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八之一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釋授記品
[0295c09] 注家云:業似先違,心符後順,既拂殊音之 異,寧爽一味之果哉!故與記也。今云:事似 先違,心機本順,然諸菩薩豈無先違後順之
人,故知今記聲聞須除通釋。釋此品題,先 翻譯,次料簡。於中初「諸經」下先引經問中, 初文總舉問意,次「淨名」下別引三經,初引
《淨名》者,彌勒得記既為補處,必生兜率為 彼天主,彼諸天子預來修敬,彌勒因為說得 記由,由不退位;廣為天子說不退行,即不
退因也。乃被呵云「眾生諸法、賢聖與彌勒 如同記同,何獨彌勒?況如無生滅,何以得 記?」次「思益云」者,以記虛假願不聞名。《大 品》亦爾。
[0295c21] 答中為八:初通答,次約二諦,三約 四悉,四「若通途」下正明今經,五「他經」下對於 他經以辨有無,六「元諸佛」下廣約四悉,七
「授記」下判能所異名,八「中根」下來意。
[0295c24] 初文言 「此見須破」等者,意云有見須破、願記須與, 豈可專引《淨名》等耶?若約今經須具五 意:一破方便教所得近記,二破始記者生
染著心,三為顯衍門記無記相,四為未合 記者息希望心,五為宜聞破著得益者 故。衍門破小,義兼三教四門記相云云。
[0296a01] 次 二諦者,四教並然,何得以真難俗?
[0296a02] 三四悉 者,略同二諦,廣如下釋何得以一難三。
[0296a04] 四正約今經,有五:一通別,二三因,三遲速, 四師弟,五懸記。應言現未但是文略,然此 五意須約今經以簡他經,或遲如聲聞、或
速如龍女。
[0296a07] 五對他經辨有無者,又二,初 明今有,次「瓔珞」下辨無明有。又諸經為對 菩薩,多授法身究竟果記,今此品中秖記八
相,如前後說。「瓔珞八記」者,今經已眾無不 知者,故前四句中,今經唯有第三句,純顯 露故,於中不必在第七地,如不輕中一句
通記,故他經記深。後四句中,初句雖云遠 處不覺,化道同故亦非不覺,故今經有第 三句義同初三二句也。故知諸經實義未
暢。言「未得無著行及以七地」者,無著之言 應約通判,別圓教中初入地住已名無著, 或在別教約教道耳。入無功用方無著
故,據空觀成秖合在通。言「七地」者,在於 通教,以過二乘堪與記故。然論文中先列 四種聲聞,則退大應化與記增上決定不與。
有人救云,決定亦記。此亦不然。他計決定 即是定性永不發心,須指經文雖生滅想, 彼土得聞,彼義自壞,何須別求?但以滅想
者作凡夫釋,曲會經文令成己義。又《寶 性論》秖云聲聞出界根鈍不云根敗。言根 敗者,迦葉於方等即是其人。若至法華敗
根還復,若入滅者出界方生。生公云:「會理 無累豈容有國,雖曰無土而無不土,無 身無名而身名逾有,故國土名號應物而然,
引之不足耳。若得今意但云八相誘物。」斯 言蔽諸,《法華論》云:「二乘有佛性法身故與 記,非修行具足。」《論》言未足者,據極果耳。
豈可不修淨土行耶?據斯灼然更須供佛, 若緣覺人入聲聞數,即同聲聞,出無佛世 同決定性。
[0296b07] 六從「元諸」下廣約四悉,總有十 重以成四悉。世界中二者,初約機應相對, 次單約物機,雖義云單終成機應,機感相
稱如歡喜也。為人中二者,初文改小入大 已生己善。「時眾」下眾願者,又有利他之善。 四對治者,初破菩薩退為小惡,次破欲發
小心之惡,次正破小惡,次破將欲證小之 惡。第三已證第四已入賢位,故異第二,若 對菩薩擊彼小人,餘經亦有。今明記小復
引小人,故唯今經。第一義二者,先正釋,次 釋疑,疑文可見。「然眾生」下釋者,為成第一 義意,前之三悉不必無生。又第一義中唯約
自記者,前之三悉或兼自他,如對治中一 向對他,為人中初一兼自他、後一唯他。初 世界中若將化主以對所記,亦唯在他雖 有此十,亦且約記二乘以說。佛記一句
及菩薩記等,此中未論。初迦葉頌中初四行 行因,次半行得果,次六行國淨,次半行佛壽, 次一行正像,次半行總結無劫國名。言「三人
記各有行因」至「數量如文」者,但旃延中無劫 國名,餘文並同。次須菩提中長行可見,偈中 初一行誡聽,次二行行因,次一行得果,次六
行半國淨,次半行佛壽,次一行正像,闕劫國 名。旃延中長行如文,偈中初一行誡聽,次二 行行因,此三句得果,次三行一句國淨,闕佛
壽、正像。目連長行如文,偈中初四行半行因, 次一行半得果兼國名,次半行佛壽,次二行 半國淨,次一行正像。
釋化城喻品
[0296c07] 因緣釋中為四:初約喻釋名,次以法合,三 「蘇息」下說化意,四「權假」下總結。初文者以大 涅槃非化作故不專禦敵,理性即故、具眾
德故。次合中初總標,「權智」下合神力所為, 「以權」下合無而歘有,「用教」下合化,「防思」下合 城。教無實故,故名為「歘」。言非敵譬見思
者,非寬敵急、見逼思遙,見親礙故,思不障果。 三說意者,蘇息施小引入顯大故,二酥名 引醍醐方入,是教道故,「故而言」下郤釋城也。
「權假」去結意者,辨異實故。於此四中立四 悉者,若通方義立從於權智,若從機說無 而欲見,見已生喜即世界益,得入蘇息即為
人益,防非禦敵即對治益,而言滅度第一義 益。若從能引權立,此城即世界化,為生小 善即為人化,且除見思即對治化,終引入
大即第一義化。次約教中,三藏菩薩全未發 足,是故不論。通教菩薩雖同至城,入而能 出不同小故,元出界故一脚入城,以大悲
故、不證有餘故,一脚不入。三界機緣名之 為子,久發心者義之如妻,通教以二乘為 惡道,別教以生死為險阻,至涅槃而不入,
故名「徑過」。不極之言對小以說,圓教言化 者在昔則斥奪,但云不堪,亦未曾云涅槃 是化。故至今教動執開權,方云是化,乃至
顯實,化乃成真,即寶渚故。故知藏通謂 極非化,別教非極非化,圓教非極是化, 亦可是極是化,亦可是極非化,與藏通 教言同意別。「今是」等者,亦從破計故且
云化。若開顯已無非真實,「本迹觀心不 記」者可比知。故應云本住三德涅槃之 城,迹入化城,若從化主迹示說化。
[0297a08] 「問此 品 」等 者,此人附《正法華》設此問也。《正法華》名 「往古品」,問者潛改云「宿世品」,故答中不違
問者以順正經可消今部。「又上根」下約三 時釋。言「探取」等者,其文雖在法說述成,述 成正為引起中根,故釋譬喻幼稚等文,皆
引用之。「若從」下自約當品,別論三時者,二 經俱具,正經從初不及今經處中之說,並 不云寶所者,如〈藥草〉中不云地雨,若〈信解〉、
〈譬喻〉題通意別,別在實故;〈藥草〉、〈化城〉題別意 別。
[0297a18] 「問化城」等,可知。答中意者,此中文促無復 二味,但敘城後即向寶所。準此文意,說化 即是開權,開權即是顯實,顯實秖是說化,故
前約教中是圓教也,故應知是開顯之圓。又 「領解」下釋妨,以陳如記後方領故也。若記後 領,具領聞法及以授記,或文少等通有諸意。
「如今」下「云云」者,應出前漸後頓之相,具如 文中古今二同。
[0297a25] 次偈七行頌前三義,初一行 頌所見事,次四行頌譬久遠,三二行頌結 今昔。《經》云「其佛」等者,一切八相垂迹之處
皆先破魔,準說《法華》亦應先漸。復云破魔 似同穢土,若準壽長復非穢土,故知同居 淨穢其相蓋多,故成道等不可全同此土三
藏,故知不可若引此土小教以消彼文。
[0297b02] 問: 時諸梵天雨眾天華,其華如山、樹座猶下,其 相如何?
[0297b04] 答
[0297b04] 不思議事彼此不礙,列十方梵 文,正本中先四方、次四維、次上下,此則並是 隨譯者意,不知梵本次第如何?然正本列 數與此多異。
[0297b07] 「相應」下「云云」者,皆據諸梵請 法偈文,亦與大小半滿意同,然彼佛說法 亦約五味,故依古難當謂示勸證。
[0297b09] 「云云」者, 應略辨三轉之相。示者,謂此是苦乃至此 是道。勸者,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
修。證者,苦我已知不復更知,乃至道我已 修不復更修。「示」謂示其相狀,「勸」謂勸其令 修,「證」謂引己證彼。《大論》、《俱舍》諸文委釋。若
以大小經論轉法輪義同異之相盡著此中, 紙數盈百尚不可盡,意令知彼先小後 大同此土耳,故不多述。今辨諸門略示 同異,於中為四:初約所對,次「為聲聞」下約
所為,三「何故」下明三轉意,四「問」下料簡。初文 二:先對四法,次對三道,以四法中義類同 故。第三意中云「為眾生有三種根」者,聲聞乘
中自有此三,故於鹿苑取悟不同。《大論》、《婆 沙》亦云三根,上根聞初轉,中下準知。「問初 為」等者,既云聲聞自有三根,五人並是聲聞
根性,既具三根復有諸天,何意無三?「為生」 下答,人天通有三義故也。謂慧根道聞等不 同是三慧,悟有前後即三根,見修無學即
三道,色無色般義準亦有,但非因轉法輪 得耳。
[0297b29] 次釋十二行者,為二:先雙標兩門教十, 「二者」下釋。釋中又六:先略釋,次「又教」下判能
所,三「十二」下判輪非輪,四「若作」下判教行, 五「教輪」下判名體寬狹,六「或通」下判通別。初 文中云「十二行」者,四諦各用示等為教,一
轉各生眼等為行。言「能所」者,四皆佛說故 云「能」,度入彼心故云「所」。言「是輪非輪」者, 輪以摧碾為義,唯教無行豈能摧惑?若不
摧惑亦無輪名。佛知機知時亦不無行而 徒轉也。今言非者,教從化生、行從受者,是 故行輪從受者得、功歸化主故從佛得,以 未盡理故重釋之。若作二輪教行相循共
能摧惑,況復教行俱由佛轉,是故教行俱得 名輪。但眼智等無別體故還指忍等,故 眼等行約於諦教而成十六,故三根人聞 三轉教,各生眼等成四十八。寬狹中云「教
輪」等者,是化他智但屬一權,則能轉唯一、所 轉十二,則能轉名狹體寬、所轉名寬體狹。「行 法輪」者,教是能詮、行是所詮,故行隨教並有
十二,雖俱十二寬狹則異。教定十二、行生 眼等,若以示等生於眼等,數同名異。次辨 通別中所言「或」者,不定辭也。或三人各聞三
轉,或一人前後聞三。初雖別簡,「今就」下正 釋。初轉法輪得見諦解,三乘之人方有十 二。
[0297c24] 「所不」下簡不能轉者,又為二:初略示其 人,次「有解」下因茲通辨大小通別。初文二: 先正示人,次「夫轉」下明不能轉意。初文云
「沙門」謂佛法出家者,不因佛說尚不知名, 豈能轉耶?故法輪名唯從佛得。沙門尚爾,況 餘眾耶?有云:外道中出家者名沙門。若爾,
何故云「尚不能知」?當知以正況邪。「有解」至 「之意」者,今師有時作此解也,因此通辨非 初轉也。於中四:先明一代卷舒,次「小乘」下
辨一代體,三「十二」下辨名體同異,四「又三人」 下辨通別。初文者且從諦體以論卷舒,從 無舒四、卷四歸無,卷舒秖是開合意耳。具
如《玄》文七重二諦中說。言「大小」者,且約小 衍釋出體耳。委悉應約五味四教以明開 顯,具如《玄》文及以《止觀》辨體中說。三明名
體中云「十二因緣是別相」者,一者總離而為 三世,二者別離因二果五、因三果二,具如《玄》 文及《俱舍》等。四明通別為三:先約因緣,次
約四諦,三約六度。初文又二:初對三人,次 「無生」下明卷舒。初「三人」下通別可見。「相生傳 傳滅」者,舒則傳生、卷則傳滅,具如《玄》文以辨
興廢。次約四諦,但以二乘對菩薩者,但是 文略,亦應先明離合,次對三乘四教,後明 卷舒。三約六度中四:先明通小,次明通
凡,三「若爾」下釋疑,釋中但云二乘不云凡 夫者,二乘猶有分得故也。四「阿毘曇」下引 小證通。「寶雲經三乘毘尼」者,引事證通。「云
云」者,應具明所以。「脫子果兩縛」者,敘初顯 後。「俱解脫云云」者,應釋三脫相對三念處, 具如《止觀》第十卷。乃顯俱解脫人具足事 定名深妙耳。
[0298a25] 「諸根」等者,文有二釋意者,初 釋即相似位。次釋云「入佛境界」者,即初住位。 具如《華嚴》十種六根。下文頌中云「分別真實
法」者,分別故始自色心終至種智皆不出 實相,故云「真實」。「八萬四千劫」下「云云」者,須 得具明時節之意,諸佛奚嘗不與定俱,但
由物機在十六子結緣齊限,故爾許時具 如次文所述者是。《正法華》云「入定經三十 萬劫」,不知法護所以所譯其數頓乖。「逢值有
三種」者,前二可知。第三既云但論遇小中 間之言,自望元初結小緣者耳。第三類人 未曾聞大,便即流轉,此人即以初聞小時
為初結緣,復於中間唯習於小,今遇王子 初且聞小。人見釋迦一代教中一分聲聞 未發心者,便即判云永滅無發,是則不 知如來長遠之化。
[0298b11] 次問答,答中約四悉說, 文少不次,先對治,次為人,次樂欲,次第一 義。
[0298b13] 問:
[0298b13] 此經何文赴其樂短?
[0298b13] 答:
[0298b13] 龍女是。〈法師品〉 中雖無時節,計應非遠。小乘教中尚乃秖 云六十百劫出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