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五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0608c15] 第五福田甚深福田 導引之前為生
名為福田無二名為 云何疑難既是
果相可知 等心高下 云何眾生
大小輕重如來 差別平等 之一 平等無私方能解脫一味
初一 所以 彼此共許
無異思惟誠如所見總合 上半下半水喻大小 方圓體外方便
三王體內方便 四鏡眾生高下因緣不同
無異後五之一 百味一切煩惱日喻 大小七月 平等隨機
八大大火 終歸寂滅二障 平等無為
隨機豈不第六 正教甚深懈怠 佛教一者
一有二義煩惱出離 彼此共許多人所見 不異二眾生下疑難一對
見教之後何以故云云何 斷惑出離多人何以 云何斷惑
多人苦集 五蘊三界苦果 前後苦集 結成相違有益不出
無益佛教安在 深淺 厚薄
不出二門初一 上半下半
初一解脫出離上半下半萬行身心一有勢力
被甲精進佛法誓願 廣大精進 寒熱蚊虻不能精進 不捨由於下劣精進
精進加行精進 通慧解脫 懈怠善根三障修行
所聞所行 懈怠出離 退三慧懈怠
不生決擇 真智不生定慧聖道不生聖道如火
不生經年 無得遺教 穿禪宗學者 修行智慧
一境方便善巧迴轉心智無住 聖道暫時
文字不能決擇心行 求見
聞慧不肯 心眼聖道 愚人 信手足以
聞慧 大海法海 懈怠滅火劫火
三慧安能八不 性空而言 增上慢第七正行甚深
行法聖教心領義理何故 其所佛言不斷教行
相違不斷勢力 結成不斷持法非唯不滅 新增十一勢力
隨惑雜集第七煩惱 隨煩惱隨煩惱煩惱由此 根本煩惱得名他生
九地依法貪求 不解自行自高 忿 所知不解受持
結成佛言受法煩惱 不服不斷十行品
能行智論能行不行何所不能名為智者 得佛不以清淨
初一遠離 輕慢怯弱雜染方名 專一一切
方名諦聽 下半非但修行 不能證入修行
多聞如是不行多聞多聞無依是以不行調 阿難身子自利
明達法海種智 言說婆沙四十二多聞 知法多聞多聞無義多聞
淨名多聞智慧以為自覺 推度方便乃至善巧多聞 涅槃四事近因
智論多聞廣智美言諸法 行法雲雷 教理無量無邊且止
上半下半 文義義門波濤漂蕩 無暇修行自絕慧命 說法
名利法味減法 對治自治 佛菩薩功德不能身心 王子饑寒王子王法
饑寒學人 教法宮中佛教無慚 忍辱法喜禪悅饑寒
不解自說聞者 不見船師
眾人佛法不慎 巧言無德 無實虛言 三句不行如是
多聞 理應第八助道甚深 正道體統 斷惑
大智彼此同許如來疑難 上首 相違結成
上首不合一法成佛不合 隨一得佛隨一 上首進退意中
其中上首誠如明王 大品般若五度 一法如來
諸佛萬行 其中隨心 八門不同眾生
不能屬文智論般若 一切是故即是即是 初一
分為 成果 萬行諸佛無有
隨機文具 不同隨宜先世
習以成性不同 輕重多少不淨其所
初三 成果 兩句前生六度
四等四等利他六度 六度如初四等如下 略舉涅槃之前不得
布施樂意前生 成果上半 下半便
上首不同 兼具攝論第九六度通有 為生佛法成熟
眾生前段 對治 利他成熟文中二度
發行因故 發戒二義即是 並稱
萬行 宮室解脫二度 修行退因故不能生死
苦事長時城防 內行 二度因故 散亂靜慮正解菩薩
惑亂萬法自在菩薩 通慧有力澄清四海天下 一偈四等安樂無盡
第九一道甚深一乘中標 至道柔順 一直
觀心萬行自始至終無異故云一道共許云何 疑難
云何現見佛剎 無異 果相一界有染
居人善惡 三學調伏折伏光明 色相不同遠近
染淨居人眾會 多少凡聖大小教儀如此音聲香積
教化十法住差別 十位一佛不同諸佛不同
無有結成諸佛行法 不同 即是一道第二中意非唯
果德隨機 差別何者諸佛因果同異滿調 種種迴向應機由此
差別同感應身 生就
瑜伽三十八諸佛平等 四法壽量名號三族 隨機四事
一向受用平等無二相似 二身相似隨機 唯識自性身一切如來
差別自受用身一切 不同無邊障礙二身諸如來有情不共
同處同時諸佛變為身為形狀相似 障礙展轉增上緣化生 變現一佛神通說法
饒益不共唯一有情 義理非一分為 初二立宗真身無二
疑難應有異同總印 文殊聽受法常因果無異 法爾常規略明四一句法
法常諸佛略舉一者二義法界
無罣礙相似 明心正當同義二心八識心王不可三智四智三智
二智一智四十無畏答疑中分初二 隨機
迴向差別故云如是如是差別 化眾生佛土
隨行 眾生之類菩薩 佛土展轉釋疑初一
圓滿何以不見眾生不見 三義受用地前 小眾不見受用等覺眾生
不見權教菩薩不見 疑云不見何以 三義淨意已去
自在受用普賢 滿受用心淨 中間一偈
佛土威神生佛亦稱四有釋疑眾生不見淨剎
佛神力有分無心 無分別憎愛分別
差別佛剎無異如來 憎愛 自在半偈正見
三句憎愛便 不見末後 總結一切諸佛如是隨機隱顯
第十佛境界甚深十信 便佛境中分能所大眾
別無六相圓融文殊佛境甚深般若妙德無能 定結尊敬
佛子我等申請 敬上 何等十一
境界一分境界十地後果所有所緣境 並非佛境佛境
何為佛境度生儀式應機 入世所知圓音 明知內證平等顯現
十一大小並非因位作用 故云佛境知能 分齊所知名曰能所
即非異言佛境次第 在於總合 分量
分量廣大佛地論諸佛 境界虛空無能 三義一切眾生即如
何所故云證入 即非故云心境 有所入境
方名 本起廣安無限三義殊勝超絕
等等微妙法源 廣大多劫不盡 意樂不同智力解悟差別
引進獲益法界 故云佛境世間即是 眾生世間國土器世間一切法界
二義潛入眾生色身眾生文中 上半權智無不故云
自在三際下半實智 平等空無若干虛空 無罣礙權實無礙佛境
法問法界成事 故云是故不待理則不待廣大無限
甚深無際了知故稱佛境法界 了知能化 差別佛境
一切隨性了知未曾起念無分別一切差別即是如來法輪 音聲實相法輪
心體了別即非真知 真知非心境界心體離念即非 故云清淨眾生
開示悟入 之一 便佛境
大涅槃三德業繫解脫 煩惱煩惱菩提般若無物 法身無住成上法身
所在成上般若所行成上解脫無業 法界無所不知 無所不在結句平等世間
三德祕藏 盡十方三際 如來無念
菩提普現心行上來 甚深問答自下第二 事後上來
法光眾生身心佛力現示 現有第一 所行三學二業正行
無漏苦果不同五根 六四非一持戒人天犯戒 三塗國土染淨說法
淨居聰明佛法經文 甚深以是 一法正教甚深二寶業果
身等五德佛法 異說善惡 順行持戒佛田平等
犯戒布施差別賢首隨心世界 既有說法即是佛境界 第二如是
西以此 說法十方說法 一法大會

淨行品第十一 (第十四)

[0613a09] 一品分別來意 勝行無行多聞 入理觀行
隨事所行前行次第釋名所行波利 清淨三業
隨事名為所行離過成德名為清淨悲智雙運名為所行 故稱清淨二乘無漏不能兼利 真淨足下文殊
覺知普賢行文殊無濁 清淨普賢行諸佛菩薩 所行
增長菩薩悲智大行 成就普賢四解文中 一百文中 出家終於
性空 事理智行自利 不二悲智無礙違順
沈沒觀行 運行對於邪正 眾生假觀身空無染空觀
如實中觀 一念 諦觀造成眾生
二乘安忍不異 性空善巧迴轉利物 二乘天魔不能決斷
十度利生 佛德斷見 弘誓願以求 文殊善用
問言妙行無念 見善身心見者離念無念尚未
無念無念無礙無念但是 之一一念 留心第五釋文
文殊 問答菩薩 問答故事
妙德文殊般若觀空 權實
問答二十云何 十一一百一第一 三業離過成德傳法成就
因緣善巧涅槃 滿菩薩行十力九十饒益十一尊貴十一
十一 因果因果初二 後果二十
二十觀行 成德初一 分為初十云何淨行
云何 七覺淨行云何 初十
淨行即是 而是 之一
三業 尊貴饒益 無餘不可譏毀 得佛十力修行不退轉滿菩薩
遠離諸相如如不動涅槃 德行殊勝善巧清淨虛空無染傳法 先導成就
就此十三不共 初一一總智慧
先導身語意 離過成德 不害不可惡見 不退勝行
清淨無染 先導如是云何 初一異熟果士用果
離繫果增上果等流果 菩薩修行 二利瑜伽常生中國佛法
二種尊貴下賤三生三寶 修善外道形色端嚴醜陋 丈夫正念
宿現前高明世法柔和調 離過修行堅強怯弱 世法無畏智度論菩薩
無畏一總無畏記持不懼 知根無畏知根受法不懼差失 無畏不懼不堪
不懼故云 約法佛家 具足具足云云
二十士用果揀擇修習善巧道品 三業成就
中一世間二乘權教 四佛因故 分量若干
相應有無 雙非不可說第三
因緣 即是種性 名為攝論
多聞熏習阿賴耶識和合一切 聖人以此為無性攝論熏習 有漏而是出世種子
欲樂大菩提起行方便 六方便悲智慈悲顧戀了知妙智不捨生死
輪迴熾然精進攝論廣說四緣 善友勸發觀察悲智 六根觀察者他事
揀擇奢摩他 舍那瑜伽起信深密涅槃
十門一心 理事交徹使 止觀無礙理事
理事無礙 止觀無礙不二心境 一味不二一味心境 一切法
一切由此即是止觀 即是 不二同一
止觀無二二門同一法界重重無盡止觀普眼 即此普門為主普門
一切無盡無盡華嚴 止觀思惟籌量應作應作第四善巧流轉流轉
三界流轉三世流轉三科 緣起廣明 三世前後善巧
法空無所有假名分別無盡善巧第五涅槃七覺三空十地品廣說第六滿菩薩行
二種離繫果初六四等滿 及第具足十力 第八增上果第九云何
一切眾生等流果本願 本行第一 饒益迴向第十第一
尊貴十地論佛果略釋 如來功德海滿故稱第一法界勝者自利圓滿
最勝利他究竟煩惱障 所知障無上 無故無等者
皆是無等者所以 上來第二文殊 分為第一饒益利益
安隱安樂利樂佛地論 第七利樂光明覺 佛子成德
指事 善用神明正則 善用
成德 一切勝妙功德皆因用心一百一 可謂一言獨尊
無不無不 亦即三業 如次
諸佛 第一傳法慧覺具足 去來今諸佛成就三世諸佛
佛慧眾生不捨 因緣成就種性欲樂方便 眾生緣故諸法通達
十善一切七覺 揀擇具足 四等普賢第一由此
一切行願具足即是文成 十力得佛果具足 一句有成如來一切種智
智力以內 種智色相同在前後 譯者一切法無不自在
第二導師即是上文 發心至尊故云 第二眾生第一
第二譯者第二佛子云何指事 總結 分別一總大意文中總有
一百四十一菩薩大願深廣 迴向體式一百十信圓融一一
四十一四十一諸位所有 由此所有勝行由此能行 四事三義
三事 所為一者菩薩自身
菩薩二者依正資具 在家二種發願 所願眾生眾生後事
一者由此二者 由此發願眾生此後 所行一切 師長行善
佛果煩惱究竟 因果自娛 一句演說 種種
性空 不必合為 三事不出善惡
依正內外所為其一 法界一切有情不同 無故即是迴向一一
清淨善業性空菩薩 所為利益 種種功德
二義通則隨一成上 正意如願堅固 身心三業離過成德
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成就傳法深入經藏 方便 最勝成就因緣
語業滿足演說成就十善 善意七覺 三空諸佛 成滿菩薩行法成
成就如來種智 普賢端正成就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十一第一不動
成就第一十一 十一可知 四句一切一切一切 成德
成例二事相對 一會同理菩薩 家事性空如若 五欲拔除三相
如若有所一切 出世例如上升樓閣正法 出家出家 歸真瓔珞真實
同法病人成行善根無盡 歸真婆羅門 和尚
釋經分為十一 在家十五出家受戒 坐禪四有
披挂盥洗 五十五乞食道行 二十二乞食
洗浴九有習誦 寤寐安息在家 十一初一在家貪愛
性空居家不能 在家以是至德 大集經善事父母
父母即是父母先覺 生長法身一切 眾生一切男女父母
生生無不身故平等 法身佛家室五欲 猶如王侯在家
事業在身 一切捨心 無性成佛第二居家出家受戒
十五初一俗家出家 便僧伽藍眾園六和法則 一味無諍大師
和尚末世 退 [/] 出家袈裟不正色
染色法要 二乘大乘大仙正法結使 寂滅 [/]
披衣之後出家 學戒三自歸五受之一 之後八戒三歸 外道邪教猶如良醫良藥
看病煩惱病愈眾生 三寶學戒十戒 五戒優婆塞戒經菩薩戒
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 五百受戒 二持闍梨正行軌範教授故云
具足威儀和尚道力 無生智 無依具足戒二種一則大比丘
菩薩戒意地具足第三 坐禪初四 方便止觀修行
四下時下披挂 慚愧上衣前已 僧伽梨僧伽梨云和
二種故云 即是三衣第一第五楊枝盥洗楊枝妙法
西域朝中楊枝常規 第六錫杖乞食道行總有五十
分為初十道路 十九嚴飾二十四 人物
煩惱佛法多義 略明行道 乞食相似無依真道
無餘涅槃真淨法界心所 阻絕 罪苦凡夫調二乘
為難不斷生死入涅槃 正法眾會 無義深法令和 大樹
(去聲) (入聲) 呼聲古今荷重 而立忿
三德叢林可敬十一 一味 說文穿通水
盈滿可巧穿鑿十三辯才汲水無憂 嚴飾二十四願
人物根本智眾苦 無分別根本智惡道無明三塗 苦滅三苦八苦取蘊直至
金剛根本智真實慧永 二種見道 苦惱煩惱一切惡趣
所有分別遠因歡喜地見道一剎那三界 真如永不金剛心
一切煩惱習氣隨眠圓滿 真實勝義真實 根本智不同四大
成病佛菩薩 恩德諸佛菩薩自發眾生 行苦不顧自身六道隨逐眾生 成正覺
樂法拯救 濟危 恩德得人
不知橫死 假使頂戴塵劫身為床座三千 傳法利眾生畢竟無能申報
利人修行報佛沙門 止息畢竟止息大涅槃甲冑 甲冑
奇特自說功德占相 高聲敬畏說法 五事利養邪命第三 第四初一長者
正法大臣第七城郭二十二 乞食初三王都賢達 林藪
差別唯一入佛無二 乞食 一食說法施主其中
藏護瑜伽根門淨名所見乃至諸法 第八洗浴時節
可知第九諷誦習誦 順義普耀經第二菩薩降神 所行佛功德如來十力
第十足下寤寐安息一切智 覺者非唯三世十方一日 第三諸菩薩
善用用心 不能動心大智人天 不能大悲二乘不能動不動 修行此等不能惑亂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5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