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 (是盡初地說分)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292a05] 自下解脫月第二請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 中三。初總告請。二是大菩薩下歎眾正請。後 是故下結請。就正請中十句。初直心清淨
者是總句。謂正念深法云直心。離諸雜穢 故云清淨。下九句別。前五是阿含淨。後四是 證淨。謂順教修行名阿含淨。證理起行名
為證淨。又地前所行名阿含淨。地上所成名 為證淨。阿含五中。初欲淨隨所念阿含者是 所求法非一故名隨所也。得方便等者是 能求心。經名善修菩薩道者念所聞法順
教修行也。二是論中第四生得淨。謂出世勝 報名上上生。地前起於助道之行願得彼 生名為念勝故云善集助道法。三是求淨 以身口恭敬求法行故名敬行。以此
隨順諸佛求法名為隨順故。云善能恭敬 供養諸佛。四受持中先釋受。於無量世者聞 來久也。多聞者所聞廣也。下釋持。憶持者非
全忘失。言不謬者非少錯誤如經於無量 佛多種善根者親近多佛種聞持正法善 根也。五行淨中為求地上真證法故習行 少欲頭陀離著之行。積集成就多功德故
方能入地。故云成就無量深厚功德。下明 證淨有四。一得淨者謂初地證實名得。以 初見道真智現觀決擇正證故云現智善決 定故。又釋法顯於心名為現智。心安於法
名為決定。經中離癡是現智也。離疑悔是善 決定。二不行淨於修道位中滅彼一切大 小煩惱令永不行故云無有貪等。然見道位 中非不斷惑見理義增。修道位重觀真理
除障義增故偏說也。三無厭足淨中。對下彰 出名不樂小乘。望上顯入名得上勝悕望。 重釋中復念持彼功德故者謂念彼佛果功 德憶持不忘。釋經中安住也。又念彼能對
治功德常現前故。四不隨他教淨謂位在 究竟道中名趣盡道。以菩薩道極名之為 盡。所證自心開覺顯示名自正行。故云不 隨他教也。
[0292b13] 自下第三結請。於中二句。初請承佛力說。 後歎眾能證知。就第二頌中。初頌舉法請。 上半舉法願說。下半明說有益。後頌歎眾
請。上半頌阿含淨。下半頌證淨可知。
[0292b16] 第 三請中三。初明金剛藏舉損以違。後明解 脫月歎益重請。前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 中二。先領前所歎舉德兼失故云雖也。二
其餘樂小下舉損以違。此中三句。一敗善之 損。二是人下失樂之損。又可前成苦因後 得苦果。三我愍下結其默意又指彼餘處。
後時小眾為餘。非是會中有此小眾。又是 地前不定種性。不能一向修菩薩道故云 樂小也。論釋中三句內。先釋默意。謂不見
樂小眾生有此法器。法器無故聞增疑惑。二 釋初句。於中疑妨正行。心迷義者惑障解 也。次顯過失。謂以有疑故敗先所修名壞
善法。以有惑故一向不行名遠善法。如是 下釋第二句。以疑故於正行不受。以惑故 於退行而受。以此為因故感彼生死。長夜
流轉無樂故衰也。有苦故惱也。二頌中二。 初一頌半頌前領所歎。謂隨阿含信堅若 須彌。定心證理不亂如海。後一頌半頌前 舉損以違中。初四句頌敗善損。經云取相
名識不取相名智。又分別名識。隨言取義 故不分別名智。深解離言法故。次句頌衰 惱等。後一句頌默意可知。第二解脫月請
中二。謂長行與頌。前中亦二。先正請後結 請。前中有三。初願承力等總相勸說。翻 前默意。二佛所護念下明佛力加護令人 信解翻前疑惑。三一切菩薩下明地法要
勝說必多益。翻前衰惱。初中勸承力說 者為明大眾承力堪聞故。善分別者令順 理說故。不思法者明此地法縱因謗得聞 猶獲利益故難思也。第二文中二。初標後
釋。標中明此地法雖不思議佛力加護必 令易信。釋中所以名此地法以為佛護念 事。釋十方世界中但說十地。十方諸佛法爾 護念如上加分等。第三文中有四。初立宗。
謂一切菩薩護持如是十地事故勤行精進。 如下他方證成等。二出因。云何故菩薩同 護此法。以是菩薩最上所行者。上是首義。
首是初義。論經名為最初所行。是阿含行故。 得至一切佛法故者是證得行故。三舉喻 中。初章者是悉曇章中初噁阿等十二音。或
加唎離等為十四音則字緣也。及迦佉等 三十六字為界也。以音加字轉成一切諸 名句文等故。故云初章為本。然此所成一切 諸字皆即不離本初章故。故云皆初章所
攝。四如是下合結。謂十地合初章也。一切 佛法合一切字也。上來請竟。二是故下結 請可知。論中何故復重請者。前已重請今
此更重故名復重也。疑惑有二。一不定者則 可避二定者不可避。此約定為言故云不 可避也。不說多過者略有四過。一不定疑 惑眾生不得轉之以成信解。二已成信解
者不得成就阿含行故。三已得成就阿含 行者不得入證故。四得入證者不得佛法 故。有斯四失故云多過也。不成一切佛法 者是上四種皆不成故也。下釋疑中。先問諸
佛有力能令生信。何故猶起謗意。此依前 不可避為問。下釋中以諸眾生有二種定 故不可避也。曾已造作決定之業受報必 然名感報定。宿罪熏心令必造惡名作業
定。縱佛自在於彼二定欲差闕其緣使 不成就。終亦不可攝。論云嘶字師子形相 者梵本嘶字似師子蹲踞故也。餘義可知。 頌中初一頌半頌前初段總勸說文。於中。初
二句歎說者。次四句頌前善分別不思法等。 謂十地行是行也。所入十地法是所入位也。 又地行是加行智。地法是根本智也。又地行
是施戒等智。所入地法是遍滿等十地法界。 又初阿含行。後入證法下二句因圓得果。所 有十方下頌前第二文諸佛法應護念等。後
之二頌頌前第三文。於中有法喻合。法中 初二句頌最上所行阿含行。次二句頌得 其佛法證得行。餘文可知。解脫月請竟。第
二大眾同請中。先長行後頌。頌中五頌半分 二。初四頌半歎人請。後一歎法請。前中 二。初二歎說者請。餘歎聽者請前中初 五句歎金剛藏具證德阿含德。後三句歎
金剛藏能令聽者入證入阿含。前中初四 句歎證力辯才成就。後一句歎阿含力辯才 成就以此二力方能有說故偏讚也。故論 云以證力等是故讚歎。初中上者此總。總
有二義。一寬謂該二力顯俱上故。論云上 者是總也。二狹謂唯就證力以顯勝故。論 云又復上者顯證力等。妙智慧者是真實智
則正體智也。樂說無有量者是後得智。與說 法為本故云體性也。德重如山王者顯上 二智尊重之相。哀愍說十地者是彼後智對 緣巧說故云果也。此三皆依前起後可知。
字義有二。一詮表義。二莊嚴文辭義。論云字 義成就者是初義也。釋彼經中真實義相應。 復是滑利等者是後義。釋彼經中美妙言也。
謂言辭。流澤名為滑利。言辭巧妙故曰勝 上。經戒念慧清淨者此一句歎阿含德。謂 戒者禁心。守念是論經念堅也。能受佛雲雨 說法持之不失故云受持。復為他說令分
明顯了故云顯說。此釋念堅也。是菩薩於 阿含中淨慧無疑者釋慧清淨也。自下三 句能令聽者入教證。於中說是十地義者 謂令聽者得阿含行。故下二句令其入證。
十力根本者已入地者令得佛果也。無礙智 本行者未入地者令得入地無礙智故。以 十地智能治十障故云無礙也。自下歎眾 堪聞。於中初一頌半歎眾有根。後一頌歎
眾有欲。前中戒者善住外威儀對治於慢。 定者離取執著內心調伏對治於我。謂由 執我故於法不恭。由起慢故於師不敬。 戒定除此堪聞阿含故云憍慢已滅也。慧
者正見善思義。對治邪見故。功德者正意歡 喜對治疑惱故。由此二行堪能得證。故 云諸邪見已盡也。是眾無疑也。然此大眾 如是行德明金剛藏久自先知。故云集在仁
者心。謂仁者是剛藏也。餘句可知。論中妄者 妄想見中同使故者此釋彼經中妄字。謂 妄是妄想故。上云有二妄想不堪得證。問
妄想是根本非見疑。何得說云有二妄想。 釋以是倒見中同是使故攝入見中。論中深 者細意善思惟故者觀真如理故。對治前 妄故云細意等也。譬病思良醫下一頌歎眾
有求法勝欲。論經四種此中唯二。具釋如論。 但世甘露有四義。一除渴如水。二遣飢如 食三療病如藥。四生樂如蜜。是故況所聞
法也。謂聞思修證如論應知。自下一頌明 歎法請。此中廣大意者是論中淨慧。此是 後得智。是說法所依。下三句是體性。此是所
說法之體性。三依此所說得佛十力菩提名 為果也。經中略無此句可知。此中三義與 前不同。前約本智後智及所說為三。此中 約後智與所說并依法所成為三故不同
也。論文可知。
[0293c28] 第三佛加請中有二。先長 行明光加後偈頌明請說。但加請分別有四 句。一是加非請如上加分。二是請非加如
上菩薩請。三亦加亦請如此段文。四非請 非加如餘文。又光明之身是加非請。偈出 音聲是加是請。若望聽者是加非請。就長 行中准論經中有五義。一此佛放光照彼。
二彼佛放光照此。三此眾尋光見彼。四彼 眾尋光見此。五光臺說偈。此光臺偈應屬 口加。何故在此。以所出聲是口加攝令取 能發聲處判屬身。眉間放光表從中道法
界流出教道白毫表十地是無流法。故於 此五段經中略無三四彼此相見之文。又於 此作三門。一明八業如論應知。於中略無 卷舒業及降伏業二身者八業中卷舒敬示
三種是光體。往來名流星身。第八凝停在空 名為日身。三業身相對有四句。一是業非 身謂覺因伏止。二是身非業謂空中光臺。三
亦身亦業謂卷舒敬示。四非身非業謂於前 五段中第三第四段但令尋光相見。非是 業身。餘義如地論攝論中說。第二頌中有 七頌半作三門。一教請分別。前六頌是請
說為彰法是勝令人敬重。後一頌半是教 說為顯說真使眾深信。二加請分別。就六 頌中初二頌半望於說者亦加亦請謂與 力名加勸說稱請。後三頌半中初一望聽
者與力堪聞為成其請。後二頌半舉法利 益為成加請。三釋文中初一頌半明能加。 次一頌顯加之所為。次三頌彰法利益。後 二頌明教說分齊。初中作二釋。一隨經。二
就論。隨經中六句顯佛六種殊勝。一極位 勝無等等故。二無染勝如空無染故。三威力 勝具十力等故。四眷屬勝菩薩為世間尊 佛為彼主故。五會主勝以釋迦佛為此會
主。諸佛放光對此佛前助揚化故。六作加 勝現神力加說聽者故。二就論者此中神 力是彼作加。此中而現者是能現。即天人上
也。又此中釋迦佛前現者。釋迦是姓。現猶生 也。釋顯如論。又此四義為法王者。一自在 不為他屈。二力勝能摧伏他。三眷屬輔弼
豪強。四種姓藉胄尊高。初中二句。一慧無 比。二心無礙。是故二障并習皆永盡也。何 故不但無等。示現等正覺故者。此有二
義。一以諸賢聖望於下地皆亦無等。然其 未必上齊佛果故。須明等以顯上齊。二 明佛無等。則謂餘佛亦非此等故。顯佛佛 齊等無有勝劣。故云無等等也。餘義如論
應知。二加所為中以佛力開者。令承佛力。 除眾疑謂佛不能說疑。法王無畏藏者。文 義蘊積故名為藏。文義稱理。無能破者故
名無畏。此藏唯佛自在之處故云法王。此上 總顯。下二句別辨中。說諸地所行者是字藏 成就。諸地義差別者是義藏成就。下明說法
利益有三時益。承諸佛神力下一頌明聞時 益。謂以法勝故。聞時則得諸佛加護。離諸 魔事。上半加故能聞。能聞決定故云無能壞
者。下半聞故已得護。上解脫月云佛所護念 事。令人易信解是此義也。漸次下二句明 修行時益。謂漸次修行。諸地具足。必得成就
無上菩提。即上句因圓。下句果滿。自下一頌 半明轉生時益。初一頌正明有益。後半簡 餘無益。若人堪任聞者謂有菩薩種姓。曾種
此一乘善根者堪聞此法能正信受。故雖 生在大海龍世界長壽。亦得聞此經。此是 惡道難處長壽者。如說右脇著地未動之 間。已經賢劫千佛出世。更一轉時復經爾許
時。但暫臥息有爾許時。況其一生。何可計 知在中不聞佛法故名難處。若是此法器 雖生在彼。而亦得聞為顯法隨機不捨 不簡難處故。問若堪聞此。何故生彼。答
由餘宿業故。如龍女聞法等。又以龍宮有 經故。問若生彼得聞何名難處。答不聞多 故。得聞少故。從多名難故。論經云決定信
無疑者得聞故。此經云癡疑不得聞故。及 劫盡火中者此言順西國語。若順此應言 劫火盡中。此言不足。若具應云劫火盡時 在光音中。以頌迮巧略故也。以光音是第
二禪免火災。論中云等者等取三禪免水 四禪免風。此並是善道長壽天難處。問通論 色界俱是難處。何故不說初禪。直舉二禪
等耶。答以彼初禪有覺觀故。難輕不舉。問 若此色界俱是難處。何故梵網等經有彼處 說答此據聖境故有說法。令彼法器眾生 亦得聞經。如此所說。若就實報則成難
攝。又亦從多以為難攝。問無色亦難。何故 不說彼。答菩薩不生無色天。故又釋。理實 亦聞但隨相。彼無形色絕聽受故不彰聞
也。下二句簡非利益。謂雖生在人中無難 之處。然無慧無信終不能得聞。問人中 不聞何不難攝。答亦從多故由疑故不信。 不信故不受也。由癡故不解。不解故輕棄
也。自有受而不解。解而不受。是故要須起 信翻此癡疑故得聞也。是故下二頌教 說中。初一頌教依三漸次說。後一舉二利 勸說。前中諸地智道者此是觀漸次。謂加行
智推求名觀。通生入證故云是諸地智之 道也。論觀若觀若依止能生諸地智。此釋 觀中漸次之義。謂觀者意言觀察。依此增上 力生諸地正證智故云若依止能生等。二
入勢力觀法者是證漸次。謂正體智正證真 如。此智能斷惑證理依起後得。具此三力 故名漸次也。次第而修行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