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Jing Yi Ji 法華經義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記卷第一光宅寺沙門 雲法師撰
[0572c05] 釋迦如來初應此土,乃欲覺悟長迷遠同極 聖,但以眾生宿殖善微、過去因弱,致使五濁 障於大機,六蔽掩其慧眼;又嶮難長遠生死
無際,是故不可頓明一乘因果大理。事不得 已,故初詣鹿苑,開三乘異因,指別為趣果。如 是荏苒,至於《大品》明教度人,《菴羅》說法弘道,
經年歷歲,猶明異因別果長養物機。於是 八部四眾積年覩聖、曩日修福,遂令五濁障 輕大乘機動,至今王城始稱如來出世之大
意,破三乘定執之心,闡揚莫二之教、同歸之 理。于時且廢權於往日,談實於當今,明因則 收羅萬善以為一因,語果則復倍上數以為 極果。
[0572c17] 今言「妙法」者,妙名是絕麁之奇,語法則 因果雙談。何者?昔日佛偏行六度為因,感有 為、無為二種之果。若論無為果,只斷分段結
使,三界報亡為之果。初言八十、後言七百阿 僧祇住世,以己所得傳化未聞,小小益物作 有為果用。然此因、此果未盡為極之美,稱之
曰麁。今日明因,總括萬善為同歸之路,將 三乘行人度五百嶮難,遂到寶所,亦有二種 果。斷絕三界內外兩因,滅除此彼二報,無為
果極。有為果用者,種智一朗佛果齊明,理而 推之,于時則應入無餘涅槃至寂然之地。但 大悲之意不限、度人之心無窮,近藉神通
之力、遠由大眾萬行之感,遂能延金剛心留 住於世,壽命無窮益物無崖,故能常應在三 界之中、殊形入六道之內,使見色聞聲之徒
生莫二之大福,是則因絕眾麁之名,果極唯 精之極,是故因果兩法俱稱為妙法。
[0573a04] 「蓮華」者, 外譬一物必花實俱有,若談蓮家之花則如 果家之因,若語花家之蓮則如因家之果,是 故此經家要雙明一乘因果似若此花,故借
譬受名,故云蓮花。
[0573a08] 「經」者,蓋是佛教之通名、聖 語之別號。然經之為義,本訓常訓法。常是不 壞之稱,法是可軌為目。欲明詮之教不可移
易,先聖後聖不能改其長度,天魔外道不可 爼壞此法,令其不害理,故稱為常。從之者則 離惡行善、出凡登聖,故稱為法也。然經中正
明因辨果,但因果兩法喻若蓮花,今舉所明 理以目此教,故言妙法蓮花經也。
[0573a15] 次辨廣 釋。前敘大意竟,次更細解。何者?今言妙法者, 是因果相待之名,對昔為論,昔日因果俱麁,
今日因果俱妙也。先明兩因,後辨二果。相待 之名但今日稱妙備有三義,昔日稱麁亦備 三義。言今日備三義者,一明今日因體長故
稱妙,即對昔日因體短故稱麁。二者明今日 因義廣故稱妙,即對昔日因義狹故稱麁。 三者明今日因用勝故稱妙,即對昔日因用
劣故稱麁。所言今日體長昔日因體短者, 昔日止修三界治道為因,不及三界外治道。 且自當昔日之時,不道更有三界外之治道
也。今日長者,縱論自發心以上迄金剛以還, 三界內外治道,一切萬善以為因體,此則今 長故妙、昔短故麁。復言廣狹相對者,昔止言
偏行六度不及其餘諸行,此則是狹義也。今 日明因橫論,是善遍行逢福盡修,此是廣義。 今廣稱妙,昔狹稱麁。第三言用有勝劣相對
義者,但煩惱有二種:一是四住地煩惱,二是 無明住地煩惱。但昔日因力止斷四住煩惱, 不及無明住地煩惱,此是用劣之義也。今
日非唯止斷四住煩惱,亦斷無明住地煩惱, 此是用勝之義也。是故今昔兩因麁妙如此 也。
[0573b09] 今果對昔果亦各有三義。今果有三義者: 一明今日果體長,即對昔日果體短。第二義言 今日果義廣,即對昔日果義狹。第三義言今
日果用勝,即對昔日果用劣也。所以言今日 果體長者,但昔言果止言壽命八十七百阿 僧祇,今日明果壽命長遠復倍為數,是故下
經文言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取五百那 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國土墨點取為喻,言 壽命復過於此,但昔日無有如此之壽。然羅
漢、辟支不無邊際智所延之壽,然終自無有長 遠之期,是故以今日長遠之果對昔日短促 之壽,昔麁今妙其義如此。第二言廣狹相對,
但昔無為果不足,只有斷分段生死無為而 已,今日斷兩種生死故,無為為具足也。昔日 有為果體有功德智慧,然功德未圓、智慧未
備,唯照有量聖諦不照無量聖諦,亦可唯照 三因三果不照一因一果也。唯有盡無生智 為體義狹。功德未圓者,但慈悲三界內眾生
不及三界外眾生,故稱未圓也。今日明有為 果智照八諦,復照一因一果功德,為論慈悲 於內外眾生,故功德智慧圓而且備。然今廣
故妙、昔狹故麁。第三明果用勝劣相對者,然 此果更無別用,祇是殊形萬象神通益物,下 文言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
餘諸住處,非唯止在靈鷲益物,亦復分身十 方度人,見形者三毒滅,聞聲者四倒除。但昔 日之果不無小小說法,然不足是語,是故以
今日神通無方益物之用勝,對昔日之用劣, 昔劣今勝,劣者為麁、勝者稱妙,二名相待其 意如此。
[0573c09] 又復作一種解,因果各判為三。言因 三者:一者體廣、二者位長、三者用高。體廣者, 收羅五乘諸善為因,體得言廣也。位長者,今
日明因位從發心以上極至金剛,治五百由 旬嶮惡道,故言位長也。用高者,今日所感明 因所感之果,果出於五百由旬上,能感之因
用何容不高也。因正以感果為用,所感已高, 能招事成不下今日。果備三義者:一者體廣、 二者用長、三者位高。所以言體廣者,此有二
義:一者功德圓,昔日不導一切眾生成佛, 則慈悲功德不滿,今日明悉趣佛果故,所以 稱廣也。五乘諸善相與成佛,果上更有五乘
習果之義,故稱廣也。智慧亦廣,今日更有照 一乘因果之智,故稱廣也。二用長者,果以何 為用?正以化物為其用。所以住世至無量劫
者,據欲神通益物,所以用長也。位高者,今此 佛果位在五百由旬之上,故稱位高也。迴換 之意,諦思可得。
[0573c26] 就此經所明長壽之義,但昔 七百阿僧祇為短,今復倍,稱位長。然今者更 無別長,只續昔七百阿僧祇為長。如柱長五
丈,埋藏二丈,唯出三丈,覩三丈為短,又出 二丈則有長義,但無別有長,正以今二丈續 昔三丈有五丈之用也。壽命亦爾,昔七百為
短,今復倍為長,但無別長續短成長,無異三 丈是短是麁,今日復倍是長是妙也。此是無 別長義家義。
[0574a05] 今明因三義,竝是顯一句中,不在 開三句中;明果三義,竝是顯遠句中,不在開 近句中也。法者非是軌則故名法,法名自
體,明所妙之法各有體。然法語通漫無的因 果,表明因亦是法、果亦是法,故知此法妙因 妙果法也。此位既以因果為體,故借蓮花為 喻。
[0574a11] 經者,訓法訓常為義也。若具存胡本,應 言薩達摩分陀利修多羅。外國云薩,此方言 妙;天竺云達摩,此翻為法;胡云分陀利,此方
云蓮花;外國云修多羅,此方對經。今具存此 土之音,故言妙法蓮花經也。所以知妙名翻 薩者只是善,然惡既是麁鄙之法,善即是精
妙可珍,如讚詠唱薩,則是唱善,善即是妙。復 言法翻達摩者,此則與三寶義中法寶相會, 外國云達摩,此方言法寶也。《大智論》云:「外國
云分陀利,此間言蓮花也。」修多羅既是外國 語,然經出之時,翻譯之始,仍用經字代修多 羅。然經既訓法訓常,是故《大智論》解修多羅
備有五義:一出生、二微妙發、三涌泉、四繩墨、 五花鬘也。五義之中有涌泉、繩墨,今取二義 與法常相符。何者?涌泉無窮,此與常義相會;
繩墨之用本除斜取正,正而不斜,可軌可則, 此與法義相符。曲解經字,如《大涅槃義記》所 述也。
[0574a28] 若汎論眾經標題差別不同,略述所見 可有五種。何者?一者單法標經;二者單人 標經;三者人、法兩標;四者但譬標經;五者
法、譬雙舉。單法者,則是大般涅槃者圓極佛 果之法,故知單以果法標經名也。人標經者, 則是《四天王經》、《樹提伽經》也。人、法兩存者,即
是《維摩》、《勝鬘經》也。但譬標經者,即是《成實》所 云《斧柯喻經》也。法、譬雙舉者,即是此《法華經》, 上出妙法,下出蓮花為譬,緣此得雙顯因果
之義。夫水陸所生類雜無限,今的取水生蓮 花以譬因果者,此花不有則已,有則花實必 俱,用此俱義譬此經因果雙說也。
[0574b10] 尋諸經 宗旨要略有三:一者以因為宗,二者以果為 宗,三者以因果為宗也。以何故者?如《勝鬘》、
《圓經》單以因為宗,語萬善之因,明同歸之路, 括五乘皆無異路。又有單果為宗者,即是大 小兩本,是故首稱涅槃。涅槃之號是極果總
名,非是因地通目。今此《法花》則以因果為宗, 自〈安樂〉之前開三顯一以明因義,自〈踊出〉之 後開近顯遠以明果義。夫欲識經旨歸,唯應
諦思經題,是故《勝鬘經》昔呼目一乘極教,經 初標宗矣。今此經首題稱言妙法,表明因亦 是法、果亦是法,故用蓮花為譬,雙顯因果二
理也。然《勝鬘》雖明一體三寶,此則為因,故 明果下唯結言說入一乘,不結一體三寶, 此則單以因為宗。然《涅槃經》亦言護法得金
剛之身,不殺感長靈之報,雙明緣、正兩因,具 述佛果之業,此亦為果故明因,終不以因為 宗,是故開宗之始、辨義之初,仍言禮今施汝
常命色力。今此經明因之處亦有果義,即言 開佛知見;辨果之中亦有因義,即言久修業 所得。前則為因故明果,後即為果故明因,故
知因果雙說是經正宗。此意是光宅法師今 述而不作也。
[0574c03] 尋諸經品目,皆非佛語。何以 故?然但佛說法時直爾散明因辨果,正是八音 妙響說法度人,乃至無有文字紙墨,況復諸品。
但隨根性有五時差別,于時時眾如說修行, 但阿難比丘曩劫懷願親承金口,佛滅度後 仍採拾三藏具述五時,致有書寫紙墨卷盈
世界,欲令後代時人雖復不覩真容、親聽金 口,覽卷尋文徹見始終說法大意,故作諸經 品目。故知皆是出經者制,亦可密承聖旨述
而不作。照然品義,只以類例不同所明各異 之義也。
[0574c13] 今一家所習,言經無大小例為三 段。三段者:第一詺為序也,第二稱為正說,第 三呼曰流通。然今三重開科段,第一開作三
段自有三階,初釋名義序,以緣由為義,為正 說作詮序也。正說者,正明一經大意蘊在其 中,顯同歸之因、明長壽之報也。流是行為義,
借譬為名。通是無壅塞為義也。三段名義如 此。三段文句起盡處者,初〈序品〉一品則是序 段,第二從〈方便品〉以下,訖〈分別功德品〉中彌
勒說偈頌佛長行以來,凡有十四品半經,是 經之正說,因果兩法顯此文中也。第三流通 者,〈分別功德品〉中從彌勒說偈後長行初,言
佛告彌勒菩薩,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 乃至能生一念信解,當知以為深信解相以 下盡經,凡有十一品半經,皆是流通付囑。
[0574c28] 次明相生,夫聖人施教度人、明理化物,有此 三種說者:第一,凡夫昏迷情重、染著意深,三 毒自纏、五塵為累,是故將明妙理之前,先現
殊常之相。時眾既眼見異相、耳聞異聲,開 動物情生未曾有意,是故文殊言:「諸人今當 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乃
至「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 無有餘。」緣是義故,時眾相與,欣心澍仰,冀聞 妙說。是故第二,如來從三昧中起,仍告八部
大眾,明同歸妙因、辨長壽極果,說法度人隨 根授道,會前三乘歸同一路,隨器大小皆 得利益。第三,流通說者,于時乃應息八音之
教、罷化人之方,但自如來大悲之意不限、度 人心無窮,欲使此一乘因果妙法遠播未聞, 千載不絕,且又欲示聖人善始全終,是故有
此第三流通說也。然則三段名義如前,起 盡如次,相生意致如後也。
[0575a15] 次第二重,又就 此三段之中各開為二。序中二者,第一,從「如 是我聞」訖「退坐一面」以來,詺為通序,正明眾
經通有,稱通序也。第二,從「爾時世尊四眾圍 繞」盡品,詺為別序,正言眾經各異、部部不同 也。故如欲說《涅槃》,大音宣告、放光動地以為
別序;欲說《勝鬘》,父母送書以為別序;欲說 《維摩》,長者獻蓋為別序。此經天雨四華、地六 種動為別序也。然通序亦名證信序,明佛
法理同;別序亦名開發序,明此經意異也。正 宗中有兩段者,但此經只以因果為宗,是 故第一〈方便品〉以下,盡〈安樂行品〉有十二品
經,正開三顯一以明因義,譬蓮家之花也。 第二從〈踊出品〉以下,竟〈分別功德品〉中彌勒 說偈頌佛長行以來,凡有兩品半經,詺為開
近顯遠以明果義,喻若花家之蓮。前辨因義, 後明果宗,然則因果雙說,經之正體也。第三 流通中有兩段者,第一從彌勒說偈後長行
言「佛告彌勒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以下,竟 〈妙莊嚴王品〉,有十二品半經,詺為化他流通。 明此一段高行菩薩非唯自能受持讀誦,復能
傳授未聞,是故《維摩經》言:「譬如勝怨乃可 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第二 〈普賢勸發品〉一品,詺為自行流通。所以爾者,
前藥王、妙音等諸大菩薩苦行通經,皆亡身 濟物沒命度人,但始行菩薩未全能爾,便於 通經之道生退沒之心,是故如來勸人言,若
使不能喪身護法弘經化他者,亦可自能受 持讀誦,自受持讀誦即是自行流通。何故然 者?若使此人不自受持讀誦者,經於此人則
不流通。此人既能受持讀誦,經於此人得流, 即是通也。
[0575b17] 次第三重開科段者,減一明義。通別 兩序各開為五,明因辨果。二正說中各開為 四,化他、自行二流通中各開為三也。
[0575b19] 通序五 者:第一如是,第二我聞,第三一時,第四出說經 住處,第五從與大比丘眾訖退坐一面,列同聞
眾也。別序五者:第一眾集序,第二瑞相序,第 三疑念序,第四發問序,第五答問序也。從「爾 時世尊四眾圍繞訖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
第一,詺為眾集序也。從「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訖「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是第二,詺為瑞相序 也。從「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下訖「今當問誰」,
是第三,詺為疑念序也。從「爾時彌勒菩薩欲 自決疑」竟四言偈,是第四,詺為發問序也。從 「是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盡品,是第五,詺 為答問序也。
[0575c02] 今第三重料簡,若直對正說明 此五序相生者,只由爾許徒眾天龍八部聚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