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2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十行品第二十 (第十九第二十)

[0660a17] 來意佛智釋名隨緣 塵沙仁王名為
三學定心長養梵本功德 十行品今文
可知釋文不同 行為純熟 唯一
一三昧加分本分 現證重頌初三功德 十行建立
佛神力入定菩薩善思 菩薩事理揀擇 無心成事善思二入加分
因緣所為 初中一總二十 顯現功德林下有加善男子
因緣 所屬 十住即是神力宿願
四大無助善根 增長 所為十一所謂
一句總結乃至第三善男子相中語業諸佛意業智慧
有別中一 無師智前後 即是本覺自得不由
佛緣無癡 義味一切世間 最上無勝爾時
下身威力第三功德林下 可知第四本分行體 善思三昧
二諦悲智無礙教相四行十行十波羅蜜教相
經文分為何以 初中行體難思深心 法界難思法界
虛空 思議同事法界無量 虛空無邊同理法界
虛空 難思議交徹一行一切 一切無礙第十
因陀羅法界成就如來無礙解人中 雄猛師子吼乃至一切法實相凡聖非但常心
常心思議不可 無二寂滅 不思議何以因人便
佛果 之際一切一切滿 障礙菩薩寧可思議菩薩
行為皆是不可思議即真實行地前不見凡愚真實 真如
即是勝行虛空等 無常 四學三世佛修行怯弱未能
真實救護大行第二 佛子何等行相分為 佛子下標故云三世諸佛
何等數列 本業大同 歡喜三施
令眾生生歡喜 富饒無畏身心安泰法施法喜 歡喜本業法空不為
外道正位歡喜 三聚淨戒饒益 以後本業常化一切眾生
利眾生利他物理 違逆實法無我我所無瞋 以後是以
法忍以後 事理退屈撓 常住功德化眾生無盡
退攝論精進 無退則是以後 無癡命終
無明正念 慧能三諦般若現前
善現生生常在佛國 現生事理 無著無我乃至一切法空故
無有無我不著 不捨不受方便智八大
大行難得三世佛 中常尊重修心 難勝善巧說法善法說法
九地法師 言行不虛真實又稱二諦 二諦真實
十度釋名第五 何等十行一一各三結歡喜
第二佛子 相分 名相瑜伽菩薩地菩薩六度
一者自性出行二者一切難行就中四者一切 差別五者饒益
聖教 二世現在饒益 廣大安樂清淨相成波羅蜜
今文一總施主 意樂 一者施主惠施
二義即是籌量 所有物施者 無畏四一
隨求清淨 平等 妄見積聚
平等三不高舉憍慢向背朋黨無有 三義不退無悔
不下三不 果報異熟果 名稱不貪利養
報恩意樂十二 十一 救護二攝受者授與
饒益 不出淨信恭敬 中一憶持愛樂
不捨五更增廣住持 隱沒諸眾生 離苦得樂慈悲二世
救護無畏施攝受 第二名相一切文中現行財施
願行法施 一明施行迴向 身行
無著意樂一方便歡喜 廣大清淨 方便意樂作意
施主假使 菩薩即便 如是一切
意樂廣大意樂 歡喜意樂如是恩德意樂隨順第二作下明示
布施未來 廣大心第二以此迴向 廣大意樂二果
好意第二菩薩如是 淨意相離同時 前後般若
繁文一處前後體勢 分為人空法空二觀 彼岸如是利益眾生
前事顯正利益無我主宰智論三十五五蘊我我所
瑜伽大同但是隨事 立下別名緣生實性 性空故云
之所以十定品第二二眾 智論五蘊和合瑜伽名為 賢聖如實了知唯有無餘
有想智論瑜伽 我人生子 命者命根成就瑜伽
和合種種智論名為眾數陰界因緣眾數新譯 補特伽羅
瑜伽我人數數 一聲 多人補特伽羅
土木智論行人般若名士 瑜伽一切士夫摩納 儒童我人少年
一聲多人 摩納婆作者智論手足有所十受
者者智論後世受罪果報 第三大品第二金剛般若中說 增減大意迴向十定
明法空觀菩薩法空安有人空二乘人空 故此觀法法界眾生界
觀法不出菩薩究竟 無邊虛空無際 空法空也何以
有名無實所有無何所有 有為無為體性所謂不在內外中間
無二相依留空 造作功用無所有無所有 眾生界法界第三
不見法性到彼岸初三 三輪福田所生成因
習果通名 報酬有漏無漏無漏
第二願行法施分為 二我利益 法性堅固安隱快樂堅固第二
饒益之中三聚 中文離過三聚
自性色聲意地無著 為生饒益有情戒 離過無依清淨
持戒堅持 自要成上一切利養恭敬隨煩惱不能一切得佛
善行無慚無愧掉舉 初二律儀二障 二障二障善法饒益
纏繞身心所以忿為重隨惑四縛貪欲瞋恚戒取我見不遂
熱惱梵行毀謗戒取 濁亂平等第二佛子菩薩 如是三聚分為律儀
眾生善法堅持 文中而且 加以日日長時為難爾時
菩薩對治能持 大品貪著五欲障礙生天 乃至第二眾生
祇陀末利 教化即行非道不捨 通達佛道佛子 第二乃至捨命無缺菩薩
分齊第三正念 無誤本性 分齊初發心心性成正覺
解法無生常見 所生爾時菩薩大悲
所以初二 長夜想念想念貪著
迷醉沈溺流轉 不能二我下生勸持持戒淨戒功德大悲
菩薩家業第三 分為 善法不出悲智文中
中分悲智 二相如是二果 離過惡行
成德眾生即是二相悲智雙運分為 正觀一切諸法通明
法顯互相 眾生
顛倒顛倒 離生無生第二
因果 緣成先有 無生
因故 眾生第三因果 二相
即非第四 內法若是應有外法若是智者
內外中間知心眾生無故內法無故外法
內外中間本性如是一切通明 緣成
故云愚夫實則愚夫獼猴 如是二果悲智 二世
諸法不實幻化即是 行相生死知行 究竟即菩提自得別有 一度了生死調
涅槃 四諦如次 安樂菩提第二佛子
中有二十 離世三行勝法四住等慈明智離過不斷
煩惱入涅槃十住 佛智深廣 不及依著變動數量
無邊絕色 違逆即是相中 行相
忍行三修 所屬 自性不可
之下百川恭敬安敢不忍通有三毒三業
無論先後一時 攝論
貪愛別名名利使 隨喜兼行 執著云何
云何可知菩薩 正觀下文 三業身著
諂媚自稱 安忍忍者 饑寒受取不見
見諦思益諸法 不住無有 節節不動
違順中庸三毒 不下中人利誘下士 上士不貪作下
為生忍行 斷惑安忍法忍 煩惱身心柔和法器
上來皆是清淨第二佛子 行相文中 中有
受苦三諦能忍難行毀辱攝論
毀辱忌諱 憂慼風雅 邪惡人心
以是 總結多人惡言 二事如是
菩薩 忍行前生 自要初一假設
不忍失念動亂一則 調瞋恚根門忍法 忍行隨風動亂
善根彼此由此 利他能忍便俱利調勝利 菩薩爾時受苦文義
受苦 所以無始時長 時長空無二利
自利利他不忍 惡道多劫無益受苦少善菩提大利退屈 勸勉憂慼
調攝護根門忍法 第三法忍 之中便
一境成法 無我成空 空無無我四行其次
大乘苦樂人我 無常實相三空故云 無二苦樂無所有諸法 眾生清淨
是故莊嚴論 能忍毀辱 行苦三思聲聞自利 不以
調攝一本眾生 無始無非親屬二修法想打罵不可得 三修無常想四修攝取
第二 句義通則為此 可知初五
饒益不懼饒益安人懷恨調恚怒受苦隨逐 眾生
下流至此二世第四屈撓 精進相中
中文精進離過所為
進趣所為 所屬所謂精進名望 第一
第一大菩提第一光明 功德殊勝第一超出第二 三義最勝大勝大王
大事融通大德大行世尊第三勝者三義無上不可不可
普遍法界無可 離過難行精進無間最為隨煩惱任運
圓融地前不為 精進所為二十 精進被甲四弘願
方便加行所為分為初三斷惑度生知法 四弘現行種子
二度眾生十力煩惱 境界心行 宿住不明
知法中一事法界 法則淨信根本利他慈悲 根本理法平等性三事
無礙法界三世平等理性 事事無礙四有初二 智光證智
權智 分別演說即是樂說法義 四弘初二知苦斷集二修
四諦第二佛子菩薩被甲精進 精進全同瑜伽被甲
本業之中 之後假設 問答可知後設第二
善利發心 不容 時長喜慶不懈
一念無間平等 通達功德為難第二菩薩以此 利樂精進加行利眾生
涅槃安樂第五 無癡無癡
就正三義正念 品名正念正念定心 名為從業
八正道中正起信論 正念毘鉢舍那 正念明了
正念諸法未曾運道名為 正念正念世間 明了無癡不異
禪定一緣智慧 三昧毘鉢舍那運道 一境自性
散亂三障不能 名為堅固四緣不能故云不動 故云最上無染故云清淨 無癡法界
故云一切智故云引發 故云無量不捨大悲迷惑 三禪現法樂住功德
饒益有情第二以是無癡 即為初一 正念中分前生
顯正 正念正念所以 無益出世有益
出世不解 記憶解事解理 所謂 無癡菩薩所持無癡
無癡開初 法義無礙
能持建立無礙二種自性理即無性 無名相中施設建立
文義二持正覺理事妄分別無癡 能持 五蘊生滅得無
十地品二種 覺知相續不絕菩薩二事 無遺無癡胎生無癡
瑜伽第二入胎正知不知 所謂輪王正知入住不正知 獨覺正知所謂菩薩不正
有情凡夫 相者所生在於 見處華林
二十七涅槃十八二十九俱舍第九 可知
四魔離世間品大品 起信論智論諸法實相 菩薩魔事心動覺察
魔界 佛界無二其事 第二菩薩所持法門
所謂所持菩薩 無癡中有十五理體
深義所謂 四一一切故云種種理法能詮教法
六行通明 地位果行初地 希望決定二障
清淨根本智 十一廣大深法如法十二九地法師
十三十地知世間不共無常 色心色心名為不共器世間共業眾生世間
所知 不共靜慮無色四等 菩薩無漏大悲不共十四
等覺十五如來諸位 初一中間智通 三結無癡
相續第二何以 眾生得無 正法增廣大智得無不斷
善根相續因果影響第二 復次三禪初六現法 即為散亂
所謂釋種音聲六根非唯耳根不能
禪病 六情顛倒 動心種種
破壞 禪定在於 無癡四塵不能
加害散亂 不能惑亂長時 所謂十一
一境二教起用 義門惡聲一切
通名止觀二利第三作下 堅固正念堅固 不了
所知障三障煩惱 無明清淨靜慮第四佛子 不動不能
眾生身心不能菩薩心 難思第五菩薩最上 亦即無癡
現法樂住勝者菩薩 聖法即是無漏凡夫思惟觀察
二乘不能身子不覺 迦葉涅槃 性相念念不住不可得
三相性空固無所得不得性相違順 第六如是聞已清淨清淨不生三毒定慧
無相正念大地 豈能第七一切 法界虛空
無得空無作人 性空三相法界法界 如理無有差別理即事故第八菩薩
大義功德 一切智不退轉難行第九無量引發
分為自利 一切一類 三昧無量虛空
一中名為 增長利他時下不為 非唯金山 第十如是迷惑
大悲迷惑 饒益有情清淨現世 後世二世
第六善現般若瑜伽一切般若 所知真實通達 五明三聚決定善巧
一切有情義利攝論加行根本 六度唯識生法俱空 三諦十度十度 本業瑜伽權實
善現六度今圓菩薩 十度不同相中古人本業三慧
中道生無性以為 次第三諦圓融 佛法世法不異雜亂
圓融瑜伽 一切法平等 一切所知邊際遠離 二邊中道
行相 解釋三業 三業正是無得
無得無礙中道善現有無說中相待 三業無所有無得妄取
二邊清淨示現無性無依無得定性 三業如實
行相如實佛子菩薩 如是五明善巧菩薩爾時 有情義利如實三業
三業總結三業 意業 實心無量
示意多心 無相何所有無 甚深中道不可以次第
方能何者三諦相待一則三諦一實
非一 三諦圓融三觀即是 古德至於唯識
所以唯識境外無得非心無相 甚深
正位身業正位方便起用 無生中正即真異名約見
故稱無住 涅槃語業三句 言語道斷顯示無相
非有言語道斷 總有一如 實心自性清淨心正位
體性正位真如 自體常法諸法 真如諸法諸法自性
法性亦即因相涅槃即是果相 涅槃界即是真如圓寂二礙 菩薩發心涅槃行道
故云寂靜真如 無妄即是涅槃如此性體有無 無性無性即是實性無故
深奧示現 二入總結三業 真如
諸世間總結三業 無礙善巧善現而立第二 佛子五明三聚決定善巧
文中世間法中分理會菩薩如是事理無礙永不 眾生緣生無性
二法無為三國相分 四時依法無得 知名
聞名 應當菩薩如是事理 初一甚深
世法佛法無二事理 其二非一一世 故云寂靜佛法平等增益 無不事故佛法不異世法無不
世法不異佛法 事理 差別諸法同法
三世橫豎該攝無漏 世法佛法事理一生 涅槃世間寂靜無有一法佛法
何所二法染淨同一真性 相異壞相無有雜亂皆是 無遺
一法永不 無緣 深入智慧忘本 地心三句不捨
增大智光第三 菩薩爾時一切有情義利先人初文
成熟成果始末折伏二攝本性 大菩提四斷清淨涅槃作下
分為假設自度諸眾 生下輪迴菩薩如是應有本誓
不可當下第二 菩薩三業不空 菩提究竟 (二十)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5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