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Yi 妙法蓮華經玄義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四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0718a15] 定聖行者,略為三:一、世間禪。二、出世禪。三、 上上禪。世禪復二:一、根本味禪:隱沒、有垢、無
記。二、根本淨禪:不隱沒、無垢、有記。根本者, 世、出世法之根本也。《大品》云:「諸佛成道,轉法 輪,入涅槃,悉在禪中。」若能深觀根本,出生
勝妙上定,故稱根本也。隱沒者,闇證無觀 慧也。有垢者,地地生愛味也。無記者,境 界不分明也。此有三品:謂禪也、等也、空也。 即十二門禪也。
[0718a23] 初修方便,當善簡風喘,明 識正息,安徐記數,莫令增減。若數微細,善 解轉緣,調停得所,當證前方便法。或麁、細
住,皆有持身法起,進得欲界定,或未到定。 八觸發動,五支成就,是發初禪。《大論》云:「已得 離婬火,則獲清涼定。如人大熱悶,入冷池 則樂」 (云云)
。若欲進上離下者,凡夫依六行 觀,佛弟子多修八聖種。
[0718b01] 行者於初禪覺、觀 支中,厭離覺、觀,以初禪為苦。麁、障二法動 亂定心故苦:從二法生喜、樂,故麁;二法翳
上定,故障。二禪異此,名勝、妙、出。總而言之, 一、知過不受著,二、訶責,三、析破,得離初禪, 是修二禪相。善巧攀厭,則內外皎然,與喜
俱發,四支成就。故《論》云:「是故除覺、觀,得入 一識處,內心清淨故,定生得喜樂」 (云云) 。二禪 中,既離覺、觀,不得作方便。出定時,修習厭
下進上,亦有六行,如棄初禪方法 (云云) 。爾 時,泯然不依內外,與樂俱發,五支成就。故《論》 云:「由愛故有苦,失喜則生憂,離苦樂身安,
捨念及方便」 (云云) 。欲厭下進上,亦有六行,如 前 (云云) 。善修故,心豁開明,出入息斷,與捨俱 發,空明寂靜,四支成就。若能知樂患,見不
動大安。憂喜先已除,苦樂今亦斷 (云云) 。
[0718b16] 行人 既內證四禪,欲外修福德,應學四等。此 有通修、別修。通修者,《大論》云:「是慈在色界
四禪中間得修。」此語則通。別修者,初禪有 覺觀分別,修悲則易;喜支修喜易;樂支修 慈易;一心支修捨易。復次,初禪修悲易:二
禪修喜易:三禪修慈易:四禪修捨易。此則 修四無量定之處所也。復次,修時緣前人離 苦得樂,歡喜平等之相而入定。發時,內得
喜樂平等之法,外見前人離苦得樂;或內得 外不見、或外見內不得,分別邪正 (云云) 。
[0718b26] 行 人欲出色籠,修四空定。滅色存心,心心相 依,故名四空。方便者,須訶色是苦本,饑渴 寒熱,色為苦聚;讚空為淨妙,離諸逼迫,過
一切色,與空定相應,不苦不樂,倍更增長。 於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心無分散。 復次,得空定故,出過色界,故名過一切色
相;空法持心,種種諸色不得起,故名滅有 對相;已得空定,決定能捨色法,不憶戀故, 名不念種種色相 (云云) 。訶下攀上,皆有方 便,委在《禪門》
(云云) 。根本味禪竟。
[0718c07] 根本淨禪,不 隱沒、無垢、有記,與上相違。此又三品,謂六 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等也。
[0718c09] 涅槃是妙,此六 能通,故言六妙門。此三法為三根性,慧性多, 為說六妙門,此一一門,於欲界中即能發
無漏。若定性多,為說十六特勝。故下地不 發無漏,上地禪滿乃能得悟。定慧性等,為 說通明。通明觀慧深細,從下至上皆能發
無漏。此是隨機之說,若作對治則復別途 (云 云) 。若廣明修習,則攝一切諸禪。今但次第相 生,一轍豎意。修此六門,修、證合論,則有十二
法。佛言:「遊止三四,出生十二。」即此修數、證 數,乃至修淨、證淨。
[0718c19] 修數者,行人初調和 氣息,不澁、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 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與數相應者,
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自住數, 息微心細,是名證數。若患數麁,當放數修 隨,乃至淨亦各如是。然觀有三義:一、慧觀
觀真。二、得解觀即假想觀。三、實觀。此中初用 實觀,後用慧觀。
[0718c26] 修實觀者,於定心中,以 心眼諦觀此身,細微入出息相,如空中風;皮、 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內外不淨,甚
可厭惡。復觀定中喜、樂等受,悉有破壞之 相,是苦非樂。又觀定中,心識無常,剎那不 住,無可著處。復觀定中善、惡等法,悉屬因
緣,皆無自性。如是觀時,能破四倒;不得人 我,定何所依?是名修觀。如是修時,覺息出 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身內三十六
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眾苦逼迫;剎那變易; 一切諸法,悉見無自性。心生悲喜,無所依 倚。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與觀相應,不 能具記 (云云)
。佛坐樹下,內思安般,一數二 隨等,正是此禪。十六特勝者,釋名 (云云) 。此從 因緣得名。
[0719a11] 修相者,知息入知息出者,此 代數息,調息綿細,一心隨息,入時知從鼻 至臍,出時知從臍至鼻,隨照不亂。知
風、喘、氣為麁;知息為細。入麁即調令細, 如守門人,知入知出,惡遮好進。澁滑、輕重、 冷煖、久近、難易皆知。知息為命所依,一息
不還即便命盡。覺息與命危脆無常,不生 愛慢。知息非我,即不生見。若知息長短,對 欲界定;知息遍身,對未到地。除諸身行,對初
禪覺觀支;受喜對喜支;受樂對樂支;受諸 心行對一心支。心作喜,即喜俱禪;心作攝,即 二禪一心支。心作解脫,即三禪樂。觀無常,即
四禪不動。觀出散,即空處。觀離欲,即識處。觀 滅,即對無所有處。觀棄捨,對非想非非想處。 觀棄捨時,即便獲得三乘涅槃。若橫論觀 慧,即對四念處
(云云) 。
[0719a26] 通明禪者,行者觀息、色、 心三事無分別。諦觀出入息,入無積聚,出 無分散;來無所經,去無履涉,如空中風,性
無所有。息本依身,身本不有。先世妄想,招 今四大,圍於虛空,假名為身:頭等六分,三 十六物、四微一一非身。觀身由心,心由緣
起,生滅迅速,不見住處相貌。但有名字,名 字亦空。如是觀息、色、心,不得三性別異。既 不得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此是修相。
[0719b05] 證者, 內證真諦,空如觀解。次第通達此身色息 分明,亦知世間天文地理與身相應,能具 三界禪定,能知非想有細煩惱,破惑發真
得三乘涅槃。悉在《禪門》。世間禪竟。
[0719b09] 二、明出 世間禪者,即有四種,謂觀、練、熏、修。觀者,謂 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通稱觀禪。
[0719b12] 行人為破婬火,必須增想純熟。隨所觀時, 與定相應。想定持心,心無分散,能除世間 貪愛,破六種欲:有人著赤、白、黃、黑等色、或
著相貌端嚴、或著威儀姿態、或著語言嬌 媚、或著細滑肌體、或著可意之人。此六欲 淵,沈沒行者。
[0719b17] 能修九想,除此六賊:死想破 威儀、言語兩欲。脹想、壞想、噉想,破形貌欲。血 塗想、青瘀想、膿爛想,破色欲。骨想、燒想,破細
滑欲。九想通除所著人欲。又,噉想、散想,除著 意人。此九既除於欲,亦薄嗔、癡,九十八使 山動。雖是不淨初門,能成大事。如海中屍, 依之得度 (云云)
。
[0719b23] 八背捨名 (云云) 。背淨潔五欲, 捨離著心,故名背捨。修者,行人持戒清淨, 發大誓願,欲成大事,端身正心,諦觀足大
指,想如大豆,黑脹 [爾*皮] 起。此想成時,更進如 狸豆大;更如一指大;更如鷄卵大。次二指, 三、四、五指。次觀 趺 底,踵、踝、 �
、膝、髀、臗,悉見膖 脹。次觀右脚,亦如是。復當想大小便道、腰、 脊、腹、背、胸、脇,悉見腫脹。又觀右胛、臂、肘、腕、掌、
五指,又頭、頷等。從足至頭,從頭至足,循身 觀察,唯見腫脹,心生厭惡。復當觀壞、膿爛。 大小便道,蟲膿流出,臭劇死狗。己身既爾,觀
所愛人,亦復如是。內破見我,外破貪愛,久 住觀察,除世貪愛。
[0719c06] 次除卻皮肉,諦觀白骨。 見骨色相異,謂青、黃、白、鴿,如是骨相亦復 無我。得此觀時,名欲界定。
[0719c08] 次觀骨青時, 見此大地東西南北悉皆青相;黃、白、鴿色,亦 復如是。此是未到之相。又觀骨人眉間出
光,光中見佛,是初背捨成相。如是次第,乃 至八背捨發相,具如《禪門》 (云云) 。
[0719c12] 八勝處者,初 兩勝處位在初禪;三、四兩勝處位在二禪;後 四勝處位在四禪。三禪樂多心鈍,故不立
也。前背捨,緣中多少不得自在,是故勝處更 深細觀察少多好醜,悉使勝知勝見,如快 馬能破陣,亦能自制其馬 (云云) 。
[0719c17] 十一切處者, 以八色兩心,更相淡入,廣普遍滿,轉變無礙, 具如《禪門》 (云云) 。
[0719c19] 練禪者,即九次第定也。上來 雖得八禪,入則有間。今欲純熟,令從初 淺極至後深,次第而入,中間無有垢滓間
穢,令不次第者次第,故名次第。亦是無漏 練於有漏,除諸間穬,故名練禪。亦是均調 諸禪,令定、慧齊平無間也。《阿毘曇》明熏練,
但言以無漏熏四禪。今以無漏通練八 地,即是次第入無間三昧也。熏禪者,即師 子奮迅三昧也。前是次第無間入,今亦是次
第無間入,亦能次第無間出,除麁間及法愛 味塵;猶如師子,能卻能進,奮諸塵土。行者 入出此法,能遍熏諸禪悉令通利、轉變自 在,如熏皮熟隨意作物。
[0720a02] 修禪者,超越三昧 也。近遠超入,近遠超出,近遠超住,是禪功德 最深,故名頂禪。於諸法門,自在出入 (云云) 。
[0720a04] 又, 九次第定善入八背捨;奮迅善出八背捨; 超越善住八背捨。善入、出、住百千三昧,即此 意也。譬如畫師,五彩相淡,出無量色;如世
間果,但以四大,出一切五陰。定法亦爾,但 以觀、練、熏、修,出生一切神通變化,無種不 備。《大經》云:「菩薩住禪得堪忍地。」地能持、能
生。一一禪中,皆有慈悲、誓願、道品、六度諸行, 無不具足。何者?若於戒、定中明觀慧,即共 念處;單論觀,是性念處;通取戒、定等境、智、文
字等,是緣念處。又不淨觀破淨顛倒,是身念 處;觀諸禪中,心受苦樂,三世內外,受不可得, 破樂顛倒,是受念處;觀諸禪心,以有心故,
造作善惡,無心則無作者,破我顛倒,是法 念處;觀心生滅,前後際斷,破常顛倒,是心 念處。
[0720a19] 復次,八背捨觀四念處、九次第定練四 念處、奮迅熏四念處、超越修四念處。二乘 為自滅度,修此五禪,成四枯念處,不名堪
忍地。菩薩為化眾生,深觀念處,慈悲誓願, 荷負眾生,成四榮念處,是摩訶衍,名堪忍 地也。
[0720a24] 問:
[0720a24] 無色無身,云何具四念處?答:
[0720a24] 《毘曇》 云:「無色有道共戒。戒是無作色,以無漏緣 通故,此戒色隨無漏至無色也。」成論人云:
「色是無教法,不至無色。」《舍利弗毘曇》云:「無色 有色。」當知小乘明義,即有兩意。《大經》云:「無 色界色,非諸聲聞所知。」若爾,四念處通無
色,亦復何妨?
[0720b01] 問:
[0720b01] 諸禪中,但得明念處,尚無 正勤,云何具道品?答:
[0720b02] 約位為言,念處無後 品;修行為義,念處具道品也。《大論》云:「初修 善有漏五陰,於有為法中得正憶念,即念
處智慧也。四種精進,即是正勤。定心中修,名 如意足。五善根生,名為根。根增長,名為力。 分別道用,名為七覺。安穩道中行,名八正
道。」初善有漏中已能具此,何須見道方有 八正?若念處既具三十七品者,煖、頂等例 然。觀禪既爾,練、熏、修等亦然。
[0720b10] 然菩薩於一一 禪中,隨所入法門,慈悲眾生,如父母得食, 不忘其子。愍傷痴闇,不從內自求樂,從
他外求,耽荒五欲,求苦得怖失憂,諸欲無 樂,為此起悲。夫欲患如是,何能去之?得禪 定樂,則不為所欺,是故起慈。有四弘誓也。
[0720b16] 又諸禪中修六度者,眾生縛著世間,生活業 務不能暫捨。菩薩棄之,一心入禪,是名檀。 若不持戒,禪定不發;又入禪時,雜念不起,
任運無惡是尸。拘檢身口,捍勞忍苦,制外 塵不著,抑內入不起,是為忍。初中後夜, 繫念相續,行住坐臥,心常在定,間念不生是
名精進。一心在定,不亂不味,名為定。若一 心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深識邪偽,名 般若。一切眾行皆於禪中具足,一一禪中,能
生諸功德,慈悲荷負。是故得名堪忍之地。
[0720b26] 三、出世間上上禪者,即九種大禪,如《地持》所 釋,今不具論。自性禪者,即是觀心實性,名 為上定。一切諸法,頗有不由心者,心攝一
切,如如意珠。此九大禪,皆是法界。一切趣禪, 造境即真,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二乘尚不 知其名,況證其定!
[0720c02] 前根本舊禪如乳,練禪 如酪,熏禪如生蘇,修禪如熟蘇,九大禪如 醍醐,醍醐為妙也。復次,根本禪,愛味心中修,
即成乳;自度心中修,即成酪;慈悲心中修,即 成生蘇;慈悲次第心中修,即成熟蘇;實相心 中修,即成醍醐;餘四味亦如是,若不以實 相心修,皆名為麁。
[0720c08] 若開麁顯妙者,阿那波 那即是摩訶衍。法界實相攝持諸法,離此之 外更無別妙。故知諸佛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皆在四禪。四禪中見實相,名禪波羅蜜,何 況餘定耶!此即絕待妙義。定聖行竟。
[0720c12] 慧聖行 者,謂四種四諦慧 (云云) 。
[0720c13] 生滅四諦慧者,還觀 九想、背捨,依、正兩報,膖脹、爛壞不淨之色,是 逼迫相、現相、三苦相,是苦諦慧。
[0720c15] 以不起迷 著依、正,作恩愛奴,運動身口,起三品十惡 業,感三途等生,生長相、轉相、二十五有相。又
知世間因果,不淨過患,深愧厭耻。終不殺他 活己,奪彼閏身,耽湎不淨,隱曲求直,離 合怨親,間搆榮辱,內諂外佞,引納無度,縱
毒傷道,邪僻失真。不為不淨,作十惡業; 慚愧羞鄙,行三品十善,感三善道生,亦是生 長相、轉相、二十五有相。是名集諦慧。
[0720c23] 觀依、正 不淨,破淨顛倒;觀諸受即三苦,破樂顛倒; 觀諸行和合,破我顛倒;觀諸心生滅,破常
顛倒。別相總相、善巧正勤、如意、根、力、覺、道,向 涅槃門。慈悲誓願、六度諸行等,即大乘相。亦 是戒、定、慧相,亦是能除相,是名道諦慧。
[0720c28] 倒不 起則業不起;業不起即因不起;因不起故 果不起,是名寂滅相,亦二十五有滅相,亦 名除相,是為生滅四諦慧。
[0721a02] 無生四諦慧者, 觀不淨色,色性自空,非色滅空,如鏡中像, 無有真實。洞達五受陰空無所有,解苦無
苦而有真諦,是苦諦慧。知集由心,心如幻 化,所起之集亦如幻化,一切愛見與虛空 等,是名集諦慧。道本治集,所治既如幻化,
能治亦如幻化,是名道諦慧。法若有生,亦 可有滅,法本不生,今則不滅,若有一法過 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化,是名滅諦慧。雖
知五陰眾生如虛空,而誓度如空之眾生。 雖知集無所有,而斷諸妄想,如與空共 鬪。雖知道不二相,而勤於空中種樹。雖 無眾生得滅度者,而滅度無量眾生。約此
即事而真,論道品、六度等 (云云) ,是名無生四 諦慧。
[0721a16] 無量四諦慧者,《大經》云:「佛說四諦,若 攝法盡,則不應言:所不說者,如十方土。 攝法不盡,應有五諦。」佛言:「四諦攝盡,無第
五諦。但苦有無量相,集滅道等皆有無量 相。我於彼經,竟不說之。」若是空者,空尚無 空,云何無量?當知出假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