大國故稱王舍城中百姓
王舍太子自今百姓王舍便 百姓王舍云云
普明王故稱四天 故稱王舍摩伽陀一頭 兩面以為不祥欲棄
羅剎女名曰乳養年長成人四千 故稱王舍云云
摩伽陀甘露十二 大城富樓那大城多羅 羅婆大城王舍大城舍婆提
婆羅大城迦毘羅大城 婆城十一拘睒彌十二 十二城中城中
王舍城法身舍婆提城 生身王舍城中有精舍 精舍平地迦蘭陀長者西
三十獨山精舍三七 精舍四天精舍精舍 耆闍崛山精舍耆闍崛山靈鷲釋迦
鷲鳥山中養育父母從此得名 靈鷲王舍城屍陀鷲鳥死人死者悲鳴
預知知人故稱靈鷲 南方馬頭西方羊頭北方師子 得名何故
王城說法依法 耆闍崛山 勝處法門般若最勝
王城說中般若 大比丘眾第六 不出一者影響諸佛菩薩
正法久住世間影響結緣 獲益當來得道因緣 發起法身菩薩發起如來
眾生當機眾曠古今生聞法 悟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可解
總結初文他方初文一聲菩薩雜類二乘凡夫
菩薩常行中道聲聞 菩薩心凡夫 初文先聲緣覺初文
三行歎德總結 釋論一時一處一心 一道一解脫
羅漢故稱八百萬億 比丘乞士清淨 邪命煩惱見愛名號
有名四者具足戒比丘五者煩惱 比丘云云八百萬億
三明 云何阿羅漢羅漢二種二行知行學人無學
故經云五戒賢者阿羅漢即是學人 中一明德學無學以此 無學 之中三果
名學無學第八羅漢無學羅漢 三義一者不生無明後世田中 受生不生二者九十八使煩惱
名為應供智願具足非但不生不生 不生無漏不生非但
涅槃非但應供供應一切 供應云云有為功德歎德 法門初四通教
三假別教三空圓教初四 別圓即為 有為無為功德有為智德無為斷德
道諦有為滅諦無為施物 功德無學十智 差別十智一法欲界繫
無漏智欲界繫無漏智欲界繫法滅 無漏智欲界繫法道無漏智 智品無漏智比智上二界道中
無漏四諦無漏智 有法他心智 界繫心心數法無漏心心數法
他心智世智諸世間有漏智慧 等智凡聖苦智五陰 空無集智有漏
無漏智滅智無漏智八道無漏智盡智 修道智論
修道無生智不復十一如實智一切法如實
無有罣礙如實佛心中有 十智八智那含 修道無盡無生智
智者見道四諦 三根三根修行次第 三根十智
未知知根無漏和合二行 見道未知知根 喜樂知根信解見得
道中知根 無學道云云十六心行十六觀門所行
心行非心即行修行十智 四諦十六行 十六觀法
四行無常三空無我四行三緣四生四行 四行一道
四乘法忍十六行地前 四十十地等覺妙覺十六云云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705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