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五 (是第三會盡)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佛昇須彌頂品第九
[0192b06] 將釋此文。四門同上。
[0192b06] 一釋名有二。初會名 者。約法名十住會。約處名忉利天會。准 釋可知。二品名者。佛是化主動靜無礙不
去而進故云昇。昇至何處。謂須彌頂須彌 此云妙高山。謂以四寶所成故云妙。謂東 面黃金西白銀南頗梨北馬瑙。餘山唯金故
非妙。獨出九山故云高。高八萬四千由旬。 縱廣正等。亦名安明山。頂者山巔也。謂此山 頂中央有帝釋宮。四面各有八埵如臺。去
釋三由旬中別有宮城。三十二天輔弼帝 釋。并釋有三十三也。今趣釋宮故云頂 也。約處表法明十住成位不退勝故居山 頂也。即從人用及處三義立名。問何不在
人間說耶。答為顯行位漸昇進故。又表成 位離染故居天也。問何不至四天王天。答 有三意。一以彼是雜鬼神天顯法非勝故 超過也。二為寄法以十信是外凡退位十住
是內凡不退。欲表進退懸殊故越四天王 處也。三若未至山頂容有進退。到山頂 上即安住不退。是故越彼山腹處天至此 頂處以表法也。
[0192b26] 二來意亦二。初會來者一 答前十住問故。二前已明信。今顯依信起 解故次來也。三前信但是位前方便。方便既
滿。正位顯彰故次來也。二品來者前品辨信 究竟。今將赴後位故來也。
[0192c01] 三宗趣亦二。 初會宗亦二。先約人謂化主及助化各有體 相用。約住準之。二約法謂十住教義義中 以平等法界為體。十住行位為相。應教所
詮為用。教中以六決定為體。十住不同為 相。益機為用。相即無礙準上思之。二品宗 者以嚴處請佛如來赴感為宗。
[0192c07] 四釋文 者就此會中有六品分二 初二明方便 發起即序分 餘四品是當會正宗。
[0192c09] 前中二 初品是如來應感序明果德備。後品明集眾 光讚序明因德圓。即顯十住位中具因果 宗圓備故也。前中三。初辨化緣。二爾時帝
釋下嚴根欲。三爾時世尊下明根緣契合。初 中二。先體融遍周法界。後明用融。謂不動 而進。前中初一句明體融所由謂佛力也。下
明融遍之相。於中十方各一一閻浮等者。是 上光明覺品所辨。十方各乃至不可說不可 說虛空法界等世界中皆有菩提樹下盧舍 那佛。各與海會菩薩眾并與文殊師利乃至
賢首等悉各說法。以諸會眾各不雜故云 自謂在也。今並同時集眾各昇本界天上 而不離本處也。若約小乘三乘等中說經 施化。但論在某處等。無此一說一切說等。
今欲明一乘法。即主伴圓明故法如此也。 於中一三世間融。二依正二融。三於正報中 有三寶相融謂說種種為法寶。菩薩為僧。
對如來故。四於諸菩薩有三業融。謂顯現 是身。說法為語。自謂為意。問何須集此者。 答欲明具主伴。凡一法起必具一切故。問
何故皆以菩提樹為本。答以是得法初處 故。又是覺門故。
[0193a02] 第二用融中初一句用融 所由。次不起等正明用相。此中不起此而 昇彼者。古人三釋。一云本釋迦身不起道
樹別起應化以昇天上。若依此釋昇天之 身是重化身。既非深妙。恐乖文意。一云不 起是法身。昇天是化用。此恐非理。豈可法
身坐道樹耶。一云此昇天是不往而至。以 往即不往故。所以不起也。不往即往故。所以 昇天也。如不來相而來名善來等。若依此
釋但是無昇相而昇天。非是樹下有不起 之身故亦難用。今解此文略有八義。一約 處即入門。謂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故 此天宮等即本來在彼樹王下中。故云不起
也。然先未用此天宮處。今欲於中說法用 故說為昇也。又相即故不起也。門別故有昇 也。二約佛謂此坐樹王下之佛身即遍法 界一切處故。是故佛身本來在彼忉利等處
故不待起也。今欲用此忉利門中之佛故 曰昇也。是故若起即不成昇也。三約時謂 由此樹下座上佛身即遍前後際等九世十 世一切時故。是故此佛坐樹下時昇天。去
時到天處時。一一時皆遍法界攝前後 際盡。即知坐樹下時永無起時法云不起 也。若正去時亦如此。故唯有去無餘也。皆 念念不相至。各各收法界。如是緣起門無
礙恒不雜。四約法界門謂此昇去無自性 故即攝真如法界。以彼樹下坐等亦不異 真故。同真如在去門顯顯故。不起而昇 也。五約緣起門謂坐由行故坐。坐在於行
中。行由坐故行。行在於坐中。是故由行中 坐故昇天即不起也。由坐中行故不起而昇 天也。行坐無礙故即昇常坐。即坐恒昇故 也。六約佛不思議德謂即不起此坐即是
行即是臥即是住。即是到一切處。即是作一 切事。並非下地所知。七約所表謂表前位 行成究竟堅固不壞故云不起前座。而有赴 機用故云昇也。八約成會謂後會必具前
故不捨前而成後。若捨則壞緣起。是故不 起前而昇後也。
[0193b11] 第二嚴根欲中遙見佛 來者。約佛用從體起。約機境從心現故也。 於中二。先嚴座表相。於中先總後別。別中
初外報後內報。二合掌下辨欲第三根緣 契合中亦二。先昇殿益。後昇座益。前中二。先 赴感。二成益。此二各二。謂此界及結通益
中二。初寂然等示得定益。後偈讚發慧益。於 中二。初憶本行。二頌德。頌中理實過去一 切諸佛體同用融。法爾無二。皆於此殿說
十住法。而今却次但說十佛者為顯無盡 故。為說十住故。迦葉是姓此云飲光。拘那 含牟尼此云金仙人。拘樓孫此云所應斷已
斷。謂生死煩惱等也。隨葉亦名毘舍符。此 云一切勝。亦云遍現。謂諸處皆身現故。尸 棄此云有髻。毘婆尸此云種種見。新名淨
觀。弗沙此云增盛。以無闕減故。亦是星名。 提舍此云說。謂常說法也。亦名光也。波頭 摩此云赤蓮華。錠光是燃燈佛。此佛為太子
初生時一切身邊如燃燈。故名燃燈太子。 太子成佛亦立此名。問此中後七佛是過去 莊嚴却中佛。何因得於此賢劫中忉利天宮 而說法耶。答此天宮等有麁有細。麁者
前劫燒滅。細者常存故也。如經天人見劫 盡我此土常安穩等。又三乘所說者滅。一乘 所辨者常存故。第二昇座益中二。初此土
後結通。前中二。初昇座後辨益。謂廣其殿 者改常所見故破情也。同天處者顯同理 故也。前昇殿益人。此昇座益處者。為顯 依正俱勝故也。
菩薩雲集品第十
[0193c12] 四門同上。
[0193c12] 釋名者。菩薩是體。雲是相。以 諸菩薩含法雨故。相齗齶故。集是用。殿是 集處。妙勝有三義。一佛眾為妙勝。妙勝者
之殿。二於中說此妙勝法故。三殿即妙勝。 以稱性故。說偈是語業謂法界。菩薩如雲 而集。各以妙辯宣揚佛德。故云菩薩雲集 說偈品也。
[0193c18] 二來意者。前明如來昇天將 欲說法。必有所被機緣故次來也。又前明 果德臨機。今因力助化。先主後伴義次第故。
[0193c21] 三宗者謂集眾放光。偈歎為宗。眾有三 類。一助化眾。謂十方菩薩影嚮如來。二表 法眾。謂諸首諸慧諸林諸幢等各為寄人表
示法也。三當機眾。謂教所被等。此文通茲 三也。
[0193c25] 四釋文中三。初集眾。二放光。三說 偈。
[0193c27] 初中二。先此土後結通。前中二。初顯所從來 處。二佛神力下明菩薩集來。前中二。初明 分量者。前十此百顯行位漸增故也。此中
意者取百佛世界抹為微塵。如是東方過 爾許塵數剎外有一世界。名因陀羅。從此 間東復過如上百塵剎外有土。名蓮華。如 是向東十重世界。各各相過百塵界外所
以說十重者。以顯無盡故。如東方十界餘 九方亦爾。世界佛名菩薩等皆同故。云一一 方各十界等。並同列名也。此唯據斯一天宮
會。餘十方界皆各如此。為法界無邊會耳。 謂一會一切會等。如結通處辨。二正顯本處 三世間名。其世界名雜者表所解法相非一
故。佛同名月者此是住中果相有其三義。 一約體是圓滿義。二約用是光照義。三約德 是清涼義。又初是正體。次是後得。後是大悲。
用月表況。菩薩同名慧者是住中因相。謂解 達真俗明了義故。各於本佛修梵行者顯 因依果成故。相順故。二正集來中二。初至
此致敬。二敬已安坐。皆云佛力者是來坐 所由。果力加成也。充滿十方者是緣起無礙 義。
[0194a20] 第二放光序中六。一放光人。二光出處。謂如 足指按地乃得住立。表此十住成位不退 故名住也。三光數。四光相。謂解相炳著故
云妙色。亦是名也。五光照處。謂是上光覺品 所辨。又是諸文結通之處。前品佛力顯現菩 提樹下諸身。今光照樹下及天上。六如來大
眾等明照所顯現通同為一法界圓明之 會故也。又云樹下須彌頂知之。
[0194a28] 第三偈讚中。十菩薩即為十段。初一總後九 別。以是說法主故名法慧。是故總敘此會 本末以顯佛德。後皆於此總說上歎差別
德。是故總別無礙。唯一如來法界身。於中或 即理即事。即教即義。即因即果。即人即法。即 心即境。圓融自在舉體全攝。此等即是十住 中法。下諸偈應准知此意。
[0194b05] 初偈中分二。先 敘此會事。後三釋疑。前中初二敘昇天品 事。次三敘此處集相。次二敘結通事。於中
先明所由。後顯其相。二釋伏疑。疑云。佛果 自在可得一身赴一切會無有障礙思議 不逮。菩薩因人既局不足。何因亦得如此
普遍。釋中三。初偈初發心深。二修行深。三成 德深故。得同佛遍也。
[0194b12] 二一切慧者以解一 切法離相故。十偈分五。初三明佛非妄取 所見。一明小菩薩取相見佛不覩真法。二 明凡夫妄染總不見佛。三明二乘雖觀法
執不亡著假名法也。次三既妄取不見。誰 能見耶。謂離妄正解佛常現前。於中一見 真佛。二泯能所。以無所取無能見故。三 顯觀益。三一偈明妄取何失而不見耶。謂
癡冥故。四二偈真佛何德而超妄耶。謂法界 淨等故。於中初偈約佛明修生功德不生滅 義。謂初二句明相好功德離三世生滅。即立
宗也。下二句舉二因釋成。一云以此功德 住於無住之本故同無住也。又顯即無自 性故云無住。是故即不生滅而不無功德。 一言若無明未盡。障隔真如令修生德未
全同真故有生滅。今即返此。始覺同本故 云悉淨。故不生滅也。後偈約法。以見緣起 法即是佛故。以因緣生即是不生故。見理
佛。與第四偈不生滅見佛同。五後一偈推 功在本。
[0194c02] 三勝慧者以淨慧勝眼解佛深 智深智為勝也。十偈分五。初三舉妄情失。 一迷或佛深智。二妄取障佛相。三迷陰障
法身。次二辨慧解益。於中初偈中。若約三 乘觀法不實即見理佛。一乘即見舍那法 界身通理事。後明陰轉無我是佛。次三喻 顯前失。於中初雖因闕緣失。二雖緣因雜
失謂雜無明故心不淨也。亦是無信心也。 三雖緣闕因失。次一喻顯前益。後一推功 在本。
[0194c11] 四功德慧者以福莊慧故。十偈分 四。初四辨迷失。一取相。二見取。三無明。四 無法眼。又釋上二起妄後二迷法。前中一
執虛為實。二取劣為勝後二中一迷自心。 二迷真空。次四辨解德。一求法眼。二心無 著。三有淨眼。四離能所見。上二句無見即
見。下二句見即無見。次一歎佛順法攝生。 後一推功。
[0194c18] 五進慧者以離妄想放逸故。 十偈分二。初一明癡妄之失。後九明慧悟 之得。於中初一雙了真偽。謂了妄偽不實
真理是實。次二捨偽歸真。謂初約所執無 相觀。後約依他無生。次三明真偽雙融。則 圓成無性。一俱真。二俱泯。三釋不俱所以。
後三偽盡真圓。一不可議。二不可思。三觀 益。
[0194c25] 六善慧者知佛離害心故。善說明淨 道故。十偈分四。初三偈舉佛實德。一二利 圓妙。二積德方見。三同理超情。二四偈辨
佛所說法。一顯法無說。二明無說之說說 無盡也。又亦前偈明無說故盡言。此偈明 盡言亦離。故云無盡。三釋前見大名稱。初
偈明無見見中。眾生是見者。此亦無也。後 偈明見無見中。不壞者。一見不待破故。二 見不壞之理故。三見體即真故。三一偈半 結前知佛及說益相。四一偈半推功。
[0195a05] 七智 慧者聞教生慧故。十偈分四。初一辨自順 教生慧故立其名。次六明眾生違理損。於 中初二橫計人法故不見佛。初人後法。謂
不觀身實相故。後四約位明不見佛。初 二約凡位。一就情過。二就正理。謂生死涅 槃相待故俱不可得。又是二乘涅槃故。又染
分是生死。淨分是涅槃。雙融故俱不可得。後 二約二乘。一約迷教。二取相。如菴提遮 呵舍利弗云我在靜室中尊常目前現。仁 稱阿羅漢常隨而不見。次一勸令順理成
益。次二舉法釋成。謂何以執有不見佛耶。 釋云。法實是無以佛智求不可得故。又云 以明了三世一切法空故名如來。是故當 知。若取相等不見佛也。
[0195a19] 八真慧者見法 身真理故。又慧同理名真慧。十偈分二。初 二歎佛名德。一標二釋。後八明佛義德。於
中二。初三會佛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