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
天台沙門湛然

[0255c07] 領解長行 身為而言故云
三業一一 領解分節 分為,「
、「歡喜即是 既是。「法音 。「心懷歡喜三業初一
領解初一十一領解初九 二行法性初八
一行領解 法性初一 領解而今
領解初八一行意解二行初一一行 佛說所以
偈頌一意 領解上心 細分 初二一行
方便一行 疑悔四一 諸佛種種 開權譬喻
佛說一行過去佛現在 一行如今一行 世尊一行悔過自責
在於前身,《金色三十二 十八不共止觀第七今文 可見八十種好大經
無量八十世間眾生 尊敬經文 八十以利於
八十一一無非 開權不思議如下調達

[0256a14] 日夜聖者 思惟是故 應從二重
生死 中有大乘生死小乘既得 不知何許?「
中有中外生死生死 名為
別圓開顯 方等般若中道
五佛日出

[0256a29] 「世人聲聞座席法華艱苦自行利物 無不
故知微賤文武深知可否香積菩薩
不可一向五味淘汰五味以為 淘汰非獨般若。《無漏難思議 無漏無餘方知道場。「
方知 故云。《種種 釋迦開權諸佛
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乃至 一一乃至一佛乘

[0256b14] 結成初一 一行初三佛音 三句
歡喜作用成上見佛聞法今日
今日 中途不為 意解不虛見佛三通
見佛今日 方名聞法來由
不虛不虛十住無上瓔珞釋道別名
一切皆然不可濫用無上重者 初二六和福智
互相是故 無上果行因故六和 受持無上自利
大乘六和諸法二障煩惱 二障別論地前無知 界外塵沙上下無知內外無知
無明故知但是開合無上 無餘 一有是故
重者 如是種種 故道無量故云 無上道即是無上無上道
無上無上

[0256c16] 「大化界內無明未曾故云初心 破見所聞一句永劫 明暗
六根無明不退

[0256c22] 「大解。「 周四 第二意中下周
具有初四二三 初四二三第三 初一現在第二未來第四過去
不會 不虛無疑何須 第三身子
五佛二智開權 但是八相自得 八部同類八部 今文第二二乘
二乘根性而今八部 故云往生 祕密祕密
祕密大乘 和會大小彌勒 和會開權別名開權
有緣第三多義 今文第四發大心 不足

[0257a15] 正授經文時節 中有中有供佛修行 別號中有國名說法
三乘一乘,經文一乘 兼具中有 眾數中有壽量中有
成佛王子補處中有 法住中有,「 高下。「安隱
,「瑠璃說法釋迦 故云」,「舍利唯一

[0257a26]

[0257a26] 何處

[0257a26]

[0257a26] 大悲 藏經》,六十行菩薩道婆羅門 退成佛三乘

[0257a28]

[0257a28] 既得何故若干

[0257a29]

[0257a29] 菩薩通途 得無聲聞應佛 有機聲聞未曾有淨土 結緣不同
龍女方便 別論聲聞不同 隨機長短機緣不等世人
聲聞受記劫數長遠龍女作佛 時節短促獲罪 佛說不定
參差勝行多劫教門虛構諸佛神變六十小劫 以為半日一剎那無量劫如是 不可邪見宿
空談是非信教何須所知 八相十方作佛種種示現種種 法身不為淨土成佛


[0257b18] 中經十力 佛果方名分得名為功德非唯供佛淨土十力
功德大論菩薩 入住菩薩具足十力。 《各各通語四眾八部
二眾上衣大衣三衣 不可以西方法但三衣大品 比丘般若僧伽梨供養
:「」,:「當日」。 大論》。《迴轉身子法性自然因果
。《大法,「 。「 妙法妙法
中間方等般若華嚴 轉法輪圓音不當大小 妙法名稱何謂

[0257c07] 四行自述應分 初一自述二行隨喜一行迴向 五悔之中無餘
無罪勸請有所發願懺悔 五悔止觀第七。「身子
不假 重述身子領解 實行未熟同生
四十餘年真實五佛妙理豁然無明一代實行?「云云

[0257c20] ○「云云下周因緣。「法師品云云
宿世四眾歡喜法師長行 人類四眾三乘如是 妙法華經一句一偈一念
」,歡喜。「大悲 中一利物大悲 淨土菩薩行
可見。「有人古人身子 故云二百 未疑。「上根
說動五佛便大悟中根 豈非中根多於身子
疑悔」。二百同輩云何身子

[0258a06]

[0258a06] 凡夫便五佛開權身子

[0258a08]

[0258a08] 二義 二者入住 聲聞二義
中根不同。 《》「聞所未聞身子五佛知見所得
真實今昔真實同異不分故云疑惑。「 普請

[0258a15]

[0258a15] 說中

[0258a16]

[0258a16] 因緣即是始末根由故云 四佛釋迦五濁 始末使中根
輪迴三車 等心 因緣四眾非但當機
二眾發言領解即是發起影響二眾

[0258a23] 「 。「大經界內 大小乘世間
始終救火
世尊豈可一門種種 種種一門佛道
即是一門種種即是 一門可見。「
實行同居方便遠近 親疎互相行相所以
。「 天子
建國最遠 名為聚落 。「不用虛空
三千同居方便是故 不用

[0258b16] 同異 不同,《因果單語果報 長者因之
顯正橫豎不二 不等。「
今日之前寂光 歸寂契理
體用相稱故云賓主 相稱 慈悲同居
不知慈悲 方便。「,「文彩 分明可畏。「洋溢滿滿


[0258c02] 「三皇伏羲神農黃帝。「 顓頊剎利
借此。「,「天地 一往其中 。「
苗裔初生 承嗣。「 ,「,《說文:「。」徐廣
侍中清高 。」:「。」「」,丞相。「 阿衡丞相高宗傳說
止觀第七。「。「。「銅陵鄧通漢文帝 不免餓死令人
銅山鑄錢餓死登位 囹圄餓死有人 餓死一往
晉書:「洛陽。」「 。「而且
折衝萬里猶如武庫 。「。《說文:「 下方。」《白虎通:「。」「
。「,《孝經:「天子。」出世長者 具足。「,「功成,「
十力,「一心,「,「三業下行,「,「十方,「 圓教等覺
其實發心畢竟故此十德 當分果分權實 名下使實際三諦
不同乃至多少所以長者

[0259a05] 觀心,「 ,「三惑,「三諦,「正觀 ,「中道,「,「下行
,「,「天龍 十德不出境智王子觀行如來十德出世
因果三觀 對於四教使後學 具足十德成果十德一心
三法即是觀心十德具足佛子 以為觀心止觀威儀十德十法次第
何者實相即是緣理起誓 心安三諦 中道不通道品七方 便使三業
信解安忍不生法愛 三教十法展轉釋出觀心 如此不但觀行初心
具足故此十德橫豎 十德

[0259a25] 「部分謀略大度。「,《說文: 「。」所以長者長者
用世出世出世莫不 出世觀心不分權教 成因觀心。「
十八不出 一境一空 十八故云無量一色一心
內外 故云空空乃至無法有法 十八有名十八空故云
十八多少止觀第五法界次第》、《大論廣明。「福慧 田宅。「田宅一門
無量 不可 不可權實
車門宅門不異。「僮僕 僮僕止觀第七僮僕 身命故知一實定慧
故云具足」。權變故云。 「眾生聖位 故云尚無所屬
聖位?「不出三界 故云無不故云 如來,「。「
有人第八識何不 而言第八道場智通既是 一門無異光宅
。「三界。「九十從略 九十六九十六 一門九十六
九十六道經:「唯有一道餘者 。」有人六師十五弟子 九十六九十六道經》,
豈可六師必定 弟子九十六中有止觀

[0259c05] 「 ,「難道所為 何所不成
」?「下次光宅不為 能者不容 唯一一者
淨名 八千教相不可理家
既是不容一句 不正道場
智能 能所不可智者雖然經文,教門」,理智」,
光宅引證能詮涅槃 二師分別解釋 大小能所大小是故
權實所有 能所成實善分後方 今昔相待為難
宅門車門 不同出入各異是故 車門宅門何故
應徵大車 宅門別有出路何故 長者
宅門車門何處大小是故同異如何二門不異
是故三乘具有二義承教 見小中間已經調從父 無非大教
無二 世間相三界如何 何所

[0260a11] 「安隱 不安如來 安隱涅槃 五濁不安相遇名為不安
亦復如是。「牆壁四大三界 減損無色四大所為 牆壁三界意識維持
全無四大。「 三界屬於 觀心有人至此依正二報
何不且如成壞二十無有 如何不用今文 三界正報因果自足
小乘無始相續成本 念念生滅乃是大乘 無明故云無明
豈可 大經:「 三世有法無有」,一句
三句相關大旨 四處古人名為涅槃 故知不當涅槃
第九十五二十五二十六大理 第九菩薩品〉,差別差別 十五梵行品〉,無得無得二十
師子吼〉,不定有無不定二十 定性無性古來解釋隨情不同 論師:「金剛心無常常則無常
。」:「煩惱般若 有無在於金剛前後三世 無有。」論師:「常法體用
。」安難:「。」三藏 :「眾生無始涅槃。」 :「無始必須
無始煩惱法義 有始有終緣生涅槃 全同煩惱煩惱 菩提是故菩提無始煩惱
涅槃生死。」是故 其實生死涅槃 故而無從
:「緣生 故云無明。」涅槃

[0260b24] 三諦無常 三智四門今文第二 無常云云
三界無始 第二 文義故知無常一邊
他人至此八苦四生 正意而已。「五百諸子三十故知五道
結緣前列五百 唯有正因三十文中 五百生機。「小乘
不值佛世不同。「文中 十二乃至三十三乘 。「大品
一智如實智十智世智 苦集滅道比智無生智 中說俱舍智品文總
解釋一有無漏展轉 三昧相應相應五明多少如此十智三藏三乘始末三乘人乘 正意不暇

[0260c17] 「身受。「從此倒相止觀第七 經論此前五停心。《
:「二門不淨觀增上如次
眉間作意。」 顯色形色供奉大論 音聲
出入。「八苦。 《大經十二:「逼迫。」逼迫 三苦八苦三苦三受苦受
生苦欲界三途故云苦苦 欲界故云苦苦樂受壞苦等於三途故云壞苦處中
名為行苦無色。《俱舍:「睫毛 不覺眼睛不安。」 手掌不覺行苦大經:「
橫生」。別論三界 八苦生苦一生 受胎增長出胎
二種念念終身二種增長 病苦四大調二種心病死苦業報三時
代謝二種病死外緣云云愛別離即是壞苦怨憎即是苦心苦心苦境不得
五盛陰五盛陰 不然一切眾生 若是佛言
三受不得不

[0261a18] 「 起念,《俱舍:「念處 止觀自相共相身受心法自相
。」一切有為無常一切有漏皆是 一切法空一切 一一各有三緣十二
相者二三 四句分別四生俱舍第八。《:「
四生有情旁生地獄 諸天中有化生。」「大驚長者大悲與其退
同時大小 大義退流轉 唯有大小應法釋出
。「慈悲

[0261b04] 雖是大意 初文長者安隱得出 方知如來大悲
涅槃三界安隱得出 大志久已安隱退墮 起小驚怖安隱不久名為 。「眾生驚怖同安
。「如來 從子苦處安隱故云不為八苦 佛智分權 正教

[0261b15] 釋疑 ,「他人
須是?「他人縱使得名人定九十
佛教三界何曾若爾一者二者安隱得出
不許常住正解,「 中道
教安無常不滅大教 無常猶如 無常猶如安隱二義
古人不得名為安隱得出 本意不成。「大經引證前因能詮
借用無常 無常?「文字 解脫大小皆是
隨宜 開顯。「 二智故云
常住 分別三教三藏生滅 作下引證實智
無常無常即是 有人不信名為 故云安隱雖是不及今文
不時」,得出非獨長者不信故知教法生滅名為 眾生不信
不住同生生滅 。「嬉遊 見惑三界
隨處三界字義通名 見修愛見愛見 集集苦集無道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

天台沙門湛然

[0262a05] 「不覺不知四諦四句 四句但是 三世初文
初文,「下標。「 五濁八苦。「不解下標本能 。「不知下標失道不畏
故云。「下標無道慧命。「眾生四句 不覺不識。「
,「四倒三毒 不知不識三毒修惑四倒見惑。「失道不知苦集故道。「
不識不識憂慮。 「法身失道慧命滅諦 。「如是。「下次
初二二重以後兩句初文對於不覺不知修慧但是兩句聖位見諦思惟
文中故云見諦驚悟四諦見思究竟 四諦見諦迷悟
故云驚悟迷途 三世過去現觀 由於過去因緣 名為輪迴三世正觀
故知不覺苦集由此未來世苦集無道二世三世引文
總而言之八苦 。「五識,「五識
切己名為」。同時意識受苦 剎那分別五識 八苦故此同時安能
故此心王心所不能以此意識 分別三受三受故云切己 一一五識對於 分別苦因生厭

[0262b14] 「 大乘功德即是 智慧以此 理智苦集不覺不知名為。「
不須流轉 不知五濁。「不覺 四句四諦
命濁 。「不厭劫濁不厭 三界三小名為劫濁。「云云
不須五濁 所見四面」。

[0262b25] 「 身手 故云不得」。初文
三昧二義 二義功能二義 如來二義故知
上文引證 可知因果相對故云
便故且六四 悉檀第一義方便修得
第一義即是法身,〈方便品法身 不得是故何不世界 悉檀二門不同各別歡喜
世界故此佛乘八門四門故此二門攝一切法

[0262c13] 三藏明法
因果何不不用 阿含經》,應用 大乘有言
不用救火

[0262c19] 正解釋義世情下文神力身手
如來可知義玄 攝一切法義玄
。「四無所畏」,法界 止觀第七,《智論無畏十力外用名為無畏
一切知者見者無有一切沙門婆羅 天魔如來不知乃至 無有。」「四諦
集諦一切智道諦漏盡 四諦四無畏一切 名為
」。十力諸佛所得實智 了了分明無能勝無能名為無畏內外一一名為
名為豈不大安無畏內外內外 三七眾生不堪不堪

[0263a11] 「唯有一門狹小 上車
一佛乘車門宅門 名為狹小」, 三義,「教理
所以既是 無行入理狹小 斷常七方便斷常七方便
不容眾生不能以此 方便教行 一一通明一門狹小不得
唯一法界故云」, 一切至此故云」, 故云」。
出入凡夫不知不及二乘宅門。「不知不知車門二乘故云
」。,「永不」。「菩薩自知 菩薩三藏菩薩出教三祇 通教菩薩鈍根未知
二乘故云。「七方便 實名不知 不知何者自知
不知而言可知 別教地前不知 自知一地從不
不知別教地前中道 乃至 不論

[0263b11] 上文引文七方便 入佛。「不能方便 不能
爾前無機開方 故云可知。「幼稚無識 人天幼稚
幼稚。「 未有遊戲。「因時 退大時。「八苦退
依正即是愛見欲界上界 故云禪定。「對治小乘 大乘對治不同小乘無常
大品四念處摩訶衍不淨 能所不可得

[0263b24]

[0263b24] 若爾但是 對治

[0263b25]

[0263b25] 對治能所大化正是摩訶衍是故得名大乘

[0263b27] 「 應用。「見思 。「不覺
凡夫三世。「東西 苦集明見苦集東西不知 故而西不識
西故經云 生死不絕變易
受苦一生 是故名為」。「用大 不受而已怖畏逃走
聞見故云而已。「名為不受故云而已。「大乘大乘父子命者
不可所以 。「切己退大時 五濁如初不出流轉
五濁大小起小 應時故云不時大乘善根理實不出
故云。「上文不時 得出內外相反 如何得出法應不同二義
各別不同 從小五分 理則二種法應相對
常住法身應身故云不受 入滅 以此催逼

[0263c28]

[0263c28] 得出 小法何須

[0263c29]

[0263c29] 然則法應 理則法應從事 故云
不等感應

[0264a05] 小機 名為。「退
二義一者二者。「心中退瓔珞身子十住第六退爾前 見思未盡退
三車有人何以使 方便不同有餘 一邊不可
一二但是離合 是故方便 方便使
二三 使 有人教行
造作還有使 權實相對四句權化 實義權實有無

[0264a23] 「 次第 正當名為
轉法輪。「廣明合為見修所以 四念退
不出第一無上 修道俱舍賢聖 略明。「三十二上下十六行相
上下三十二俱舍》、《略明。「 法忍第一剎那 苦諦一行
。「走入見道十五 十六剎那皆是無漏十六 見道不同。「便涅槃

[0264b09] 觀心用大 一一不違所願
。「 。「心思數數心觀。「心境
心觀互相。「心王 莫不第六 縱使圓融不二尚未
第六乃至六根 見思 四教賢聖不同 三藏

[0264b21] 「說中釋迦 中有六行四一即是 即是我見佛子
即是方便菩薩 二行一句 。「
前後光宅大機所以 經文前後不同 聲聞大機。 「 具足
前後 不同釋出四句兩句 以前兩句經文不成
對華同義四大 聲聞羅漢凡夫華嚴法華
兩句 四一四句料簡初二 大同是故 三藏大品
法華凡夫華嚴中人 大旨第三第四 無量義
五千 第四非法華中。「大機 經文。「大機方便品
前後大機 。「 下文

[0264c19] 「四諦會見,《阿含經 四諦 古人不許菩薩
歸一近代 初二可見第三 凡夫三界應有能化
十三不可入佛佛果無二第四正使 無知在理不合成佛
經文,菩薩第六大品 般若方等故云大品」。 法華方便;「窮子
二乘菩薩若是方便 何以皆是我有?「真實菩薩
成真法華真實第七,〈 便一切聲辟支佛不能」, 方便是故。「佛子大乘佛子
行道來世作佛」,作佛不須 可見古今不出

[0265a09] 。「斑駁
菩薩。「求索三業有法法意三乘善行
至此三句次第 三法。「 引文始末
得無彌勒 身子身子普請故云四眾」,四眾二乘
可見故知 通語三乘。「身子歡喜」,第二。 「迦葉歡喜」,信解世尊
希有歡喜踊躍」。「宿世 」,五百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心淨 踊躍」。

[0265a26] 第一三藏 不斷菩薩不斷 二乘
三藏菩薩不斷」。 法華四句四句 四句
故第三藏菩薩二乘二乘 破舊 何以不動
第三指法 五千無不第二 大乘經菩薩 小乘菩薩
涅槃通教 菩薩三乘 方便
三藏第三者 三祇百劫補處凡夫道理太甚三祇百劫一向
能化三十三心思未盡 菩提樹三十二菩薩 不成未盡
見惑凡夫 三十三索道不知三十三無實 三祇斷見
羅漢世間羅漢羅漢 不知故且進退第四意中
菩薩乃至第三 為例第三菩薩習氣無知合成不成。「三乘
菩薩具縛 五意三乘之中菩薩唯一 菩薩不同二乘
唯一唯一 唯一不知四教菩薩 唯一唯一
唯一圓教唯一三藏唯一 三教可知。「夜光明月 第六般若法華一概真實
不共不共出自 》,不共菩薩不共 菩薩不知
不共一向真實 般若菩薩真實二乘 真實菩薩何須 法華皆是真實不知
第七本門 本門大小方便 方便三教皆是
便方便品方便力示以三乘」, 何時二乘方便是故 第八
初十之中第九 第十 三藏世人不受 三乘
菩薩不同不受婆沙》、《俱舍大品經天竺

[0265c28] 「自有大小 小乘菩薩教權。「菩薩 別名
,「。「重疊 九十三藏第四六博 通教意義不見
發心 華嚴經普賢行 一家立義
不斷斷惑並不二乘 是故斷惑菩薩 大機動人

[0266a10] 「四句不斷十六五時 古人墮在一句十六


[0266a14]

[0266a14] 古人菩薩

[0266a14]

[0266a14] 別有 三藏一切菩薩不斷 未盡是故經論 不知別圓知者
不立

[0266a18] 四句四教 五味三句 一往對句根本
三藏菩薩始終不斷無可一往雖然未盡所以十六根本第二通教三乘 第三無明名為
是故登地是故 古今第四無非法界 故第四句方名三句
三句名為 應須圓教 不當不同所立
多少法華 三教菩薩一切二乘前後顯密不同五味。「宏綱大統
四句五味細分 一句四句。「一一對句 四教
故知 機動 為首
四句 除非 不用初文 根本第二一一句
文中四句四教一一 四句
不同經意 圓教

[0266b21]

[0266b21] 三教 可見 菩薩二乘不定圓教如何 論斷云何更動

[0266b24]

[0266b24] 四句一切凡夫不斷五品 法性作意 即為第三第四
是故法華法華唯有除以一發法華 無不可知
不論所以 顯教眾多如何一言故云不見

[0266c04] 明體不同初一 當然第三 佛菩薩離合同異所以
不會。「所以 華嚴 引證能所
教法行儀初三第二 四法。「 十善諸法咸通瓔珞
三乘三教別教 即是圓教。「教門 優劣教判
同異 別圓分別知藏 大意具足四教
,《正法 大白同一梵文 有人不見是故
應須何須

[0266c24]

[0266c24] 車城方便有無何故有無不等

[0266c25]

[0266c25] 方便失實 若非真實

[0266c26]

[0266c26] 若爾 何故不同

[0266c27]

[0266c27] 方便 寶處是故不須

[0266c28]

[0266c28] 方便 五佛何故

[0267a01]

[0267a01] 中根有無宛然 有人三車上下 出入
聞說 彼此 大車妙理差別

[0267a06] 「 大車 異同 何以解行
云天光宅莊嚴 一者無體 二者小乘
體能不分四者開權不成 別無盡智 別圓有無同意
是故不用莊嚴無體四教皆然
不解始終不二 功德莊嚴光宅不成 福慧無漏根力
解脫豈但第三 不可過失云云光宅。「
意謂不成不意 。「無生智 小乘大乘 便運動

[0267b01] 「 不同通則無非可知
中點 小車因果便
八智因果無漏他心智何者他心智無漏心
他心智他心智有漏 他心智果地他心智果地 因人他心智因地世俗智
斷見灼然二三一品所有 屬於最後一品。「古人
前一向。「古人。「。「。「 使
好運中道好運 好運車本 好運。「古人
。「 可解 猶豫使
天眼進退。「 破舊第二中有四相
第一相違 相違不見 相違羅漢因時未見果相
初二可見第三,「大乘 天眼不見無二界外。「 昔日
有所 所以
。「索求若是 方便何在?「大乘實意大機實意
。「重申 。「六度通教
既然故知菩薩何者五百 彈斥般若淘汰受益身子 理應默然在座

[0267c17] 「兩廣 次第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

天台沙門湛然

[0267c25] 「一等下標明子無非 心性佛性皆是
是故。「 不二是故 。「而言
何以 不同諸位不一至此無非一乘何以 若一 諸法所謂色心
依正因果解惑大慧故知 三乘六道無非一如 一如無不一切眾生 道場不理大車
是故至今日方法界三諦並非橫豎橫豎法界 便三諦異言便不二
可見四辯 大同一切法名字分別 三乘法性諸法了了
一切實相言說名字 其所一切眾生 多少男女三世
聞者樂說一字一切 中說一切一法中說一切法 無不真實十二
。「四無量四諦 不思議梵行大經:「 無非如是如來」,三諦
四弘四攝。 「四弘止觀第一第五四弘即是 四無量。「四攝止觀第七神通
無緣止觀第七 道諦。「。「天子前後 中意應作
法界次第出名。「止觀」 《文定聖行實相 無盡
故云。「。「 。「動靜車行時常時常實體亦復如是
因之法性所以不移寂然 萬行三德不二 使。「
理法。「 無分別故云 南山
:「西方綿 。」而且功能四念行相初文
修得般若三教無不 故云通有 」,本體無垢故云
故云相應」。「 名為」, 。「四念即是行相即是
即是處處 即此滿正勤由此 欲念思惟一心無記化化
不絕任運自在故云稱意」, 道品

[0268b27]

[0268b27] 大車諸子諸子 乃至猶在名字觀行如何

[0268b29]

[0268b29] 人人差別 舉事汝等所行 眾生差別是故
在行豈可 眾生

[0268c04] 「僕從」,三德 為了不二僕從儐從
,「。「侍衛左右。 「下品大乘 經文同異若一即是一句
何須 迦葉羅漢四十 餘年不受方便二智 猶豫慇懃
五佛開權身子三業領解八部 四眾如來成分 宿大車便故知
觀法具足 行相解釋無生 一句
綺語 譯者混雜行儀 大觀小徑
何方?「 果地福慧圓滿成行 自行是故是故
一切法無量故云

[0268c27] 互相 收方。「一切引證不了 陰入虔修一切
大品發趣,「趣入一切 法入一法一法既然諸法理具 一切法一切法開合止觀第二
。「自行充溢實智即是修得三德 利物充溢」。佛智
等心釋子故云 三義一者財富二者 是故所以
財富無量自行滿化緣 。「不等 不等不等
教主二義 教主不得不知常住 不得 可知別教
尚無證道同分 釋子可知是故一實 無餘一切眾生皆是 散善一句
一切是故文明利益 流通未來調達不輕龍女 隨宜
大體故知等心 四大聲聞而已所以諸法

[0269a26] 「七寶三義教行相對文益各各各各
,「不差 身子不同 。「方等般若約法
根力根鈍方便 得益諸位諸法種種不同 。「所以釋子
」,「 一家 何況寂光
法界不窮同居 結緣 。「明子 正因不同
」。結緣無緣 對本有理無非化儀 結緣如來 不歸無緣故云人天善惡
假名 眾生無盡不窮不窮不匱 。「無緣
結緣正因 結緣故云」。 結緣不虛
而今虛妄身子虛妄不虛。《全身身命拔濟
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 火宅方便

[0269b26]

[0269b27] 經文拔濟身命拔濟正應 身命何故不用拔濟 小乘五分大乘
何以大命

[0269c01]

[0269c01] 無漏大乘自有平等 法身具足大小身命以為

[0269c03] 「 大命五分珍玩 火宅方便小本在於而今
虛妄小乘五分法身俱舍云云。「 萬億今世
。「本意長者本意 本心大本小本 尚無大寧本意如許大位過於
本心如來所以 免於分段 究竟不須故云
。「本心 本意,《方便」, 方便方便
一意。「 兼具二輪 不同二輪

[0269c22] 「自體大乘師從有為 同居無為方便自體
法界緣仍舊 。「皆是妙色 妙心一切世間故知
皆是證道色心寂光遮那 法身寂光不異 可知一切眾生 果報滿全局
太虛滿法界 故云。「怖畏 因果而言諸子故云
」。故云無量知見有人初地怖畏 不及諸佛過於釋義

[0270a09] 「驚怖在前大驚 而作是念即是所見不覺在前眾生在其中
即是便。「拔苦在後 後方眾生苦難。「 大悲大慈
與其大樂從化。「 勸誡有無即是 即是既是
善本

[0270a18]

[0270a18] 何須

[0270a19]

[0270a19] 即是但是 即是但是

[0270a22]

[0270a22] 若爾一門

[0270a22]

[0270a22] 二門一門一門二義 慇懃逗機

[0270a25] 「 四智羅漢慧解脫得無 無依二智無求中間二智
即是未來無依中間 三界故云無求」。「 合為聖位
聞慧。「辟支 行人一往聲聞所以 自證聲聞
止觀第五婆沙。「聞法 墮在聲聞。 「,《大論:「一道
大德十二因緣佛言佛言本性 。」答問決定
三藏俱舍》、《婆沙》,《。「 以此 歡喜

[0270b13] 「三義三門 之中一色一色 出名
外來。「作出」, 通教以此」,別理
教門不成必須故知 別理車門而立 別理名為次第 火宅
涅槃涅槃三德 三法止觀第三中說。「 不在 異義

[0270b26] 「大宅有人 一方三界故云他人利鈍 。「三界無始

[0270b28]

[0270b28] 依報初禪賢劫云何無始

[0270c01]

[0270c01] 眾生無始三界亡故 依報第四禪無色界因果相成皆是無始無常
不如正報便

[0270c04] 「念念相續相續無常。「意識統御 一身樹立。 「 上下
。「。「因緣觀 殿觀心 命根下文觀心。「
能所俱舍大同 我慢俱舍名義
故我,《俱舍:「 」,尚未 貴姓,《俱舍:「
」,不下 自在邪慢,《俱舍:「 」,尚無
壽命增上慢,《俱舍:「」, 尚未尊老 憍慢,《俱舍:「
」,行善 不如,《俱舍:「」,
憍慢,《俱舍:「不如」, 自得潘安姿 不同憍慢
未必。「自愛三毒 思惟得名不定 即非使
。「漢書:「 。」《爾雅:「長三」,江南 。「蜈蚣蝍蛆有人
赤足 。「守宮 守宮。「 � 」名作
,《玉篇:「 倒懸。」「
。「,《說文:「小鼠。」《玉篇:「有毒 。」「, 「擊打。「

[0271a12] 「愛心 使諸見在後鬼神可是說道
道理。「推求如此天命 使西方道理。「使。「,《釋名:「。」
五指。「向前向後 。「嘊喍,「亦作 」,露齒。「
出聲。《》「魑魅。《通俗 :「。」《西京:「山神 豬頭人形。」「魍魎
。《玉篇:「水神。」「,《玉篇:「 。」《通俗:「。」《廣雅:「
。」「 同類等流果 。《俱舍:「同類因相地前」,
五部九地過去現在 。「可畏。「。「

[0271b01] 」, 故云失聲」。因果法爾不由
所以所以。「 不絕 苦因之上苦果
豈不。「 豈能 因果?「無得
即是 出世因故

[0271b12] 「 斷見故云義通常見邪正佛弟子六行
外人 四禪乃至 不淨出聲
。「不得 故云。「 十二三世去來今
名為。「二十身見 四句四句相望優劣名為修善為此縱恣所以 無慚

[0271b24] 見取 涅槃無色 唯心名為」,三界名為命危」,
名為」,正當。「。「根本 大自在
有無。「 有無所為 即是即是
五陰我所僮僕 止觀第五
阿含其所 外道 一身前後
斷常互相是非殘害 邊見

[0271c13] 「夜叉初二總結分利,「別語利鈍 。「有漏第三
有漏無道 生死故云」。《》「見惑 四句利鈍,經文
使。「不正 空無 是非故云不會正理」,
故知邪正仰慕至道 使。「故宅 上文三界皆是我有」,從化
而言為生 前後文 無不長者一色一切皆然
長者。「 十六王子王子 故云如來
故知非但之後 故知救火大化 探取大通中意 不同究其根源莫不
通用。「壽量中間 即是一期 不可。「
應須見修通論二種 二者威勢威勢 無不亦復如是
三界五陰欲界 可知身命無常故作無常 相中分為三義初二一句三句不出所以由於
初二故云鬼神 」,一行初二故云」。
一行不知不出 不出。「哭泣十二支憂惱
哭泣三界不用 欲界人中有禮。「 不計」,

[0272a24] 色界 初二使使火勢中文 不分利鈍應須欲界不分
利鈍色界明相中方利鈍諸見見修可見
。「 默然大乘一一 如初默然第六乃至四禪默然
無漏經論 默然一心默然。「欲界 未來除名
惡獸。「欲界上升 身等四倒故云
四面。「四大 皮肉在身四邊四面故云 」。

[0272b11] 「 空中色界 無色空中虛空 外空
無色色界 。「若爾三界欲界 蜈蚣
無色色界之中蜈蚣 毒蟲蜈蚣色界毘舍闍 故知三界小乘上界
煩惱輕重 無色同體分別 鬼神。「無色
名為」。「故云 餓鬼頭上。「八苦 愛別離定時
文中 剎那不住名為念念病死可知 得名
約定第八

[0272c02] 「不處第一 同體不住 故云不處」。故知
慈悲同體。「豈不 ?「 感應相關
何不經文 以下不用。「

[0272c11]

[0272c11] 真如法界可是三昧名為 如何名師

[0272c12]

[0272c12] 三昧 佛眼觀方能

[0272c15] 「大悲者 無緣應身無緣 應身。「云云對上
分成

[0272c18] 「 事理未曾 即非
理解 而言出入 退五欲遊戲
理解戲論遊戲戲論 三界見思見思理即見思淨名戲論故云:「
修道戲論求法 。」實相戲論故事 發大心無明是故
二義。「退結緣 名為」,退後流轉唯有無明 」,即此可見

[0273a03] 「四行 初一 一句即是見思 一句兩句略明
廣明文中見思不復 次第一行初二 定慧是故飢渴怖畏
更為上界有漏定時無漏 大火飢渴以為是故 大乘

[0273a13] 「諸子三句不受即是無機 無知文中無知」。《 大志
三界第三一句見思 不已大化見思不已大機 大小唯有
。「三行 初一一行 由著見思
不用大小故云 喪身喪身失命正思 方便
阿含何故 門外 四諦出世汝等出來」,
行相應須得出 一切 不虛故知
故云 」。《四諦不許 中意

[0273b04] 「門外猶在 是故是故安坐大機是故」,是故安坐」,故知
。《得所 是故萬億是故」。中間是故」。多時數數
將養不易故云」。 無知故云」。《》「 其所起見。《》「大火
燒火。《》「見思。《》「 歡喜。《》「是故結歡。「三行 初二上文
二行 一行一行上文五文等心
等心既有知心。「一切法 。「六根一切法云云
不同各異 一切即是諸法 遠近
約根差別非一 章疏豈可行為 諸法。《》「大車中意因果所有
修得不同 非一是故 方知修造
還本。「莊校初一 。《真珠 猶如網孔一一真珠
並稱」, 見者欣悅處處垂下」, 。《
不同。《柔軟」,柔軟」, [*] 自在故云柔軟
。「,《 :「。」具足 故云鮮白淨潔」。歡喜 諸法在於一行一法權實
具足合一四相宛然

[0273c14] 「四門四十一 」,如法說理 橫豎
四相如是橫豎 橫豎 觀心一種究竟四德道場
。「世間 離開菩薩義通故世 結緣方便。《一切眾生
大經一切眾生無不至大 般涅槃涅槃大乘宗要 安順權教
通語無實

[0273c26] 「眾苦 。《寂然三昧即是安處。《
不退菩薩不退義通三藏云云。「 不合歡喜以免 不合二者
歡喜

[0274a04] 「第三一行初一本心。「第二具足
四諦初二行苦二行集諦一行滅諦道諦一行四諦 究竟苦諦初一
世智一句 苦諦一句一句 。「眾生心一行
初二無異遺教不可」。集諦初一集諦集諦
過患明滅明滅 功能得名究竟
界繫 其實初一 無上道一行本心
今文有人 惡因惡果惡因十四憍慢 不解不信
疑惑誹謗十一十二 十三十四惡果 二行
如斯不得初文 初地非時如此分文不一 所以畜生佛種正當
破壞一切世間 六道佛種

[0274b03]

[0274b03]

[0274b03]

[0274b03] 罪福四大損益 為生

[0274b05] 不值次復惡道 為人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19 法華文句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