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一 (上)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釋序品初
[0151a07] 言「文句」者,文謂文字,一部始終,故云文即 是字,為二所依;句謂句讀,義通長短,故云 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此亦不論色行等體,
今但以句而分其文,故云文句。古之章疏, 或單題疏,或單題章。章謂章藻,《詩》云:「彼都 人士出言成章」;亦云章段,分段解釋成若
干章。疏者,通意之辭,亦記也。又疎音即疏 通、疏條、疎鏤也。今並不云者,意如向說。
[0151a14] 題 下注中六難意者,此用下文法說歎法希有 中「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于世, 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
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章安於經聞法能聽 二難之中,義開為四,謂傳譯等,合成六難。 然聞法中正在時會,及以阿難義通像末,故
藉傳譯則可得聞。佛出已難,出仍不值,故 經多劫聞者尚難,況修行開悟、說記流通?於 中初二約主約味,三四歎教歎行,五六自
幸省己。故初二在佛,三四屬師,五六斥己。 故三雙中,一一皆悉先通次別,且初二中出 世猶通,通一代故,次說則別,別在今經;次
三四中,初傳譯師通一切教,次教詔師別我 所承;次五六中,聞講仍通與他共故,一遍記 別唯屬己故。故三雙中從寬向狹,是故後
後狹於前前。故自佛出來,乃至聞於自悟 者說一遍記故,故記佛乘最為甚難。
[0151b02] 言主、 味者,主興不易,復經四味方演此經,故知 初二誠為不易。言歎教者,傳譯不易,經涉 山海,雖至此土,民主道合、國無諸難,方可
傳故。言歎行者,稟承南岳證不由他,宿 植所資妙悟斯發。言自省者,自幸得聞,謙 已輒記。故《玄.序》云:「江陵稟受玄旨,建業方
聽經文,補接纔成一遍而已」,況二十七聽、 六十九治,始末四十餘年,乃成第七修補復 難。於傳譯前加結集難,合為八難,以結
集時亦假王臣大眾和合,若魔若外令不得 便。添謂添破古師及引經論,謂斥非以顯 是;削謂削其繁長及成文體,使文約而義 豐。破古不全我已,加彼異見故但云添;
削乃唯在於已,初記繁芿故須云削。故《玄. 序》云:「或以經論誠言符此深妙,或標諸師 異解驗彼非圓」。
[0151b18] 「留贈後賢」者,《玄》文〈序〉云:「斯 文若墜,將來可悲」;《涅槃》云「若樹若石」,斯經 稱「若田若里」,後代行者知甘露門之在茲。
[0151b20] 「共 期佛慧」者,自非靈岳親承、道場契悟,搜一 代教旨、顯五味宗極,將何以為後賢佛慧之 基址耶?故佛慧之言,須開三教果頭之權
實,發四味兼帶之大小,則人理教行之有 歸,開示悟入之無異,方是今經之佛慧耳。
[0151b26] 問:
[0151b26] 諸經中圓,與此何別,而必須云開方是佛 慧?
[0151b27] 答:
[0151b27] 圓實不異,但未開顯。初心之人謂圓 隔偏,須聞開顯諸法實相。若已入實但論 增進,權人至此一向須開。
[0151b29] 「委釋」等者,別解 題名方七八卷,以初名中總三法故,三法 始末亘一部故。何者?一部之中莫過本迹,
本地總別超過諸說,迹中三一功高一期,故 一中之三永殊前教,即三之一不與他同, 即迹而本壽量方譚,即本之迹具在今說。且
如迹中體非因果,依之以辨因果,因果取 體方有勝用,如是三法並由開顯。若不先 了能開之妙,將何以明所開之麁?故對迹 辨本理須分判,所以釋題不可率爾。題下
別釋理非容易,以由釋題大義委悉,故至 經文但粗分章段。題名「文句」良由於此。故 但分文句則大理不彰,唯譚玄旨則迷於
起盡,若相帶以說則彼此無歸,故使消釋 凡至大義,並指《玄》文名體宗用、三一總別、 寄行約教。故知全迷《玄》文大旨,而欲以文
句消經,固蔽理觀深微而但以事相釋義, 言弘斯典者遠矣!今問弘經者,為名利壅 己、為大悲益他?自行暗於妙宗,何殊無目
而導,彼此俱迷、自他咸沒。又妙法之唱非唯 正宗,二十八品俱名妙故,故品品之內咸具 體等,句句之下通結妙名,教行人理彼此相
攝,使妙旨不失稍似弘通,衣座室誡思之自 克。然遍列事難不可恒爾,今隨義便廣略 適時。故〈方便〉、〈安樂〉、〈壽量〉、〈普門〉並是本迹之根
源,斯經之樞楗,必須委簡,餘則隨宜。
[0151c25] 「序者」 下,一部大名已指前釋,一品別號此下略申。 叡公亦有二十八品生起次第,今家隨釋準
意可知。然品品初通有四意,謂釋名、來意、釋 妨、釋文。釋名必須因緣等四;來意、釋妨或有 或無。或釋名中即帶來意,有妨須釋何例
然耶?又釋名與義更互有無,故釋名一種,或 於義前別釋,或帶名以釋義,縱於義前別 釋,還將別以貫義。名義若顯則一品可從,
故使品品全同部旨,如是釋者,方鏡於迷 途;徒自云云,此彼淆混。若得此意,至下 易知。
[0152a07] 今初釋名。云「訓庠序」等者,先釋字訓, 次釋字義。然釋訓中復似從義。庠謂安庠, 學舍養宮並非今意。《爾雅》云:「東西牆謂之
序,別內外也。」此可借用以釋別序。如 由別序方異諸經,通序異外亦可兼用, 所以初用字訓正從別序,故云階位等也; 兼用安庠,即非忽卒越次意也。亦二序共
有。若對辨者,必先證信後發起故,必先發起 後證信故,必先二序後方正故,二序各有, 前後亦爾。故光宅生起,非全失理,但闕
表報,是故斥之。故階位之言義兼通別,問 答之語不關於通,先瑞後問次第故爾。彌 勒、文殊即賓主也,若問若答皆庠序故,伏疑 伏難賓主存焉。
[0152a20] 「經家」下,從字義釋。三義分 二,次通二別。二序之中通復冠別,二序俱 首通最得名以冠於下,冠即是首,故云冠
首。是則二十七品方名為經,以序從正通 名經也,故云妙法蓮華經序品。
[0152a24] 言「由述」者, 瑞疑由也,問答述也。文中不以疑念對由 述者,亦可兩兼,謂發語宣疑亦可云述; 集眾亦可以為遠由,疎故且置。
[0152a27] 言「哢引」者, 以譬顯也。講哢家之引故名哢引。亦可正 哢亦得名引,如歌引舞序義可知。故正說
如哢、二序如引,故引亦歌也。謂譚述也,亦 引發義。古人章疏以胤音之,便作胤釋。又 迷章草以哢為呼,以胤為徹,魚魯之謬自 古有之,徹字則成兩重之誤。
[0152b04] 「具此三義」者, 品兼通別故須具三。
[0152b05] 「品者」,序名在別,品 義則通下去諸品,以通從別不復更釋,故 但釋別以置於通。此中先翻名、次釋義、後
明立品所以。所言義者,釋品字義,非品 題義,故字義則通、題名從別。
[0152b09] 言「義類同者」, 諸品咸然。聚者是誰,故出其人。初汎指他 經,如〈心地品〉佛自唱也。如《大論》者,即論
所述《大品》一部。結集之家本唯三品:一序,二 魔事,三囑累。言「譯人」者,亦指《大品》本唯三 品,什公偽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譯訖,
乃依四意以類加之,成九十品,謂人義法 事。人如樓那,義如觀空,法如三假,事如 魔事,亦如《大經》純陀哀歎等。又非譯者但
補助譯人,即謝公加也。準知諸經非佛自 唱,及以集者並譯人添也。次正出今經。如 〈藥王品〉云:「佛告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
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等。又云:「宿王華! 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乃至云:「若 有女人持是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妙音品〉末集經家云:「說是妙音來往品時,四 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普門品〉末經家亦 云:「佛說是普門品時,八萬四千眾生,皆發
無等等阿耨菩提。」乃至〈陀羅尼〉、〈嚴王勸發品〉 末皆然,故云等。
[0152b28] 「譯人未聞」者,今經所無,若 無集家之言,及無佛自唱語,似屬譯人以 文中諸品先足,當知並是集者所置,信無
譯人明矣。故今經自餘諸品,多是結集者所 置,以無聞品益故,故品後無結耳。
[0152c03] 以通 從別應具四釋,以通序中句句皆存因緣 等四,別序時或闕於一兩,故釋序字闕於 四義。若二序相對,義立亦可,二序不同世界
也。別序發起欣慕,即為人也;通序證信除疑, 對治也。二序序正,第一義也。約教等三,具如 釋三段中是也。若別約通序者,五義不同
世界也。通皆除疑對治也,通皆生信為人 也,通皆序正第一義也。餘三及別序,準此可 知。
[0152c12] 「佛赴緣」下,欲分節經文,先辨分文有無 得失。於中四:先、汎引諸經論,次、古講者之 失,三、明品非章段,四、汎示分節。初文者,全
非分文。次、古失者,古來講者多無分節,至 安公來,經無大小始分三段,謂序、正、流通。 「殆」者危也。非今正意,亦幾也 (幾,巨依切,近也)
,《西京賦》 云「人生幾亡」。言「起盡」者,章之始末也。若分 節已,大小各有總別起盡。三、「又佛說」下,意明 立品但從義類不從文相,故貫散二相不
可立品,亦非分節。四、「增一」下,經論亦有分 節之例,況末代弘經須識賓主,故小乘三藏 各有所開。《增一.序》云:「阿難說經無量數,今
且總略為一聚,我今分之為三分,契經一 分,律二分,阿毘曇經為三分。契經今當為 四段,初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長多,《瓔珞》
雜經在後為四分,乃以四含名為四段」,故 今承此借為分節。
[0152c28] 「律開五部」者,佛滅度後 一百年間毱多持法,所化眾生不相是非,但 為一部不毘尼藏,即八十誦。一百年後毱多
有五弟子,各執一見不能均融齊一,遂分 一藏以為五異,如析金杖不失金用。今 分文亦爾,雖分為多段,知大旨本一,以所 分對本,故云及也。
[0153a05] 「阿毘曇開六足」者,文中 自引《阿含》六度,非《六足論》,如《增一》云:「菩薩 發起大乘法,如來說此種種法,人尊說六
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無極覩諸法」,佛說種種不出此六, 亦似分章意也。若《六足論》,全非今意。如云:
一、《集異門足》,一萬八千偈,舍利弗造;二、《法蘊 足》,有六千偈,大目連造 (此二論唐三藏譯) ;三、《施設足》、一
萬八千偈,迦多演尼子造。唐三藏將來未譯, 此三論佛在世造。四、《識身足》,有七千偈,提婆 設摩造,即佛滅後百年。五、《品類足》,佛滅後三
百年,世友造。六、《界身足》,有六千偈,三百年末 亦世友造。迦多演尼子造《發智論》,以前六義 少如足、《發智》義多如身,則足前而身後分義
不便,況此六論並唐三藏將來,隋時未有, 不合指之。況無分節之相中破云:前之三 論既在佛世,如何却與佛滅後論為足?未
必全然以身攝足耳。又《成論》云:「如六足阿 毘曇說」者,指六足阿毘曇論,故不對《發智》 為身,謂根性等者略列揵度,揵度西音此
云法聚。以分一部為八聚故,謂業、使、智、 定、根、大、見、雜。文云根性道定者,根性是根, 道即是智,但略舉三,餘如向列。《大論》「問:八
揵度誰造?六分阿毘曇從何處出?答:佛在無 失。滅後百年,阿輸柯王會諸論師,因生別 部,有利根者盡讀三藏,欲解佛經作八揵
度,後諸弟子為後代人,不能全解作略阿 毘曇,其初造者即迦旃延。」
[0153b03] 「天親」下,次引今論 有七功德、五示現等,以例分章。七功德者,論 云:「此法門初第一品明七種功德成就:一者
序成就。二者眾成就。三者從為諸菩薩說大 乘經去,欲說時至成就。若說《無量義經》,即 欲說《法華》時至也。四從說是經去,名所說
法隨順威儀住成就,以入定故名威儀住。五 從放光去,名依止說因成就,由放光故見 他土說。六從彌勒疑念去,名大眾欲聞法
現前成就,由問故答,故云欲聞。七從文殊 答問去,名答問成就。」論云:「於序成就,又有 二種,一者、一切法門中勝,謂如是等」,驗知論
主全許一部為法門中勝,方指如是等為 一切法門中勝,一切法門即一代教,不然如 何消釋一切之言?既一代教中最為其上,具
如〈藥王品〉中歎教文也。下六成就各有分節。 五示現者,論亦云五分:一歎法勝妙分。二從 吾從成佛去,歎法師功德分。三從爾時眾中
去,智眾定疑分。四從佛告舍利弗去,定記 分。五從舍利弗諸佛出五濁去,斷疑分。
[0153b22] 「河西」 下,正明分節。河西如本傳,江 東 瑤即吳興小 山寺 (具如別傳) 。
[0153b24] 「光宅轉細」者,如東安法師 (唐東陽永安寺曠法師) 講三論及《法華》等諸經,並著章疏。貞觀十三
年正月十五日入滅,反屈三指,即第三果人 也。著《法華疏》四卷。初云:自梁陳已來解釋 《法華》,唯以光宅獨擅其美,後諸學者一概雷
同。雲師雖往文藉仍存,吾鑽仰積年,唯見 文句紛繁、章段重疊,尋其文義未詳旨趣。 今對雲義以研法實,大師專破,良有以也。
故知雲公望前轉繁,今家處中無彼二失,但 存大旨不事繁碎。
[0153c04] 「重雰」下,章安斥古。雰者, 猛雪重霧也,能翳太虛之清氣,使三光隱而 失曜。故碎亂分文,失經之大道,三軌隱而靡
用。津者,濟渡處也。若細分碎段,非求經旨 者所宜,如在歧道有問路者,不答問者 所之,而廣譚逵經,故非問者之要。曇鸞,北
齊人,斥云:細科經文如煙雲等為疾風所 颺。颺者,風飛也。隱翳太虛雜礪等者,準彼 應作條例字,謂科條如塵,或是轉其言借 勢用語,非全同彼故。砂石精者曰砥
(音止) 、麁 者曰礪,雜塵隨颺同其煙翳。
[0153c14] 言「若過」等者, 以此望古進退俱失,是則曇鸞亦未全許 碎擘經文。廬山龍兩解,前云身方便等者,
意云,自〈寶塔〉已前說權說實,亦以《法華》前 權為言方便,至《法華》為言真實也。從〈寶 塔〉下,古佛現全身、今佛集分身,古身命今
身、今身詣古身,二身俱處塔,表法今古同, 身方便也。壽量久成塵點尚倍,中間被拂伽 耶非真,身真實也。道理必然,偏立成失,前
可無身後豈無說,但依權實本迹,任運俱 收身說,若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