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九 (第六會)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0277a06] 將釋此文四門同前。
[0277a06] 初釋名亦二。先釋 會名者他化天會約處為名。謂他化作樂 具自得受用顯非己力。表入地所證真如 非由緣造故名也。二品名者。此品名有四
種。一別譯本名漸備一切智德經。二下文名 集一切智智法門品。此二就功能立名。謂 十地因行能集生一切佛智德。然十德漸增
故云漸備。三更別譯一本名十住經四此中 名十地。此二約義帶數受稱。謂十是一周 圓數。地是就義約喻為名。謂生成佛智住 持故也。餘釋總別名等下本分中辨。
[0277a16] 二來 意中亦二。先會來意者前是阿含行滿。次明 入證成果義次第故是故來也。二品來者。前 明迴比向證。今明迴已得證顯行不虛故
次來也。又前約比位寄顯普賢圓滿行德。今 約證位寄顯三乘差別行德。顯法次第故次 來也。是故前諸位內皆悉廣顯普賢自在之
德。於此地上絕無其名者是此事也。豈可 地前深廣證地反劣。但是寄顯不同故也。問 宜應證地是深順同普德。地前位淺。應順
三乘。何不爾耶。答此中文意為顯教相不 同故爾。謂若於地上得普賢德則與三乘 教便不別。今明若是三乘行位則於地前 實不自在。顯此一乘則不如是故於彼地
前則便自在得普賢德。是故若准此普賢地 前而取地上其地上行相甚深。甚深非如 此說此即下普賢行品是也。若准此三乘證 地行相而取地前其地前行甚極麁淺。不
同前說。即是瑜伽菩薩地內十二住中初二 是也。問何故不齊。謂一乘地前有普賢德。 一乘地上亦有普賢行如普賢行品說。三乘 地上德如此品說。三乘地前行文中何不
說。答此經宗明一乘故是故一乘行廣。論 三乘位略辨也。又釋以一乘十地甚深故 通攝三乘等總為十地。仍以六相陀羅尼 門融顯無盡成普賢十地自在之義。地前
則未能如是。但直顯普賢故不同地上 也。
[0277b14] 三宗趣者亦二。先明會宗。謂約人有 化主及助化各有體相用並通性起及修 生可知。約法有生了因果及差別平等二
種因果。亦是修生本有因果亦有教事及義 理體相用準前可知。但通性起為異。餘義 準知。二品宗者。此品約總正以十地證行 為宗。別說有十義。一約本唯是果海不可
說性。二約所證是離垢真如。三約智謂根 本後得等三智。四約斷謂離二障種現。五約 所修。初地修願行。二地戒行。三禪行。四道品
行。五諦行。六緣生行。七菩提分行。八淨土 行。九說法行。十受位行。六約修成有四行。 謂初地信樂行。二戒行。三定行。四已上總
是慧行。慧行中四五六是二乘慧。七地已 去是菩薩慧。七約位有二位。謂證位阿含 位。是十地之位故也。八約寄乘法。謂初二 三地寄世間人天乘。四五六七地寄出世
間是三乘。八地已上出出世間是一乘法。故 以諸乘為此地法也。九約寄位之行。謂於 十地成檀等十度行。十約報現十王事相。 餘義下當別辨。
[0277c05] 四釋文者亦二。先科簡後 釋文。初科簡者今此會中有十一品。問此 會與前二三四五會何別耶。答有五別。一
前有流此無流。二前末此本。三前不共。謂 是普賢德故。此為共。謂此十地通三乘人天 等共採故。地論云亦能生成人天道行可
知。四前但論因行此會通果故。五前比位 此明證位。問此會何故無昇天集眾等序 耶。答為表此會證法無二不可以事相 標其玄趣。此則前麁後細故。二為地前攝
一乘別教普賢之法故有昇天集眾表勝方 說。地上寄位同於三乘故隱彼自在之相 同餘經而說。此則前細後麁故也。此文分 二。初九品明緣修因果。後二品辨性德因
果。初中亦二。先六品顯因位德滿。後三品 明果位德現。就前中亦二。先十地一品顯 其證位。後五品明位中行用。前中亦二。先
長行散說。後偈頌總攝。前中亦二。先明所說 十地。後他方菩薩來證此說。前中亦二。先顯 此界所說十地。後結十方無盡世界所說十
地。就前此方所說中。或總為一或分為二 或三四五乃至於十或為四十八段言一者 謂總是一十地法門也。言二者初正說十地 後動地雨華等明感瑞顯實。或為三者謂序
正流通。此中所辨要唯教證既殊三分亦 異。就教三者初至起分是其由序。以起發 正說故。二本分已去是其正宗。於中雖後 有廣有略同說地法判為正宗。三地利益
分下辨法力感益判為流通。二就證三者。 初一序分判為由序。二三昧分是證。正宗。因 入此定正顯實證故。地論云此三昧是法
體也。三流通之義釋有二類。一以己之德 流被信地。說為流通。若從此義加分已去 皆是流通。以說自所得令信行地菩薩證 入地故。二顯法利益流及末代。若從此義
即地利益分方是流通。今據前義說也。或為 四者於正說內自分為二。先是法說顯地。 後影像分寄喻彰地。教證准前故為四也。 或為五者并後結證偈頌怗前為五。或為
六者隨行以分。初至起分是起化之由為 生物信。二本分中略說地法歎其殊勝起 眾樂欲。三請分之中彰地出言令生正解。 四說分中廣明修相令物起行。五影像分
中寄喻顯德。六地利益分中明德成證實 感化斯現。故地論云以得法力大地動等。或 為七者從初至請即為六分。說分通十。總 為第七。或為八者分後地利益分異前故
有八也。或九者分影像分為第八。利益分 為第九。或十者增其偈頌。此十次第有其 三義。一就化相通為起說。二就化意通為
顯證。三隨宗要證教雙辨。初起說者。如來 將說先記時處現相集眾。發起所說以之 為序。由序既興。將為眾說時。金剛藏默入
三昧顯己自證能為眾說。又為受加故。次 第二明三昧分。由入三昧十方諸佛讚歎 與力故。次第三明其加分。既得聖力欲為 眾說。但定無言說宜從寂起故。次第四明
其起分。從定起已略宣地相起後廣說故。 次第五明其本分。然彼本中略說地名不 廣分別。大眾渴仰聞名欲義。相與啟請故。
次第六明其請分。眾既請已正為廣陳故。次 第七彰其說分。乃至十地通亦名說。法說難 解宜以喻顯故。次第八明地影像分。為說
既竟宜顯法勝益。勸信傳通故。次第九明 地利益分。既長行散說。宜以偈總攝令易 受持故。次第十明於偈頌。二顯證者為化之
意宗為顯證。於中初分顯證由序。後九正 顯證相。九中前三就相顯證。次四就說顯 證。次一就益顯證。後一重述證德。前三之
中。初三昧分寄入顯證。二加分因加以顯 得證之相。地論云何以故加。由得大乘光明 三昧法故。三寄出顯寂說必宜起即顯所 入寂滅離言故。地論云定無言說。是故宜
起。次四之中。初本分者略說顯證。二請分 拂相顯寂。說及影像寄相表德。說分寄修 表德。地影像分借喻顯德。地利益分就所 攝化顯地利益故。地論云以得法力動地
雨華等偈頌可知。三隨宗要證教雙辨者。 初一是其由序。後九正顯證教之相。於中初 一入三昧顯示正證。後八次第明起言顯 教。同初門辨。又可隨地不同分為十也。
或為四十八者。初地第十各八分。二地二分。 三四與九各四分。五六各三分。七地五分。八 地七分故。合為四十八也。問論云初地所
攝有八分者如序分等。是十地家序何故論 主判入初地收。答地論科文有四例攝。一 以後攝前例。以前序等後近初地是故以 後初地攝前序等。是以名為初地所攝。而實
序等屬於十地非唯初也。二以前攝後例。 以影像分地利益分前近法雲地是故以前 攝後法雲所攝。而實彼二屬於十地非唯法 雲。三當相分文例。謂非攝前後如中間諸
地。或二分三分等皆當相攝也。四顯地該收 例。謂顯十地是陀羅尼法。是故分諸地文改 勢廢興隱顯前却即一一地皆有四十八分
也。如序分等。既全屬初地所攝。即知亦得 屬第二地攝。餘地例然。餘地科文於初總 有。如是準知。十種地內總有四百八十分 可知二。
[0278c16] 釋文者初地八分文處分齊準論 可知。就序分中有三世間。初智正覺。二器 世間。三眾生世間。或分四。一時。二主。三處。
四眾。彼論經中為論主別釋此品。一部別行。 是故取此經初如是我聞致此品首也。又 彼中言第二七日者取經初始成正覺之文。 今此中無者以經初有故。同是一部故即
經初始成則是論經二七。明知華嚴一部總 是第二七日同時說也。若不爾者此品之初 何不別安二七之言。豈此品初脫彼文耶。 是故當知。有人臆判華嚴十地已前諸會
是初七日說。唯十地品為第二七日說者恐 不順文也。又地論主釋初七日但思惟行因 緣行自受法樂始未說法。是故名初時及 勝處說。故知初七非說。爾時即是二七之時
顯時勝也。以佛具於三德六義於世獨尊。 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義同前釋。此主 勝也。他化等者顯處勝故法勝。有三重勝。
一他化天勝簡下五天。二在王宮勝餘天 宮。三摩尼寶殿勝餘殿。問欲頂高出表法 勝者。色界彌勝何不在彼。答地論云。此處 感果故。謂機感在此。是故此說謂感是能
感機也。果是如來赴根酬欲之相也。又釋表 所證真理非自作故寄他化顯也。又上二 界是難地非修行身故不在彼。修行之身 要是欲界。他化最極寄顯法勝故在此也。
又第七地攝報果位在此天王。寄顯十地攝 法寬故。何者以第七地是菩薩位故攝上 一乘。是出世位故攝下二乘。表此十地通 攝五乘故也。又此天寶殿準密嚴經此他
化天摩尼寶是十地菩薩常所遊履。又 準大乘同性經此處有報佛淨土。又準上 兜率莊嚴此殿亦更過彼故與虛空法界等。 然表行德證真純一無雜故以摩尼寶顯
之耳。是故此天處有五義。一凡處。二七地 菩薩處。三十地菩薩處。四佛處。五圓通具前 諸處。無障礙故。與大菩薩下顯眾生世間。
於中有五。一簡定其人。二歎其人德。三列 德者之名。四結名者之數。五標眾中上首。 初中準論經有四。一簡大異小謂別地前。
二簡住異退謂別於七地已還。三簡始異 終謂別於十地初心等。故彼云皆一生得阿 耨菩提等此文略也。亦可於阿耨等是此 終位不退即是簡住異退。四簡新異舊亦
是簡主異客。於中諸義並同前釋。二歎德 中二。先別。後如是下總以菩薩功德不可 頓顯故先別歎。非別能盡故須總結。前中 亦二。先略後廣。以菩薩德廣難以頓彰故
先略歎。非略能周故須廣顯。前中二。先明 自分行滿。謂菩薩二智證遊真俗名行處。 窮盡彼際因位成滿名悉自在。後勝進行。 謂佛慧入處。是果位所得圓智契如名為
入處。明此菩薩以勝進慧亦隨得入。故云 悉皆得入。前是自分成在己位故云自在。 此是勝進仰成纔云得入。二善能下廣歎中 二。先十一句歎自分德。後一切菩薩無作
下八句歎勝進德。前中二。初五句明行修具 足。後六明德用圓備。前中二。初二句明利 他行。一正教輪。二神通輪等者等取記心輪。
二具足下三句明自利行。一具願是起行心。 二正起行修行通三際名一切世。各盡多 劫名一切劫。此是長時修也。然遍諸剎故
云一切國。此是無餘修。又前是一切時此是 一切處。常修者是無間修。三具足菩薩下明 修所成德。謂福智成滿故云具足也。二德
用圓備中二。初三歎利他勝能。一能饒益者 總舉所作益相。謂令眾生修出離因。二能 到等者明窮盡菩薩巧慧之際。顯到能化
智岸。三能令等者明成所化益相。生死是苦 果道是集因涅槃是滅果。門是道因。以了因 能顯故云門也。後三歎自利德。一行修殊
勝謂化他不斷自行。二眾德圓滿禪謂四禪。 定謂八定。解脫謂八解脫。三昧謂三三昧。通 謂六通。明謂三明慧謂三慧。又此菩薩既
並悉是一生補處準下文中十禪定十解脫。 謂不思議等十百千等三昧十神通十明十 慧皆悉無盡也。三諸所施等者顯妙用自在。 謂依前通慧所作巧現故云善能示現也。
第二勝進中八句。初四明殊勝三業攝修所 行。後其身下四歎廣大三業備具諸德。前中 初歎身業勝。言無作者無功用也。謂無功 之大用即是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也。二
於一念下歎語業勝。謂攝法上首請轉法輪。 三受持下歎意業勝。謂持正法大心供也。 四常能修下明攝修所行。謂依前三業修
起菩薩諸勝行事。二後四之中。初歎廣大身 業如普賢身遍現諸剎。二其音下歎廣大 語業。三其心下歎廣大意業。四一切菩薩下
明備具諸德。上來別歎竟。如是下總結無盡。 三列名中。同名藏者謂表地法有含攝眾 德出生果用故也。故地論云亦能生成人 天道行。解脫月一人不名藏者表受法之
機清涼器故也。四如是等下結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