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一 ()
天台沙門湛然



[0151a07] 文句文字一部始終故云 句讀義通長短故云 自性差別不論
故云文句章疏,《:「 人士出言成章」;分段解釋
並不

[0151a14] 下注六難下文希有 諸佛出世值遇正使出于無量無數劫
亦復」。安於聞法 之中傳譯合成六難聞法中正阿難義通
傳譯不值 多劫聞者修行開悟流通 初二
初二一一初二 一代
傳譯一切 一遍 從寬是故
出來乃至自悟 一遍佛乘最為

[0151b02] 不易故知 初二不易傳譯不易 至此民主無諸
行者稟承南岳不由宿 自省 :「江陵玄旨建業
經文,一遍而已」,二十七六十九始末四十餘年第七修補 傳譯結集合為八難
王臣大眾和合不得 便經論 成文使文約 異見
在於:「經論深妙 」。

[0151b18] 「,《:「 將來可悲」;《涅槃」, 」,後代行者甘露門

[0151b20] 「 佛慧親承道場 五味何以佛慧 基址佛慧三教
大小人理教行 開示悟入無異佛慧

[0151b26]

[0151b26] 必須開方

[0151b27]

[0151b27] 圓實開顯初心 開顯諸法實相 增進至此一向

[0151b29] 「 題名三法三法 始末一部何者一部之中
本地超過高一 一中之一壽量
因果因果因果 如是三法開顯 何以 所以不可
容易大義 經文題名文句由於 分文大理玄旨
彼此使消釋 至大一總故知大旨
理觀事相釋義弘經名利 大悲自行
彼此妙法非唯 正宗二十八之內 之下教行人理彼此
使 不可便 適時方便〉、〈安樂〉、〈壽量〉、〈普門
必須隨宜

[0151c25] 「一部大名一品別號二十八生起次第
可知通有釋名來意 釋文釋名必須因緣來意 釋名帶來
釋名有無釋名一種 釋義 名義一品
使全同如是 云云

[0152a07] 釋名庠序字義學舍並非。《爾雅:「東西
內外。」借用 兼用所以用字正從故云階位兼用即非二序
發起先發 二序後方二序前後光宅生起失理
表報是故階位 關於次第 文殊賓主庠序 賓主

[0152a20] 「經家字義三義 二序之中二序 得名即是故云
二十七方名 故云妙法蓮華經

[0152a24] 問答文中不以疑念 可以故且

[0152a27] 得名可知正說
二序 引發古人章疏便 章草

[0152b04] 「三義

[0152b05] 「」, 下去不復 置於釋義
所以字義 字義題名

[0152b09] 」, 汎指 心地大論
大品一部結集 魔事囑累譯人大品 弘始四月二十三
加之九十 如觀法如三假 魔事大經純陀哀歎譯者
補助譯人 譯人藥王:「宿有人藥王
菩薩本事隨喜:「宿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囑累於汝。」乃至:「 女人盡是身後不復。」
妙音經家:「妙音來往 天子無生法忍。」〈普門品經家 :「佛說普門品四千眾生
等等阿耨菩提。」乃至陀羅尼〉、〈勸發皆然故云

[0152b28] 「譯人 譯人 文中
譯人結集

[0152c03] 因緣 二序相對二序不同世界
發起即為除疑對治二序第一義 不同
世界皆除對治為人 第一義

[0152c12] 「分節經文,分文有無 得失經論 分節初文
非分古來分節 安公大小流通。 「正意 ()
,《西京人生」。始末 大小、「佛說 不從二相
非分、「經論有分 末代弘經賓主小乘三藏 有所。《:「阿難說經無量
略為分之三分契經 二分阿毘曇三分契經 名曰長多,《瓔珞
在後四分四含名為」, 分節

[0152c28] 「五部佛滅度 一百年間持法化眾生是非 一部毘尼藏八十一百
弟子一見不能齊一 以為金杖 分文分為大旨 對本故云

[0153a05] 「阿毘曇文中 阿含六度六足論》,:「菩薩 發起大乘如來種種
度無極布施持戒智慧力月初度無極諸法」,佛說種種不出六足論》,
、《異門》,八千舍利弗、《 》,大目連 (唐三藏) ;、《施設》、
八千唐三藏將來三論在世、《識身》,七千提婆 佛滅百年、《品類》,佛滅
百年世友、《》,三百年末 世友發智論》,以前 、《身後
不便唐三藏將來未有不合分節相中 佛世如何佛滅
全然:「 毘曇阿毘曇不對根性揵度揵度西
一部使根性根性即是略舉。《大論》「
揵度阿毘曇從何 滅後百年王會論師 有利三藏佛經
弟子後代不能 毘曇迦旃延。」

[0153b03] 「天親 功德示現功德 :「法門第一功德成就一者
成就二者眾成就諸菩薩 成就無量義經》, 法華
隨順威儀成就入定威儀 放光依止成就放光 彌勒疑念大眾聞法
現前成就故云文殊 答問答問成就。」:「成就 二種一者一切法如是」,
一部法門如是 一切法一切法一代教不然 消釋一切一代教最為
藥王六成就有分示現五分法勝 成佛法師功德三從爾時
舍利弗 舍利弗諸佛五濁

[0153b22] 「河西分節河西 吳興 (別傳) 。

[0153b24] 「光宅如東法師 (東陽永安法師) 三論法華章疏貞觀十三
正月十五日入第三 法華解釋法華》,光宅學者一概
積年 文句紛繁重疊文義未詳旨趣法實大師
故知處中 大旨不事

[0153c04] 「太虛使三光 分文大道
細分 問路答問 曇鸞
齊人經文疾風 太虛 應作條例或是 用語全同砂石
() 、

[0153c14] 以此進退曇鸞 經文。廬山方便
寶塔法華 方便法華真實 古佛全身分身身命
二身表法方便壽量中間 真實道理必然
無身權實任運 壽量己身
」,具足方便有身何須第二廣破二門 因果

[0153c28] 「中興中興 (別傳) 。 玄暢流通達多〉、〈〉,本門
流通神力果分本門護持護持即是流通異名不可

[0154a02] 「 正宗 本門正反流通受持 一向
混亂流通不可

[0154a06] 二三經文; 二門 光宅二十四云云
分散意言 下去 分文大同小異

[0154a12] 「 當時後代分節 固執進退異同 得意
通用不須。《古人一向

[0154a18] 「天台天台 止觀 故云從前

[0154a20] 「云何 何妨所以之中不專 流通一往

[0154a22] 「 華嚴處處一會序次住處莊嚴
〉、〈名號〉、〈 一一 。「阿含如是
阿含小經以為一部 小經不出長阿含遊行經 獨有大本經一一
阿含 小經。「大品前後付囑 流通故第中有〉,
第二十囑累品〉,後付 二序何妨不安若爾何不阿含》?本門如是
經本阿含,《阿含本門 是故五事
同一別無是故華嚴為例阿含緣起各別緣起是故本門 不安。「流通
本門 流通勸持囑累法師安樂行〉,五品弘經
本門滅後五品 勸持流通神力囑累 之後未竟流通

[0154b20] 通途諸見法華一一句消釋後來
四重消釋得意 不備一二餘者

[0154b24] 所以 不成何故

[0154b27] 中一文具一者 所以二明中一所以 得以處中一者不少因緣
一一不差處中 四攝不須假使 處中一一
處中 得名 因緣通通
地獄佛界中間 須知大事感應開顯一道 久遠觀心
人理可見以此 可知
真實一切能詮 妙典第三誰知一期 中間今日無非
猶如信宿密教至此 第四何以能詮 何以成行一一句入心
故云經合」。方知止觀 法華三昧 一部故云
不周」,二三處中 一一句使 法華不難故云

[0154c25] 因緣一一 十方應機
觀心因緣初文 如是無非真實感應道交故知 感應。《法華鈍根一向
故云 始末善根力事理不同名為 故云爾前感應妙道
異同教主優劣施設不同一一無非感應通名感應 通名淺深差別
法華一味無機

[0155a08] 「慈善 應舉通明不差無緣 遠近無機諸佛
眾生相稱道交慈善根力相通其事止觀第六大經 梵行品〉,諸佛神變一切法
故經云有人一切法 根本」。感應攝一切法

[0155a15] 眾生疑問處中 因緣處中
故云五乘

[0155a19] 大經處中 故事廣義處中大經》, 無量神通神通即是異名
感應神通名義大小感應 大中 神通
豈不處中既然 不過 出於感應二字處中

[0155a27] 十方釋出處中感應處中通論
十方六塵教法處中不成 娑婆顯密 處中
感應處中。「甘露門 實相甘露 不假
但是 滅後乃至名句行蘊淨名法行思惟金口 不少故云

[0155b10] 釋出處中初文應機前因
處中 處中中間今日
感應故云權實一代 中間對機差別 權實淺深義通
處中感應娑婆 十方娑婆處中 一月 所指一月
本處 不用其事如何無生多寶不滅
不生多寶釋迦不滅 不生不滅不思議。」得以 多寶釋迦
不思議

[0155c01] 觀心 明處言語無行 遍十方名為最初
名為因之 信行常住 何不本本契理
契理名數。《華嚴止觀》,觀心高深一念
實相名為具足諸法 名為 名為若非 名為
是故成親 是故觀心 三義具足不用
處中雖則展轉相生以前當分故此 從事以後轉入
感應感應是故淺深感應權實不等
本地感應 感應故知感應
一一展轉攝事

[0155c28] 「引證感應;「教相; 「壽量;「譬喻觀心初文
人天因緣感應別名 異義因緣能所止觀第一:「緣於
緣於強弱何者 使 不同。」感應不可
事因據理應須佛出世故且 實相
所以三教菩薩人天 小乘下去不成廣博實相因緣
實相 不暇 以此理化名為
能化故云因緣

[0156a17] 大經 種種一代
必然。「佛道自此 初心人天果德權實故云
筌蹄種種必須八教 醍醐筌蹄筌蹄權教 一實施設。《
:「」。《莊子:「」。時俗,《說文」。 能詮不成
大經大經 第一義權實

[0156b01] 引證 弟子三結初文本文方便
本意顯露 引用。「弟子 弟子利根
已知彌勒扣發眷屬聞說 不疑云云在下古今 不知因果特出
弟子文殊觀音 出自觀心初文身子
見佛 聲聞菩薩即是見佛 所聞觀心
見佛心所即是弟子 心識三寶一體聞說

[0156b18] 云云聞說 一念具足因緣教本 觀心三觀因緣教理
三寶可見

[0156b21] 「 自如 正宗
正宗義通 流通正宗正宗 久遠所以借用體用
時分在其中分別 正中一向
不從教判 一部如觀指掌消釋 因緣
三法因緣 過未因果
得益不同且如 滅後通過在世 節節無量義
不同定見乃至 有種可知正中 佛滅流通勸持 有種正宗
因緣

[0156c16] 教相有無因緣長短不等三藏三祇百劫自修六度功德相好莊嚴
結緣通教初心自行 結緣入滅 未來成佛時而教權
經意別教初地何況滿別教 經本 二門
初二眷屬第一 眷屬 同在
彌勒不識本名 得佛未能 初文
因緣釋疑其間 三世因緣何以引證 因緣初文即是之一
因果後方王城

[0157a05] 復次 因果過世故知 眷屬乃是近世
不識中間今日

[0157a09] 復次今日未來未來 大概中間近世今日乃至未來永不
無始故知節節重重無極佛乘 人天三教

[0157a14] 「 因緣次第 本地中間一部
化儀三世 止觀第一華嚴》、《瓔珞》,故知未來際 三世念念三密念念
念念念念逆順念念一一 同一

[0157a21] 本文三世 三世故且 大體三世念念三世可知神通
過去通義其實三世 威猛佛化本文

[0157a26] 「如是初文二序故云序分 無可。「為生
故云希有。「。「佛乘正宗非但正宗流通 俱生字句世世
念常眾生一佛乘

[0157b03] 如今釋迦 無非因緣因緣發起因緣 五和因緣次第因緣
故云開示悟入之外 流通故云 感應

[0157b09] 後五毘尼》,五百第一百年解脫堅固第二百年禪定堅固第三百年持戒堅固
四百多聞堅固第五百年布施堅固 五百最後有人五五第一乃至第四第五五百
後五最後五百五百猶在正法論文五五 一往末法不無大教
流行故云五百莫非感應

[0157b19] 「示教相者」,故云教相五味 醍醐通論聖言名為 別有名為
醍醐名為一種是故 二種

[0157b24]

[0157b24] 若爾因緣

[0157b24]

[0157b25] 三時感應 淺深四教 而言還是因緣觀心
因緣教相相待

[0157b29]

[0157b29] 示教

[0157c01]

[0157c01] 通論 皆是正說別論問答 無不為人

[0157c04] 「二乘」,三藏。「」,。「菩薩」,。「 開權流通可見。「
,《大品:「菩薩一日般若日照 螢火蟲」。三藏通教二乘菩薩般若不無
道種智星月地前登地 明光不及遠見不及聖明不及
三智三諦次等顯教。「,《大經嬰兒 今文人天嬰兒
義通極小人天 不能語言 不知苦樂下作
大小啼哭人天 嬰兒因位嬰兒:「半字 九部滿字毘伽羅論》」,
河西:「世間文字根本雖是 邪法菩薩造作十二 。」古人不然
滿依義不依語

法華文句記卷第一 ()

法華文句記 ()

天台沙門湛然

[0158a05] 「」,、「中間
行化今日未來自從 莫非真實真實不可同一因果真實教相
真實是故 無窮因果 據理佛化因緣
明本壽量 釋迦不得 故云無窮一佛 皆是

[0158a16]

[0158a16] 無窮釋迦 諸佛展轉一佛 無窮

[0158a19]

[0158a19] 實利 不同行解

[0158a20]

[0158a20] 何須

[0158a21]

[0158a21] 自悟 不知先達 釋迦得益
爾前 無益不可以此為無益 十方世界瞪視

[0158a28] 「師子 二義左右現前
」。解故未來解故 現在。「大樹 云云易解不復

[0158b05] 「觀心相者」,中有二重修行約法所行 後方
戒本觀心 約法 三分觀心三分
方便白四 流通前方便方便三分二十五方便
流通可以自行 流通 三分
流通次第 三分中正流通退」,退。「
。「 」,「流入 一同文體故知不必
觀心安樂行 本門壽量明本是故
本門壽量是故 觀心正宗 正宗安樂行
正說開會開權顯實 念佛觀流通隨喜 三昧一切不成觀心
中間結緣當機通用影響發起成分所以觀心 文人大師
初心學者如是以至異文 經文 是故
必須觀心因緣 今昔

[0158c10] 初文
故且 義通義通
有別故知 佛乘如是 正名一家相承
如是一部炳然不然 碑文 摩頂皆是一身通途
二序發起 五者

[0158c24] 阿難止觀第六

[0158c26] 法體略釋 所聞法體下文一部
正宗流通懷疑 無量義通名動地 始末所聞
和合因緣通論無非 意中總結皆因和合
聞持阿難和合語義 機會聞持和合。「次第相生一往如是化主可通

[0159a08] 如是如是」。因緣世界即是 歡喜故云諸佛皆然
開方 諸佛世界。「 如是可信有時如是
崛山 為人。「 一切二字為首
其所不出 如是外人不如不是 全無故云。《百論:「
善法 不吉
故我有無自生。」 有無故我

[0159a24] ,《中論四句何不自然

[0159a25]

[0159a25] 有無自然有無 中論:「因緣生不可
?」自然義通 尚未論文

[0159b02] 第一義深淺故知 淺深 歡喜異同
悉多第一義 圓實 三教在理正宗本文
四悉檀大論說經緣起總有 二十三

[0159b09] 復次有何因緣 第一義第一 釋出三藏
悉檀四千法藏通用 十門淨名總有因為 王著淨名》,》,分為
題目四教三觀 中文

[0159b16] 大師 如是 唯一如是第一義
故云 因緣第一義

[0159b20] 付法藏付法藏付法藏」,、「
初文三世佛 八教佛教 初三過現正用
過未 八教 如是各異祕密不定四教
一一不同不同如是不一法華如是可知一切諸佛 五濁無不皆然故云」。
。《法華一期 差別不同權實遠近
如是既然安得一匙八教 不出因緣一意故云一匙
八教古今

[0159c09] 「 阿難立法立法 如下八教皆然
阿難阿難 若非如是為此 所聞、「不可以故云不可以
略舉祕密不定 不知八教 不如不是、「。「
勸勉

[0159c18] 、 「漸教繁文、「、「八教
初文相對 、「所聞 能所是以是故
契理
一一文中文字能詮 理當所聞初二
文字 二教不同二教能詮 三諦亦即 可見阿難
文理相稱我所下方 云云以是 多少可知、「
故云別教 漸教同異
三教即是 三教不定 四教深淺相望故云前後。「祕密
阿難 弘教阿難 祕密顯教
、「八教,《 佛教法界天人 」,故知佛教不出故云
法界教網法界涅槃偏圓果地一如權實天人 究竟涅槃不可
讀者云天 是故須知 大綱一家釋義綱目
法華 舉止失措大經》「迦葉菩薩云何智者觀念
譬如善射一處 念言我等有人及其 一時接取佛言
如是飛行四天王日月 無常。」八教
云云應舉八教 不識開權八教 所以今文文具
開顯故云 同等不定祕密 不定相對論

[0160b11] 信義十方 三世三世釋尊
明示初二一本 釋迦阿難師弟 相望。「師弟阿難五文
中正第三第四如是橫豎十方三世十方諸佛各自今文過去一本
師弟 而已本地師弟 今日」,阿難

[0160b23] 觀心故云悉檀前因 久遠圓頓
事故 便 初文具足
緣生緣生 緣生三諦 空觀一切地前
中方地前 登地
真實別教 。「無非法界雙非 辨別因緣
不可通觀是故 四句教義分別四句 別教兩句故第四句即是
、「下文譬喻品、 「觀心成因釋經 感應一心
能信覺心淺深判教信實不同實相不同。 「
實相中師 真諦:「須菩提東方青龍」。
大寶:「舍利弗成佛」,一切聲空生身子 一切聲。「聞經
觀心即此覺心 亦即覺心具足即此覺心弘誓 慈心。「

[0160c26] 、「同異去取 鹿苑顯露
今圓 體用 同體故云
可通久遠本義 。「云云對於關涉 因緣

[0161a06] 互異、「例如、「大論因緣 世界耳根
根塵清淨四大 緣故發意故云」。諸緣眾緣和合

[0161a12] 問答中有不許滅後 名句屬於行蘊不許 所得次方流入
使一字二識名句 不成和合不可

[0161a16] 識心即世流布阿難願力 宿滅後眾生有機令和合成
故且眾緣和合我方故云因緣和合 即世。「無學飛騰入滅
阿羅漢:「凡夫恩愛老病 破裂中有無餘 涅槃。」說偈言:「寂滅
涅槃世界如是空無。」於是飛騰說偈言:「 輪轉芭蕉
影響如來大雄功德三界無常 漂流不住。」「 () 文殊結集,《大論:「文殊結集大乘經如是」,
經論戀慕阿羅漢戀慕 下文並不
是故」,。「 無我第一義諦 無聲。「古來因緣
不周第一義?「凡夫 使。「 一切利鈍凡夫凡夫己身
見思學人 使思惟未盡故云二種。「 流布凡聖共有
不暇見修。「十住婆沙四句 四句第一〉「 云何無我?」說偈言總有半偈
最後是故非我無我非我 我所非我我所非我非我 」,四句方名無我
乃是無我通教

[0161b20]

[0161b21]

[0161b21] 登地已去具足空義地前通教

[0161b23] 大經:「阿難多聞自然無常」,無常無我 登地地前分別異義
權實一代 所聞不同。「正法阿難 人大

[0161b28]

[0161b28] 《正法阿含如何四教

[0161b29]

[0161b29] 中一小令何不 通義三藏 名為菩薩利鈍

[0161c03] 「云云 開顯如常

[0161c04] 「阿難 晦迹弟子
云云對上因緣 應須因緣 觀心心境相對因緣觀
心觀觀心

[0161c10] 因緣 不分因緣 世界,「為人,「報恩對治,「第一
大論結集 通有一千七百五百一千正當 最初結集七百即是佛滅百年
舍那七百七百 毘尼五百 百年請僧供養不同
因此五百王舍城三藏展轉聞者樂欲聞者世界
善生 覺者三昧故云本願力
佛法後代故舊解理為人。「 第六侍者 不受不受不同
比丘二十年中說法 阿難
不知大經》「文殊 二十具足不可思議 受別不受非時見佛
一切女人不生欲心一切法不曾 釋種入定受益不同了知
祕密。」「胎相 ?「淨滿》, 大經四句大經
四教便不復次第 所以云云本事高難難思
莫測如是觀心。「云云次第分屬 今文
。「下注云云

[0162a18] 一時」。,「。「合宜 。「佛化大運故云善會
因緣和合歡喜故云世界世界不同大論文明治世
一時故且迦羅即是 三摩耶即是。《》「天竺
() 迦羅二字淺易 三摩耶三字除邪 二字即是內弟明相
實時。」一時難易是故外人計時:「眾生 催促覺悟是故。」
邪說三摩耶今文實時 。「第一義云云正當嘉會善根
偏圓三教人理 有道開顯 中等大經因緣
自行不定 八教

[0162b10] 指向四教

[0162b10] 心下云云」, 名為一時可知

[0162b13] 因緣 感應當世盡是
極樂三天無我 三小 其中。《俱舍:「如次
長壽 」。「天下不興 不成機緣
人中天上小乘 梵王三果華嚴》,四天 化樂天無色並不
難處名勝 西故云 俱盧勝處
中有最勝 中間六四 百年
彌勒釋迦。「 佛緣。「 ,《大經二十六:「離車
離車我等自知放逸何以 不放逸如來世尊我國何故 摩竭提時婆羅門名曰無勝離車
大王大利猶如 大蓮華不能如是世法五欲不知 放逸名為放逸
(無勝阿逸多) 。 五欲不見。」故此 舍衛苦樂。「摩竭提不害阿闍世
吉兆所以不害。「 不出,《大論日喻摩竭
不出不成世間 善法剎利出世
一念厭惡後方 人天:「五戒釋迦文佛 」。四姓對治中斷
有頂三界

[0162c25]

[0162c25] 為人 有頂對治何故三界

[0162c26]

[0162c26] 真諦 中道名為二教不得 以為圓教

[0162c29] 三乘三教菩薩乘 不能八相出世 方能雖是
。「無漏智,「 三惡名為 名為第一義法性煩惱
菩提故云生死涅槃故云 苦集法性不動法性名為不出
出生死海道生名為此前 至此方知 二教地前引入第一

[0163a12] 故經云引證 因緣感應四極 自覺滿
西佛陀覺者知者 自覺 四諦自覺故云。「
無非無常四念處 三界四聖諦莫不無常。「 比丘通教
阿含涅槃 比丘純陀」。「三十四八智 無礙解脫不同
第三第六婆沙》、《俱舍阿含》。 不得一念相應 三十四大品第十
瓔珞大乘五十二位初地 無明。「華嚴無明 小乘中立無知染污無知無明
不染無知 四佛自覺他者自行 滿不同大小乘
唯有成道因果自覺四教三義如何分別大小教主而言不出二教
蓮華三世諸佛色究竟 無上道三相 太虛名為
二相目連不窮法華三佛至此 一家四佛
舊譯經論成道三乘瓔珞賢聖華嚴成道不可不同開權
方知說經 :「聲聞天仙化人」,華嚴 眾生教主
大論印定佛說華嚴 菩薩三佛 大論四教
實意方知四佛華嚴 唯識不許至今 ,《
大身 比丘

[0163b26] 體用故云 。「中間應化受用 生滅應化本地
四佛而言體用 體用文本因果料簡

[0163c02] 觀心六即云云或是脫落別圓 偏圓次第
境智因緣四教 即是觀心

[0163c07] 大論》, 住所 世界心法相依他人許身
成佛依法忍土,《 :「因緣名曰娑婆諸眾生忍受 煩惱。」能所名為世界
:「住世 (今文世界) 」。一者 天住十善二者梵住色天四禪 (今文為人)
淨住三果 已去三三昧:「三三昧 」。三三昧對治以為三明對治
止觀第七。《:「布施持戒善心 天住四無量心梵住, () 三三昧
聖住聖住淨住。」四住更加佛住即今文中首楞嚴四住 論文四教
四佛第一義天不得首楞嚴

[0163c24]

[0163c24] 若爾佛住何以 三果住所

[0163c25]

[0163c25] 勝者王城 三果有人王城何以
不曾大智》, 正文 色身大菩薩
便普賢常寂光 佛住王城涅槃 涅槃皆是 第一義

[0164a06] 有餘無餘祕藏證道。「 三佛別教證道
能所依正受用 祕藏
開顯三藏 平聲入滅入滅 慈悲所以住世住世以為
別理 入空 三藏別圓
法性教證皆因四弘誓 法性明法不同 。「明本
莫不慈悲 。「慈悲別有

[0164a22] 無常 相對不同故云無住 法住」,無住四教
理實便。「王城西域記》,崇山四周以為 西南北周一五十三十
北門調達東北身子 東北十四 法華仁王》,
王舍城迦毘羅波羅奈 王舍何故得名有人 摩伽陀國王子一頭兩面以為
曠野羅剎女名曰 拾取乳養大成 王八萬人 (下去) 。」《楞伽:「
遊獵居人 師子 醜行生息長大名曰 食肉餘習
所生皆是羅剎。」今文大同非常 無常止觀第七得空平等即是初地
見地歡喜 梵行

[0164b16] 若爾何故無常

[0164b17]

[0164b17] 般若非常

[0164b18] 屬世 大國 百姓以免對治
得道第一義云云,《大論 不可不出 四見橫豎淨名》,即如下文
諸菩薩。「娑羅王城 觀心在後觀心 不出
三昧三德忍土王城。「 應作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雌雄
之類。《:「關關 窈窕淑女君子 。」江東 好在意謂
屬世為人 對治能藏 第一義三乘第一義
問答但是第一義釋疑 分別三十一:「 靈鷲諸比丘久遠同名靈鷲有別
汝等廣普負重仙人羅漢菩薩得道神通諸仙所居 五百辟支佛如來先令淨居天
此間 聞已身入何以無二 一佛境界無二尊號。」高下亦復
四十七:「俱留孫佛夜行 迦葉佛釋迦 牟尼須臾羅閱祇
。」三德 涅槃靈鷲靈鷲,〈壽量:「常在靈鷲山」,

[0164c21] 王舍 心王識陰造業 有心善惡心王
無記故云。「 止觀 云云」。」,二教
分別不同止觀》,不可 正當 止觀第五別圓法性
正因法身故知 不同所以山城 依報是故正報 五陰便文中
境智。「其中大經經意 定慧莊嚴其中以此 度眾生安置諸子。「云云
二觀同異方便 權實乃至開顯

[0165a10] 山城之中因緣 字義 中道
中日為人中夜對治說中第一義中道無體 斷常
開顯之中

法華文句記卷第一 ()

法華文句記卷第一 ()

天台沙門湛然

[0165a24] 次第 菩薩有所華嚴經聲聞光宅大論
總結云云似因 故云親疎故云
涅槃即世 第一義
可知二義涅槃 並不不著居中 利人故居凡聖
菩薩別教地上圓教始終聲聞菩薩道 觀心
超出故人 二乘下地 故云薩埵
二邊非凡故云薩埵菩薩故且 不論體用云云因緣開顯

[0165b16] 聲聞法華 聲聞不定性 迴心尊貴究竟
內眷菩薩令眾生 第二一半獨屬不定性
一半定性未來 前後第二 使一一第二
三義 開權 論文所以使
方等變故般若 引進成熟
故知 前後。《 入道先後師弟不同傳法能不
結集進退多少 有無 聲聞第二
同比 全無同比 五味漸教當眾

[0165c10] 大小名聞 所以
多少 多少前列所知無知名聞知識
全無大小一向 釋論
而已 四門 德行
班輩釋論 初文因緣 處世為人對治第一
對治圓教 究竟
四教不同五味 歎德三藏教同感 鹿苑同一智心
正見三十七有餘聞人記者感應得究竟
種智正見圓實道品 思議授記菩薩安得 歎德結集故知
經家聲聞 焉知聲聞有權 有所法華大小
始終三教或是 三藏一者生滅通教 分利三七
無量自行 橫豎四門不同圓教一者發心畢竟四教
乃至。「一句體用別無聲聞
二事故云三藏 得道多人共處如今 阿含多時

[0166a22]

[0166a23] 至此二種聲聞

[0166a23]

[0166a23] 通人 (云云) 。

[0166a25] 「開顯 何者不可不同
安能一往戒法 各各解脫各各
不合 是故 別教同異可知
開顯。「法華有權 開具唯一佛道。《四者決定增上退應化。《:「
根鈍未熟」。 生滅」,決定性、《天親豈可經文:「
」,《一往是故 五千去者 涅槃
在後不可 始終 遠近相望」,
退菩提變異二教是故二種 佛道若爾佛道 應化有別

[0166b19]

[0166b19] 應化佛道

[0166b19]

[0166b19] 佛道利他 應化佛道佛道 利他應化發起
聲聞應化佛道無住果決增上慢 四攝同事決定
未熟不可 應人名為不死名為 不生決定決定
應化 無異觀心 一境二教 等觀

[0166c03] 「聲聞浩然貴人 大乘聲聞通曉應化 小乘浩然
八門佛道應化在前住地 今昔權實開合方便
是故涅槃云云

[0166c11] 」。阿難 故云 不同大義
字義 字義能所 在於阿難 論文,《大品

[0166c17] 一一三義以此 三義即世即為對治
第一義外人 大多之所以 止觀第十。「四韋陀如下 第五經疏止觀第十

[0166c23] 三藏義通偏圓以前文中對外
故云三藏三教多義但是三不更加所知 三義
故此優於別圓大力羅漢羅漢 無疑解脫

[0167a02] 明本 明本。「咨嗟謀事
大品外道理應
愛見故此五味 經歷故云。「久矣云云長短中間今日釋尊

[0167a11] 觀心 一心一切心境一切
不出三千止觀第五若非 三千若非圓心三千 千總既然 五味義通上下

[0167a17] 比丘 淨名》, 淨命乞士煩惱
持戒公分 能持 煩惱三義次第
初心 在身不斷持戒在於 學者
?「止觀第五。「 在家如法更加 。「涅槃三義
三義後者非但 成因
中立即世乞士即為 對治出界第一義。「經家 乞士」,
三藏教未能 通教 別教 止觀第八圓教
實相 諸比丘深淺莫測未可 。「五味五味
比丘。「桎梏 二諦桎梏大慧無住無著不著境智乞士
可見。「云云中觀既然 次等可見

[0167b18] 「」, 法和世界和合; 「為人生物;「釋論對治
;「第一義真實 事故。「法和 真理。「九十三明,《二十九
舍利子五百比丘三明 慧解脫?」。「三明無疑 止觀第七。「淨命止觀第四
五方便四念處四善根正觀 。「法忍去者第一十六剎那第一 真實。「偏圓五味五味不出
偏圓不出四教正是 。「諸眾生云云二諦五味明教

[0167c04] 觀法不依中道慧命觀行 不解究竟波羅蜜一心十戒
愚癡五品六根慚愧 真實云云」,二諦十戒 四教

[0167c09] 二明 即是因緣 即為
不論無異 即是

[0167c13]

[0167c13] 得道 全無

[0167c14]

[0167c14] 《大論大數五千 :「大數」。

[0167c15]

[0167c16]

[0167c16] 先有 大權若爾唯有

[0167c17]

[0167c17] 故云 同事分別 發起影響二眾灼然菩薩
發大心菩薩則是大經 發心菩薩具有退應化 退之後

[0167c23]

[0167c23] 授記數不多不在 何故

[0167c25]

[0167c25] 之中正數舍利弗四眾 八部周中應化實行 同時:「退應化二種
」,菩薩分別 故知大小二眾不可 記者

[0168a02] 一一各十界正當山城 結成不思議
相對法門 空中尚無安有 空中如是

[0168a07] 羅漢大菩薩 因緣
因緣因緣,《 能所 故云應真
意指真是 真人三義 ,「,「
後世止觀第六。「 十八使八十八思惟 即世
為人對治第一義

[0168a19] 二乘得名 名為是故。「不生 無為界外不生
應名供應阿含阿蘭若 比丘止觀第四 二教。「
初地 即是 不定具足 別圓

[0168a29] 二重小三大三寄迹 本名 通義體用用以
明體三義 三德久遠 二重是故大小本名
云云」。所以平等大慧 方能不生解脫 方能得法 方能應供

[0168b10] 觀心 三觀三德可通 釋名三義一一
釋名三德 三義供養名字觀行
功德方等止觀第二 。「下文,〈法師品:「藥王 惡人不善心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
」,如下。「八風 苦樂四違無明違順人間?「憂苦失道合時
云云所以方等 即是名字觀行不生乃至一切觀行 中觀便

[0168b24] 法華十六 三門以後
皆是阿羅漢一句不用 以為
三德攝取,《十六 ,《但是十六 十六今文不用是故
。「欲漏欲界 煩惱無明有漏兩界一切 無明無明漏三界無明
一律,《失利義通因果,《, 《毘曇失利因果。「 所以失利由於業因
生死苦 毘曇》。三句 過失三德生死法身造業
慧命失道 一句即是煩惱失道三相同名 所以相如
古人三德不當 可見

[0168c17] 「煩惱因果相對一向。「使使九十八 使墮落生死以為使。「
無明,「,「。《俱舍: 「無慚掉舉 忿」。「五蓋。「,「
功德功德 功德功成應供盡諸有結因果
心得自在。「羅漢 故云但是中說 二十五有不久迦葉
羅漢邊際定力 報身變易佛身何故入涅槃佛身一切 羅漢法華無不迴心何故四大
十六羅漢入滅肉身菩薩得無 不滅自在 漏盡退必得
故云具足煩惱生死為生所以古人不了故知五德三法

[0169a09] ,《 乃至第五第四不復 以下展轉得名
羅漢 三德二乘三德不生
祕藏羅漢三德涅槃 不生初二煩惱煩惱 漏盡,「不復
本不生,「法身 涅槃涅槃修性相對
對法三德。「實相法身。「 本利修性具足二乘 三德。「明本
第四第五煩惱。「三昧,《二十五 三昧過患功德
慈悲本地功德久已成就三德過患即是具足 成本應供古義
故知不生 義通。「自在」,神變

[0169b04] 觀心 ,「下次一句,「正觀第三 。「煩惱第三
,「不斷,「煩惱 ,「入涅槃自在名字觀行得名 煩惱入涅槃

[0169b09] 消釋引證阿含
四眾偏好同類。「一一云云因緣不復因緣 以是感應
在外釋種調 為主是故入胎 眷屬師友能化 後來
一一無非感應 一一比丘 營建房舍調伏外道
供給疾病遊行教化有息事端 無恥厭足語言 五十頭陀苦行
耶輸陀羅降伏外道二眾偏好因緣今文、《大論事迹 皆是大權

[0169b27] 「世界,「為人,「 對治,「太子第一義第一義 隨事
皆然。「其先 不成得道照燒 亡故
。「無知乃是梵音所知 即真二諦 本際所知真諦因果》,
菩薩本願迦葉即是 。「生死 日出。「日光羅漢
明星日光己身。「入山 學道,《五十六羅摩經:「鹿母 諸比丘二種一者
安隱涅槃童子 迦摩羅問言法行 答言無不云何自知證
識處無所有處遠離 證得所得 所有所得
智慧涅槃寧可 安隱是故陀羅羅摩 中學無不問曰
自證無所有處 證得便修得乃至念言 涅槃象頭山梵志尼連
河邊得無安隱涅槃道品 四智具足寧可 空中
自知陀羅羅摩自知 勞苦波羅奈便
自相沙門麻油塗身汝等 及至
便 便
二種五欲苦行二邊 中道譬喻四諦得無。」論說說法
不等父親母親 說法不空婆沙中日 分為日後分為
佛性非時食爾時 弟子非時食三月教化四月論文父親
母親。「初見佛道初見在陳後人機緣法輪 。「如初故云
。「」,道品法輪」,「甘露。「,「見諦。 《分別功德論:「長子最小
。」是故不論

[0170a23] 判教 分別 無生乃是聞名
知心大師章疏:「不見 不見 。」如是不見三藏
不了阿含》「 境智、「頭等因果 合成和合父母
不實 不見、「開眼不生因故
因故不生執心 因而下文 不生不見
因果不生阿含三科 無生觀智
五陰 乃至乃至
如是初文不對
通用止觀第五 悉皆無常
無我。「。「;「破見二十 如是中有

[0170b23] 便因緣故知念處四諦 大海云何
不生眼色二入廣明 眼色十二因緣
無明阿含。「手足 五塵 眼色眼色
略明不生云何 因緣無明
善惡不生 不生。「阿若最初

[0170c08] 通教 鏡像
各別 色陰 因緣因緣生
和合所生自如因緣所生 名實 鏡像先見因緣
止觀第五 廣論具有二空根塵因緣故云
根塵無明煩惱 三世十一 聚落大經二十一機關
根塵和合:「譬如 之一令人瞻視 瞋恚都市 逃走旃陀羅
親友 不信聚落不見 不得即便空中今夜六大
乃至 (云云) 。」:「害人墮惡道三學五陰旃陀羅不識
猶如 六塵六入煩惱駛流道品 手動過分十住未免
究竟。」經文三乘始終通教聲聞 機關 關節假人
作業空也云云 具足三藏教一往

[0171a12] 境智,「 起行初中境智 體量
法界迷悟事理始末 一法真如佛法是故別人
無明下文自行 方名具足正因 體量八法 十界隨便二乘
人天修羅菩薩初地 佛法開合青黃別人 初心借用正法
長短不出法界法界 不出迷悟迷悟不出起行 自行分齊別教無性
常住法身 起行 法界法性迷悟
無住一切法無明 無住 緣理次第
總結因果 不生界內不生不生不論

[0171b07] 一法。「團圓境智 即是團圓
無明,「。「十界,「十界,「十界十界十界形像 修性十界並不出於法性
形像修性內外三教分別 不二無分別智心境 故云無明故云
修得故云 意中但是 團圓無始無際無始
明暗一異雙非 。「十界。「 六界故云邪正菩薩
對於故云大小一切不復分別。「心境 法性實相即是三諦三觀一切佛法大都
無非法性法性 。「煩惱三道 三道即是三德
陰入法身觀法 虛名 不立除名不待故云
無生解脫結成無生 總結變易界內 妙德界外底下三道
三法不同 不二 通觀

[0171c07] 所以教相 最初。「阿字一切下去隨事觀行不出無生
頭陀抖擻乃至密行出於無生下去可知云云 方便止觀一部
無生為首大綱阿若權實始終 五佛流通無非無生大體 一代名下
世人有所 徒然不然無生無生大小濫權杳冥

[0171c20] 五味阿字八教眾生思齊五時不思議體用
下文種種不出 八教長短五時 教示不生阿含寄迹
尊卑本地高下。 《三十一舍衛小雨 阿難受教
一處世尊微笑阿難白佛佛言因緣我見梵王 帝釋迦葉乃至
天王劫賓那。」所以 如是乃至聖弟子 一部,「一部教主
無異大略弟子 為主 大會
因之眾生去來 多時不一機緣 人法
法華先後悟入引導影響 一句成化
後代聞名 因緣廣照 始末一句可以
可以可以聖者 可以可以名義同異 知行可以可以
本人可以長遠可以 可以知眾可以知會 不見
一法一行十方三世佛事除淨比丘 諸佛現身不同

法華文句記卷第一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19 法華文句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