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九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0120b26] ◎非遠非近文為三:一、總標境智,二、別釋, 三、結成。「觀」者,中道觀智也,「一切法」者,十法界
境也。若單論智,智無所觀,故舉一切以 顯皆空。「如實」去,別釋也。二邊三諦無一異 名「如」,非七方便故名「實」,以實為相故言
「如實相」。「不顛倒」者,無八倒也。「不動」者,不為 二死所動也。「不退」者,心心寂滅入薩婆若 海也。「不轉」者,不如凡夫轉生死,不如二
乘轉凡聖。「如虛空」者,但有名字,字不可得, 中道觀智亦但有字,求不可得。「無所有性」 者,無自、他、共、無因等性也。「一切言語道斷」
者,不可思議也。「不生」者,惑智理皆不生也。 「不出」者,如來所治,畢竟不復發也。「不起」者, 諸方便皆寂滅也。「無名」者,名不能名也。「無
相」者,相不能相也。「無所有」者,無二邊之有 也。「無量」者,非數法也。「無邊」者,無方所也。 「無礙無障」者,遍一切處也。「但以因緣有」者,結
也。上直明中道觀慧,今明雙照二邊,理性 畢竟清淨如上所說,非解非惑,而從惑因 緣生生死,從解因緣生涅槃。又因緣有有
於涅槃,從顛倒生者生於生死,此則雙照 意顯也。「常樂觀如是等法」者,即三諦等法也。 又「但因緣有從顛倒生」者,結不思議三諦境
也。「故說」者,不思議教也。「常樂觀」者,結不思議 三觀也。又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標觀體;不顛 倒去九句,釋觀相。不為二邊八倒所動,名
不倒不動;不墮二乘凡夫二地,故云不退 不轉。此二句明智用理。非未來故不生,非 過去故不出,非現在故不起,《釋論》五十一
云「如虛空,無入、無出、無住相」,《攝大乘》亦爾, 無未來入處,無過去出處,無現在住處。第 四十三云「因邊不起名不出,緣邊不起名
不生。」凡有十九句,初一句總,後十八句對 《大品》十八空。如實相即第一義空;不顛倒即 內空,內無六入我我所;不顛倒不動即外
空,外不為六塵流動也;不退者即內外空, 十二入空故,故言不退;不轉即空空,空破 諸法,諸法是所破,空是能破,無復諸法唯
有空在,此空亦空故言空空;空既空故無 復能轉,故言不轉也;如虛空即是大空;執 方計破故言如虛空;無所有性即畢竟空;諸
法無遺餘故,名畢竟空;以畢竟空故,無 所有性也,一切言語道斷即一切空,一切空 不可說故言語道斷;不生即有為空,有為是
因緣和合,既不合即不生,不出即無為空;無 名出離,出離法空故名不出;不起即無始 空,求原初不可得故無起;無名即性空可
解;無相即相空;實無所有即不可得空;無量 即有法空;有法即有量,有量既空故言無量 無邊即無法空;無法則是邊表,今空故則無
邊無礙,即有法無法空;二不可得故言無礙, 無障即散空,妨障不可得故言無障。十八空 皆是中道正慧,皆名為空,隨十八種境故
言十八耳。《大經》云「如來常修十八空義故」, 故用十八空,用釋十八句也。
[0121a22] 偈有二十八 行三句,為三:初一行,頌標章;次二十二行, 頌修行;後五行三句,明行成。長行行、近別
釋,偈中合頌,正言意同開合互現,廣略之解 彌復可依。上行、近二文各有三,今偈合頌 不復次第。初、「應入行」下十四行,頌事遠近,
上有十種遠離,頌中略不次第,在文可見。 亦是頌人空行處,取意即兼頌近處三意, 故偈云「是則名為行處近處」。「常離國王」者,比
丘親近國王有十非法:一、陰謀王命,二、王 誅大臣,三、典藏亡寶,四、宮人懷妊,五、王身 中毒,六、大臣諍競,七、二國交兵,八、王悋不
施民,九、歛民物,十、多疾疫,謂比丘行呪。 有此十事,一切臣民謂是比丘所作,作此 謗比丘,即謗法亦謗佛,故佛不令親近
王也。「外道梵志」者,《摩隥伽經》云「初人名梵 天造一韋陀。次名白淨,變一為四:一名 讚誦韋陀,二名祭祀,三名歌詠,四名禳災。
一一各三十二萬偈,合成一百二十八萬偈, 有一千七百卷也。次名弗沙,有二十五弟 子,各於一韋陀能廣分別,遂有二十五韋
陀。次有人名鸚鵡,變一韋陀為十八。次有 人名善道,有二十一弟子,變為二十一韋 陀。如是展轉變為千二百六韋陀也。」毘陀
論此云智論,婆耶娑造,凡四種:一信力毘 陀,明事火滅罪;二、耶受毘陀,明供養婆羅 門得福;三、娑摩毘陀,明和合二國;四、阿陀
婆毘陀,明鬪戰。讀此四論自稱一切智人。 毘伽羅此名記論,婆尼尼造,明種種經書并 諸雜語。衛世師論,優留佉造,此翻最勝,出世
八百年明六諦。迦毘羅此翻黃頭,亦云龜 種,造論名僧佉,僧佉此云無頂,因人名論 故言迦毘羅,說二十五諦。「小乘三藏學者」,
佛在波羅柰,最初為五人說契經修多羅 藏;佛在羅閱祇,最初為須那提說毘尼藏; 佛在毘舍離獼猴池,最初為跋耆子說阿 毘曇藏。五百羅漢初夜集阿毘曇藏《相續解
脫經》,此為三藏學也。「深著五欲」,欲相者,四 天下人、龍、須輪、四天王皆根相到,忉利天以 風為事,炎天相近為事,兜率相牽為事,
化樂天相視為事,他化自在心念為事,上天 皆離欲。「寡女處女」者,阿難問佛:如來滅後 見女人云何?佛言:勿與相見,設見勿共語,
設共語當專心念佛。「及諸不男」,彼名般吒 者,此翻黃門。黃門者,有男女形不能男 女。「入里乞食」者,《雜阿含》云「有一羊往糞聚
飽食,還群貢高我得好食,比丘亦如是,得 四事已起染著欲想不知出要,設不得,恒 生想,設得,向諸比丘貢高毀篾他人,我得
彼不能得,是為羊比丘乞食。師子王遇大 獸即噉,不味不著,得小獸即噉,不鄙不 薄;比丘亦爾,得四事供養不起染著無 有欲想自知出要,設不得利養,不起亂
念無增減心,是為師子王比丘乞食。乞食 行役病四事,而前後八時明八精進、八懈怠。 乞食前作是念,為修道補飢瘡,乞雖未得
不廢念行;乞食得已,為報恩念道不輟, 前後兩時倍加精進。餘三事前後亦如是,反 此名八懈怠。《寶雲經》明乞食作四分:一分
奉同梵行,一分與匃人,一分施鬼神,一分 自食。
[0121c24] 「又復不行」下,第二,八行,頌非遠非近理 遠近處。
[0121c25] 「若有比丘」下,第三,五行三句,明行成, 又三:初一行半,標行成。事成外儀無失,理 成內心無滯,故云「無怯弱」也。次「菩薩有時」
下,第二,三行,行成而得安樂。後,一行一句, 頌長行總結。「菩薩入靜室」下,釋安樂之因。 因修禪定止於過惡,得人無我外則不
損,因修智慧離諸取著,得法無我內無 顛倒,是則心不怯弱,不怯弱名安樂也。「文 殊」下,第三,一行一句,頌長行總結也。
[0122a04] 第二, 口安樂行,亦長行、偈頌。長行為二:一、標章, 二、釋行法。標章如文。「若口宣說」下,釋行法,
又二:謂止行、觀行。止為四:一、不說過,二、不 輕慢,三、不歎毀,四、不怨嫌。初、不樂說人經 過者,人聽有過,法有何過?七方便法是佛
隨他意語,名不了義,若過其法則惱其人, 非安樂行相也。二、「亦不輕慢」者,不倚圓篾 偏、重實輕權也。三、不說他人長短者,初
不說一切人,次別舉聲聞。夫人惡聞其失 故不譚短,面譽對毀故不稱長,亦不約張 說趙長,趙謂以他長譏己短、寄彼諷此, 亦不得向張說趙短,背毀於彼亦復背毀
於我,為此義故善惡俱止也。又「不說長短」 者,《日藏》第一云「初中後夜減省睡眠,精進坐 禪誦經修道,背捨生死向涅槃路,不稱
他短不說己長,謙下卑遜不自憍高,衣食 知足頭陀精進不放逸行,係念思惟心不馳 散,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又如修多羅所
說空行,自讀誦、教人讀誦,不謗他、不說他 過、不稱己長。於聲聞人又根性不定,若歎 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毀呰二乘,或令
其大小俱失兩無所取也。四、「不生怨嫌心」 者,若謂其人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謂其 鄙劣即是嫌心,心機一動聲說即發,杜說 過之源故不生怨嫌也。
[0122a29] 「善修如是」下,觀行 門也。觀諸法空,無所取著心不苟執,不 逆人意不違法相,則不說小乘法答。「但
以大乘答」者,若見無大機而說小,得方便 益;若不見無大而說小,妨其大緣;等是不 見,但說大無咎。
[0122b05] 偈有十六行半,為三:初二 行,頌標章;次九行半,頌前行法;後五行,明 行成。初二行,頌上住安樂行。上總稱應住,
頌中別出行相。行相者有三:「安隱說法」者半 行,欲令前人得安隱道及果,即入室義;「清 淨地」等半行,即坐座義;「油塗身」等一行,即著
衣義。三法導口業名安樂行。「安處法座」下 九行半,頌行,為二:初五行半,頌止行;次四 行,頌觀行。上止行有四,今具頌。初「隨問為
說」半行,頌不輕慢,慢則不隨。「若有比丘」至 「隨義答」,二,二行半,頌不說長短,但依義不 譚人好惡。「若有難問隨義答」者有二:一、可
答,二、不可答。問答相難詰相上下,若勝負 則自知,是為智者語;是放恣敢有違者誅 之,是為王者語;長短是非皆不知,唯覓勝
而已,是為愚者語。「因緣譬喻」去至「入於佛 道」,三,一行半,追頌不樂說人法過。若說人 過生人毒念,今不說過故,使發心入佛
道,佛道從喜生也。「除懶惰意」,四,一行,頌無 怨嫌。怨嫌心起則懈懶憂惱,今以慈心說 法無怨嫌者,精進無憂。上長行皆約止善 說,頌中皆約行善也。
[0122b26] 從「晝夜常說無上道 教」去,第二,四行,頌上觀門。上云「但以大乘 答」,頌云「說無上道」;上云「令得一切種智」,頌
云「願成佛道」。「我滅度」下,第三,五行偈,明 口安樂行成。初一行,標行成。次「無嫉」下,第 二,二行,明內無過則外難不生,如無臭
物蠅則不來。次「智者如是」下,第三,一行,明 內有善法所以行成。「如我上說」者,若內無過, 如長行中說;若內有善,如偈中說。次「其人
功德」下,第四,一行,格量功德,如文。
[0122c06] 第三,意 安樂行,亦長行、偈頌。長行亦為三:標章、釋行、 結成。釋中亦先止、後觀。止中有四:一、不嫉
諂,二、不輕罵,三、不惱亂,四、不諍競。夫二乘 欲速出生死先除貪欲,菩薩先除瞋見,嫉 是瞋垢、諂是見垢,嫉忌違慈悲之心,非化他
之法,諂誑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智慧 被障將何上求?慈悲苟妨將何下化?安樂 行菩薩最須棄之。「亦勿輕罵」下,不應以圓
行呵別,知機可責、不知勿罵,容有退善 根義。「比丘」下,不應以圓呵通,其本無大 機,強以圓呵乖心成惱,通既被呵圓復未
解,前疑後悔大小俱失。去道紆迴名「甚遠」, 此惱別行人;沈空取證名「不得」,此惱通人。 厭生死名「懈怠」,《悲花》明小乘者為懈怠。
「起大悲心」去,明觀行,亦為四:約前四惡而 起於行善,一「於一切起大悲」,違於嫉諂。二 「於如來起慈父心」,違於輕罵。凡求佛道即
是學人,敬學如佛不得輕罵。「諸」者通三世, 此即未來如來也。三「於菩薩起大師想」,違 於惱亂。理論三乘皆是菩薩,有化訓德、皆眾
生師,應起師想,勿言其短。四「平等說法」, 違於諍論,平等破偏執諍也,不多不少量 器利鈍也。「文殊」下,結行成,又二:一、由止惡
惡不能加,故云「無能惱亂」;二、由觀行故勝 人來集,「得好同學」也。
[0123a02] 偈有六行,初五行頌 上止、觀二行,各有四意;後一行頌行成。
[0123a03] 第四, 誓願安樂行,有二:初、長行,次、偈頌。長行又 二:初、明行法,次、歎經。就行法為三:標章、 行法、結成。標章如文。
[0123a06] 行法為三:初「在家出 家」去,明標誓願境;二、從「應作是念」去,明 起誓願之由;三、從「我得」去,正立誓願。初明
慈誓境,通取曾發方便心者,而未出三界 名在家,斷通惑盡名出家,此攝得兩種二 乘、三種菩薩,此輩亦具無明,亦應是大悲
境,但其皆曾發心,與慈誓相應,須與其圓 道圓果之樂,故言「生大慈心」耳。悲境者非 菩薩人,通取未曾發方便心者,名「非菩
薩」。全不歸向方便,況復真實。此悲境攝得 一切三界內者,此等亦須與樂,但其流轉無 際,正與悲誓相應,宜拔其罪因罪果,故
言「生大悲心」耳。從「應作是念」至「隨宜說法」 者,即起慈之由。由諸樂小執佛方便以為 真實,不會圓道故言「大失」,大失是慈誓之
由。從「不聞不知」去,是悲誓之由。由未發偏 圓心、不聞偏圓二道故,以不聞偏道無 聞慧,不知者無思慧,不覺者無修慧。又無
圓三慧。何者?不問故不聞,不信故不知,不 解故不修,偏圓三慧權實皆無,甚可憐愍, 起悲之由。從「其人雖不問不信此經」去,正
發誓願。彼雖不問不信偏圓二道,菩薩 不約偏發誓,但欲與其圓道三慧,故言「雖 不問不信此經,我得三菩提引令得入」也。誓
願、菩提、智慧、神通,皆約安樂行得。何者?深 觀如來座,故得智慧力,四辯莊嚴,能以慧 拔也;深觀如來室、如來衣,得大善寂力,不
起滅定現諸威儀;神通福德莊嚴先以定 動也。
[0123b05] 從「文殊」去,是結行成,為三:初、總結 無過失則是行成。行云何成?以其立大誓 願故,入如來室行成;以其知四眾失圓
道故,即如來座行成;以其誓制其心不懈 怠故,如來衣行成。三行具立,故言行成。「無 過失」者,慈悲成故無瞋垢失,如來衣成故
無懈怠,如來座成故無諂曲也。「常為比丘」 下,第二、別結慈悲行成。以慈成故攝得四 眾人天供養聽法;誓願成故感佛神通諸天
作護;如來座成聽者歡喜。「所以」下,第三、釋 誓行成。三世佛尚守護,況諸天耶?
[0123b15] 從「文殊」 至「是法華」下,第二,歎經難聞。又二:法說、譬 說。法說又二:一、昔未曾顯說故昔不得,二、
今日乃得。譬說亦二:一、不與珠譬,譬昔未 曾顯說;二、與珠譬,譬今日得聞。二譬各有 開、合。不與珠譬為六:一、威伏諸國,二、小王
不順,三、起兵往罰,四、有功歡喜,五、隨功賞 賜,六、而不與珠。「輪王」譬如來化世,「降伏 諸國」譬陰界入諸境。二、「小王」譬煩惱等,未
得無漏調伏,名「不順其命」。三、「起種種兵」譬 七賢中方法為前軍,須陀、斯陀中方法為次 軍,阿那、阿羅漢中方法為後軍。所破者是
三毒等分八萬四千之寇盜,能破者是八萬 四千法門之官兵。「王見兵」下,第四、有功歡喜。 「隨功賞」下,第五、隨功賞賜者,「田」即三昧,「宅」即
「智慧」,「聚落」初果二果,「邑」即三果,「城」即涅槃,「衣 服」即慚忍善法,「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