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一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歸依大智海 十身盧舍那
充滿諸法界 無上大慈尊
方廣離垢法 圓滿解脫輪
普賢文殊等 海會大菩薩
我在具縛地 悕心大法門
唯願見加哀 令增念智力
開此祕奧藏 廣益於自他
願令法久住 傳燈報佛恩
[0107a14]夫以法性虛。空廓無涯而超視聽。智慧大海深。無極而抗思議眇眇玄猷。名言罕尋其際。茫茫素範。相見靡究其源。但以機感萬
差。奮形言而充法界。心境一味。泯能所而歸寂寥。體用無方。圓融叵測。於是無像現像。猶陽谷之昇太陽。無言示言。若滄波
之傾巨壑。是故創於蓮華藏界。演無盡之玄綱。牢籠上達之流。控引令階佛境。然後化霑忍土。漸布慈雲。灑微澤以潤三根。滋
道牙而歸一揆。是知機緣感異。聖應所以殊分。聖應雖殊不思議一也。華嚴經者。斯乃集海會之盛談。照山王之極說。理智宏遠。
盡法界而亘真源。浩汗微言。等虛空而被塵國。於是無虧大小。潛巨剎以入毫端。未易鴻纖。融極微以周法界。故以因陀羅網參互影而重重。錠光玻黎照塵方
而隱隱一即多而無礙。多即一而圓通。攝九世以入剎那。舒一念而該永劫。三生究竟堅固種。而為因。十信道圓普德顯。而成
果。果無異因之果。派五位以分鑣。因無異果之因。總十身以齊致。是故覺母就機於東城。六千疏其十眼。童子詢友於南國。
百十圓成以一生。遂使不越樹王六天斯屆。詎移華藏。十剎虛融。示寶偈於塵中。齊輝八會。啟王珠於性德。七處圓彰。浩浩鏗
鋐。隔思議而逈出。巍巍煥爛。超視聽於聾盲。是故舍那創陶甄於海印。二七日旦爰興。龍樹終俯察於虬宮。六百年後方顯。然即大
以包含為義。方以軌範為功。廣即體極用周。佛乃果圓覺滿。華譬開敷萬行。嚴喻飾茲本體。經即貫穿縫綴。能詮之教著焉。從法
就人寄喻為目。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世間淨眼品者。器等三種顯曜於時。光潔照明況於淨眼。法喻合舉故云世間淨眼。語言
理一。格類相從。故稱為品。此經有三十四品。此品建初故稱第一。故言大方廣佛華嚴經世間淨眼品第一。餘義如下說。
[0107b22]將釋此經略開十門 一明教起所由二約藏部明所攝 三顯立教差別 四簡教所被機 五辨能詮教體 六明所詮宗趣 七具釋經題目
八明部類傳譯九辨文義分齊 十隨文解釋。
[0107b27]初教起所由者。先總辨。後別顯。
[0107b27]總者。夫大教之興因緣無量。故智論之初。廣辨般若教起因緣。如須彌山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能令動佛。亦如是。大因緣故而有所說。所
謂般若波羅蜜。流行世間廣益群品故也。法華亦云。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開示悟入佛知見等。此經下云。如來
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何等為十。一者發無量菩提之心不捨
一切眾生。如是等乃至廣說應知。
[0107c09]次別顯者。略提十義以明無盡。何者為十。謂由法爾故 願力故 機感故 為本故 顯德故 顯位故 開發故 見聞故 成行故
得果故。
[0107c13]初法爾故者。一切諸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常轉如此無盡法輪如大王路法爾常規。無停無息盡窮未來際。是故
下文不思議品云。一切法界虛空等世界。悉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處於念念中。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身。乃至盡未來際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說不可說佛
剎微塵等頭。一一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音聲。一一音聲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不可說不可
說佛剎微塵等法。一一法中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句身味身。復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劫說異句身味身。音聲充滿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者。盡一切未來際劫
常轉法輪。如來音聲無異無斷不可窮盡。解云。准此經文。於一毛端處於一念中出於如上業用。餘念念中皆亦如是。如一毛端處如是念念業用無盡。餘一一毛端次第
周遍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各皆如是無盡無盡。此即處以毛端該於法界。時以剎那盡於劫海。謂於此處明頓起業用。謂於此
時明常起業用。此亦不待因緣。諸佛法爾。此經下文所說皆爾。問若爾何故。處唯八會時局二七耶。答遮那品云。一一微塵中佛
國海安住。佛雲遍護念彌綸覆一切。又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剎莊嚴清淨曠然安住。彼一切處盧遮那佛於眾海中演說正法。解云。
況八會處而不該攝十方法界。又發心品云。知無量劫即一念一念即是無量劫。解云。況二七日時不攝無量劫海。不思議品云。一切
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諸佛自在神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眾生。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諸佛佛事。解云。此中塵內三
世通括一切前後際劫。是謂諸佛法爾常說故也。
[0108a20]二願力故者。謂是如來本願力故。令此教法稱機顯現。是故盧遮那品云。十方國土中一切世界海。佛願力自在普現轉法輪。
又云。盧遮那佛神力故一切剎中轉法輪。普賢菩薩願音聲。遍滿一切世界海。解云。即是此經該於十方。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及諸
塵內諸剎土中。同時說此經者。皆是本師願力所致。是故下諸會初皆云盧遮那佛本願力故。又雲集品頌云。無量無數劫此法甚難
值。若有得聞者當知本願力。解云。此即由佛願力令眾得聞。又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以本大願力顯現自在法。
[0108b02]三機感故者。如來平等無有改易。隨應眾生現身說法。此有三義。一以佛果色聲清淨功德為增上緣。應彼機感以成攝化。雲集偈
云。有眼有日光能見微細色。最勝神力故淨心見諸佛(此現身也)。又法界品云。佛於過去行得一微妙音。無心於彼此而能應一切。(此說法也)
二佛果無有色聲麁相。但以平等理智增上願力。機感相應有形言現。雲集偈云。三世一切佛法身悉清淨。隨其所應化普現妙色身。又云。一切諸如來無有說佛法。隨
其所應化而為演說法。三通上二義有無無礙。以稱法界無障礙故舍那品云。佛身充滿諸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應受化器悉充滿佛。故處此菩提樹。一切佛剎微塵等
爾所佛。坐一毛孔皆有無量菩薩眾。各為具說普賢行。解云。正是此經所說分齊。
[0108b18]四為本故者。謂將欲逐機漸施末教故。宜最初先示本法。明後依此方起末故。是故最初說此經法。然後方於鹿園等處漸說枝
末小乘等法。又下性起品云。猶如日出先照高山等。如下立教中引說。
[0108b23]五顯德故者。謂顯佛果殊勝之德。令諸菩薩信向證得。此有二種。一依果謂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二正果謂如來十身通三世間等。竝如下文
說。此二無礙有四句。一依內現依。如塵內現剎海。二正內現正。如毛孔現佛等。三正內現依。如毛孔現剎等。四依內現正。如塵
內現佛等。是故隨舉一門即攝一切。無不皆盡。竝如下說。為顯此果德故說是經。
[0108c03]六顯位故者。為顯菩薩修行佛因。一道至果具五位故。此亦二種。一次第行布門。謂十信十解十行十迴向十地滿後。方至佛
地。從微至著階位漸次。二圓融相攝門。謂一位中即攝一切前後諸位。是故一一位滿皆至佛地。此二無礙廣如下文諸會所說。
[0108c09]七開發故者。為欲開發眾生心中如來之藏性起功德。令諸菩薩依此修學破無明[穀-禾+卵]顯性德故。此亦有二種。一以言說顯示。
令知有故。二教其修行得顯現故。如下文破微塵出經卷等。具如彼說。
[0108c13]八見聞故者。示此無盡自在法門。唯是極位大菩薩境。而令下位諸眾生等於此見聞。而得成彼金剛種子不毀不盡。要當令其至究竟位
故也。亦如性起品說。
[0108c17]九成行故者。謂為示此普法令諸菩薩成普賢行。一行即一切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不由
他悟。又云。菩薩受持此法。少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此亦二種。一頓成多行。二遍成普行。竝如下說。
[0108c22]十得果故者。令得佛地智斷果故。亦有二種。一斷果謂除障故。即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廣如下說二智果謂成德
故。具足十身盡三世間。逆順自在依正無礙。如不思議品等說。此上略由顯示如是十義令此經教興起故也。
[0108c29]第二藏部明攝者。略顯十義以明收攝一明三藏 二顯所攝 三辨二藏 四釋相違 五開種類 六定所攝 七一部收 八三部攝 九或九部
十具十二。
[0109a04]初明三藏者。
[0109a04]一名修多羅。或云修妬路。或云素呾囕。此云契經契有二義。謂契理故。合機故。經亦二義。謂貫穿法相故。攝持所
化故。貫穿者。世親釋云。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名素呾囕。謂於是處。由此為此而有所說。名之為依。真俗諦相名之為相。
十善巧法等名之為法。隨密意等以說諸法名之為義。又無性釋為貫穿縫綴。解云。貫穿是契入義。縫綴是契合義。謂以聖言貫
穿義理。令不散失令不隱沒。縫綴連合。令成詮表令得久住。佛地論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及所
化生名為契經。契理之經依主釋也。契經即藏持業釋也。又雜心五義。一涌泉。二出主。三顯示。四繩墨。五結鬘。正翻名線。何故稱經。
謂線能貫華經能持緯。義用相似。但以此方重於經名不貴線稱。是故翻譯逐其所重廢線存經。從譬立名。
[0109a21]二毘柰耶。此云調伏。調者和御。伏者制滅。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除滅諸惡行故。此是所詮行。謂
調伏之藏也。或翻名滅。滅有三義。一滅業非。二滅煩惱。三得滅果。或云尸羅。此名清涼。三業過非猶如火燃戒能息滅故云清
涼。十誦律中名為性善。或云守信。如昔所受實能持故。或云波羅提木叉。此云隨順解脫。由持戒故順至解脫。亦名別解脫。
[0109b01]三名阿毘達摩藏達摩名法。阿毘有七義。一名對法。此有二義。一對向。謂因智趣向涅槃果故。二對觀。謂果智觀證涅槃滅故。
雖因智亦有對觀。然以仰進修故但名對向。世親攝論云。此法對向無住涅槃能說諸諦菩提分等諸妙門故。此約因智說。此
唯所詮。二名數法。梁攝論釋云。諸法中隨一法或以名相或以別相或以通相等。數數顯此一法故名數法三名伏法者。彼論云。
此法能伏諸說。立破二能。由正說依止等方便故。故名伏。四名通法。此能通釋契經義故。契經稱法。此法能通彼。即法之通。梁
攝論名解法。由阿毘達摩修多羅義易解故也。五名無比法。六名大法。七名擇法。此三唯約所詮。又順正理云。或契經名為達
摩論能決了名為對法。此即以教對教。同上通法。或云摩得勒伽。此云本母。以教與義。為本為母。亦名分別解脫。或云優波提
舍。此云論義。雜集中名解釋也。此契經等上三種。皆含攝所詮出生義理。俱名為藏。莊嚴論第四云。彼三及此二云何名藏。答由
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也。初藏通持業依主。後二藏唯依主。以從所詮為名故。餘出體性及諸門分別。廣如別說。
[0109b24]第二顯所攝者。此經何藏攝者。或唯契經攝。以非餘二故。或二攝。以有決擇義理對法收故。或三攝。下文亦顯諸戒行故。此約同教辨。
或是下文十藏所攝。以主伴具足顯無盡故。此約別教。問三藏據教。十藏約義。如何以義而云攝教。答若小乘教義俱不融。三乘
義融教不融。一乘教義俱融。是故得攝。如意言無分別觀入教攝等。三乘中已有況一乘耶。但標召表示即屬教攝。思之可見。
[0109c04]第三約辯二藏者。謂聲聞藏菩薩藏。初者約聲聞小根。立三藏教詮示聲聞理行果等為聲聞藏。二約菩薩大根。立三藏教詮示菩
薩所行等法為菩薩藏。莊嚴論第四云。此三藏由上下乘差別故。復說為聲聞藏及菩薩藏。
[0109c10]第四釋相違者。問經中亦云。為求緣覺者說十二因緣。何故不名緣覺藏耶。答以諸緣覺亦唯斷我執唯證生空果成
羅漢入滅不殊。望於菩薩俱是下乘故不別說。問等俱是下。何故獨名聲聞藏。答以緣覺亦有出無佛世無教者故。聲聞不爾故偏得名。問小乘教中亦有詮示菩薩乘法。
何不亦名菩薩藏耶。答以彼宗菩薩所斷所證所入涅槃亦與二乘無差別故。又以菩薩唯一不多故亦不說。問若爾何故。普超三昧經三藏品及入大乘論。說彼三乘即為
三藏。一聲聞藏。二緣覺藏。三菩薩藏。答彼經論中。皆云大乘之中有此三藏故。非謂小也。問即據此文緣覺有藏。與莊嚴論如何
會釋。答前據理果不異故合也。此約教行小別故分也。是故二說不相違也。
[0109c25]第五開種類者。就聲聞藏中。准諸經論曲開三種。一諍論聲聞藏。謂契經四阿含。調伏五部。對法二十。互相違諍。所說不同。不妨聖果。
是故總名為諍論藏。二稱實聲聞藏。謂如瑜伽聲聞地及聲聞決擇詮示聲聞行位果等。皆悉稱實與理相應。不同婆娑及諸異論。以補處所說非諸異論所能諍故。是故總
名稱實聲聞藏。問此中所說既與小乘諸部不同。豈聲聞人有兩種耶。答此約教中說聲聞法盡理不盡故。開為二。非謂聲聞亦
有差別。三假立聲聞藏。如大乘經中。為引聲聞令迴心故。所立法門亦同聲聞名數而說。如無作四諦及道品等。如諸大乘經中
說。不能繁引。既非菩薩所學。是故名為假立聲聞藏。問此中名雖同小乘義實是大。何得總說為聲聞藏。答只為此義名為假立。問諸聲聞人根熟迴心所學即是菩薩藏
收。此假立藏於彼何用。答但聲聞迴心有二種。一勝二劣。勝者一往入大不藉此藏。劣猶怖大。是故方便同彼名數。令易信受故立此門。
[0110a17]第二菩薩藏中。准諸聖教亦有三類。一小乘中菩薩藏。謂詮示菩薩依三十四心等次第成佛。亦不論於十地行位。仍
復不同聲聞等者是也。如婆娑俱舍說。二大乘共教中菩薩藏。謂詮示菩薩次第行位。雖說有迴心直進不同。俱依十地行布漸次修至佛果。如瑜伽菩薩地及諸大乘經論
中說。三不共教中菩薩藏。詮示菩薩依普賢行位五位圓融。謂一位即一切位。一行即一切行。圓極法界無礙自在。始終皆齊。一一位
滿即成十佛主伴具足等。故智論云。般若波羅蜜有二。一者共。謂此大品經及餘方等經與諸聲聞共說故。二者不共。謂不思議經不
與聲聞共說故。解云。此中共大之小非愚法。共小之大非別教。是故有三菩薩藏也。問菩薩聲聞二藏別故。即彼二人各別得果。
菩薩藏中既分三位。應三種菩薩各別成佛。答成佛唯一。但機有淺深。教說三類。匪謂成佛體實有三。今就教開不約佛體。問若
三說俱稱理。佛體亦成三。若成佛理是一。二說即為虛。答於一成佛通有三義。一以本從末門。如小乘說。以同聲聞故。二開本
異末門。如共教說。以與聲聞相對辨異故。三末盡唯本門。如不共教說。二乘聾盲無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