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Bore Xinjing Lue Shu Lian Zhu Ji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
宋玉沙門師會

[0561c21] 般若綱要分疏 第四科名利益無能 所見傳寫
釋經 指示觀自在 鎮國三業歸依十通無遺
無不觀世音 云自在梵本法華音聲
解脫觀世音語業 二身禮拜滿意業 三毒自在觀世音語業
觀自在慈恩 自在演義 別名理事不可分之
一塵本分法界理事圓融 無所罣礙廣大甚深三昧三摩地 是以三昧故云
自在十四無畏三十二 圓通通名 經行所行二明 演義

[0562a14] 妙行二者二空人我無處 名人法我執無處真如法空 二執空無二空太一
人空小乘清淨三乘清淨法空 三乘清淨一乘究竟清淨時下 菩薩普遍
二乘譯者 知見般若時三教權實多義清涼引理
若一經文。二義深淺分當 五百七十八爾時世尊一切戲論 如來諸菩薩宣說般若甚深
法門一切法空無自性一切 無相一切法所願一切法寂靜寂滅一切法無常無常
一切法可樂一切法無我 一切法一切法不可得 推尋不可得顯性空理
爾時世尊一切住持如來 諸菩薩宣說般若一切有情住持 滿甚深法門一切有情如來
普賢菩薩一切眾生金剛藏金剛藏一切眾生正法 依正一切眾生一切
事業加行有法非有 不無非有中道 非有性空空宗無法
中道義通教理 理當故云 般若樞要相望
無不慧光三昧 甚深法源難思菩薩故云
如理證照究竟 經意未必 譯人三乘宗旨
觀行三明觀行 鎮國五蘊身心異名行人不識 身心真妄真妄
是以菩薩大心祕要慧光 離念明智徹法洞達五蘊 自性空即如然後三昧
子曰如是五蘊觀行慧觀性空名為 般若所行鎮國般若
實相智慧所行皆是 諸菩薩般若所行二空鎮國生死過人
身心人我實有五蘊 實有五蘊 名為一一諦觀五蘊求人我相
色蘊了知 則是觀心了知 造作了別
身心諦觀分明五蘊求人我相不可 名為人空一一緣生 不可得五蘊皆空名為法空
五蘊二空經度四明利益 一切苦真空 清涼人空觀行分段生死
二空觀行人法二我畢竟空無 怖畏度一切苦厄變易生死 究竟解脫八苦變易因緣
生死唯識觀行究竟佛德上來三通舍下
譯者是以 慈恩互相一者二乘作意
利他二者大乘顛倒推求疑惑 宗旨便顯正釋經清涼
法相五蘊經論 般若種智 八十不出
無不是以真空 十門無礙自下 文理之前
從略 經文
不同 初二初中
小乘 舍利得名 聰慧歎德告之
譯經大比丘眾滿 告之上首釋疑 大乘說法空理
有餘太一有餘無人 無我人空大乘 空無中等無人
無人無餘太一無餘無為
無色小乘 大乘色即是空
三通菩薩 舍利經文。理當 疏略舍利子
菩薩何以 皆是三乘等位 三乘太一舍利弗佛法聰明
在於頓悟教義 心聲本則名聲法則菩薩下標
三結經文。 觀心 不必和會便便顯正
空無圓通乃是正理便顯正釋疑義門兼有舍利子中一所以
成空無礙因由標示便 科名所以 無異三義得空
有空空有 真空妙色存亡無礙隱顯 圓融一味鎮國緣起
互相三義由此三義 理事無礙其所三門 經文具足十門
理事無礙實義 法體真空往往不免
鎮國大和尚文解釋辭句 相違相違 空中無色
互相互相亡故 九十四二義全同 事理二門
成事 初二 初二二門文句全同
貞元第一之下真空 是故圓通所以是故
三義無礙真空妙色 成空圓通鎮國三義空有 通有真諦
三門即是 法執未盡深究 四門三義逆順隱顯
自在空宗妄說真諦 妙色 非有非空空有
固執不敢 真空妙色 即是
第三成事 第八三自 隱顯無二真空
真空 相異即是第九真理 二邊
第五 真空標示 前門自盡即是
四事即是第七 理即即是第十非理即是第六
色即是空 可知四門四門
四門四門 合為圓通 色有自盡
不思議玄奧無有 逆順自在 真空即真融通無有
故云合為一味圓通其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相違 作者緣起法一緣
緣生三無性無性 二義相違 緣生空無
同一緣起初二有望 有空無性
無性空有 二義無礙二義 有望
緣生非常有為 緣生斷見真空 即是真空即是不空非空非有
中道非有無二 非空無二真空非空有無 有空非有無二真空
空無一味上來鎮國和尚 理事無礙法界 正義可見分齊正當
終教 顯教經文 二義問答
疏語始終交徹 無礙中道玄旨 經文一字所得
佛德是故 合為一實 觀行
釋經 疏略不出止觀 第二
一切境界相唯識道理分別故云 三昧知法
一行三昧真如三昧根本文殊般若經云何一行三昧佛言法界 緣法一行三昧一行三昧
河沙諸佛法界差別乃至廣說 真如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